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养老服务系统

四、民政养老服务系统

近期,我国着力推动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动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就已经提出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2017年2月,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系统集成,对接各级医疗机构及养老服务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整合信息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民政养老服务信息管理解决方案主要帮助民政部门对养老行业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政府部门通过民政养老信息管理平台采取养老基础数据采集、养老机构监督、考核管理、统计分析、社会化养老服务、评估认证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养老服务的信息化管理。2017年3月,民政部正式启用全国养老机构业务管理系统,并要求各地民政部门于5月10日前完成养老机构第一轮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并审核上报。

全国养老机构业务管理系统包含了机构基本信息、机构内部管理信息、机构服务质量信息、机构安全管理信息、入住对象信息、机构从业人员信息、机构房屋信息、机构设施设备信息等八大类,共计140余项内容。全面应用该系统,对摸清全国养老机构底数和服务质量情况,加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推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具有基础性作用。

浙江省民政厅推出了数字民政工程,其中就包括智慧养老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智慧养老的发展,例如通过浙江民政网、浙江养老服务网建立全省养老机构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可以方便地查询全省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通过“一键通”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及时的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等一系列服务,并且在全省的多个县市进行推广,比如在杭州的西湖区、江干区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老年人的一致好评;建立面向社会公众的网站,及时发布养老相关信息。

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网上认证,让异地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免去了奔波之苦。如福建省福州市从2017年2月开始全面启动人脸识别认证工作,退休人员无论身在何处,只要通过手机或在相关网站“刷个脸”,就可以完成资格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