苋科 Amaranthaceae

66.苋科 Amaranthaceae

(1)土牛膝 Achyranthes aspera L.

【药名别名】鸡骨癀、倒扣草、牛膝。

【药用部位】为牛膝属植物土牛膝的根。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0厘米至1米;茎具4棱,分枝,有柔毛。叶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5~7厘米,宽1.5~4厘米,顶端锐尖或稍钝,两面有柔毛。穗状花序顶生;总花梗有柔毛,花后伸长,花向下折而和它贴近;苞片顶端尖;小苞片顶端刺状,基部有膜质翅;花被片5,披针形;雄蕊5,退化雄蕊顶端截平状或细圆齿状,背面有具分枝流苏状长缘毛。胞果卵形,长2.5~3毫米。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沟边、路旁阴湿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泻火解毒,利尿通淋。主治经闭,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痢疾,白喉,咽喉肿痛,疮痈,淋证,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捣汁滴耳;或研末吹喉。

【附注】孕妇忌服。

(2)牛膝 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

【药名别名】白牛膝、土牛膝、怀牛膝。

【药用部位】为牛膝属植物牛膝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70~120厘米;根圆柱形,直径5~10毫米,土黄色;茎有棱角或四方形,绿色或带紫色,有白色贴生或开展柔毛,或近无毛,分枝对生。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少数倒披针形,长4.5~12厘米,宽2~7.5厘米,顶端尾尖,尖长5~10毫米,基部楔形或宽楔形,两面有贴生或开展柔毛;叶柄长5~30毫米,有柔毛。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长3~5厘米,花期后反折;总花梗长1~2厘米,有白色柔毛;花多数,密生,长5毫米;苞片宽卵形,长2~3毫米,顶端长渐尖;小苞片刺状,长2.5~3毫米,顶端弯曲,基部两侧各有1卵形膜质小裂片,长约1毫米;花被片披针形,长3~5毫米,光亮,顶端急尖,有1中脉;雄蕊长2~2.5毫米;退化雄蕊顶端平圆,稍有缺刻状细锯齿。胞果矩圆形,长2~2.5毫米,黄褐色,光滑。种子矩圆形,长1毫米,黄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400米以下山林的阴坡、路旁和沟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野生牛膝可在秋末冬初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扎把晒干。

【功能主治】治腰膝酸痛,下肢痿软,血滞经闭,痛经,产后血瘀腹痛,癥瘕,胞衣不下,热淋,血淋,跌打损伤,痈肿恶疮,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克;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捣汁滴鼻。

(3)空心莲子草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

【药名别名】喜旱莲子草、水花生、螃蜞菊。

【药用部位】为莲子草属植物空心莲子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基部匍匐,上部上升,管状,不明显4棱,长55~120厘米,具分枝,幼茎及叶腋有白色或锈色柔毛,茎老时无毛,仅在两侧纵沟内保留。叶片矩圆形、矩圆状倒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2.5~5厘米,宽7~20毫米,顶端急尖或圆钝,具短尖,基部渐狭,全缘,两面无毛或上面有贴生毛及缘毛,下面有颗粒状突起;叶柄长3~10毫米,无毛或微有柔毛。花密生,成具总花梗的头状花序,单生于叶腋,球形,直径8~15毫米;苞片及小苞片白色,顶端渐尖,具1脉;苞片卵形,长2~2.5毫米,小苞片披针形,长2毫米;花被片矩圆形,长5~6毫米,白色,光亮,无毛,顶端急尖,背部侧扁;雄蕊花丝长2.5~3毫米,基部连合成杯状;退化雄蕊矩圆状条形,和雄蕊约等长,顶端裂成窄条;子房倒卵形,具短柄,背面侧扁,顶端圆形。果实未见。花期5—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水塘、河沟及其他潮湿处。广布于我市各地。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乙脑,流感初期,肺结核咯血。外用治湿疹,带状疱疹,疔疮,毒蛇咬伤,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用法用量】煎服:鲜品30~60克。外用:鲜全草取汁外涂,或捣烂调蜜糖外敷。治眼病时取汁制成眼药水点眼,每日3~4次。

(4)刺苋菜 Amaranthus spinosus L.

【药名别名】刺苋、野苋菜。

【药用部位】为苋属植物刺苋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圆柱形或钝棱形,多分枝,有纵条纹,绿色或带紫色,无毛或稍有柔毛。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12厘米,宽1~5.5厘米,顶端圆钝,具微凸头,基部楔形,全缘,无毛或幼时沿叶脉稍有柔毛;叶柄长1~8厘米,无毛,在其旁有2刺,刺长5~10毫米。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长3~25厘米,下部顶生花穗常全部为雄花;苞片在腋生花簇及顶生花穗的基部者变成尖锐直刺,长5~15毫米,在顶生花穗的上部者狭披针形,长1.5毫米,顶端急尖,具凸尖,中脉绿色;小苞片狭披针形,长约1.5毫米;花被片绿色,顶端急尖,具凸尖,边缘透明,中脉绿色或带紫色,在雄花者矩圆形,长2~2.5毫米,在雌花者矩圆状匙形,长1.5毫米;雄蕊花丝略和花被片等长或较短;柱头3,有时2。胞果矩圆形,长1~1.2毫米,在中部以下不规则横裂,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内。种子近球形,直径约1毫米,黑色或带棕黑色。花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山坡荒地、路旁、田野。我市各地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凉血止血。用于痢疾,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痔疮便血;外用治毒蛇咬伤,皮肤湿疹,疖肿脓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5)青葙子 Celosia argentea L.

【药名别名】野鸡冠花、青葙。

【药用部位】为青葙属植物青葙的种子(青葙子)。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0.3~1米,全体无毛;茎直立,有分枝,绿色或红色,具显明条纹。叶片矩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或披针状条形,少数卵状矩圆形,长5~8厘米,宽1~3厘米,绿色常带红色,顶端急尖或渐尖,具小芒尖,基部渐狭;叶在背部隆起;花被片矩圆状披针形,长6~10毫米,初为白色,顶端带红色柄,长2~15毫米,或无叶柄。花多数,密生,在茎端或枝端成单一、无分枝的塔状或圆柱状穗状花序,长3~10厘米;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长3~4毫米,白色,光亮,顶端渐尖,延长成细芒,具1中脉,或全部粉红色,后成白色,顶端渐尖,具1中脉,在背面凸起;花丝长5~6毫米,分离部分长2.5~3毫米,花药紫色;子房有短柄,花柱紫色,长3~5毫米。胞果卵形,长3~3.5毫米,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内。种子凸镜状肾形,直径约1.5毫米。花期5—8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边、荒地等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种子成熟时割取果穗,分出种子晒干。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退翳。用于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

(6)鸡冠花 Celosia cristata L.

【药名别名】鸡冠苋、老来红。

【药用部位】为青葙属植物鸡冠花的花序。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全体无毛。茎直立,粗壮。单叶互生,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3.5~6.5厘米,先端渐尖,全缘,基部渐狭而成叶柄。穗状花序多变异,生于茎的先端或分枝的末端,常呈鸡冠状,色有紫、红、淡红、黄或杂色;花密生,每花有3苞片;花被5,广披针形,长5~8毫米,干膜质,透明;雄蕊5,花丝下部合生成环状;雌蕊1,柱头2浅裂。胞果成熟时横裂,内有黑色细小种子2至数粒。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都有栽培。

【采收加工】秋季花盛开时采收,剪下花序,晒干。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止带,止痢。用于吐血,崩漏,便血,痔血,赤白带下,久痢不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9克;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7)千日红 Gomphrena globosa L.

【药名别名】百日红、千年红。

【药用部位】为千日红属植物千日红的花序或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60厘米;茎粗壮,有分枝,枝略呈四棱形,有灰色糙毛,幼时更密,节部稍膨大。叶片纸质,长椭圆形或矩圆状倒卵形,长3.5~13厘米,宽1.5~5厘米,顶端急尖或圆钝,凸尖,基部渐狭,边缘波状,两面有小斑点、白色长柔毛及缘毛,叶柄长1~1.5厘米,有灰色长柔毛。花多数,密生,呈顶生球形或矩圆形头状花序,单一或2~3个,直径2~2.5厘米,常紫红色,有时淡紫色或白色;总苞为2,由绿色对生叶状苞片而成,卵形或心形,长1~1.5厘米,两面有灰色长柔毛;苞片卵形,长3~5毫米,白色,顶端紫红色;小苞片三角状披针形,长1~1.2厘米,紫红色,内面凹陷,顶端渐尖,背棱有细锯齿缘;花被片披针形,长5~6毫米,不展开,顶端渐尖,外面密生白色绵毛,花期后不变硬;雄蕊花丝连合成管状,顶端5浅裂,花柱条形。胞果近球形,直径2~2.5毫米。种子肾形,棕色,光亮。花果期6—9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秋季花盛开时剪下花序或割取全草,晒干。

【功能主治】止咳平喘,清肝明目,解毒。主治咳嗽,哮喘,百日咳,小儿夜啼,目赤肿痛,肝热头晕,头痛,痢疾,疮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花3~9克,全草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