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

72.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

(1)无心菜 Arenaria serpyllifolia L.

【药名别名】蚤缀、小无心菜、卵叶蚤缀。

【药用部位】为无心菜属植物无心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主根细长,支根较多而纤细。茎丛生,直立或铺散,密生白色短柔毛,基部狭,无柄,边缘具缘毛,顶端急尖,两面近无毛或疏生柔毛,下面具3脉,茎下部的叶较大,茎上部的叶较小。聚伞花序,具多花;苞片草质,卵形,蒴果卵圆形,与宿存萼等长,顶端6裂;种子小,肾形,表面粗糙,淡褐色。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旁、荒地、田间等处,为农田杂草。我市各地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阴干备用。

【功能主治】清热,明目,止咳。主治肝热目赤,翳膜遮睛,肺痨咳嗽,咽喉肿痛,牙龈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塞鼻孔。

(2)狗筋蔓 Cucubalus baccifer L.

【药名别名】大鹅肠草、舒筋草、鹅儿肠。

【药用部位】为狗筋蔓属植物狗筋蔓的根和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全株被逆向短绵毛。根簇生,长纺锤形,白色,断面黄色,稍肉质;根颈粗壮,多头。茎铺散,俯仰,长50~150厘米,多分枝。叶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1.5~5(13)厘米,宽0.8~2(4)厘米,基部渐狭成柄状,顶端急尖,边缘具短缘毛,两面沿脉被毛。圆锥花序疏松;花梗细,具1对叶状苞片;花萼宽钟形,长9~11毫米,草质,后期膨大成半圆球形,沿纵脉多少被短毛,萼齿卵状三角形,与萼筒近等长,边缘膜质,果期反折;雌雄蕊柄长约1.5毫米,无毛;花瓣白色,轮廓呈倒披针形,长约15毫米,宽约2.5毫米,爪狭长,瓣片叉状浅2裂;副花冠片不明显微呈乳头状;雄蕊不外露,花丝无毛;花柱细长,不外露。蒴果圆球形,呈浆果状,直径6~8毫米,成熟时薄壳质,黑色,具光泽,不规则开裂;种子圆肾形,肥厚,长约1.5毫米,黑色,平滑,有光泽。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山坡沟岸边。我市黄土岗镇小漆园村、张家畈镇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挖根和采集全草,分别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理气,化湿,活血,止血,消积,解毒。治胃痛,黄疸,大便下血,月经不调,食积,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鲜品30~60克);研末或浸酒。外用:研末调敷或捣烂外敷。

(3)石竹 Dianthus chinensis L.

【药名别名】瞿麦、洛阳花、竹叶草。

【药用部位】为石竹属植物石竹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全株无毛,带粉绿色。茎由根颈生出,疏丛生,直立,上部分枝。叶片线状披针形,长3~5厘米,宽2~4毫米,顶端渐尖,基部稍狭,全缘或有细小齿,中脉较显。花单生于枝端或数花集成聚伞花序;花梗长1~3厘米;苞片4,卵形,顶端长渐尖,长达花萼1/2以上,边缘膜质,有缘毛;花萼圆筒形,长15~25毫米,直径4~5毫米,有纵条纹,萼齿披针形,长约5毫米,直伸,顶端尖,有缘毛;花瓣长16~18毫米,瓣片倒卵状三角形,长13~15毫米,紫红色、粉红色、鲜红色或白色,顶缘不整齐齿裂,喉部有斑纹,疏生髯毛;雄蕊露出喉部外,花药蓝色;子房长圆形,花柱线形。蒴果圆筒形,包于宿存萼内,顶端4裂;种子黑色,扁圆形。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草丛中。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

【采收加工】于开花前割取全草,扎成小把晒干或趁鲜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利尿通淋,活血通经。用于热淋,血淋,石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经闭瘀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

(4)瞿麦 Dianthus superbus L.

【药名别名】石柱花。

【药用部位】为石竹属植物瞿麦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60厘米,有时更高。茎丛生,直立,绿色,无毛,上部分枝。叶片线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3~5毫米,顶端锐尖,中脉特显,基部合生成鞘状,绿色,有时带粉绿色。花1或2朵生于枝端,有时顶下腋生;苞片2~3对,倒卵形,长6~10毫米,约为花萼1/4,宽4~5毫米,顶端长尖;花萼圆筒形,长2.5~3厘米,直径3~6毫米,常染紫红色晕,萼齿披针形,长4~5毫米;花瓣长4~5厘米,爪长1.5~3厘米,包于萼筒内,瓣片宽倒卵形,边缘缝裂至中部或中部以上,通常淡红色或带紫色,稀白色,喉部具丝毛状鳞片;雄蕊和花柱微外露。蒴果圆筒形,与宿存萼等长或微长,顶端4裂;种子扁卵圆形,长约2毫米,黑色,有光泽。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及林缘。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

【采收加工】同石竹。

【功能主治】同石竹。

【用法用量】同石竹。

【附注】按《中国药典》规定,瞿麦的来源有两种,即本品和石竹。

(5)鹅肠菜 Myosoton aquaticum(L.)Moench

【药名别名】牛繁缕、鹅肠草。

【药用部位】为鹅肠菜属植物鹅肠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具须根。茎上升,多分枝,长50~80厘米,上部被腺毛。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2.5~5.5厘米,宽1~3厘米,顶端急尖,基部稍心形,有时边缘具毛;叶柄长5~15毫米,上部叶常无柄或具短柄,疏生柔毛。顶生二歧聚伞花序;苞片叶状,边缘具腺毛;花梗细,长1~2厘米,花后伸长并向下弯,密被腺毛;萼片卵状披针形或长卵形,长4~5毫米,果期长达7毫米,顶端较钝,边缘狭膜质,外面被腺柔毛,脉纹不明显;花瓣白色,2深裂至基部,裂片线形或披针状线形,长3~3.5毫米,宽约1毫米;雄蕊10,稍短于花瓣;子房长圆形,花柱短,线形。蒴果卵圆形,稍长于宿存萼;种子近肾形,直径约1毫米,稍扁,褐色,具小疣。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7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沟边、田间等地。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消肿止痛,消积通乳。用于小儿疳积,牙痛,痢疾,痔疮肿毒,乳腺炎,乳汁不通;外用治疮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鲜品60克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汤熏洗。

(6)剪夏罗 Lychnis coronata Thunb.

【药名别名】剪春罗、月月红、金钱花。

【药用部位】为剪秋罗属植物剪夏罗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根茎横生,竹节状,表面黄色,内面白色,具条状根;茎直立,丛生,微有棱,节略膨大,光滑。单叶对生;无柄;叶片卵状椭圆形,长6~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有浅细锯齿。花1~5朵集成聚伞花序;花萼长筒形,先端5裂,裂片尖卵形;脉10条;花瓣5,橙红色,先端有不规则浅裂,呈锯齿状,基部狭窄呈爪状,瓣片与爪之间有鳞片2;雄蕊10,与花瓣互生;子房圆柱形,花柱5。蒴果具宿存萼,先端5齿裂。种子多数。花期7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城区居民有栽培。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除湿,泻火解毒。用于感冒发热,缠腰火丹,风湿痹痛,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根及根状茎9~15克,全草15~30克。外用:适量,鲜花或叶捣烂外敷;根或根状茎研末调涂。

(7)剪秋罗 Lychnis senno Sieb.et Zucc.

【药名别名】见肿消。

【药用部位】为剪秋罗属植物剪秋罗的全草及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全株被粗毛。根簇生,纺锤形,稍肉质。茎直立,不分枝或上部分枝。叶片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2~4厘米,基部圆形,稀宽楔形,不呈柄状,顶端渐尖,两面和边缘均被粗毛。二歧聚伞花序具数花,稀多数花,紧缩呈伞房状;花直径3.5~5厘米,花梗长3~12毫米;苞片卵状披针形,草质,密被长柔毛和缘毛;花萼筒状棒形,长15~20毫米,直径3~3.5厘米,后期上部微膨大,被稀疏白色长柔毛,沿脉较密,萼齿三角状,顶端急尖;雌雄蕊柄长约5毫米;花瓣深红色,爪不露出花萼,狭披针形,具缘毛,瓣片轮廓倒卵形,深2裂达瓣片的1/2,裂片椭圆状条形,有时顶端具不明显的细齿,瓣片两侧中下部各具1线形小裂片;副花冠片长椭圆形,暗红色,呈流苏状;雄蕊微外露,花丝无毛。蒴果长椭圆状卵形,长12~14毫米;种子肾形,长约1.2毫米,肥厚、黑褐色,具乳突。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1700米的山坡草丛中。我市分布于龟山电视塔东侧路旁草丛处。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止痛,止泻。用于感冒,风湿关节炎,腹泻;外用治带状疱疹。

【用法用量】根:9~15克。全草:15~30克。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附注】本品野生分布较稀少。

(8)白鼓钉 Polycarpaea corymbosa(L.)Lam.

【药名别名】声色草、满天星草、星色草。

【药用部位】为白鼓钉属植物白鼓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被白色小茸毛,高15~25厘米。茎纤细而坚硬,二歧分枝,多数。叶狭线形至锥尖,很少线状披针形,扁平或边缘背卷。较长的长12~25毫米,上部叶较细小而疏离;托叶长披针形,先端长尖,长约为叶之半。花多数,密集,顶生,伞房花序或聚伞花序,有时密生于单茎的顶部,有时聚伞花序多数为圆锥花序式排列;苞片薄膜质;萼片5,披针形,白色,膜质,长约2.5毫米,先端长尖;花瓣5。分离,阔卵形,先端钝,比萼片短;雄蕊5;短;花柱短。蒴果,卵圆形或长椭圆形,短于萼片,3瓣裂。种子肾形,扁,长0.5毫米,宽0.25~0.3毫米,褐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10米以下的山腰沙土草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集,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除湿利尿。用于急性细菌性痢疾,肠炎,实证腹水,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

【附注】本品为1979—1986年中药资源普查资料。

(9)孩儿参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Miq.)Pax

【药名别名】太子参、童参、异叶假繁缕。

【药用部位】为孩儿参属植物孩儿参的块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块根长纺锤形,白色,稍带灰黄色。茎直立,单生,被2列短毛。茎下部叶常1~2对,叶片倒披针形,顶端钝尖,基部渐狭成长柄状,上部叶2~3对,叶片宽卵形或菱状卵形,长3~6厘米,宽2~17(20)毫米,顶端渐尖,基部渐狭,上面无毛,下面沿脉疏生柔毛。开花受精花1~3朵,腋生或呈聚伞花序;花梗长1~2厘米,有时长达4厘米,被短柔毛;萼片5,狭披针形,长约5毫米,顶端渐尖,外面及边缘疏生柔毛;花瓣5,白色,长圆形或倒卵形,长7~8毫米,顶端2浅裂;雄蕊10,短于花瓣;子房卵形,花柱3,微长于雄蕊;柱头头状。闭花受精花具短梗;萼片疏生多细胞毛。蒴果宽卵形,含少数种子,顶端不裂或3瓣裂;种子褐色,扁圆形,长约1.5毫米,具疣状突起。花期4—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1300米的山谷、山坡草丛中。我市黄土岗镇小漆园村、福田河镇磨石一带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洗净,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或直接晒干。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

(10)漆姑草 Sagina japonica(Sw.)Ohwi

【药名别名】七大姑、珍珠草。

【药用部位】为漆姑草属植物漆姑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小草本,高5~20厘米,上部被稀疏腺柔毛。茎丛生,稍铺散。叶片线形,长5~20毫米,宽0.8~1.5毫米,顶端急尖,无毛。花小型,单生于枝端;花梗细,长1~2厘米,被稀疏短柔毛;萼片5,卵状椭圆形,长约2毫米,顶端尖或钝,外面疏生短腺柔毛,边缘膜质;花瓣5,狭卵形,稍短于萼片,白色,顶端圆钝,全缘;雄蕊5,短于花瓣;子房卵圆形,花柱5,线形。蒴果卵圆形,微长于宿存萼,5瓣裂;种子细,圆肾形,微扁,褐色,表面具尖瘤状突起。花期3—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路边和田圃等处。我市见于五脑山和小漆园。

【采收加工】4—5月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凉血解毒,杀虫止痒。主治漆疮,秃疮,湿疹,丹毒,瘰疬,无名肿毒,毒蛇咬伤,鼻渊,龋齿痛,跌打内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克;研末或绞汁。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绞汁涂。

(11)女娄菜 Silene aprica Turcx.ex Fisch.et Mey.

【药名别名】罐罐花、对叶草。

【药用部位】为蝇子草属植物女娄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全株密被灰色短柔毛。主根较粗壮,稍木质。茎单生或数个,直立,分枝或不分枝。基生叶叶片倒披针形或狭匙形,长4~7厘米,宽4~8毫米,基部渐狭成长柄状,顶端急尖,中脉明显;茎生叶叶片倒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比基生叶稍小。圆锥花序较大;花梗长5~20(40)毫米,直立;苞片披针形,草质,渐尖,具缘毛;花萼卵状钟形,长6~8毫米,近草质,密被短柔毛,果期时长达12毫米,纵脉绿色,脉端多少联结,萼齿三角状披针形,边缘膜质,具缘毛;雌雄蕊柄极短或近无,被短柔毛;花瓣白色或淡红色,倒披针形,长7~9毫米,微露出花萼或与花萼近等长,爪具缘毛,瓣片倒卵形,2裂;副花冠片舌状;雄蕊不外露,花丝基部具缘毛;花柱不外露,基部具短毛。蒴果卵形,长8~9毫米,与宿存萼近等长或微长;种子圆肾形,灰褐色,长0.6~0.7毫米,肥厚,具小瘤。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草丛中。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健脾,利尿,通乳。主治乳汁少,体虚浮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

(12)麦瓶草 Silene conoidea L.

【药名别名】米瓦罐、麦黄菜。

【药用部位】为蝇子草属植物麦瓶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5~60厘米,全株被短腺毛。根为主根系,稍木质。茎单生,直立,不分枝。基生叶片匙形,茎生叶叶片长圆形或披针形,长5~8厘米,宽5~10毫米,基部楔形,顶端渐尖,两面被短柔毛,边缘具缘毛,中脉明显。二歧聚伞花序具数花;花直立,直径约20毫米;花萼圆锥形,长20~30毫米,直径3~4.5毫米,绿色,基部脐形,果期膨大,长达35毫米,下部宽卵状,直径6.5~10毫米,纵脉30条,沿脉被短腺毛,萼齿狭披针形,长为花萼1/3或更长,边缘下部狭膜质,具缘毛;雌雄蕊柄几无;花瓣淡红色,长25~35毫米,爪不露出花萼,狭披针形,长20~25毫米,无毛,耳三角形,瓣片倒卵形,长约8毫米,全缘或微凹缺,有时微啮蚀状;副花冠片狭披针形,长2~2.5毫米,白色,顶端具数浅齿;雄蕊微外露或不外露,花丝具稀疏短毛;花柱微外露。蒴果梨状,长约15毫米,直径6~8毫米;种子肾形,长约1.5毫米,暗褐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路边、荒地、沙土山坡等处。我市山区丘陵有极少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全草,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养阴,清热,止血调经。用于吐血,衄血,虚痨咳嗽,咯血,尿血,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炖鸡肉。

(13)鹤草 Silene fortunei Vis.

【药名别名】粘蝇草、山银柴胡。

【药用部位】为蝇子草属植物鹤草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圆柱形,粗而长,有少数细长侧根;根状茎短,直立,节上生出地上茎。茎单生或簇生,基部稍带本质,中部以上多分枝。具柔毛或近于无毛,节膨大。单叶对生,叶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2~3.5厘米,宽3~8毫米,先端尖,基部窄缩成短柄,全缘,光滑无毛。花两性;3~10朵成短聚伞花序,或因小聚伞的侧花不发育而呈总状;花梗长,上部有黏液;萼长管形,光滑,脉多条,常带紫红色;先端5裂;花瓣5,粉红色或白色,基部成爪,瓣片2裂;每裂片更细裂成窄条。喉部有2小鳞片;雄蕊10;子房上位,花柱3,蒴果长圆形,上部略膨大而下部狭小,呈棍棒状,成熟时先端6齿裂。种子有瘤状突起。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700~1700米的山坡、路旁、沟边草丛中。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主治痢疾,肠炎,热淋,带下,咽喉肿痛,劳伤发热,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

(14)蝇子草 Silene gallica L.

【药名别名】粘蝇草、脱力草、银柴胡。

【药用部位】为蝇子草属植物蝇子草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态】二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被长硬毛。茎直立或上升,不分枝或分枝。叶对生,匙形至披针形,长1.5~3厘米,宽5~10毫米,顶端圆形,具凸尖,基部渐狭,无柄,被短毛。花两性;花序呈穗状单歧聚伞式;花梗短于萼;苞片叶状,线状披针形;花萼卵形,长约8毫米,在果时膨大,具10条纵脉,被硬毛和腺毛,萼齿5,线状披针形;花瓣白色或粉红色,比萼微长,瓣片全缘,或有时微具齿;副花冠线形,全缘;雄蕊10,内藏;花柱3。蒴果卵圆形,齿裂6;雌雄蕊柄近无;种子肾形,带黑色,具瘤状突起。花期4—6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草丛中。我市山区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洗净,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用于痢疾,肠炎;外用治蝮蛇咬伤,扭挫伤,关节肌肉酸痛。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患处。

【附注】本品标本采自小漆园。

(15)中国繁缕 Stellaria chinensis Regel

【药名别名】繁缕、鸦雀子窝。

【药用部位】为繁缕属植物中国繁缕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须状。茎细弱,直立或半匍匐,有纵棱,无毛。单叶对生;叶柄有柔毛,中上部的叶柄渐缩短;叶片卵状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3~4厘米,宽1~1.6厘米,但下部或顶部的叶稍小,先端长锐尖,基部渐狭,全缘。聚伞花序常生于叶腋,具细长总花梗;花梗细,在果时长1厘米以上;萼片5,披针形,长约3毫米;花瓣5,白色,和萼片近等长,先端2裂;雄蕊10,比花瓣稍短;子房卵形,花柱3,丝形。蒴果卵形,比萼片稍长。种子卵形,稍扁,褐色,有乳头状突起。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米以下的山坡灌丛、沟边、路边湿地。我市山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夏、秋季采集,去尽泥土,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治乳痈,肠痈,疖肿,跌打损伤,产后瘀痛,风湿骨痛,牙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16)王不留行 Vaccaria segetalis(Neck.)Garcke

【药名别名】麦蓝菜、麦黄菜、留行子。

【药用部位】为麦蓝菜属植物麦蓝菜的种子。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全株无毛,微被白粉,呈灰绿色。根为主根系。茎单生,直立,上部分枝。叶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9厘米,宽1.5~4厘米,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微抱茎,顶端急尖,具3基出脉。伞房花序稀疏;花梗细,长1~4厘米;苞片披针形,着生花梗中上部;花萼卵状圆锥形,长10~15毫米,宽5~9毫米,后期微膨大成球形,棱绿色,棱间绿白色,近膜质,萼齿小,三角形,顶端急尖,边缘膜质;雌雄蕊柄极短;花瓣淡红色,瓣片狭倒卵形,斜展或平展,微凹缺,有时具不明显的缺刻;雄蕊内藏;花柱线形,微外露。蒴果宽卵形或近圆球形,长8~10毫米;种子近圆球形,直径约2毫米,红褐色至黑色。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常生于麦地,原植物标本采自黄土岗镇。我市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未见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果实成熟、果皮尚未开裂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主治血瘀经闭,痛经,难产,产后乳汁不下,乳痈肿痛,热淋,血淋,石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