医养结合紧缺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

三、医养结合紧缺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

(一)全科医师

家庭中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是养老照护需求的绝对主体,而社区中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是“医养结合”服务的重点覆盖人群。从国家养老政策而言,真正可以努力落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简称“十二五规划”中提倡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简称“十三五规划”中“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体系落成,大幅提升基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对社区中家庭养老老年人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范围。根据原国家卫计委等部门 2015年发表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主要通过社区中家庭养老老年人签约家庭医生的形式完成。家庭医生提供服务的范围基本上包括上门诊疗、健康查体、保健咨询、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等。通过家庭医生服务形式,相应社区中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可以获得更加便捷与高效的基础医疗服务。大部分老年人群都有或多或少的健康问题,需要稳定且便捷的医疗服务,而家庭医生的设立可以使老年人获得如定期巡诊、康复护理治疗、生病时通过合作医院开通的“绿色通道”更迅速获得医疗服务。

(二)康复治疗师

与人口老龄化趋势相对应,老年人康复需求不断增加,加之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且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严重,老年人由传统的家庭照料逐步转向社会化管理服务,国家急需大量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正式提出了“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从国家层面推动我国康复养老服务战略发展。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 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调整优化适应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医学教育专业机构,加大康复治疗师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力度。

(三)健康管理师

老年人慢性疾病的患病率高,病种多且病程长。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能有效地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为其提供健康指导,提高其生命质量和期望寿命。从美国20多年的健康管理经验来看,健康管理能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减缓慢性疾病的发展速度。而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后,对健康管理的需求巨大,而健康管理师的数量远不能满足需求。美国每10个人中就有7个人享有健康管理服务。而中国13亿多人口,目前只有1000多位健康管理师,5000余人从事健康管理相关工作,早在2007年,健康管理就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05-规划”,劳动部、卫生部公告中明确把健康管理师作为卫生特有行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当时全国预计人才缺口400万人,市场需求是巨大的。国家卫生部对10个城市的上班族进行调查发现,48%的上班族处于亚健康状态。健康管理人才远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市场需要。

(四)养老护理员

当今的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且老年人口的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根据全国老龄办的调查数据,2010—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将从1.78亿增长到2.12亿,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4.8%。《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预计2012—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将由1.94亿增长到4.83亿,老龄化水平由14.3%提高到34.1%,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规模庞大的老年人群使养老服务需求迅速增加。按照国际公认的老年人与护理人员配比标准来计算,我国需要的养老护理员在1000万人左右,而全国现从业人员还不足30万,数字缺口大。

且我国养老护理员队伍当前最突出的问题,除了从业人数少,人员专业素质低也严重阻碍了养老事业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多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失业下岗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低,未经过专业培训是这部分人突出的特点。上海市某区年审资料显示,养老机构的1441名员工(包括管理人员),70.10%是初中及以下学历。对陕西省12 家养老机构的护理员调查表明,61.3%的护理员年龄在45岁以上。对浙江省 34 家养老机构调查也显示,专业护理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9%。因此,从业人数的增加和素质的提高是养老护理员目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对于医养结合领域具备专业知识的高水平护理人才需求迫切。

(五)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

1999年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目前仍然存在招生困难、就业层次低、待遇低、人才流失严重等方面的问题,在社会养老服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构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医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走出专业人才培养困境的关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医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医养结合的理念下,结合“工学结合、政校行企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推行以学生为中心、全程化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其重心在于构建全面渗透医养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体系,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顶岗实习等各环节全面渗透医养结合的理念,培养学生对老年人进行身心保健、护理、康复的技能及对老龄企事业部门进行管理的能力等,使学生具有医养结合的老年服务与管理能力,满足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六)心理咨询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老年人的心理服务需求强烈,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掌握调控情绪的技巧对于老年人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在西方发达国家每3000人有心理咨询师1人,成熟的社区都会配有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师。而我国社区心理咨询服务人员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说,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如果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比例,中国13亿人口中获得心理咨询资格的专业人数至少应该有40多万人,但我国目前通过国家心理咨询认证的人数仅有数万人而已。而且即便是取得国家心理咨询认证人员,有长期从业经验的人所占比例也很少。心理咨询服务人员主要来自心理学、医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的毕业生,而这些人员大都选择在医院或专业的心理机构来展开心理服务工作,很少有人愿意到基层社区来开展专业服务,这对社区顺利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设置了很大的人才障碍。

(七)营养师

我国高等临床营养人才培养的坎坷历程,导致从事临床营养人员中非临床营养毕业生人数偏多,而专业人才明显缺乏,目前我国临床营养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远不能满足医疗系统、卫生系统、高校和企业对临床营养人才的需求。患者尽管中国目前对于营养师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是营养师的就业仍然不容乐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国的多数养老机构都没有营养科,或者营养科与食堂混为一体,除了少数医院的营养师受过正规专业化教育外,多数的营养师都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无法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帮助。

【专家共识】

医养结合是针对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而目前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又相对独立这一客观现实问题而提出的,通过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我国目前通过制定完善的政策机制(《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等政策)、整合养老服务资源(公立医院、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国家与社会力量的结合)、构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完备的人才储量,成功迈出医养结合发展的第一步,也是为实现我国健康养老目标奠定殷实基础的重要一步。

(杨 芳,丁弋娜,王 珊,马 彦,杜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