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联网生态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环境、交通、电力、安防等各行各业。在医疗与养老结合领域,包含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人员定位等技术在内的物联网技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技术创新和产品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医疗物联网的潜力正在不断被挖掘,已渗透到医生、健康管理者、居民、患者以及医疗健康设备、器材、药品、环境等服务因素的人与人、物与物的全方位连接和信息交流中,能够帮助医院实现对人的智能化医疗和对物的智能化管理工作,支持医院内部医疗信息、设备信息、药品信息、人员信息、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共享等,实现物资管理可视化、医疗信息数字化、医疗过程数字化、医疗流程科学化、服务沟通人性化,能够满足医疗健康信息、医疗设备与用品、公共卫生安全的智能化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的需求,从而解决医疗平台支撑薄弱、医疗服务水平整体较低、医疗安全生产隐患等问题。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拉开了我国物联网技术研发的序幕。2010年3月,“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被明确写入我国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向了高潮。
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正处于从临床信息化走向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物联网技术的出现,满足了人民群众关注自身健康的需要,推动了医疗卫生信息化产业的发展。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智能家居产品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摄像机等技术的运用将在未来改变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智能家居,如智能医药箱、远程看护系统、智能食品采购系统等的应用,也将在未来逐步成熟。老年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完成一定程度上的生活自理,子女也可以通过远程监控观察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老年人智能家居系统在家用护理医疗检测、老年人危险预防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穿戴传感器可以嵌入服装、眼镜、鞋子和手表中,可植入的无线可辨识设备可以用于保存健康记录,有助于在紧急情况下挽救老年人的生命,尤其适用于有糖尿病、癌症、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年人。对于有智力障碍的老年人,可以通过RFID手环配合门禁系统记录老年人行踪。此外,RFID手环可与远程医疗服务系统、无线通讯系统等结合使用,使老年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与医院取得有效沟通,大大提高紧急医疗服务效率,节省等待时间。
此外,近年来,基于云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等的人员定位管理系统已应用到各个领域。在养老院中,这样的系统能够在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内运用一种安全、可靠的人员定位系统来识别、跟踪和定位老年人,发挥保护与管理作用。管理人员可以将信息系统中每个人的信息与现实中每个人的动态联系起来。如出现有生活障碍的老年人离开安全区域的情况时,系统可以根据设定程序及时报警并通知相关人员处理。该系统可使管理人员实时掌握养老院各个活动区域内老年人的详细信息及数目,以跟进分析老年人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改进并完善设施。与智能家居系统类似,子女也可以通过远程监控,随时随地地观察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随着技术发展,室外导航技术日益成熟,而室内导航技术仍在起始阶段。由于GPS信号的衰减,室内导航的实现存在一定难度。技术上,基于Wi-Fi信号测距方法、专用设备的室内导航方法等都能够实现室内导航,但在实现上或多或少存在难度。2017年,微软亚洲研究院云计算及移动计算组推出了“寻路”项目,提供低成本、即插即用的室内导航服务。该项目记录前人在室内的行进路线,从而有能力为拥有相同起点和终点的新用户提供导航服务。根据这种思路,在养老机构中,可以由管理人员提前记录到各个目的地的行进路线,为使用该系统的老年人提供室内导航服务。
远程医疗监护主要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以患者为中心,基于危急重症患者的远程会诊和持续监护服务体系。远程医疗监护技术的设计初衷是减少患者进医院和诊所的次数。随着远程医疗技术的进步,高精尖传感器已经能够在患者的体域网范围内实现有效通信,远程医疗监护的重点也逐步从改善生活方式转变为及时提供救命信息、交流医疗方案。在医疗与养老上,远程医疗监护显然是一个极佳的解决方案。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前景和范围非常广阔,在医疗和养老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但是应用成本较高、技术标准不统一、隐私权保护难度大、服务企业竞争力较弱等问题,仍严重制约着该产业的发展。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才能进一步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大发展,才能迎来惠及全社会的“智慧医疗”与“智慧养老”。展望未来,无线传感技术的系统性、综合性运用将有力推动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必将改变医院与患者之间、养老机构与老年人之间的传统关系及交互模式,全面实现老年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能够获得医疗诊断服务与其他有关服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