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中药资源是几千年以来中医用于防病治病和保健的武器。1949年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药资源,全国共进行了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其目的是查清中药资源的实际分布情况,即“摸清家底”。麻城作为鄂东大别山地区的产药大县而久负盛名,有道地药材、名贵药材分布,但都是口头相传,未见文字记载。所以,查清麻城中药资源的分布,能更好、更快地发现安全有效的新药源,使麻城中药资源得到持续性的开发和利用。

本书是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有关数据的基础上,综合麻城三百多年来中药资源分布的全部资料和数据编写而成。其中,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麻城有分布的植物药为151科630种;这次普查之后又经过五年多的调查和补充,本书共收载植物药195科1447种,加上动物药、矿物类及其他药材,总共收载1519个品种,最大限度地查清了麻城中药资源分布的“家底”。其中,新增植物药44科817种,新增重点药材270种(味);发现麻城可种中药材达100余种。本书对麻城的道地药材、名贵药材和易混药材的来源进行了全面考证和鉴定;澄清了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药材名称混乱状况;对药材的正品、伪品及地方习用品进行了区分。附录中收载了从师学医的秘传抄本。

本人参加过三次(全省一次,全国两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每次都负责中药野外识别和最后的种质鉴定工作,从而掌握了一些数据和资料。在麻城作为全省第一批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县市的工作结束之后,单位领导提出要将普查资料编写成书,我就草拟了编写方案。此方案得到了省普查办有关领导的认可和支持。2014年8月6日,时任麻城市普查办主任、卫生局副局长的李江峰到麻城市中医医院召开专门会议,正式决定由我编写此书,直至出版付印。此时,我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仍然坚持从事艰苦的野外调查工作,虽力不从心,但想把握普查机遇,将这些资料整理汇编成册,便于保存和查阅,为麻城三百年来的中医药事业做一些贡献。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给予支持、指导和帮助的主要领导和专家有时任湖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刘学安,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吴和珍和陈科力教授,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周火明教授,麻城市林业局秦建明工程师,麻城市卫生局副局长李江峰和麻城市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梅威。此外,麻城市中医医院药剂科主任邓佑芳一直负责与计算机相关的较复杂的操作和故障的排除,麻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管股股长颜远潮帮助完成了页码和索引的编制。在几年不定时的野外调查中,麻城市医药公司退休职工梅建亨药师常骑摩托车陪我上山采集标本。麻城实验高中的程中流生物老师协助鉴定过红千层、远志等几种植物及索引草稿的编写,主管中药师陈泉同志,在本书编写的早期,做过基础工作。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提供过帮助的丁周瑜、罗登学等同志均列入《麻城中药资源图鉴》编委会的参编人员之中,以示谢意。

总之,书稿经四次补增修改,历时七度春秋,方得完成。然而,因时间紧、工作量大及编者的专业水平、能力与条件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和错误,故诚盼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