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康复实施的重点

五、老年康复实施的重点

(一)康复处方开立内容

首先是康复处方的开立。除了内科问题对康复实施的限制、是否发生衰弱、疾病前后的功能比照、个体功能康复预期可能达到的程度及时间因素等考量外,是否需要生活自理能力或护理支持,或启动长期照护、预期寿命、训练本身的安全风险、环境是否需要调整等都应在康复处方开立考虑范围内。

(二)神经认知心理问题伴随情况的处置原则

临床上,老年个体伴随神经认知心理问题时往往会严重影响康复处方中主动训练相关内容的具体实施。除了邀请专业人员帮助再评估处置相关可控制的部分神经精神症状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求治疗人员针对短期记忆力或注意力不足影响治疗中的再学习,因地因人调整康复内容,以简单、循序渐进为原则,耐心指导老年个体重复多次并确认完成后再继续;治疗环境应光照充分、整洁,周边物体颜色简洁;治疗人员最好是老年人熟识的专业人员或有家属在旁陪伴抚慰。这时家庭或社会支持尤为重要。

(三)安全风险

康复训练虽然可以改善老年个体功能,但不当训练或引导不充分,也可带来安全风险。临床实践中,无论在急疹环境、康复治疗场所,还是照护养老机构,跌倒、扭伤、肌肉酸痛、灼伤、不明原因的皮肤反应,甚至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作都有可能发生。预防不发生或少发生此类事件的前提是熟悉每种康复介入技术的特点,同时充分了解老年个体的感觉、平衡、体适能及神经和心肺等系统的内科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视疲劳度(主观疲劳感觉6~20分,原始分级量表的等级13以下)、心率(运动时心率以增快不超过20次/分为宜)、血氧饱和度(保持95%以上)进行调整,可以较好地减少这些风险的发生。

(四)康复介入

应根据老年康复目标,针对不同的老年人群体应采取不同策略。有所侧重地选择下述四类康复介入手段并综合使用,以期达到老年个体功能最大化。

1.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可以增加肌肉功能、避免骨质疏松、减少关节僵硬、改善肢体平衡、促进心肺功能。具体方式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训练、柔韧性训练、平衡及功能性运动等。

在实施运动治疗前,因为老年人关节较为僵硬、肌肉弹性较差,每次训练应先做暖身运动(主要是伸展运动),避免发生软组织拉伤。运动后由于代谢与心肺反应时间滞后,需至少行5分钟的缓和调整运动,以减少低血压、头晕及肌肉酸痛等现象。如有服用控制心率的药物,注意评估运动对药物效果的影响。肌肉松弛药物和有镇静作用的药物会影响认知和肌力,进而影响循环系统,也需注意。

为老年个体介绍运动方法时,阐述务必简洁明了,多重复几次,以便老年人掌握要领;安排的运动项目,应以安全、简单、易行为原则。

关于运动频次,一周不少于3次,每次30分钟较为适宜;部分体适能较差者,无法一次性完成某项运动任务的,采取分段式的训练,因为短时间但多次的运动效果是可以累加的。

运动的方式选择等张或等速更为适合老年人;运动形态以规律性的有氧运动为主,不宜增加额外负担于下肢关节,以免加重关节退行性病变或损伤;以平地步行运动为较佳的选择;如不适合步行,可先以四肢联动全身功能康复训练器作为过渡方案,逐渐加大阻力或功率目标,直至可以开始步行训练。另外,运动平板(包括减重)或功率自行车视具体情况酌情使用,如有水中运动条件,亦可尝试。

运动强度一般从最小强度开始,达到中等强度即可,但如有条件改善体适能,则需达到高强度方可实现。此时,如有条件,最好进行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根据无氧阈值制订运动强度目标更为安全,仅以最高心率计算运动目标量的风险相对较大。确定需进行高强度训练后,先增加运动持续时间,待确认无不良反应后,再调高运动强度。

关于伸展运动,建议开始前予以热敷,改善局部循环,增加组织柔韧性,然后开始主动伸展,以感到紧绷或轻微疼痛为度,维持30秒以上并重复数次后,慢慢增加强度。该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关节活动度,利于保持较好的平衡反应进而预防跌倒,同时作为热身运动起到预防拉伤的作用。

关于肌力训练,建议以渐进的抗阻运动为主,每个动作持续10秒以上并重复数次,然后慢慢增加阻力,每周至少训练三次,以期达到所训练肌肉力量增加、耐力提升的效果。需注意的是拮抗肌群与主动肌群需同时训练,避免肌力不平衡而导致跌倒或不良姿势出现。下肢承重肌群训练可以预防跌倒,减少骨质疏松所致骨折发生;上肢肌力训练,可使老年人维持良好的姿势,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活动需求。

关于协调和平衡训练,建议有目的地进行加强动静态姿势稳定的平衡训练,如单足站立运动、向后或侧向抬腿运动、垫脚尖训练,也可利用平衡训练仪器完成虚拟界面的平衡训练。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特有的太极拳运动是有效的平衡训练方式,可以减少老年人近50%的跌倒概率。

2.适应性技巧训练

适应性技巧训练的目的是通过移位、如厕、穿脱衣物、进食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再学习,达到生活技能再获得的目的,尽可能减少依赖。这方面训练的同时,还需考虑居家环境调整的可行性,训练时尽可能按调整后的环境场景展开训练,以便老年个体顺利回归居家生活。康复专科医师在根据CGA做出判定后,转介给作业治疗师完成这一任务是较为成熟的方案。

3.物理因子治疗仪器的运用

由于国情使然,我国老年人较热衷于各种理疗仪器的购买和应用。市面上各种针对老年市场的理疗仪器经包装宣传后名称层出不穷,但其原理不外乎热、电、磁、力(牵引)等基本物理原理的应用。需注意的是老年康复实践中,常用理疗仪器使用主要的且可以部分达成的目的仅有3个:①骨关节退变、软组织病症(如慢性肌肉损伤或风湿性炎症)所致各种疼痛或局部循环障碍;②神经系统退变或疾病所致感觉异常;③各种肌力下降或瘫痪。

这里要强调的是老年人理疗仪器使用中需要重视的风险。

(1)具有下肢周围血管或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老年人,浅感觉往往受损,因此对温度变化不敏感,容易发生烫伤,而此类烫伤的愈合往往需专业处理,甚至引发严重系统性问题,既不经济又有危险,所以,凡是有热作用的治疗仪器务必在专业人士评估或监督下使用,建议国家对此类理疗仪器的使用禁忌做出明确规定。

(2)心功能不全或发生过心力衰竭的老年人,不宜使用全身或大面积的热疗或水疗,因为此类治疗方式会明显加重心脏负担。

(3)热疗用于存在水肿情况的老年人时,亦需注意可能导致肿胀加重。

(4)热疗也需避免认知障碍、恶性肿瘤、急性感染、缺血严重或易出血的部位。

(5)电疗使用的电极片是电的传导体,几次使用后导电性能下降很快,局部阻抗增加,导致热效应迅速提高,而老年人往往因为节省而不按要求及时更换,临床上常遇到因此而灼伤的情况,遇到感觉障碍的老年人时情况更为严重,需引起业者重视。

(6)牵引治疗常用于颈肩痛和下背痛治疗,建议务必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用于老年个体,因为后者常有脊柱不稳定或骨质疏松,而且颈部动脉狭窄或不稳定斑块也较为常见,这些情况都需专业人士评估后排除,方可适当牵引。

4.辅具或支架的运用

辅具的目的是借助器具省力或取代丧失的功能,继续保有独立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1)轮椅:如老年人自主步行能力丧失,轮椅是最为方便的替代方案。轮椅处方的原则是确认老年个体具备或经训练后有能力转移至轮椅并控制轮椅的能力,同时需考虑保持坐姿平衡的耐力、视力、认知功能、血压稳定性、躯干头部支撑的高度、手控制轮椅的方式、下肢搁置问题等几个方面,并围绕轮椅使用需要的技巧制订康复训练方案,真正做到“轮椅独立”。照护人之轮椅使用和转移技巧也需训练。

(2)助行器:适用于具备一定程度的负重且上肢有较好控制能力的老年人,如骨折或关节置换术后适用。也可用于坐站辅助训练,但抓手处需增加为高低两个档位,分别适合步行和坐位时手的着力。

(3)拐杖:适用于有步行能力但较费力或平衡不足,或耐力不足以较长距离远行的老年人,也可作为助行器训练稳定性改善后的辅具。市面上一般有单拐和四脚拐两种,后者虽能提供更好的平衡和稳定性,但不适合地面不平的场景,而且不利于鼓励有条件的老年人增加患侧负重,具体选择因人而异。

(4)鞋垫:经过足底压力分析后制作的鞋垫可以帮助老年人改善足底疼痛、增进平衡、减轻足踝膝关节的不当应力,进而延缓关节退行性病变;对于糖尿病或其他原因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导致感觉障碍患者甚至可以起到预防糖尿病足或压疮的某些作用。而这些问题无论在健康老年人还是潜在衰弱老年人中均有不同程度存在,所以这方面的工作有待普及。

总体而言,老年康复从两个层面改变老年个体之功能,即改善个体本身的自主功能状态和改变个体所处的环境,唯如此,即便老年个体失能的源起为不明确的病因或不可逆的、极为恶性的原因所致,也能有效帮助老年个体积极应对疾病所致衰弱和/或压力,中止后者导致的进一步失能(生理和社会层面),减少失能对个体的影响。另外,老年康复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即便康复在某些情况下只能维持功能,但可以借此降低机构照顾所需人力和频繁住院的费用。老年康复更需特别强调家庭支持和看护者的专业化,这也是目前国内老年康复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