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

六、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

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这迫切需要我们为老年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适宜的医疗服务,老龄长期照护体系的建构刻不容缓。目前我国能够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明显不足,不仅仅老年病医院护理医院、康复医院数量有限,甚至一些综合医院与专业医疗机构中有关老年病的专业和科室数量也很有限。目前我国从事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医生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只有几万人,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庞大的健康需求。

据了解,目前全国多地已经开始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2016年,北京市的西城、朝阳、海淀、顺义、密云5个区试点“失能补贴”,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和失能老年人进行补贴,每月不低于300元,帮助他们提高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能力;广西提出,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符合标准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本覆盖城镇社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其中护理型床位超过15张,健康养老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2000亿元,建成15个规模较大、功能完善的养老服务业集聚区等。

家家有老年人,人人都会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有备而老”在国家层面上已经得到高度重视。患病、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千家万户,在应对老龄化过程中,健康是核心问题,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迫切需要我们为老年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适宜的医疗服务,而医养结合模式无疑成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长久之计。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养老、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持续性的照顾服务。

当前医养结合的模式大体有以下四种。

1.鼓励原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

现有的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只要有条件就可以开展养老服务。结合当前公立医院的改革,原来的医疗机构可以转变成康复医院或护理医院,为周围社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养老医疗服务。

2.原有的养老机构可增设医疗服务资质

目前我国大多数养老机构没有医疗资质,2014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养老机构医务室、护理站的基本标准,对设置在养老机构内的医务室、护理站,从人员、房屋、设备、制度等方面做出规定。只要有一名执业医师、一名注册护士就可以申请开设医务室,这大大降低了门槛。此外,对于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还鼓励它开设老年病医院、专科医院、护理医院、康复医院等专业医疗机构。

3.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

这种情况目前比较普遍,在很多社区,养老院就建在社区服务中心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定期上门巡诊,遇到紧急情况时社区服务中心也能及时处理、及时转诊。现在真正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很多地方甚至排了几百人,这种模式也是国家特别鼓励的。

4.医养结合进社区、进家庭

这主要依靠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通过推行家庭医生模式,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

“医养结合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长久之计。”“十三五”是我国两次人口老龄高峰的低谷期,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鼓励各类资源进入医养结合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