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人才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
我国自2001年起就开始注重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设立及人才的培养,并提出“加强人才培养,为老龄事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此后,众多国内知名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正式设立了老年学专业;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开设了“老年心理学”课程;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开设了“老龄事业管理”课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以及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开设了“老年社会工作”课程;首都医科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医疗系开设了“老年医学”课程。这些都讲成为医养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后盾。
中国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在近10年发展极其迅速,不仅仅是规模人数的壮大,人才培养的质量也迅速提升。博士生的培养涉及领域广泛,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使我国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独立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尤其是医学领域,对于博士生的需求和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全科医学人才
全科医生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医学人才,是初级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力,是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全科医疗服务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将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基层医疗服务,为社区居民或者基层患者提供专业的医学知识技能。全科医疗是目前基层医疗服务的主要形成,以居民或者患者为整体,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疾病的形成发展及防治方法。全科医生作为全科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在社区或者基层医疗机构为社区居民及患者提供便捷、经济有效的医疗服务。
随着《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的出台,“健康中国”的理念成为一个热点,而全科医生在其中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全科医生作为基层卫生保障的关键,在医养结合领域的地位不言而喻。全科医生博士人才的培养,对于推进全科医生服务整个社区,充分调动社区医疗资源,发挥其在医疗和养老领域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全科医生的培养主要建立的是“5+3”模式,即5年的本科临床医学教育,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3年的规范化培训可以通过“毕业后继续教育”或者“研究生教育”的方式实现。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已经在北京大学等高校开展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培养的方式。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可进一步进行专科培训,如老年医学、康复医学、慢性病管理等,从而培养出医养结合领域真正需要的、掌握扎实的临床医学和老年医学专业知识,综合素质高,人际交流能力强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且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老年服务机构为老年人群体开展健康促进、疾病预防、疾病治疗、慢性病管理、临终关怀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博士人才。但有8年医学教育经历的人才,往往较少向基层和社区发展,因此在对于博士学位医生的培养上,一方面要深入贯彻全科医学的思想,培养出综合素质水平高的医养结合人才,鼓励其向基层、社区发展;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出“精准”的特色,完善课程培养体系,融入老年心理学、康复学、中医保健、营养等学科内容。
2017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应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
《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逐步建立规范统一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逐步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规范为“5+3”模式,即医学生在医学院校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于规定医院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在过渡期内,国家也推荐以“转岗培训”为主的多种渠道培养优质全科人才,以满足当下基层或者社区卫生服务需求。
1.“5+3”模式
“5+3”模式可解决当下全科医生学历低下,未进行系统化全科医学学习的问题,是今后培养全科医生的主要模式,但由于培养年限较长,短期内不能培养出大量的全科医生来适应当前医疗需求。该模式中的本科教育阶段均在医学院校完成,但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并未开设专门的全科医学课程。2013年,徐锦等人调研发现,在设有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校中仅有43.3%开设有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且 76.3%(45/59)的学校将其设定为非必修课程,仅有8.9%学校安排了全科医学实践。2017年袁利等人对 30 所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课程安排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全科医学专业的课程大多数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相似,未体现出全科医学服务基层医疗机构的特点,并发现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中未包括“实践教学”。而赵睿等人对蚌埠医学院的245名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141位学生(57.6%)对专业课程设置不满意。这些研究数据均表明,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与“高素质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之间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探讨和优化课程设置。“5+3”模式中的另一个阶段是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中指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内容包括理论培训、临床技能培训和基层医疗卫生实践,而在现阶段,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可与“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结合,即在规范化培训期内完成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内容。潘天园等人对浙江省已完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进行系统性回顾性调查后发现,70%的毕业学员对于培训环节持满意态度,对于临床实践及社区实践的满意度分别为68.3%和 65%。大多数全科医生认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可帮助提高工作能力,在社区实际工作中有应用价值。这些数据显示,在我国的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学员对其满意程度较高,但仍存在社区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医疗设备落后,教学组织能力不够等问题。
2.转岗培训
转岗培训的主要模式为在大型综合医院进行科室轮转,培养周期较短,是我国现阶段培养全科医生的主要途径。目前转岗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训过程中全科思维应用较少,大型医院的科室逐渐细化专化,接诊疾病类型单一,较难帮助全科医生形成疾病诊断中的整体思维。马瑜红等人对豫西南地区150名转岗全科医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转岗全科医生学历水平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建议选择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杨庆等人对徐州市全科医师转岗前后的学习成绩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学员的学历和年龄是影响学员成绩的主要因。上述研究表明,目前大多数转岗培训的主要问题为医院培训基地未建立严格的选拔标准,而社区培训基地的师资力量薄弱,不能很好地满足转岗医生的学习需求。
(二)康复医学人才
从国际化视角看,国外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发展早,培养的层次水平高。以康复治疗师为例,在欧美发达国家,康复治疗师数量充裕。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康复治疗师主要向高端层次培养,博士的培养已经很成熟。美国还将临床博士作为职业准入的最低标准。据了解,我国对于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主要停留在本科和研究生层面,我国内地目前还没有开设康复医学的博士点。但是对于博士层面的康复治疗师的培养是提高康复治疗整体水平的大势所在。借鉴香港理工大学对于康复医学生的培养体系,课程前半部分以学习和掌握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教学形式多样,课程的后半部分以提升临床实践水平为主。鉴于康复治疗师博士的培养本就是一个理论、实践、科研三方面能力锻炼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博士的培养也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同时,国内也有学者提出,康复治疗师可采取创新的模式来培养高端人才,通过与医院、残联、社区等多方合作,以医院教学、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在社区发展康复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社区康复服务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锻炼康复治疗师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将教育教学、康复临床实践、康复技术服务三者进行有机结合,经过反复实践,循序渐进地提高综合能力,在服务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教育—实践—服务”结合。这种创新的培养模式,充分引入到康复治疗师博士的培养过程中可以为提升康复团队整体水平,壮大医养结合领域中康复人才的实力水平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也为康复治疗人才充分服务社区,在医养结合人才队伍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保障。
1.老年康复治疗师培养的国外现状
二战后,现代康复医学在美国兴起,康复医学教育也应运而生。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就已设置康复医学专业,开始培养专门的康复治疗师。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康复治疗师培养体系的完善,逐渐将康复治疗师细化为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亚专业培养。目前,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对康复治疗师的培养层次维持在四年制本科教育,也有部分国家为保证康复治疗师的培养数量和层次而保留了专科教育。在康复治疗师的执业准入方面,各个国家也有不同的要求。美国是进行康复治疗师培养最早的国家之一,目前主要以培养硕士、博士等高层次的康复治疗师为主,毕业后需要在指定医疗机构培训4年,经国家康复医学机构考核,合格后才能获得康复治疗师资格证进行独立执业。澳大利亚分为学士、研究生文凭(Graduate Diploma)、硕士、博士4个层次进行培养,毕业后可直接注册成为相应的注册治疗师进行独立执业。日本是亚洲最先开展康复治疗师高等教育的国家之一,从1965年开始设立理学疗法士和作业疗法士,目前已与国际接轨,开始按照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亚专业方向进行培养,学历一般以大专和本科教育为主,毕业后要经过3~5年毕业后教育才能获得相关机构的认可进入临床独立执业。在养老康复政策层面上,西方国家多对进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根据身体健康状态、生活自理程度和社会交往能力进行分级管理,同时政府要求养老机构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老年康复治疗师,开展专门的康复服务。如澳大利亚的养老机构必须开展与老年康复相关的心理治疗、神经康复治疗、语言康复、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服务。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西方发达国家对老年人的心理状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身体机能给予了较多关注,对老年康复治疗师在社会养老体系建设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以至于国家对老年康复治疗师的培养给予了较多政策支持。
2.老年康复治疗师培养的国内现状
现代康复医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1992年,卫生部医改司颁布了《康复医学教育方案》。而在本科教育层面直到2001年,教育部才正式批准首都医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设置康复治疗本科专业。至此,我国康复治疗师培养正式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之后我国康复治疗专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开展康复治疗专业的本科院校有36所,到2015年增加至73所,专科院校在2010年有61所,到2015年已超过100所。但我国目前的康复治疗师培养层次仍以本科和专科教育为主,研究生层次的康复治疗师教育较少,仅有北京大学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山大学等个别院校开设康复治疗学的博士点。
目前,在老年康复治疗师的培养上,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在部分高校,已经设立了老年医学课程、老年康复与保健课程,也有少部分院校开设了老年康复方向,但总体来说,我国目前仍以培养综合康复治疗师为主,在亚专业方向的培养上做得还不够。
(三)健康管理人才
1.国外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日本的健康管理专业设在人间科学系中的社会医学学科,不强调学生的医学背景。近年来,健康管理作为一门专业和学科在美国发展逐渐趋于成熟,美国不少高校都设立了健康管理相关专业。在美国高校健康管理专业的名称一般常用的并不只是健康管理,而是卫生政策与管理或健康管理与政策等。学位主要分为4个种类:①健康管理专业的肄业证书(类似于大专),时间为2年。②本科学位,四年制。③硕士学位,可自由选择具体的研究领域,2年完成学位,甚至可以更快健康管理的硕士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公共卫生硕士、健康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卫生政策与管理方向、科学公共卫生硕士。④博士学位,学生要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及理论知识方面的探索,3~5年不等。
2.我国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健康管理人才的学历教育主要是以大学本科教育为主,硕士、博士教育刚开始起步,同时有部分大专院校也开展了健康管理专业的教育。浙江中医药大学、海南医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是全国首创健康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杭州师范大学“健康管理学院”是全国首个健康管理学院,具有健康管理专业本科、硕士、博士专业三个层次完整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由于之前教育部没有健康管理的高校专业目录,健康管理专业大多是放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下作为健康管理方向招生,直到2016年教育部新增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目录。目前已有87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部分。目前我国高校的培养目标基本可以概括为培养掌握健康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备现代健康理念与健康管理特长,掌握健康服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除本科教育外,各高等职业学校也相继开展健康管理大专生的培养,在培养方向和内容上主要根据学校特色特长,以及针对不同的技能如营养、心理咨询、康复等进行培养。
职业教育主要是针对考取健康管理师职业资格证的短期培训。从2007年《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印发,7月开始第一批试点鉴定以来,各地纷纷开设了健康管理师考试职业培训机构,同年12月,由于各类培训混乱,国家停止了所有职业资格鉴定。2011年开始,人社部和卫生部职鉴中心采取小范围试点的方式授权开展培训和职业鉴定,到目前为止仍未全面放开。除了个别比较权威的培训机构,大多数的健康管理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健康管理师并不能很好胜任健康管理的工作。
(四)老年专科护士
1.美国老年护理教育
美国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老年护理起步早,目前学科发展已经达到了老年护理教育多层化、老年护理队伍专业化,服务质量标准化的水平。1900年,老年护理被确立为一门独立的专业。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护理学院开始培养老年执业护士和老年临床护理专家。2010年,美国医学会发表声明提出老年护理四大主题,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合作和建立数据收集系统。此外,美国护理学院协会、哈特福德老年护理协会和纽约大学护理学院联合构建本科生老年护理技能和课程指南,将其作为2008年美国护理学院协会本科生护理基础教育实践的补充,强化本科生的老年护理教育。
2.我国老年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
2005年,卫生部颁布《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提出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科护士,但当时国内老年专科护士的培养尚未列入重点建设专科,只是强调在护理教育中增加老年护理相关内容。随后颁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开展了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长期护理服务模式试点项目。至此,各级卫生机构、护理学会开始重视老年专科护士的培养。
2005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开展的研究生层次的专科护士培训包括老年病专科护士,这是内地对老年专科护士培养的初步尝试。并于2013年8月独立培养全省各级医疗机构老年专科护士40名。2012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科参照卫生部《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申请成为四川省老年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此外,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近年来也陆续开展了老年专科护士的培养和认证。
在我国,护士多为大专学历,本科、研究生学历者数量少,如按照国际标准(研究生学历)来筛选老年专科护士,则符合标准的人员甚少。因此,一些护理管理者认为,目前我国专科护士的最低准入标准应为大专学历,护理人员可先进行专科护士培训教育,之后再攻读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也有学者报道指出,专科护士的准入标准为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最少有 5年工作经验,其中该特定专科工作经验至少3年;至少为中级职称。符合以上条件者,方可参加专科培训,考试合格后获得专科护士资格证书。全国各地区可结合护士的知识结构层次以及培训条件等实际情况,在参考以上标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将疾病治疗、康复娱乐、营养保健、生活照料等相结合,突破传统医疗照护和养老服务分离的状态,充分利用医院与养老机构各自的优点,切实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医养结合模式需要高校培养一批高素质、精通护理理论、熟练掌握专业护理技能的年轻护士,要求其护理过程中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保健康复、精神慰藉,尊重和体贴老年人,以服务的全面性、专业化和人性化护理理念保障老年人的疾病治疗、生活质量,并给予重症老年人临终关怀。
(五)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
1.欧美国家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现状
美国政府机构采用辅助居所员工培训体系(Staff Training in Assisted Living Residences Program,STAR)对养老机构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辅助生活居所是非传统医疗机构的治疗与康复服务相结合的机构,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多数不具备临床医学知识技能,且学历不高、年龄偏大。因此培训流程简单,培训内容侧重员工沟通与交流能力,重点教授心理学相关知识,会议、培训机构内部课堂、实践课堂等均可作为授课地点。STAR 培训方式与理念灵活,适合年龄大、接受能力较差的服务人员。
与此同时,高校人才培养方面,政府亦给予足够的重视。培训课程不仅覆盖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英国老年护理服务人员采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National Vocation Qualification,NVQ),将护理人员分为5个等级,通过接受正规的老年护理教育获得受社会承认的NVQ 资格,养老机构供职的护理人员大多数具备NVQ 2级护理水平。这一等级晋升制度使护理职责更加明确,也使养老护理人员拥有不断提升自己能力的空间。
2.日本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现状
日本取得学士学位证书的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可通过在岗培训获得养老服务职业资格认证。这一制度使得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可通过再教育,提高学历水平与专业技能。日本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3%,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本提倡多学科协作,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日本高校在课程安排方面,同样也注重多学科学习模式的构建。在校学生学习内容不仅涵盖老年护理理论,如衰老症状学、老年人健康生理学、老年护理见习等,还包括相关公共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不同层次的护理人才,注重多学科合作学习,如护士、理疗师、营养师等与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进行合作,对老年人进行更好的护理。多学科培养模式以及多向性培养,使护理人员对老年人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护理。
3.我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养老护理员的年龄偏大,素质不高。但专业素质水平更高的护理专业人员对整个养老护理团队有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所以多所高校相继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理论结合实践的专业性人才。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设立老年学专业,培养老年学硕士,成为中国首家培养老年学高级专业人才的高校。此外,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也开设了老年心理学、老龄事业管理、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医学等养老服务相关课程。
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处于发展阶段,结合形式单一,而且受人力资源成本的约束,职业护理人员占比不高。医养结合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督促老年人遵循医嘱、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等,主要服务对象是患病、失去或半失去行为能力的老年人。因此,养老护理人员需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处理老年人突发病症能力,并能够在处理急性重症时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同时,应设置养老护理人员准入制度,要求养老护理人员具有国家认可的职业技能评定证书。
2015年,已有本科护理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方向。而在“医养结合”的大背景下,高层次水平的养老护理方向的博士人才对于组建一支质量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养老服务团队意义重大,从而能够满足人群对不同层次的需求。
(六)心理咨询人才
在美国,要获取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取得培训资质的培训单位及其培训项目计划,需通过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学会和学校心理学分会按标准(一般五年更新一次)进行的极其严格的遴选和审核认证,通过审核认证的“课程学习”“实践技能训练”“实习”等项目培训合格取得专家或博士学位再通过资格认证。以教育学或心理学学士学位为起点,硕士学位需经过最少三年全日制学习,博士学位经过四年的全日制学习,并且整个过程淘汰率极高。
相较于美国高校,我国心理咨询师的入职资格较宽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最新版)》规定,心理咨询师培养等级分三级。已启动认证的申报条件:心理咨询师三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①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可直接报考。②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③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心理咨询师二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①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博士学位。②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③取得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④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中级或以上专业技术职业任职资格,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
(七)营养学人才
临床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有效减少老年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老年患者死亡率,缩短其住院时间,节省总体住院费用。
从1997年开始,我国部分高校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设置医学营养类本科专业。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原公共卫生学院营养教研室基础上成立营养系,招收四年制营养学专业本科生。这些高校的营养专业设立为我国营养事业的复苏和培养营养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2012年,教育部《高等院校专业目录》(2012版),调整营养学、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专业为“食品卫生与营养学”。营养医师方向专业的高等教育招生中断,医学院校临床医学课程中亦无营养相关内容必修课。目前临床营养师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晋升为高校营养相关专业培养、临床营养的硕士和博士培养、临床营养师考试(转岗培训)、注册营养师考试(上海试点)和营养类职称等。
临床营养的硕士和博士培养部分高校从医学生中培养临床营养的硕士、博士,毕业从事临床营养工作,这无疑也是一个解决高级临床营养专业人才缺乏之道。
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在卫生部的委托下,承担临床营养学科试点工作,由中国医师协会的“临床营养师项目”承担转岗培训工作,包括网络教学、面授及医院实习三个阶段的管理及实施。考试报名人员需三个阶段合格后,方可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试通过后获得“临床营养师”资格。培训类别包括临床营养(医)师、临床营养(技)师、社区营养师、围产期营养师培训等。这是一种把医疗机构里已有的医师、技师、护士朝营养职业方向的转岗培训,无疑是有益的重要尝试。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的主张“营养医师+营养技师+营养护士”的营养科分工管理模式。
2016年,中国营养学会联合上海市营养学会推出了中国第一个注册营养师考试试点,注册营养师认证考试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考试科目符合临床营养师职业需求。无论是非医学院校的食品专业还是医学院的营养专业,各自补修欠缺的专业课程,修够课时即可参加考试。试点注册营养师考试科目的内容安排可满足临床营养师学识的需求,他们是未来优秀的临床营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