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养结合发展的优势

二、中国医养结合发展的优势

(一)中国医养结合发展潜力巨大

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2.41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7.3%;“十三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可见,我国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且具有规模大、结构失衡等特点。我国离退休老年人口的医疗费用总额还会加快增长。人口老龄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老年人养老需要,尤其是医疗结合养老需要的增加。老年人口增多,患病的可能性增大,这就意味着老年人比其他人口有更大的卫生保健需求。因此,为了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缓解老年患者带给社会的巨大经济负担,我国应该建立和发展医养结合,才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医疗健康及养老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如何解决医养问题,迫在眉睫。

(二)中国医养结合是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抓手

目前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已呈现出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发展的大好形势。中国企业也开始积极走出去,整合产业链,以快速提升自身竞争力。近年来,在宏观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支持下,我国养老产业发展迅速,养老地产蓬勃兴起,老年产品种类丰富,出现了旅游养老、康复养老、“互联网+”智慧养老等新业态,并且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是非营利性机构,且资金来源也主要是政府资助。为了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改变入不敷出的现况,就必须要引入更多的资金。《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中明确提出:大力引入社会资本,着力扩大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消费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因此,在医养结合中引入社会资本尤为重要。社会资本可以自主决策举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也可以通过合资合作、收购兼并、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参与公立医院的改制重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会力量参与,多主体竞相发展。随着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不断发展以及医疗准入门槛降低,更多社会力量进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领域,一系列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创建模式不断涌现,多主体竞相发展。

(2)公司业务拓展。由企业提供“硬件”即基础设施等,以先进养老服务管理理念作为“软件”,成立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一般采取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养老护理院合作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具备人性化养老理念、专业化康复护理等服务特色。例如,长春市亲亲园养老康复护理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为老年人提供10余项特色医疗服务(如定期巡视、用药、护理、随叫随到等),不出楼就可方便快捷就医。在医联体成员单位的支持下,长春市亲亲园养老康复护理中心安排定期坐诊,开展健康讲座,并建立精神心理康复和中医治未病专科诊室。

(3)民间资本转型经营。利用民间资本建立新兴规模型、综合型养老产业园区,包括社区型养老院和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在为养老院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向社会群众提供医疗服务。这样的养老院和医疗机构以适老化、安全化、智能化为服务标准,养老服务定位以中高端为主,推行旅居养老、精神赡养等特色服务。例如,长春市养老养生产业园内建有拥有13个科室的综合医院,开办了养护院、养生中心、残疾人托养和阿尔茨海默病专区,为养老院内老年人和旅居老年人提供医养服务。

(4)中外合资经营。通过与国外成熟的养老机构合作,建设适应本土化需求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一般采取与医院或养老护理院合作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医院为养老院的老年人开通就诊就医绿色通道,运用国际化、科学化、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例如,长春市怡康园老年公寓采用专业介护技术为老年人服务,医务室和康复室负责老年人日常护理,如遇紧急情况,可将老年人快速转移到专业医院,经绿色通道安排就医。

(5)职工医院转型为养老院。职工医院的医疗资源较为丰富,转型设立养老机构难度较小,医养结合的基础条件相对充分和完善。在医院内设养老院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主要面向中低端消费群体。例如,磐石市石嘴镇夕阳红托老院依托吉林省松山机械厂职工医院而建该托老院的老年人可享受快捷医疗待遇,对于参加医保或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老年人,该托老院会对个人承担部分相应予以减免。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适合提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医疗机构均存在转型升级难题。专科医院尤其是以治疗慢性疾病为主的专科医院最适合提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这对慢性疾病专科医院而言也是拓展业务、改善经营的机遇,但慢性疾病专科医院影响力普遍较低,难以吸引老年人入住医养。县(镇)医院、职工医院的医疗资源比较符合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并有一定的地缘性客户基础,比较适宜转型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但转型初期受很多因素制约,如转型启动资金短缺、专业养老服务人才缺乏等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受政策、场所等条件限制,想要进一步扩张规模、承担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满足社区老年人需求,仍十分困难。因此,适合承担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转型运营模式尚且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中医药服务在医养结合中独具优势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强调应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推动中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开展合作。该规划就此拉开了中医药服务在医养结合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序幕。

在应对我国老龄化的浪潮中,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并在养老服务中融入养生保健服务,成为建设健康老龄化社会的优先选择。中医药服务医养在老年人食疗养生、运动养生、调畅情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慢性病防治与康复具有独特的疗效。

目前,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水平仍然较低,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可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基于资源约束,更应重视投入低、收益高的疾病预防事业。很多研究已证明,中国目前的许多疾病负担都是因为缺乏有效的预防。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应该是第一选择。疾病发生率的降低不仅能够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的总体健康水平,还可以大幅度缓解医疗需求与服务提供之间的矛盾。并且,预防的成本大大低于疾病发生后的治疗成本。我国政府应该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从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出发,构建一个积极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医养结合计划,建立集疾病治疗、疾病预防、疾病康复及健康服务于一体的保障体系。因此要大力发挥中医的预防、治疗功能,倡导和发展中医药服务在医养结合方面的优势。

目前在中医与医养结合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各地在中医药相关政策落实上差异较大,中医资源不平衡,广大农村中医服务网点很少。这些客观问题都有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