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亲情和精神慰藉是主要原因
负性心理(尤其抑郁和焦虑)的发生都有一定的人格基础,且其发生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就“空巢老年人”而言,心理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我国,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和小型化,以及人口流动的加速,亲属网络的弱化,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独生子女大量增加,使得空巢家庭问题更为凸现。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享受天伦之乐、膝下儿孙满堂是老年人的最大愿望。而在“空巢老年人”这里,这些愿望得不到满足,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自然就大打折扣。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是引发“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子女不在身边是老年人孤独的直接原因,而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是造成“空巢老年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
笔者在浙江省5个城市开展了一项关于“空巢老年人”心理状态的调查研究,发现导致“空巢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代际观念差异,与子女存在代沟 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变革不仅使家庭结构发生变迁,也使家庭代际交换关系悄然变化,即父母辈基本处于传统的代际交换模式中,而子女却在向现代非回报、不平衡型转化。家庭亲密度下降,子女离家或者对父母的态度不良,易引致“空巢老年人”自觉幸福度下降和心理健康受损。杭州王先生退休后,有时给在深圳外企工作的女儿打电话,没想到女儿却抱怨他们“太清闲,根本不理解她的压力”。
与社会脱节,社会认同感缺失 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剧烈变动,越来越多的“空巢老年人”感觉与社会脱节,无法获得社会认同感。
金华一位刚退休的刘先生经常慨叹:“时代真不同了,现在只有我们年纪大的才看报,年轻人都上网。他们接受信息比我们快,在他们面前,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懂了。”
精神空虚,没有成就感 在我国,养儿防老的观念在老年人心里根深蒂固,面对儿女的纷纷离开,精神空虚、没有成就感也成为“空巢老年人”心理适应障碍的主要成因。绍兴袁太太退休在家,由开朗乐观一下变得情绪异常低落。她说:“现在孩子考上大学在外地工作了,突然一下子轻松了很多,也不知道该干什么了,精神空虚得很。”
(刊于《健康报》2010年8月18日第001版心理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