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的概念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生,即生命、生存、生长;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与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如形神共养、调和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是否得养生之道,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他们的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
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应用辨证调摄等方法,和谐适度地调养,这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精髓。
1.顺应自然
中医学非常重视天人相应、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养生保健原则。认为人的四时起居必须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人体的生理活动才能保持正常。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2.养德怡神
中医学的养生观脱胎于道儒等诸子百家养性的思想,历来重视心理保健在养生中的作用。平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有利于气血流通,阴阳和调,身体健康。中医养生的根本应从“守神”做起,做到心情愉快、乐观豁达,气血自然和调,大有益于健康。
3.合理饮食
饮食调理、以资气血是养生的上策。人体的营养物质都来源于饮食五味,而饮食不节又易损伤脏腑。所以,一方面饮食以适量为宜,不可饥饱不均;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地调节饮食品种,使人体能获取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不可饮食偏嗜。因为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一定的亲和性,各有其气味所偏,长期的饮食偏嗜,就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调或营养成分的失衡,容易发生疾病。所以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
4.动静相宜
平时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促使血脉流通,气机调畅,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动,包括适当的运动、脑力和体力劳动、社交活动等等。在《黄帝内经》中有“和于术数”和“不妄作劳”两个原则。首先,应该适当地选择和运用锻炼身体的方法,诸如《黄帝内经》所列举的导引、吐纳等形式。导引的出现,为古人健身防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所谓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不妄作劳”是提醒人的劳作不要违背常规,应考虑季节、时间、年龄、体力及有无疾病影响等诸多因素,做到量力而行并注意调节,不可长时间从事某一种形式的劳作,以防止“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从而影响健康,同时要做到劳逸结合,使活动有益于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