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营养诊治

三、骨质疏松症的营养诊治

骨质疏松症主要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升高的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病因复杂,内分泌、营养、遗传、废用等因素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从而造成骨质疏松。常见于绝经后和年龄>65岁的老年人。主要表现为骨痛,身长缩短、驼背、胸廓畸形,影响呼吸功能,髋部、脊柱、腕骨和肋骨等部位易发生骨折,长期卧床、精神抑郁,死亡率增加。

1.调整生活方式

避免吸烟、酗酒,慎用影响骨代谢药物,增加光照和户外锻炼,如太极、交谊舞、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运动2~3次,每次坚持20~30分钟为宜,不建议登山、爬楼梯、足球、篮球等剧烈运动。

2.营养补充

适量补充蛋白质。骨基质是由胶原蛋白构成,不足可致骨强度降低;蛋白质吸收后释放的酸性氨基酸能刺激破骨细胞吸收骨质,降低骨密度;但是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会促进尿液中钙的排泄。每千克体重每天推荐量为健康成人1克,个别老年人可达1.2~1.5克。补钙是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的基础方法之一。

(1)钙的推荐量:5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应摄入1000~1500毫克。通过食物补钙经济安全又科学。牛奶是食物中最理想的钙来源,因牛奶含钙量高,每100毫升牛奶中约含100毫克钙,且吸收率高。每天喝两杯牛奶可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乳糖不耐受者建议摄入酸奶。其次,是豆制品,豆制品不仅含钙量高,价格便宜,且能补充优质蛋白、卵磷脂、亚油酸、维生素、铁、大豆异黄酮等,可以防治骨质疏松症。一些水产品,如虾、海带、紫菜、海鱼等;坚果类,如榛子、松子、山核桃、花生仁等;深绿色蔬菜,如茴香、萝卜叶、荠菜、油菜、雪里蕻、香菜等含钙量也很高。

(2)适量而平衡的无机盐:合适的钙磷比为1∶1~1.5∶1。磷的主要作用是促进骨基质合成和骨矿物质沉积,每天摄入1~1.5克磷有利于钙的吸收,减慢骨钙丢失。低磷会刺激肾脏合成1,25-(OH)2-D3,骨吸收增加;而高磷会导致钙排泄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生风险增加。同时,应注意镁、锌、铜、锰等微量元素的摄入。应多食蔬菜、水果,如各类家常蔬菜和可食野菜,尤其是绿叶、红黄色蔬菜,各类菌藻类、干鲜果品和可食野果。

(3)丰富的维生素D: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内钙、磷的吸收,通过成骨细胞中受体基因的调控,提高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刺激生长因子、细胞激动素的合成,促进骨形成和骨矿化。维生素D的来源:一是日光照射,胳膊和腿全裸露在阳光下,每次5~10分钟,每周2~3次;手、胳膊和脸部暴露在阳光下,每次10分钟,每周2~3次。二是膳食补充,海水鱼、动物肝脏、蛋黄及鱼肝油制剂。维生素D推荐量为每天400~800个国际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