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科 Caprifoliaceae

168.忍冬科 Caprifoliaceae

(1)双盾木 Dipelta floribunda Maxim.

【药名别名】鸡骨头。

【药用部位】为双盾木属植物双盾木的根。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6米;树皮剥落;枝纤细,幼枝密被腺毛,后变光滑无毛。叶卵状披针形或卵形,长4~10厘米,宽1.5~6厘米,先端尖或长渐尖,基部楔形或钝圆,全缘或有时先端疏生2~3对浅齿,上面初时被柔毛,后变光滑无毛或主脉被白色柔毛;叶柄长6~14毫米。聚伞花序簇生于侧生短枝顶端叶腋,花梗纤细,长约1厘米;苞片条形,被微柔毛,早落;小苞片4,形状大小不等,紧贴萼筒的一对盾状,宿存而增大,成熟时最宽处达2厘米,下部2片较小;萼筒疏被硬毛,萼齿条形,等长,长6~7毫米,具腺毛,坚硬而宿存;花冠淡红色,长3~4厘米,筒中部以下狭细圆柱形,上部开展呈钟形,裂片5,稍呈二唇状;花柱丝状,无毛。果实具棱角,萼齿为宿存而增大的小苞片所包被。花期4—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常生于海拔650~2200米的杂木林下或灌丛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散寒解毒,止痒。主治麻疹痘毒,湿热身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

(2)糯米条 Abelia chinensis R.Br.

【药名别名】茶条树、鸡骨头、茶树条六道木。

【药用部位】为六道木属植物糯米条的根、枝叶。

【植物形态】落叶多分枝灌木,高达2米。嫩枝被微毛,红褐色,老枝树皮纵裂。叶对生,有时3枚轮生;叶柄长1~5毫米;叶片卵圆形至椭圆状卵形,长2~5厘米,宽1~3.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有稀疏圆锯齿,上面疏被短毛,下面沿中脉及侧脉的基部密生柔毛。聚伞花序生于小枝上部叶腋,由多数花序集合成一圆锥花簇;总花梗被短柔毛,果期光滑;花芳香,具3对小苞片;萼筒圆柱形,被短柔毛,稍扁,具纵条纹,萼檐5裂,裂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约5毫米,果期变红色;花冠白色至粉红色,漏斗状,长1~1.2厘米,外具微毛,裂片5,卵圆形;雄蕊4,伸出花冠;花柱细长,柱头圆盘形。果长约5毫米,具短柔毛,冠以宿存而略增大的萼裂片。花期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70~1500米的山地。我市三河口镇、狮子峰自然保护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枝叶: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根: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根:用于牙痛。枝、叶: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跌打损伤,痄腮,小儿口腔破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或生品捣汁。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捣烂外敷。

(3)南方六道木 Abelia dielsii(Graebn.)Rehd.

【药名别名】太白六道木。

【药用部位】为六道木属植物南方六道木的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2~3米;当年小枝红褐色,被微毛,老枝灰白色。叶长卵形、矩圆形、倒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变化幅度很大,长3~8厘米,宽0.5~3厘米,先端尖或长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或钝,全缘或有1~6对齿,具缘毛,上面散生柔毛,下面近无毛,叶脉基部密生白色短糙毛;叶柄长4~7毫米,基部膨大,疏生糙毛。花2朵生于侧枝顶部叶腋;总花梗长1.2厘米;花梗极短或几无花梗;苞片3枚,形小而有纤毛,生于萼筒基部;萼筒长约8毫米,萼裂片4,卵状披针形或倒卵形,顶端钝圆,基部楔形;花冠白色至浅黄色,4裂,裂片圆,长为筒的1/5~1/3,筒内有短柔毛;雄蕊4枚,二强,内藏,花丝短;花柱细长,与花冠等长,柱头头状,不伸出花冠筒外。果实长1~1.5厘米;种子柱状。花期4—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3700米的山坡灌丛、林下及草地。我市主要分布于张家畈镇。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湿,主治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24克。

(4)短枝六道木 Abelia engleriana(Graebn.)Rehd.

【药名别名】通花梗、紫荆丫。

【药用部位】为六道木属植物短枝六道木的果实或全株。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1~2米;幼枝红褐色,被短柔毛,老枝树皮条裂脱落。叶卵圆形、狭卵圆形、菱形、狭矩圆形至披针形,长1.5~4厘米,宽5~15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钝形,边缘具细锯齿及细缘毛,下面基部叶脉密被白色长柔毛,或有时各脉疏被柔毛,极少无毛;叶柄长2~4毫米,无毛。花生于侧生短枝顶端叶腋,由未伸长的带叶花枝构成聚伞花序状;萼筒细长,萼裂片2,椭圆形,长约1厘米,与萼筒等长;花冠红色,狭钟形,5裂,稍呈二唇形,筒基部两侧不等,具浅囊;雄蕊4枚,着生于花冠筒中部,花药长柱形,花丝白色;花柱与雄蕊等长,柱头头状,稍伸出花冠喉部。果实长圆柱形,先端具2枚宿存萼裂片。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20~1640米的沟边、灌丛、山坡林下或林缘。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

【采收加工】果实:成熟时采集,晒干。全株:夏、秋季采集,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湿,解热毒。主治风湿筋骨疼痛,外用治痈疮红肿。

【用法用量】煎服:15~24克。外用:捣烂外敷。

(5)苦糖果 Lonicera fragrantissima subsp.standishii(Carr.)Hsu et H.J.Wang

【药名别名】裤裆泡。

【药用部位】为忍冬属植物苦糖果的根或茎叶。

【植物形态】半常绿或落叶灌木,高达2米;小枝、叶柄常有糙毛。叶对生,叶柄长2~5毫米;叶厚纸质,叶片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7厘米,宽2~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通常两面被刚伏毛及短腺毛或至少下面中脉被刚伏毛,有时中脉下部或基部两侧夹杂短糙毛,叶缘多少具硬毛。花先于叶或与叶同时开放,芳香,生于幼枝基部苞腋;总花梗长5~10毫米;相邻两花萼合生达中部以上,萼檐微5裂;花冠白色,长约1.5厘米,花冠筒长约5毫米,基部具浅囊,上唇具4裂片,下唇长约1厘米;雄蕊内藏;花柱下部疏被糙毛。浆果红色,椭圆形,长约1厘米,相邻两果部分连合。花期3—4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2000米的向阳山坡灌丛中或溪涧旁。我市龟山有分布。

【采收加工】茎叶:夏、秋季采收。根:秋后挖取。分别鲜用或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清热,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痛,劳伤,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泡酒。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6)红白忍冬 Lonicera japonica var.chinensis(Wats.)Bak.

【药名别名】红花忍冬、红金银花。

【药用部位】为忍冬属植物红白忍冬的花蕾及茎叶。

【植物形态】红白忍冬为忍冬的变种。本变种和原变种区别在于其幼枝紫黑色,幼叶带紫红色,小苞片比萼筒狭,花冠外面紫红色,内面白色,上唇裂片较长,裂隙深,超过唇瓣的1/2。

【生境分布】喜阳、耐阴,耐寒性强,耐干旱和水湿,适应性很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湿润、肥沃的深厚沙质土壤上生长最佳。常生于海拔800米的山坡上。我市分布于宋埠镇。

【采收加工】野生红白忍冬花蕾上部膨大尚未开放,呈青白色时采收最适宜,花采后应立即晾干或烘干。家种的一般在5月中下旬采第1次花,6月中下旬采第2次花。

【功能主治】花:清热解毒;用于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肿疔疮,喉痹及多种感染性疾病。忍冬藤(茎叶):清热,解毒,通络;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传染性肝炎,痈肿疮毒,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花:煎服9~15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茎叶:煎服9~30克,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煎水熏洗、熬膏贴或研末调敷。

(7)红腺忍冬 Lonicera hypoglauca Miq.(暂定)

【药名别名】山银花。

【药用部位】为忍冬属植物红腺忍冬的花蕾或花。

【植物形态】落叶藤本,幼枝、叶柄、叶下面和上面中脉及总花梗均密被上端弯曲的淡黄褐色短柔毛,有时还有糙毛。叶纸质,卵形至卵状矩圆形,长6~9(11.5)厘米,顶端渐尖或尖,基部近圆形或带心形,下面有时粉绿色,有无柄或具极短柄的黄色至橘红色蘑菇形腺;叶柄长5~12毫米。双花单生至多朵集生于侧生短枝上,或于小枝顶集合成总状,总花梗比叶柄短或有时较长;苞片条状披针形,与萼筒几等长,外面有短糙毛和缘毛;小苞片卵圆形或卵形,顶端钝,很少卵状披针形而顶渐尖,长约为萼筒的1/3,有缘毛;萼筒无毛或有时略有毛,萼齿三角状披针形,长为筒的1/2~2/3,有缘毛;花冠有时有淡红晕,后变黄色,长3.5~4厘米,唇形,筒比唇瓣稍长,外面疏生倒微伏毛,并常具无柄或有短柄的腺;雄蕊与花柱均稍伸出,无毛。果实熟时黑色,近圆形,有时具白粉,直径7~8毫米;种子淡黑褐色,椭圆形,中部有凹槽及脊状突起,两侧有横沟纹,长约4毫米。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我市熊家铺、三河口等地有少量栽培。

【采收加工】适时采集花蕾或初开的花,干燥。

【功能主治】同忍冬。

【用法用量】同忍冬。

(8)忍冬 Lonicera japonica Thunb.

【药名别名】金银花、二花、银花。

【药用部位】为忍冬属植物忍冬的花及茎枝。

【植物形态】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木质藤本,长达9米。茎中空,多分枝,幼枝密被短柔毛和腺毛。叶对生;叶柄长4~10厘米,密被短柔毛;叶纸质,叶片卵形、长圆卵形,长2.5~8厘米,宽1~5.5厘米,先端短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全缘,两面和边缘均被短柔毛。花成对腋生,花梗密被短柔毛和腺毛;总花梗通常单生于小枝上部叶腋,与叶柄等长或稍短,生于下部者长2~4厘米,密被短柔毛和腺毛;苞片2枚,叶状,广卵形,花萼短小,萼筒长约2毫米,无毛,5齿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先端尖,外面和边缘密被毛;花冠唇形,长3~5厘米,上唇4浅裂,花冠筒细长,外面被短毛和腺毛,上唇4裂片先端钝形,下唇带状而反曲,花初开时为白色,2~3天后变金黄色。浆果球形,成熟时蓝黑色,有光泽。花期4—7月,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溪边、旷野疏林下或灌丛中。我市各乡镇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花: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忍冬藤(茎枝):秋、冬季割取,晒干。

【功能主治】花: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忍冬藤: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用于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肿疮疡,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用法用量】内服:①花:煎汤,9~15克;或入丸、散;②忍冬藤:煎汤,9~30克。

(9)金银忍冬 Lonicera maackii(Rupr.)Maxim.

【药名别名】金银木、木银花。

【药用部位】为忍冬属植物金银忍冬的茎叶及花。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达6米,茎干直径达10厘米;树皮暗灰色或灰白色,幼枝被短柔毛和微腺毛;冬芽小,卵圆形,有5~6对或更多鳞片。叶纸质,卵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极少长圆状披针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5~8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叶柄长2~5(8)毫米。总花梗极短,长1~2毫米;花芳香,生于幼枝叶腋;苞片条形,有时条状倒披针形而呈叶状,长3~6毫米;小苞片合生成对,均有柔毛;相邻2萼筒分离,长约2毫米,无毛或疏生微腺毛,萼齿宽三角形或披针形;花冠先白色后变黄色,长(1)2厘米,唇形;花丝与花柱均短于花冠;果实暗红色,圆形,直径5~6毫米。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常生于海拔1800米的林中或林缘溪流附近的灌丛中。我市主要分布于三河口镇一带,我市林业局大院有栽培。

【采收加工】5—6月采花,夏、秋季采茎叶,鲜用或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肺痈,乳痈,湿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10)灰毡毛忍冬 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

【药名别名】双花、大金银花。

【药用部位】为忍冬属植物灰毡毛忍冬(栽培品)的花和藤茎。

【植物形态】藤本,幼枝被开展的硬毛。叶卵状椭圆形至卵状矩圆形,稀披针形,长4~11厘米,顶端尖至渐尖,基部圆形至近心形,上面中脉上有小硬毛,边有毛,下面生毡毛和硬毛并杂有极少数橘红色腺毛。总花梗多个集生呈伞房状;萼筒无毛,萼齿披针形,长约1.5毫米,有小硬毛;花冠先白色后转黄色,有微香,外具小硬毛、微毛和腺毛,长4.5~7厘米,唇形,上唇具4裂片,下唇反卷,2~3倍短于花冠筒;雄蕊5,与花柱均稍超过花冠。浆果球形,直径约7毫米,黑色。花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为引进栽培品种。

【采收加工】同忍冬。

【功能主治】同忍冬。

【用法用量】同忍冬。

【附注】本品的标本采自我市三河口镇平堵山的种植基地。

(11)接骨草 Sambucus chinensis Lindl.

【药名别名】陆英、八棱麻。

【药用部位】为接骨木属植物接骨草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态】高大草本或半灌木,高1~2米;茎有棱条,髓部白色。羽状复叶的托叶叶状或有时退化成蓝色的腺体;小叶2~3对,互生或对生,狭卵形,长6~13厘米,宽2~3厘米,嫩时上面被疏长柔毛,先端长渐尖,基部钝圆,两侧不等,边缘具细锯齿,近基部或中部以下边缘常有1或数枚腺齿;顶生小叶卵形或倒卵形,基部楔形,有时与第一对小叶相连,小叶无托叶,基部一对小叶有时有短柄。复伞形花序顶生,大而疏散,总花梗基部托以叶状总苞片,分枝三至五出,纤细,被黄色疏柔毛;杯形不孕性花不脱落,可孕性花小;萼筒杯状,萼齿三角形;花冠白色,仅基部连合,花药黄色或紫色;子房3室,花柱极短或几无,柱头3裂。果实红色,近圆形,直径3~4毫米;核2~3粒,卵形,长2.5毫米,表面有小疣状突起。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2000米的山坡、沟边,也有栽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切碎,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根:散瘀消肿,祛风活络;用于跌打损伤,扭伤肿痛,骨折疼痛,风湿关节痛。茎、叶:利尿消肿,活血止痛;用于肾炎水肿,腰膝酸痛;外用治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鲜品60~120克)。外用:捣烂外敷,或煎洗,或研末调敷。

(12)接骨木 Sambucus williamsii Hance

【药名别名】接骨丹。

【药用部位】为接骨木属植物接骨木的茎枝或全株。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5~6米;老枝淡红褐色,具明显的长椭圆形皮孔,髓部淡褐色。羽状复叶有小叶2~3对,有时仅1对,侧生小叶片卵圆形、狭椭圆形至倒矩圆状披针形,长5~15厘米,宽1.2~7厘米,顶端尖、渐尖至尾尖,边缘具不整齐锯齿,有时基部或中部以下具1至数枚腺齿,基部楔形或圆形,有时心形,两侧不对称,最下一对小叶有时具长0.5厘米的柄,顶生小叶卵形或倒卵形,顶端渐尖或尾尖,基部楔形,具长约2厘米的柄,初时小叶上面及中脉被稀疏短柔毛,后光滑无毛,叶搓揉后有臭气。花与叶同出,圆锥形聚伞花序顶生,长5~11厘米,宽4~14厘米,具总花梗,花序分枝多成直角开展,花冠蕾时带粉红色,开后白色或淡黄色,筒短,裂片矩圆形或长卵圆形,长约2毫米;雄蕊与花冠裂片等长,开展,花丝基部稍肥大,花药黄色;子房3室,花柱短,柱头3裂。果实红色,极少蓝紫黑色,卵圆形或近圆形。花期一般4—5月,果熟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宅旁,也有栽培。我市山区丘陵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接骨续筋,活血止痛,祛风利湿。用于骨折,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大骨节病,急、慢性肾炎;外用治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入丸、散。外用:捣烂外敷或煎水熏洗。

(13)短序荚蒾 Viburnum brachybotryum Hemsl.

【药名别名】尖果荚蒾、水冬瓜。

【药用部位】为荚蒾属植物短序荚蒾的根、叶和花。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米,小苞片被黄褐色簇状毛;小枝黄白色,散生凸起的圆形皮孔。叶革质,倒卵形、倒卵状矩圆形,长7~20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自基部1/3以上疏生尖锯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散生黄褐色簇状毛,侧脉5~7对,弧形,上面略凹陷,小脉横列;叶柄长1~2厘米,初时散生簇状毛,后变无毛。圆锥花序顶生,呈假腋生状,长5~11厘米,宽2.5~8.5厘米;苞片和小苞片宿存;花雌雄异株,生于花序轴的第二至第三级分枝上,无梗;萼筒筒状钟形,长约1.5毫米,萼齿卵形,顶钝,长约1毫米;花冠白色,辐状,直径4~5毫米,裂片开展,卵形,顶钝,长约1.5毫米;雄蕊花药黄白色,宽椭圆形;柱头头状,3裂。果实鲜红色,卵圆形,顶端渐尖,基部圆形,长约1厘米,直径约6毫米;常有毛;核卵圆形或长卵形,稍扁,长约8毫米,直径约5毫米,有1条深腹沟。花期1—3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1900米的山谷密林或山坡灌丛中。我市狮子峰有分布。

【采收加工】花期摘花,晒干。夏、秋季采集根叶。根,洗净切片,晒干;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根:清热止痒,祛风除湿;用于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叶:用于皮肤瘙痒。花:用于风热咳喘。

【用法用量】参考荚蒾。

(14)荚蒾 Viburnum dilatatum Thunb.

【药名别名】酸果子。

【药用部位】为荚蒾属植物荚蓬的根或枝叶。

【植物形态】灌木,高达3米。叶宽倒卵形至椭圆形,长3~9厘米,顶端渐尖至骤尖,边有齿,上面疏生柔毛,下面近基部两侧有少数腺体和无数细小腺点,脉上常生柔毛或星状毛;侧脉6~7对,伸达齿端;叶柄长1~1.5厘米。花序复伞形状,直径4~8厘米;萼筒长约1毫米,有毛至仅具腺点;花冠白色,辐状,长约2.5毫米,无毛至生疏毛;雄蕊5,长于花冠。核果红色,椭圆状卵形,长7~8毫米;核扁,背具2、腹具3浅槽。花期5—6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或丘陵地区的灌丛中。我市山区丘陵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枝叶: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用于疔疮发热,风热感冒;外用治过敏性皮炎。根:祛瘀消肿;用于淋巴结炎(由丝虫病引起),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枝叶: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煎水温洗患处。根:15~30克,水煎或水酒各半煎服。

(15)宜昌荚蒾 Viburnum erosum Thunb.

【药名别名】野绣球、糯米条子。

【药用部位】为荚蒾属植物宜昌荚蒾的根或枝叶。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达3米;当年小枝连同芽、叶柄和花序均密被簇状短毛和简单长柔毛,二年生小枝带灰紫褐色,无毛。叶纸质,形状变化很大,卵状披针形、卵状矩圆形、狭卵形、椭圆形或倒卵形,长3~11厘米,顶端尖、渐尖或急渐尖,基部圆形、宽楔形或微心形,边缘有波状小尖齿,上面无毛或疏被叉状或簇状短伏毛,下面密被由簇状毛组成的茸毛,近基部两侧有少数腺体,侧脉7~10(14)对,直达齿端;叶柄长3~5毫米,被粗短毛,基部有2枚宿存、钻形小托叶。复伞形式聚伞花序生于具1对叶的侧生短枝之顶,直径2~4厘米,总花梗长1~2.5厘米,第一级辐射枝通常5条,花生于第二至第三级辐射枝上,常有长梗;萼筒筒状,长约1.5毫米,被茸毛状簇状短毛,萼齿卵状三角形,顶钝,具缘毛;花冠白色,辐状,直径约6毫米,无毛或近无毛,裂片圆卵形,长约2毫米;雄蕊略短于至长于花冠,花药黄白色,近圆形;花柱高出萼齿。果实红色,宽卵圆形,长6~7(9)毫米;核扁,具3条浅腹沟和2条浅背沟。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缘的沟、岸边。我市黄土岗、龟山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枝叶:春、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祛风,除湿,止痒。根主治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6~9克。

(16)绣球荚蒾 Viburnum macrocephalum Fort.

【药名别名】木绣球。

【药用部位】为荚蒾属植物绣球荚蒾的茎。

【植物形态】落叶或半常绿灌木,高达4米;幼枝、叶柄及花序均密被灰白色或黄白色簇状短毛,后渐变无毛,老枝树皮灰褐色或灰白色。叶纸质,卵形至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11厘米,先端钝或稍尖,基部圆或微心形,边缘有小齿,上面初时密被簇状短毛,后仅中脉有毛,下面被疏生簇状短毛,侧脉5~6对,侧脉近叶缘时互相网结,不直达齿端;叶柄长10~15毫米。聚伞花序直径8~15厘米,全部由大型不孕花组成;萼筒筒状,长约2.5毫米,宽约1毫米,无毛,萼齿与萼筒几等长,矩圆形,顶钝;花冠白色,辐状,直径1.5~4厘米,裂片圆状倒卵形;雄蕊长约3毫米,着生于花冠筒基部,稍高于花冠,花药小,近圆形;雌蕊不育。核果先红后黑,长8~12毫米。花期4—5月,果期5—9月。

【生境分布】常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坡林下或灌丛中,庭园亦常有栽培。我市野生品种主要分布于狮子峰林场一带。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用法用量】参考宜昌荚蒾相关内容。

(17)琼花荚蒾 Viburnum macrocephalum f.keteleeri(Carr.)Rehd.

【药名别名】琼花、蝴蝶木。

【药用部位】为荚蒾属植物琼花荚蒾的茎。

【植物形态】琼花荚蓬为绣球荚蒾的变种。本变种和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其聚伞花序仅周围具大型的不孕花,花冠直径3~4.2厘米,裂片倒卵形或近圆形,顶端常凹缺;可孕花的萼齿卵形,长约1毫米,花冠白色,辐状,直径7~10毫米,裂片宽卵形,长约2.5毫米,筒部长约1.5毫米,雄蕊稍高出花冠,花药近圆形,长约1毫米。果实红色而后变黑色,椭圆形,长约12毫米;核扁,矩圆形至宽椭圆形,长10~12毫米,直径6~8毫米,有2条浅背沟和3条浅腹沟。花期4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丘陵、山坡林下或灌丛中,庭园亦常有栽培。我市分布于三河口镇一带。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用法用量】参考宜昌荚蒾。

(18)黑果荚蒾 Viburnum melanocarpum Hsu

【药名别名】糯米条。

【药用部位】为荚蒾属植物黑果荚蓬的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当年生小枝浅灰黑色,连同叶柄和花序均疏被带黄色簇状短毛,二年生小枝变红褐色而无毛。冬芽密被黄白色细短毛。叶纸质,倒卵形、圆状倒卵形或宽椭圆形,顶端常骤短渐尖,基部圆形、浅心形或宽楔形,边缘有小齿,齿顶有小凸尖。复伞形式聚伞花序生于具1对叶的短枝之顶,散生微细腺点,总花梗纤细;萼筒筒状倒圆锥形,被少数簇状微毛或无毛,具红褐色微细腺点,萼齿宽卵形,顶钝;花冠白色,辐状,无毛,裂片宽卵形。果实由暗紫红色转为酱黑色,有光泽,椭圆状圆形,核扁,卵圆形,多少呈浅杓状,腹面中央有1条纵向隆起的脊。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缘或灌丛中。我市分布于小漆园。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晒干。

【功能主治】治疗无名肿毒,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尚未查到相关资料或参照茶荚蒾果实内容。

(19)鸡树条 Viburnum opulus var.calvescens(Rehd.)Hara

【药名别名】天目琼花。

【药用部位】为荚蓬属植物鸡树条的枝、叶。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2~3米。小枝、叶柄和总花梗均无毛。叶下面仅脉腋集聚簇状毛或有时脉上亦有少数长伏毛。树皮暗灰褐色,有纵条及软木条层;小枝褐色至赤褐色,具明显条棱。叶浓绿色,单叶对生;卵形至阔卵圆形,长6~12厘米,宽5~10厘米,通常浅3裂,基部圆形或截形,具掌状三出脉,裂片微向外开展,中裂长于侧裂,先端均渐尖或凸尖,边缘具不整齐的大齿,上面黄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脉腋有茸毛;叶柄粗壮,无毛,近端处有腺点。伞形聚伞花序顶生,紧密多花,由6~8小伞房花序组成,直径8~10厘米,能孕花在中央,外围有不孕的辐射花,总花梗粗壮,长2~5厘米;花冠白色,辐状,5裂,直径5毫米;花药紫色;核果球形,直径约8毫米,红色。种子圆形,扁平。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1650米的溪谷边疏林下或灌丛中。我市主要分布在狮子峰林场老屋湾。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嫩枝叶,鲜用或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通经活络,解毒止痒。用于腰腿疼痛,闪腰岔气,疮疖,疥癣,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克;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

(20)茶荚蒾 Viburnum setigerum Hance

【药名别名】鸡公柴、对月木。

【药用部位】为荚蒾属植物茶荚蒾的根和果。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达4米。芽及叶干后变黑色、黑褐色或灰黑色;当年生小枝浅灰黄色,多少有棱角,无毛,二年生小枝灰色、灰褐色或紫褐色。冬芽通常长5毫米以下,最长可达1厘米许,无毛,外面1对鳞片为芽体长的1/3~1/2。叶纸质,卵状矩圆形至卵状披针形,极少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7~12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边缘基部除外疏生尖锯齿,上面初时中脉被长纤毛,后变无毛,下面仅中脉及侧脉被浅黄色贴生长纤毛,近基部两侧有少数腺体,侧脉6~8对;叶柄长1~1.5厘米,有少数长伏毛或近无毛。复伞形式聚伞花序,无毛或少被长伏毛,有极小红褐色腺点,直径2.5~4(5)厘米,常弯垂,总花梗长1~2.5厘米,有或无梗;萼筒长约1.5毫米,无毛和腺点,萼齿卵形,长约0.5毫米,顶钝形;花冠白色,干后变茶褐色,辐状,直径4~6毫米,无毛,裂片卵形;雄蕊与花冠几乎等长,花药圆形,极小。果序弯垂,果实红色,卵圆形,长9~11毫米;核甚扁,卵圆形,长8~10毫米,直径5~7毫米,有时小,间或卵状矩圆形,直径仅4~5毫米,凹凸不平,腹面扁平或略凹陷。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1650米的山谷溪涧旁疏林灌丛中。我市狮子峰和三河口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秋后采挖,洗净,切片晒干。果: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功能主治】果:健脾,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根:清热利湿,活血止血;主治小便白浊,肺痈,吐血,热瘀经闭。

【用法用量】煎服:根,15~30克;果,10~15克。

(21)桦叶荚蒾 Viburnum betulifolium Batal.

【药名别名】卵叶荚蓬、红对节子、高粱花。

【药用部位】为荚蒾属植物桦叶荚蒾的根。

【植物形态】灌木至小乔木,高2~5米;幼枝紫褐色。叶卵形、宽卵形至卵状矩圆形或近菱形,长4~13厘米,顶端尖至渐尖,边有齿,两面无毛或上面有叉毛,下面密生星状毛,近基部两侧有少数腺体;侧脉4~6对,伸达齿端;叶柄长0.8~2.5厘米,有钻形托叶,有时托叶不显。花序复伞状,直径5~11厘米,近无毛至密生星状毛;萼筒长约1.5毫米,具腺体至密生星状毛,萼檐具5微齿;花冠白色,长约3毫米,辐状,外面无毛或有星状毛;雄蕊5,稍短至稍长于花冠。核果近球形,直径6~7毫米,红色,核扁,背具2浅槽,腹具1浅槽。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100~3100米的山谷林中或山坡灌丛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和三河口镇一带。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调经,涩精。主治月经不调,梦遗虚滑,肺热口臭及白浊带下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克;或炖肉服。

(22)日本珊瑚树 Viburnum odoratissimum var.awabuki(K.Koch)Zabel ex Rumpl.

【药名别名】法国冬青、早禾树。

【药用部位】为荚蒾属植物日本珊瑚树的叶、树皮和根。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0(15)米;枝灰色或灰褐色,有凸起的小瘤状皮孔,无毛或有时稍被褐色簇状毛。冬芽有1~2对卵状披针形的鳞片。叶革质,倒卵状矩圆形至矩圆形,很少倒卵形,长7~13(16)厘米,顶端钝或急狭而钝头,基部宽楔形,边缘常有较规则的波状浅钝锯齿,侧脉6~8对。圆锥花序通常生于具两对叶的幼枝顶,长9~15厘米,直径8~13厘米;花冠筒长3.5~4毫米,裂片长2~3毫米;花柱较细,长约1毫米,柱头常高出萼齿。果核通常倒卵圆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长6~7毫米。其他性状同珊瑚树。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为我市引进的园林绿化植物,五脑山及城区有栽培。

【采收加工】叶、树皮于春、夏季采收。根,全年均可采收。树皮、根切段晒干,叶鲜用。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用于感冒,风湿痹痛,跌打肿痛,骨折。

【用法用量】煎服:根,9~15克;树皮,30~60克。叶: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注】本品为珊瑚树的变种,其药用资料同珊瑚树。

(23)蝴蝶戏珠花 Viburnum plicatum var.tomentosum(Thunb.)Miq.

【药名别名】蝴蝶树、苦酸汤、绣球。

【药用部位】为荚蒾属植物蝴蝶戏珠花的根。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达3米;当年生小枝浅黄褐色,四角状,被由黄褐色簇状毛组成的茸毛,二年生小枝灰褐色或灰黑色,稍具棱角,散生圆形皮孔,老枝圆筒形,近水平状开展。冬芽有1对披针状三角形鳞片。叶纸质,较狭,宽卵形或矩圆状卵形,有时椭圆状倒卵形,两端有时渐尖,下面常带绿白色,侧脉10~17对。花序直径4~10厘米,外围有4~6朵白色、大型的不孕花,具长花梗,花冠直径达4厘米,不整齐4~5裂;中央可孕花直径约3毫米,萼筒长约15毫米,花冠辐状,黄白色,裂片宽卵形,长约等于筒,雄蕊高出花冠,花药近圆形。果实先红色后变黑色,宽卵圆形或倒卵圆形,长5~6毫米,直径约4毫米;核扁,两端钝形,有1条上宽下窄的腹沟,背面中下部还有1条短的隆起之脊。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600~1800米的山坡林缘,也有栽培。我市黄土岗镇小漆园村有野生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健脾消积,祛风止痛。用于疮毒,淋巴结炎,小儿疳积,风热感冒,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3~9克。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

(24)半边月 Weigela japonica var.sinica(Rehd.)Bailey

【药名别名】水马桑。

【药用部位】为锦带花属植物半边月的根及枝叶。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达6米。树皮灰白色;幼枝无毛或有短柔毛。叶长卵形至卵状椭圆形,极少倒卵形,长5~15厘米,宽3~8厘米,先端渐尖至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至圆形,边缘具锯齿,上面疏生短柔毛,下面密生短柔毛;叶柄长8~12毫米,有柔毛。单花,或具3朵花组成腋生或顶生的聚伞花序;萼筒长10~12毫米,萼齿条形,长5~10毫米,被柔毛;花冠白色或淡红色,花开后逐渐变红色,钟状漏斗形,长2.5~3.5厘米,外面疏被短柔毛或近无毛,筒基部呈狭筒形,中部以上突然扩大,裂片5,开展;雄蕊5,着生于近花冠中部,花丝白色,花药黄褐色;花柱细长,柱头盘形,伸出花冠外。蒴果长圆柱形,长1.5~2厘米,先端有短柄状喙,疏生柔毛;种子具狭翅。花期4—5月。其为日本锦带花的变种。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450~1800米的山坡林下、灌丛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

【采收加工】枝叶:春、夏季采收,切段晒干。根:秋、冬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根:益气,健脾;治脾虚食少,消化不良。枝叶:清热解毒,治痈疽,疮疖。

【用法用量】根:煎服,9~15克;或炖鸡蛋或猪肉。枝叶:外用适量,煎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