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老年肌少症
(一)定 义
伴随年龄的增长,骨骼肌肌量减少、肌力减少和功能减退,从而导致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下降,称为肌少症。
(二)肌少症流行病学资料
亚洲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约为4.1%~11.5%。中国台湾老年男中性与女性肌少症患病率为9.3%和4.1%。中国大陆农村老年男中性与女性肌少症患病率分别为6.4%和11.5%。
(三)肌少症表现
肌少症的主要表现在于骨骼肌质量减小和骨骼肌力量减弱。
1.骨骼肌质量减少
人体老化过程中,体内非脂肪组织引起的体重下降几乎全部是因为肌肉质量减少。肌肉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体肌肉纤维数量减少以及肌肉细胞体积减少,身体组织重量明显下降。可以通过双能X线骨质密度仪或生物阻抗法分析人体成分,测量骨骼肌质量。或通过三维成像技术,如CT、MRI等测量肌肉横断面积,检测骨骼肌质量。
2.骨骼肌力量减弱
骨骼肌力量减弱可以出现在不同肢体部位,可以在机体不同负荷状态下呈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上肢的握力测试、下肢的行走步速测试来判断是否存在骨骼肌力量减弱。相对而言,下肢骨骼肌力量减弱对老年人影响更大,它是引起跌倒损伤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四)肌少症诊断
肌少症的诊断标准来源于《2010年欧洲肌少症工作组专家共识》和《2013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专家共识推荐》。详见2010年欧洲肌少症工作组专家共识推荐的诊断流程(图4-3)。2013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专家共识推荐将握力和步速同步推荐为肌少症初筛工具,并根据亚洲人种、体能的不同,确定了不同界值。

图4-3 2010年欧洲肌少症工作组专家共识推荐的诊断流程
(五)肌少症治疗建议
1.营养建议
对于肌少症患者,建议保证每日足够的能量摄入和蛋白质摄入,补充富含亮氨酸的平衡型氨基酸,以增强肌肉力量。并予足够量的维生素D替代治疗。具体内容可见营养不良章节。
2.运动建议
研究发现抗阻运动能有效对抗肌少症。每周2次运动,每次30分钟,借助弹力带或徒手完成每周的抗阻运动,能明显改善肌肉减少,一定程度上能预防跌倒和失能的发生。
3.药物治疗
肌少症目前尚无确定的药物手段。雄性激素替代治疗、生长激素替代治疗、导入选择性雄性激素受体调节剂等药物治疗手段目前均处于不同的实验阶段,其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专家共识】
老年综合征的诊治是现代老年医学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老年综合评估技术也是老年医学的核心技术之一。老年综合征的定义、流行病学特点、诊治建议,文中已分别做了概述,也就专家共识推荐的方式分别做了表述。如何在早期有效识别老年综合征,并启动有效干预手段,以最大程度维持和改善老年人功能发挥,最大程度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本章专家共识制定目的所在。
(陈旭娇,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