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质养生
体质养生是以中医体质学为理论基础,以人为研究出发点,以中医理论为主导,旨在研究不同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根据个体体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精神调摄、饮食调理、运动健身以及药物调养等不同手段,从而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康复与养生。
(一)中医体质概念
中医对体质的论述始于西汉时期的《内经》。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与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这种特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体质的差异现象是先天因素与多种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人类体质间的共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
中医体质学应用范围广泛,通过研究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强调体质的可调性,从改善体质入手,为改善患病个体的病理状态提供条件;实现个体化诊疗,在临床对疾病的诊治活动中,将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治疗手段建立在辨识体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人的体质特征,并针对其体质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贯彻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结合体质进行预防,通过改善体质、调整功能状态,为从体质的角度预防疾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
(二)中医体质分类
体质分类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指从复杂的体质现象中提炼出有关规律,最终建成体质分类系统。目前中医界普遍按照“中医体质九分法”将人体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基本类型,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
1.平和质
(1)定义:强健壮实的体质状态,表现为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状态。
(2)成因: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
(3)体质特征:①形体特征:体形匀称与健壮。②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别、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舌薄白、脉和有神。③心理特征:性别随和开朗。④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属于黄帝内经养生精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平和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2.气虚体质
(1)定义:由于元气不足,以气息低弱、机体、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
(2)成因:先天本弱,后天失养或病后气亏。如家族成员多较弱,孕育子女时父母体弱、早产、人工喂养不当、偏食、厌食,或因年老气衰等。
(3)体质特征:①形体特征:肌肉不健壮。②常见表现:主症平素语言低怯,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虚缓;兼症面色偏黄或晄白,目光少神,口淡,唇色少华,毛发不华,头晕,健忘,大便正常,或有便秘但不结硬,或大便不成形,便后仍觉未尽,小便正常或偏多。③心理特征: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喜欢冒险。④发病倾向:平素体质虚弱,卫表不固,易患感冒;或病后易迁延不愈;易患内脏下垂、虚劳等病。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风邪、暑邪等。
3.阳虚质
(1)定义:由于阳气不足,以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2)成因:先天不足,或病后阳亏。如家族中均有虚寒表现,孕育时父母体弱,年长受孕,早产,平素偏嗜寒凉损伤阳气,久病阳亏,年老阳衰等。
(3)体质特征:①形体特征:多形体白胖,肌肉不壮。②常见表现:主症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舌润,脉象沉迟而弱;兼症面色柔白,目胞晦暗,口唇色淡,毛发易落,易出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③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④发病倾向:发病多为寒证,或易从寒化,易病痰饮。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平素不耐寒邪,耐夏不耐冬,易感湿邪。
4.阴虚质
(1)定义:由于体内津液精血等物质亏少,以有关组织器官失养和内热为主要症状的体质状态。
(2)成因:先天不足,或久病失血,纵欲耗精,积劳伤阴。如家族成员体形多偏瘦,孕育时父母体弱,年长受孕,早产,曾患出血性疾病等。
(3)体质特征:①形体特征:①形体特征:体形瘦长。②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平素易口燥咽干,鼻微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少苔;面色潮红、有烘热感,目干涩,视物花,唇红微干、皮肤偏干、易生皱纹,眩晕耳鸣。睡眠差,小便短涩,脉象细弦或数。③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④发病倾向:平素易有阴亏燥热的病变,或病后易表现为阴亏症状。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平素不耐受热邪、燥邪,耐冬不耐夏。
5.痰湿质
(1)定义:由于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以黏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2)成因:先天不足,或后天过食肥甘。
(3)体质特征:①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②常见表现:兼症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主症面色暗黄而暗,眼泡微浮,容易困倦,口黏腻或甜,身重不爽,喜食肥甘甜腻,大便正常不干,小便不多或微混,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滑。③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④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症。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和潮湿环境适应能力差。
6.湿热质
(1)定义: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2)成因:系后天禀赋,或久居湿地、膳食肥甘,或长期饮酒,或热内蕴。
(3)体质特征:①形体特征:形体偏胖或苍瘦。②常见表现:主症平素面垢油光,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倦、易生痤疮粉刺,舌质偏红,苔黄腻;兼症形体偏胖或苍瘦,心烦懈怠,眼睛红赤,大便短赤,男易阴囊潮湿,女易带下增多,脉象多见滑数。③心理特征:性格多急躁易怒。④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等病症。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
7.血瘀质
(1)定义:体内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并表现出一系列外在征象的体质状态。
(2)成因:系先天禀赋,或后天损伤,忧郁气滞,久病入络。
(3)体质特征:①形体特征:瘦人居多。②常见表现:主症平素面色晦暗,皮肤偏暗或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口唇暗淡或紫,舌质暗有点状或片状瘀斑,舌下静脉动曲张,脉象细涩或结代;兼症眼眶黯黑,鼻部暗滞,发易脱落,肌肤干,或有出血倾向、吐血,女性多见痛经、闭经、崩漏,或经血中多凝血块,或经色紫黑有块。③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心情易烦,健忘。④发病倾向:易患出血、癥瘕、中风、胸痹等症。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受寒邪、风邪。
8.气郁质
(1)定义: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的以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为主要表现的体质状态。
(2)成因:先天遗传,或因精神刺激暴受惊恐,所欲不遂忧郁思虑等。
(3)体质特征:①形体特征:形体瘦的人较多。②常见表现:主症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比较差,平时面貌忧郁,精神时常烦闷不乐;兼症胸胁部胀满或走窜疼痛,善太息,或嗳气呃逆,或喉间有异物感,或乳房胀痛,睡眠较差,食欲减退,容易受到惊吓,健忘、痰多,大便多干,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细。③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④发病倾向:抑郁症、脏燥、百合病、不寐、梅核气、惊恐等病症。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喜欢阴雨天气。
9.特禀质
(1)定义:一种特异性体质,多指由于先天性和遗传因素造成的一种体质缺陷,包括先天性、遗传性的生理缺陷,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过敏反应,原发性免疫缺陷等。其中对过敏体质概念的表述是:在禀赋遗传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特异体质,在外界因子的作用下,生理机能和自我适应力低下,反应性增强,其敏感倾向表现为对不同过敏源的亲和性与反应性呈现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和家族聚集的倾向性。
(2)成因:先天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等。
(3)体质特征:①形体特征:无特殊,或有畸形,或有先天生理缺陷。②常见表现:遗传性疾病有垂直遗传特征,先天性、家族性特征;胎传性疾病为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③心理特征:因禀质特异情况而不同。④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药物过敏,易患花粉症;遗传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以及五迟、五软、解颅等;胎传疾病,如胎寒、胎热、胎惊、胎肥、胎痫、胎弱等。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气候、异物不能适应,易引发宿疾。
正常人群,一般分这九种体质。就个人体质来说,不可能是单纯的阳虚体质、瘀血体质或痰湿体质等,更为常见的是各种体质兼夹,比如瘀血兼痰湿和气虚,阳虚兼湿热,阴虚兼湿热和瘀血等。一般来讲,小儿脏器清灵,体质比较简单,随着年龄的增长,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少年以后兼夹体质逐渐增多,老年后基本没有单一体质,而是以复杂的兼夹体质为主。体质虽然以复杂以兼夹的居多,但是每个人的体质总是有一条主线统领一生,变化较少。
(三)九种体质养生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体质不是固定不变的,外界环境和发育条件影响都有可能使体质发生改变。因此,根据个体体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生活起居、精神调摄、饮食调理、运动健身以及药物调养等不同手段,提高其对疾病的抵抗力,纠正其体质上的偏颇,从而达到延年益寿养生的目的。
1.平和质
(1)环境起居:起居顺应四时阴阳,劳逸结合、生活规律。
(2)形体运动:适度运动即可。如散步、八段锦、健身舞、太极拳(剑)、五禽戏。
(3)情志调适:应清净立志、开朗乐观、心态平和、乐于合作、与人为善、培养兴趣爱好。
(4)音乐调摄: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音乐。
(5)穴位保健:选穴——足三里、涌泉、三阴交、关元、气海。方法——每穴揉按2分钟,每天1~2次。
(6)饮食调养:饮食有节、膳食平衡、四时调补、气味调和、不可偏寒偏热。
(7)药物调理:不需要。
2.气虚质
(1)环境起居:夏当避暑,冬当避寒,避免过劳。
(2)形体运动:偏于柔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剑)、八段锦、五禽戏等。“六字决”以练吹字功为主。
(3)情志调适:应清净养藏,祛除杂念,知足常乐,豁达乐观,不躁动,少思虑,不宜过思过悲。
(4)音乐调摄:欣赏具有田园、山野等自然风格且轻柔和缓的乐曲。如宫调式乐曲《春江花月夜》《月儿高》《高山》《流水》《月光奏鸣曲》。
(5)穴位保健:①按摩:选穴——足三里、气海、百会。方法——每穴揉按2分钟,每天1~2次。②艾灸:选穴——足三里、曲池、中脘、三阴交、绝骨、血海、心俞、肺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关元俞。方法——悬灸、温和灸;每次10~15分钟,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6)饮食调养:宜食益气健脾、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如粳米、糯米、小米、大麦、山药、土豆、大枣、香菇、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青鱼、鲢鱼、鳜鱼、鳝鱼等;忌耗气食物如青萝卜、槟榔、空心菜、金橘等。
『补气生脉茶』
组成:黄芪3克、党参3克、五味子2克、麦冬2克。
制法:用沸水冲泡开,即可饮用。
(7)药物调理:可用甘温补气之品,如人参、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陈皮、山药、茯苓等。脾气虚,宜选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肺气虚,宜选补肺汤;常感冒宜选玉屏风散;肾气虚,多服肾气丸。
3.阳虚质
(1)环境起居:避免过劳,春夏培补阳气、秋冬避寒就温,多日光浴,注重足下、背部及丹田部位的保暖,避免大汗、醉酒,忌熬夜、节房事。
(2)形体运动:动作宜柔缓。如八段锦、太极拳(剑)、五禽戏之虎戏、散步。“六字决”以练吹字功为主。
(3)情志调适:应沉静内敛、防止惊恐、知足常乐、豁达乐观,不宜大喜大悲。
(4)音乐调摄:多听欢快、喜庆的音乐。如徵调式乐曲《步步高》《解放军进行曲》《卡门序曲》等。
(5)穴位保健:①按摩:选穴——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膈俞、脾俞、胃俞、肾俞。方法——每穴揉按2分钟,每天1~2次。三伏贴穴位贴敷。②艾灸:选穴——百会、大椎、命门、腰阳关、足三里、关元、心俞、肺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关元俞。方法——隔姜灸、悬灸、温和灸;每次10~15分钟,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6)饮食调养:宜食甘温、温阳之品,如牛羊肉、葱、蒜、花椒、鳝鱼、韭菜、辣椒、胡椒、栗子等;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如黄瓜、藕、梨、西瓜等。“春夏养阳”,夏日三伏每伏食附子粥或羊肉附子汤一次。平时可用羊肉扒莴笋、韭菜炒胡桃仁、当归生姜羊肉汤、韭菜炒胡桃仁。
『生姜红糖茶』
组成:生姜10克,红糖30克。
制法:将生姜洗净,切丝,与红糖一同放入杯中,以开水冲泡,代茶饮用。
(7)药物调理:可选补阳祛寒、温养肝肾,如鹿茸、海狗肾、蛤蚧、冬虫夏草、巴戟天、仙茅、肉苁蓉、补骨脂、杜仲等,成方可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偏心阳虚者,桂枝甘草汤加肉桂常服,虚甚者可加人参;偏脾阳虚者,可选择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膏方可用熟地、肉桂、茱萸肉、怀山药、白茯苓、补骨脂、菟丝子、淫羊藿、巴戟天、紫河车、当归、黄芪、炒白术、炒白芍、麦冬、防风、炒薏苡仁、陈皮、甘草、鹿角胶、阿胶。
4.阴虚质
(1)环境起居:夏应避暑,秋冬养阴;居室安静,忌熬夜,节房事,避免大汗、醉酒,不剧烈运动,不在高温下工作。
(2)形体运动:宜动静结合、不宜大汗。如太极拳、太极拳(剑)、游泳、散步、叩齿生津咽津功。“六字决”以练呵字功为主。
(3)情志调适:应沉着冷静、切忌急躁、不争强好胜、豁达宽容。
(4)音乐调摄:舒缓、悠扬音乐。如角调式乐曲《江南丝竹乐》《春风得意》《摇篮曲》《春之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如羽调式乐曲《二泉映月》《平沙落雁》《小河淌水》。
(5)穴位保健:选穴——太溪、照海、涌泉、阴陵泉、三阴交;方法——每穴揉按2分钟,每天1~2次。
(6)饮食调养:宜食性甘润、甘凉滋润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木瓜、菠菜、无花果、冰糖、茼蒿等;忌葱、姜、蒜、花椒、荔枝、茴香等辛辣燥热之品;平时可用木耳莲子百合羹。
『益气养阴茶』
组成:党参2克、黄芪2克、麦冬2克、五味子1克。
制法:将四味药材用清水洗净,放入杯中;用90℃左右的热水冲泡,加盖10分钟后饮;一般泡4~5杯后换药。
(7)药物调理:可用滋阴清热、滋养肝肾之品,如女贞子、山茱萸、五味子、旱莲草、麦门冬、天门冬、黄精、玉竹、枸杞子、桑葚、生地、山药、沙参等。常用方有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如肺阴虚,宜服百合固金汤;心阴虚,宜服天王补心丸;脾阴虚,宜服慎柔养真汤;肾阴虚,宜服六味丸;肝阴虚,宜服一贯煎。
5.痰湿质
(1)环境起居:远离潮湿;阴雨季避湿邪侵袭;多户外活动;多洗热水澡;穿棉衣;晒太阳。
(2)形体运动:长期坚持锻炼,环境温暖宜人、以动养神。如慢跑、健身舞、太极拳(剑)、八段锦。“六字决”以练嘘、呵字功为主。
(3)情志调适:多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广泛兴趣爱好,不过度思虑,豁达乐观。
(4)音乐调摄:激昂高亢的音乐。如徵调式乐曲《山居吟》《文王操》《樵歌》《渔歌》《步步高》《解放军进行曲》《狂欢》《卡门序曲》。
(5)穴位保健:选穴——丰隆、足三里、中脘、阴陵泉、天枢、三阴交、点按;方法——每穴揉按2分钟,每天1~2次。穴位保健刮痧。
(6)饮食调养:宜食甘温、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冬瓜、红小豆、扁豆、白萝卜、南瓜、紫菜、洋葱、薏苡仁、圈心菜、茯苓、海参、鲍鱼、杏子、荔枝、柠檬、樱桃、杨梅、槟榔、佛手、栗子等;少食甜腻油腻,勿过饱,少饮酒,少吃油盐、贝类海产品;忌吃生冷性寒之品,忌吃饴糖、柚子、李子、柿子、肥肉。
『桂花陈皮茶』
组成:桂花2克,陈皮3克。
制法:80℃开水冲泡,代茶饮。
(7)药物调理:宜用健脾燥湿、通利化湿益气之品,如苍术、白术、砂仁、陈皮、泽泻、薏苡仁、荷叶、扁豆、猪苓、冬瓜皮、山药、茯苓、半夏、草果、党参等。若肺失宣降,当选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若脾不健运,选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若肾不温化,当选苓桂术甘汤。
6.湿热质
(1)环境起居:避暑湿(热),干燥通风,多户外活动。
(2)形体运动:长期坚持运动,健身舞、韵律操、慢跑。“六字决”以练呼字功为主。
(3)情志调适:开展放松心情的活动,放松身心,轻松愉悦,陶冶性情,锻炼耐性,忌急躁易怒。
(4)音乐调摄:可经常听一些悠闲、和缓的音乐。中国古典音乐中的古琴、萧独奏等均适合颐养心神。如宫调式乐曲《春江花月夜》《月儿高》《月光奏鸣曲》《高山》《流水》《摇篮曲》。
(5)穴位保健:选穴——丰隆、足三里、曲池、阴陵泉、合谷、三阴交;方法——每穴揉按2分钟,每天1~2次。大椎穴拔罐、督脉或膀胱经刮痧。
(6)饮食调养:宜食甘寒、甘平、清热利湿的食物。常吃红小豆、绿豆、薏苡仁、芹菜、黄瓜、冬瓜、藕、荠菜、西红柿、草莓、茵陈蒿;可适量吃苦瓜、苦苣、西瓜;少食甜黏油腻,少饮酒,少吃油盐;忌辛温、滋腻,勿过饱;可用石竹茶、苦丁茶、莲子芯泡茶饮、竹叶泡茶饮、玉米须泡茶饮。
『风荷清凉茶』
组成:荷叶10克、金银花10克、菊花10克等。
制法:沸水冲泡即可。
(7)药物调理:可用甘淡苦寒、清热利湿、健脾之品,如栀子、茵陈、黄芩、黄连、泽泻、虎杖、猪苓、冬瓜皮、茯苓、藿香等。脾胃湿热者,用泻黄散;肝胆湿热者,用龙胆泻肝丸;湿重者,选用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热重,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湿热并重者,甘露消毒饮。
7.血瘀质
(1)环境起居:居住宜温不宜凉;冬应防寒;多户外活动。
(2)形体运动:户外运动强度要适中,进行小负荷、多次数的活动。如舞蹈、步行健身法、太极拳(剑)、五禽戏、导引。
(3)情志调适:积极乐观,开朗豁达,宽以待人,陶冶性情。
(4)音乐调摄:选择激昂高亢、令人振奋的音乐。如徵调式乐曲《山居吟》《文王操》《樵歌》《渔歌》《步步高》《解放军进行曲》《狂欢》《卡门序曲》。
(5)穴位保健:选穴——阿是穴、足三里、血海、阳陵泉、曲泽、太冲、膈俞;方法——每穴揉按2分钟,每天1~2次。大椎穴拔罐、督脉或膀胱经刮痧。
(6)饮食调养:宜食辛温、活血化瘀的食物。常吃山楂、桃仁、油菜、黑大豆、红糖、丝瓜、莲藕、洋葱、蘑菇、香菇、猴头菇、木耳、海带、魔芋、金针菇、菠萝、橘仁、菱角等;少吃蛋黄、蟹子、猪肉、奶酪;适量饮用葡萄酒、黄酒;可用月季花泡茶饮、玫瑰花泡茶饮、玉米须泡茶饮。
『当归三七花茶』
组成:当归3克,三七花3克。
制法:加开水冲泡,代茶饮。
(7)药物调理:宜用活血化瘀、活血养血、行气活血、活血通络之品。如当归、红花、川芎、丹参、赤芍、鸡血藤、桃仁、三七、蒲黄、茺蔚子等,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复方丹参片等。膏方可用阿胶、熟地、当归、白芍。
8.气郁质
(1)环境起居:环境宜宽敞明亮、装饰宜明快亮丽;多户外活动;衣着宽松、舒展、放松。
(2)形体运动:宜动不宜静,动则养神,户外运动。如跑步、登山、太极拳(剑)、五禽戏、游泳、广场舞。
(3)情志调适:积极乐观,开朗豁达;多社交活动,多交流,培养兴趣爱好。常看喜剧、滑稽剧、励志电影、电视,听相声,勿看悲苦剧。
(4)音乐调摄:多听轻快、明朗、激越的音乐。如徵调式乐曲《山居吟》《文王操》《樵歌》《渔歌》《步步高》《解放军进行曲》《狂欢》《卡门序曲》;又如角调式乐曲《列子御风》《庄周梦蝶》《江南丝竹乐》《春风得意》《春之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
(5)穴位保健:选穴——内关、气海、期门、支沟、太冲、肝俞;叩拍膻中;方法——每穴揉按2分钟,每天1~2次。
(6)饮食调养:宜食辛温、疏肝理气的食物。常吃茴香、佛手、萝卜、橙子、柑橘、刀豆、金橘等;少吃酸菜、乌梅、石榴、青梅、杨梅、酸枣、李子、柠檬等;宜饮花茶。
『双花茶』
组成:绿萼梅3克,月季花2克。
制法:将两味药材用开水冲泡,代茶饮。
(7)药物调理:疏肝理气、行气解郁、行气活血;常用香附、川楝子、川芎、青皮、郁金、香橼、柴胡、枳壳、陈皮等;常用方剂越鞠丸、逍遥丸、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朴汤。
9.特禀质
(1)环境起居:过敏季节少户外活动,尽量避免接触冷空气和过敏物质;居室常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季节变化增减衣被。
(2)形体运动:坚持运动以增强体质。可选择慢跑、瑜伽、散步、太极拳(剑)、八段锦、六字诀。
(3)情志调适:多关注有积极意义的事物,培养乐观、轻松愉悦情绪。
(4)音乐调摄: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音乐,各种风格的可以交替欣赏。
(5)穴位保健:①穴位按摩:选穴——迎香、内关、三阴交、气海、足三里、涌泉、大椎、肺俞、风门;方法——每穴揉按2分钟,每天1~2次。②艾灸:选穴——气海、百会、肺俞、风门、曲池、肾俞、合谷、关元;方法——悬灸、温和灸;每次10~15分钟,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6)饮食调养:宜食清淡、益气固表之品。常吃糙米、蔬菜、蜂蜜、香菇、灰树花、茶树菇、姬松茸、牛肝菌等;少食荞麦(含致敏物质荞麦荧光素)、蚕豆、白扁豆、牛肉、鹅肉、鲤鱼、虾、蟹、茄子等腥膻发物及含致敏物质的食物;忌烟酒、过敏食物,忌辣椒、浓茶、咖啡等辛辣之品。
『玉屏风茶』
组成:黄芪5克,白术5克,防风3克。
制法:三味中药加沸水冲泡,代茶饮。
(7)药物调理:益气固表、健脾培元、健脾补肺。常用黄芪、白术、防风;中成药可选择玉屏风散或冬令膏方调理。防相呼应,前者体现了中医预防、保健等内容,后者则能有效地指导医疗、康复活动,是养老、助老、防老不可或缺的服务内容。因此,在医养结合的实践中,应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医养生“治未病”的理论和实践,努力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可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标准。
【专家共识】
医养结合中医养生保健的专家共识,以中医理论为主导,以养生“治未病”为理论基础,根据个体体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精神调摄、饮食调理、运动健身以及药物调养等手段,进行医养结合养生保健。中医养生“治未病”的理念与全科医学的三级预
(杨 勇,陈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