牻牛儿苗科 Geraniaceae

96.牻牛儿苗科 Geraniaceae

(1)野老鹳草 Geranium carolinianum L.

【药名别名】鸭嘴草、老鹳草。

【药用部位】为老鹳草属植物野老鹳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根细,长达7厘米。茎直立或斜升,有倒向下的密柔毛,分枝。叶圆肾形,宽4~7厘米,长2~3厘米,下部的互生,上部的对生,5~7深裂,每裂又3~5裂;小裂片条形,锐尖头,两面有柔毛;下部茎叶有长柄,达10厘米,上部的柄短,等于或短于叶片。花成对集生于茎端或叶腋,花序柄短或几无柄;花柄长1~1.5厘米,有腺毛(腺体早落);萼片宽卵形,有长白毛,在果期增大,长5~7毫米;花瓣淡红色,与萼片等长或略长。蒴果长约2厘米,顶端有长喙,成熟时裂开5裂,果瓣向上卷曲。花期6月,果期7月。

【生境分布】生于地边、路旁、荒地草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果实近成熟时采割,捆成把,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止泻痢。用于风湿痹痛,麻木拘挛,筋骨酸痛,泄泻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浸酒或熬膏。

(2)老鹳草 Geranium wilfordii Maxim.

【药名别名】五叶草、老贯草。

【药用部位】为老鹳草属植物老鹳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有略增厚的长根。茎细长,下部稍蔓生,有倒生微柔毛。叶对生,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为肾状三角形,基部心形,宽4~6厘米,长3~5厘米,3深裂,中央裂片稍较大,卵状菱形,先端尖,上部有缺刻或粗锯齿,齿顶有短凸尖,上下两面多少有伏毛,下部茎生叶的柄长过叶片,上部的较短;顶部的叶宽三角形,3深裂,侧生裂片张开,小于中央1片。花序腋生,柄长2~3厘米,2花;花柄长几等于花序柄,在果期倾向下,略有微毛;萼片长5毫米,有疏伏毛;花瓣淡红色,长几等于萼片。蒴果长约2厘米。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荒地草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泥土,晒干,切段备用。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清热解毒。治肠炎痢疾,筋骨疼痛,腰扭伤,腹泻,月经不调等。

【用法用量】内服:6~15克,煎汤;浸酒或熬膏。

(3)香叶天竺葵 Pelargonium graveolens L'Hér.

【药名别名】驱蚊草、洋葵、香艾、香叶。

【药用部位】为天竺葵属植物香叶天竺葵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或灌木状,高可达1米。茎直立,基部木质化,上部肉质,密被具光泽的柔毛,有香味。叶互生;托叶宽三角形或宽卵形,长6~9毫米,先端急尖;叶柄与叶片近等长,被柔毛;叶片近圆形,基部心形,直径2~10厘米,掌状5~7裂达中部,裂片矩圆形或披针形,小裂片边缘为不规则的齿裂或锯齿,两面被长糙毛。伞形花序与叶对生,长于叶,具花5~12朵;苞片卵形,被短柔毛,边缘具绿毛;花梗长3~8毫米;萼片长卵形,绿色,长6~9毫米,宽2~3毫米,先端急尖,距长4~9毫米;花瓣玫瑰色或粉红色,长为萼片的2倍,先端钝圆,上面2片较大;雄蕊与萼片近等长,下部扩展;心皮被茸毛。蒴果长约2厘米,被柔毛。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为我市近年来城区引进栽培的品种。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切段,鲜用或阴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止痛,杀虫。主治风湿痹痛,疝气,阴囊湿疹,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干品9~15克,鲜品30~45克;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外敷患处。

【附注】本植物如大面积栽培,每年可割取6次以上,用于提取香精。

(4)天竺葵 Pelargonium hortorum Bailey

【药名别名】石蜡红、绣球花、洋绣球。

【药用部位】为天竺葵属植物天竺葵的花。

【植物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茎肉质,基部木质,多分枝,通体有细毛和腺毛,有鱼腥气。叶互生,圆肾形,基部心形,直径7~10厘米,波状浅裂,上面有暗红色马蹄形环纹。伞形花序顶生;花多数,中等大,未开前,花蕾柄下垂,花柄连距长2.5~4厘米;花瓣红色、粉红色、白色,下面3片较大,长1.2~2.5厘米。蒴果成熟时5瓣开裂,而果瓣向上卷曲。花期5—7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我市城区广泛作为花卉栽培。

【采收加工】鲜花:现采现用。

【功能主治】清热消炎。主治中耳炎。

【用法用量】用鲜花绞汁滴患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