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在医养结合中的范畴与作用
中医的养生之道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积极养老理念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早在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书,把养老定义为“一个为增强健康、参与和保障生活质量而创造机会的过程”。养老不应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度过晚年,而应该是一个积极养生,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通过中医养生指导健康养老,是我国独有的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优势和特色,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药物和非药物手段调节老年人身体机能,使老年人保持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是中国医学和文化的瑰宝,把中医养生融入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也是健康中国建设中独具特色的宝贵财富。面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健康养老势在必行。传统中医养生之道,将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健康养老提供具有可持续性开发价值的养老服务方式。
(一)中医养生“治未病”,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中医“治未病”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医学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医药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健康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秉承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的目的。
“治未病”的理念,重在指导人们做到防患于未然,“消未起之祸,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这既是医学认识的理想境界,也是衡量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防重于治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核心特点,养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未病先防”给老年人群提供了防病理念和防病方法;“既病防变”指导老年人群在疾病的发生阶段如何有效地控制,要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愈后防复”指导老年人群在疾病痊愈后如何调整机体,防止疾病的复发。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有效地控制老龄人群疾病的发生、发展,不仅能满足老年人去健康需求,还能减轻医疗负担,缓解疾病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二)个体化诊疗,有效控制疾病
我国70%以上老年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76.5%以上老年人有多病共存的情况,老年人群的整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绝大多数老年人处于疾病或者亚健康状态。而老年人更需要毒副作用较小,能够持久、整体调理的养生防病方法。因此,在医养结合中,中医药大有可为。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是中医药诊疗的优势和特色,即“辨证论治”理念,中医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司外揣内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人体的整体状态,根据个体的健康状况和生命信息把握疾病动态变化,确定相应针对个体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能够更好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控制病情、扭转病势、缩短病程。
(三)非药物疗法,提高生存质量
发挥中医药非药物疗法在老年养生保健和治疗老年疾病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中医导引、食疗药膳、针灸、拔罐、情志疗法等非药物疗法,发挥非药物疗法简便、有效、价格低廉等优势,以满足老年人群预防疾病或带病延年方面的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