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与健康管理融合模式

三、医养结合与健康管理融合模式

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差异较大,我们需建立起多层次的医养结合和健康管理融合模式。

大部分身体健康的低龄老年人可以独立维持基本的日常生活,通常会选择居家养老模式。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应完善与独生子女相配套的政策,出台鼓励子女能与父母同住或就近居住政策;对随独生子女落户的老年人,应建立养老金异地支取、医疗保障异地转移机制;提高独生子女父母高龄生活补贴,建立独生子女父母失能生活补贴和困难丧偶老年人生活补贴;建立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制度,设立“独生子女照料假”等。

除了居家养老,应辅以社区和机构多层次医养结合和健康管理融合模式,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养老体系,满足养老护理和健康管理需求。建议对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人,70岁以前适度收费,70岁以后实行免费养老;独生子女中的失独家庭、失能老年人,则在60岁以后实行免费养老。浙江省已经开展多层次医养结合和健康管理融合模式。以桐庐县为例,在183个行政村里都有老年食堂(老年人就餐每餐只需5元,9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就餐),还有养老服务中心。在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既能享受生活照护服务,又能享受身体调理、健康管理服务。

另外,国家应鼓励发展社会医养结合机构为部分高龄、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鼓励有能力的老年人前往社会医养结合机构或老年医院养老。政府可在用地审批、项目立项、金融贷款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推动社会医养结合机构规模、质量与未来医养结合需求相适应。

【专家共识】

健康中国战略布局下,我国的健康管理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健康管理的机构和形式呈现多元化,既有大医院的健康服务中心、专业健康体检中心,也有健康管理公司和健康俱乐部以及家庭签约医生等,为民众提供专业健康管理服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平衡心态是健康管理的核心。如今全民健身成为风尚,预计到2020年,经常锻炼的民众将达到4.35亿人。

建立多层次的医养结合和健康管理融合模式。低龄、健康的老年人多以居家养老为主,以健康管理、养生保健、休闲娱乐为主要服务内容,最终达到预防疾病、提高生活品质的目的。厦门鼓浪屿的家庭医生作为健康管理员定期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模式可以借鉴。对于基本能自理的老年人,他们有一定的护理和医疗需求,应以养老院为主要医养结合机构(享受普惠政策)。而针对高龄、失能老年人的养老,应建立长期照护制度,给予医疗护理和临终关怀。医养结合机构主要包括依托医疗资源建立的老年医院、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

国家政策是医养结合融合健康管理模式发展的纲领。国家应出台多层次、多方面政策。完善与独生子女家庭情况相配套的养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打造“无障碍”审批环境,在用地审批、项目立项、金融贷款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建立长期护理险机制,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开始购买长期护理险,并从60岁开始享有不同等级的长期护理服务;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个人等社会资本、社会福利与救护组织以及老年人自身共同参与的养老筹资模式。

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首先,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形成完整的老年人权益保障体系。此外,针对医养结合与健康管理融合模式的设施与环境、机构的建立、人员的配备、资金的筹备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范并加以制度化。

专业人员培养。建设包括医生、护士、健康管理师、养老照护人员在内的专业养老队伍,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和与其相匹配的薪酬体系,保证从业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

(沈爱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