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154.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1)打碗花 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

【药名别名】小旋花、面根藤。

【药用部位】为打碗花属植物打碗花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全体不被毛,植株通常矮小,高8~30(40)厘米,常自基部分枝,具细长白色的根。茎细,平卧,有细棱。基部叶片长圆形,长2~3(5.5)厘米,宽1~2.5厘米,顶端圆,基部戟形,上部叶片3裂,中裂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侧裂片近三角形,全缘或2~3裂,叶片基部心形或戟形;叶柄长1~5厘米。花腋生,1朵,花梗长于叶柄,有细棱;苞片宽卵形,长0.8~1.6厘米,顶端钝或锐尖至渐尖;萼片长圆形,长0.6~1厘米,顶端钝,具小短尖头,内萼片稍短;花冠淡紫色或淡红色,钟状,长2~4厘米,冠檐近截形或微裂;雄蕊近等长,花丝基部扩大,贴生花冠管基部,被小鳞毛;子房无毛,柱头2裂,裂片长圆形,扁平。蒴果卵球形,长约1厘米,宿存萼片与之近等长或稍短。种子黑褐色,长4~5毫米,表面有小疣。花期5—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耕地、荒地和路旁或溪边、湖边等潮湿地。我市各地有少量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健脾,利湿,调经。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小儿吐乳,疳积,五淋,带下,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煎服:10~30克。

(2)旋花 Calystegia sepium(L.)R.Br.

【药名别名】篱天剑、打碗花。

【药用部位】为打碗花属植物旋花的根和花。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全株不被毛。茎缠绕,有细棱。叶形多变,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宽卵形,长4~10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锐尖,基部戟形或心形,全缘或基部稍伸展为具2~3个大齿缺的裂片。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达10厘米,有细棱或有时具狭翅;苞片2,宽卵形,先端锐尖;萼片5,卵形;花冠通常白色或有时淡红色或紫色,漏斗状,冠檐微裂,雄蕊5,花丝基部扩大,被小鳞毛;子房无毛,柱头2裂。蒴果卵形,长约1厘米,为增大的宿存苞片和萼片所包被。种子黑褐色,长约4毫米,表面有小疣。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40~2600米的路旁、溪边草丛、农田边及山坡林缘。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春、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花:5—7月采收,阴干。

【功能主治】花:益气,养颜,涩精;主治面皯,遗精,遗尿。根:益气补虚,续筋接骨,解毒,杀虫;主治丹毒,劳损,金疮,蛔虫病。

【用法用量】根:煎服10~15克,或绞汁;外用捣烂敷患处。花:煎服6~10克,或入丸剂。

(3)菟丝子 Cuscuta chinensis Lam.

【药名别名】无娘藤。

【药用部位】为菟丝子属植物菟丝子的种子。

【植物形态】一年生寄生草本。茎缠绕,黄色,纤细,直径约1毫米,多分枝,随处可生出寄生根,伸入寄主体内。叶稀少,鳞片状,三角状卵形。花两性,多数簇生成小伞形或小团伞花序;苞片小,鳞片状;花梗稍粗壮,长约1毫米;花萼杯状,长约2毫米,中部以下连合,裂片5,三角状,先端钝;花冠白色,壶形,长约3毫米,5浅裂,裂片三角状卵形,先端锐尖或钝,向外反折,花冠筒基部具鳞片5,长圆形,先端及边缘流苏状;雄蕊5,着生于花冠裂片弯缺微下处,花丝短,花药露于花冠裂片之外;雌蕊2,心皮合生,子房近球形,2室,花柱2,柱头头状。蒴果近球形,稍扁,直径约3毫米,几乎被宿存的花冠所包围,成熟时整齐地周裂。种子2~4颗,黄色或黄褐色,卵形,长1.4~1.6毫米,表面粗糙。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寄生在野生和栽培的草本植物上。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用于阳痿遗精,尿有余沥,遗尿尿频,腰膝酸软,目昏耳鸣,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入丸、散。外用:炒研调敷。

(4)金灯藤 Cuscuta japonica Choisy

【药名别名】日本菟丝子、大菟丝子、无娘藤。

【药用部位】为菟丝子属植物金灯藤的种子。

【植物形态】一年生寄生草本。茎较粗壮,黄色,常带紫红色瘤状斑点,多分枝,无叶。花序穗状,基部常多分枝;苞片及小苞片鳞片状,卵圆形,顶端尖;花萼碗状,长约2毫米,5裂,裂片卵圆形,相等或不等,顶端尖,常有紫红色瘤状突起;花冠钟状,绿白色,长3~5毫米,顶端5浅裂,裂片卵状三角形;雄蕊5,花药卵圆形,花丝无或几无;鳞片5,矩圆形,边缘流苏状;子房2室,花柱长,合生为一,柱头2裂。蒴果卵圆形,近基部盖裂,长约5毫米;种子1~2个,光滑,褐色,长0.3~0.5厘米。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沟边,寄生在其他植物上。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

【采收加工】9—11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打落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补肝肾,益精髓,明目。治腰膝酸痛,遗精,消渴,尿有余沥,目暗。

【用法用量】同菟丝子。

(5)马蹄金 Dichondra repens Forst.

【药名别名】小金钱草、黄胆草。

【药用部位】为马蹄金属植物马蹄金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匍匐、纤细,长至30厘米,节处着地生不定根,全体通常被“丁”字形着生的毛。单叶互生,圆形至肾形,直径6~10毫米,很少达25毫米,先端圆形,有时微凹,全缘,基部深心形,上面绿色,光滑,下面浅绿色,秃净或有疏柔毛。花小,单生于叶腋,花梗短于叶柄;花萼5裂,裂片卵形,长不及1毫米,绿色,宿存;花冠钟状,白色;雄蕊5,子房上位,2室,为两个分离的心皮组成。蒴果近球形,直径约2毫米,短于花萼。种子2粒。花期4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草丛、墙下等半阴湿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4—6月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活血。治黄疸,痢疾,砂石淋痛,白浊,水肿,疔疮肿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煎服:6~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6)土丁桂 Evolvulus alsinoides(L.)L.

【药名别名】毛辣花。

【药用部位】为土丁桂属植物土丁桂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纤细草本,全株被毛。茎高25~50厘米,多分枝,直立或斜升。叶互生,卵形、矩圆形或椭圆形,长0.8~1.5厘米,密被毛,全缘,具短柄或几无柄。花小,腋生,单生或2~3朵,总花梗纤细,比叶长得多;苞片2,小,条形,被毛;萼片5,披针形,被长柔毛,顶端尖,稍不等长;花冠漏斗状,淡蓝色或白色,直径5~8毫米,5浅裂;雄蕊5,子房2室,每室有2胚珠,花柱2,叉状,每一分枝再2裂,柱头线状或棒状。蒴果近球形,4瓣开裂;种子4粒,黑色,平滑。花期5—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00~1800米的草坡、灌丛及路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主治黄疸,痢疾,淋浊,带下,疔肿,疥疮。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鲜品30~60克),或捣汁饮。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7)蕹菜 Ipomoea aquatica Forsk.

【药名别名】空心菜。

【药用部位】为番薯属植物蕹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蔓生或漂浮于水中。茎圆柱形,有节,节间中空,节上生根,无毛。叶片形状、大小有变化,卵形、长卵形、长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5~17厘米,宽0.9~8.5厘米,顶端锐尖或渐尖,具小短尖头,基部心形、戟形或箭形,偶尔截形,全缘或波状,两面近无毛或偶有稀疏柔毛;叶柄长3~14厘米,无毛。聚伞花序腋生,花序梗长1.5~9厘米,基部被柔毛,向上无毛,具1~3(5)朵花;苞片小鳞片状,长1.5~2毫米;花梗长1.5~5厘米,无毛;萼片近于等长,卵形,长7~8毫米,顶端钝,具小短尖头,外面无毛;花冠白色、淡红色或紫红色,漏斗状,长3.5~5厘米;雄蕊不等长,花丝基部被毛;子房圆锥状,无毛。蒴果卵球形至球形,直径约1厘米,无毛。种子密被短柔毛或有时无毛,2~4粒。花果期为夏至秋末。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利湿。用于鼻衄,便秘,淋浊,便血,尿血,痔疮,痈肿,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60~120克,或捣汁。外用: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

(8)甘薯 Ipomoea batatas(L.)Lam.

【药名别名】红薯、红苕。

【药用部位】为番薯属植物甘薯的块根。

【植物形态】草质藤本。地下块茎顶端通常有4~10个分枝,各分枝末端膨大成卵形的块茎,外皮淡黄色,光滑。茎左转,被“丁”字形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5~8厘米,基部有刺;叶片阔心形,最大的叶片长达15厘米,宽17厘米,一般的长和宽不超过10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心形,基出脉9~13,被“丁”字形长柔毛,尤以背面较多。雄花序为穗状花序,单生,长约15厘米;雄花无梗或具极短的梗,通常单生,稀有2~4朵簇生,排列于花序轴上;苞片卵形,外轮花被片阔披针形,长1~8毫米,内轮稍短;雌穗状花序单生于上部叶腋,长达40厘米,下垂,花序轴稍有棱。蒴果较少,种子圆形,具翅。花期初夏。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广泛栽培。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养阴补肾。主治脾虚气弱,具补脾胃、养心神、益气力、通乳汁、除宿瘀脏毒等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常用作食品。

【附注】①患消化性溃疡者不宜多食。②本品含丰富的黏液蛋白,具防治便秘的作用。

(9)北鱼黄草 Merremia sibirica(L.)Hall.F.

【药名别名】钻之灵、小瓠花。

【药用部位】为鱼黄草属植物北鱼黄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缠绕草本,植株各部分近于无毛。茎圆柱状,具细棱。叶卵状心形,长3~13厘米,宽1.7~7.5厘米,顶端长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稍波状,侧脉7~9对,纤细,近于平行射出,近边缘弧曲向上;叶柄长2~7厘米,聚伞花序腋生,有(1)3~7朵花,花序梗通常比叶柄短,有时超出叶柄,长1~6.5厘米,明显具棱或狭翅;苞片小,线形;向上增粗,萼片椭圆形,近于相等,长0.5~0.7厘米,顶端明显具钻状短尖头,无毛;花冠淡红色,钟状,长1.2~1.9厘米,无毛,冠檐具三角形裂片;花药不扭曲,子房无毛,2室。蒴果近球形,顶端圆,4瓣裂。种子4或较少,黑色,椭圆状三棱形,顶端钝圆,长3~4毫米,无毛。花果期夏、秋季。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600~2800米的路边、田边、山地草丛或山坡灌丛中。我市分布于黄土岗镇的长岭岗国道旁。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解毒。主治劳伤疼痛,疔疮。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10)牵牛 Pharbitis nil(L.)Choisy

【药名别名】裂叶牵牛、二丑、喇叭花。

【药用部位】为牵牛属植物牵牛的种子。

【植物形态】一年生缠绕草本,茎上被倒向的短柔毛及杂有倒向或开展的长硬毛。叶宽卵形或近圆形,深或浅的3裂,偶5裂,长4~15厘米,宽4.5~14厘米,基部圆,心形,中裂片长圆形,渐尖,侧裂片较短,三角形,裂口锐或圆,叶柄长2~15厘米,毛被同茎。花腋生,单一或通常2朵着生于花序梗顶,花序梗长短不一,长1.5~18.5厘米,通常短于叶柄,有时较长,毛被同茎;苞片线形,小苞片线形;萼片近等长,长2~2.5厘米,披针状线形,内面2片稍狭,外面被开展的刚毛,基部更密,有时也杂有短柔毛;花冠漏斗状,长5~8(10)厘米,蓝紫色或紫红色,花冠管色淡;雄蕊及花柱内藏;雄蕊不等长;花丝基部被柔毛;子房无毛,柱头头状。蒴果近球形,直径0.8~1.3厘米,3瓣裂。种子卵状三棱形,长约6毫米,黑褐色或米黄色,被褐色短茸毛。

【生境分布】生于平地、田边、路旁、宅旁,栽培或野生。我市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未开裂时将藤割下,晒干,收集种子,除去果壳及杂质。

【功能主治】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蛔虫病,绦虫病。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丸、散:每次0.3~1克,每日2~3次。炒用药性较缓。

【附注】孕妇及胃弱气虚者忌服。

(11)圆叶牵牛 Pharbitis purpurea(L.)Voigt

【药名别名】黑白丑、喇叭花、牵牛花。

【药用部位】为牵牛属植物圆叶牵牛的种子。

【植物形态】一年生缠绕草本,茎上被倒向的短柔毛,杂有倒向或开展的长硬毛。叶圆心形或宽卵状心形,长4~18厘米,宽3.5~16.5厘米,基部圆,心形,顶端锐尖、骤尖或渐尖,通常全缘,偶有3裂,两面疏或密被刚伏毛;叶柄长2~12厘米,毛被与茎同。花腋生,单一或2~5朵着生于花序梗顶端成伞形聚伞花序,花序梗比叶柄短或近等长,长4~12厘米,毛被与茎相同;苞片线形,长6~7毫米,被开展的长硬毛;花梗长1.2~1.5厘米,被倒向短柔毛及长硬毛;萼片近等长,长1.1~1.6厘米,外面3片长椭圆形,渐尖,内面2片线状披针形,外面均被开展的硬毛,基部更密;花冠漏斗状,长4~6厘米,紫红色、红色或白色,花冠管通常白色,瓣中带于内面色深,外面色淡;雄蕊与花柱内藏,雄蕊不等长,花丝基部被柔毛;子房无毛,3室,每室2胚珠,柱头头状;花盘环状。蒴果近球形,直径9~10毫米,3瓣裂。种子卵状三棱形,长约5毫米,黑褐色或米黄色,被极短的糠秕状毛。

【生境分布】同牵牛。

【采收加工】同牵牛。

【功能主治】同牵牛。

【用法用量】同牵牛。

【附注】同牵牛。

(12)飞蛾藤 Parana racemosa Roxb.

【药名别名】打米花。

【药用部位】为飞蛾藤属植物飞蛾藤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缠绕草本或藤本,具柔毛或近于光滑。叶互生,圆卵形,长4~8厘米,宽3~7厘米,先端尖锐或长尖,基部心形,全缘;叶柄长2~4.5厘米。总状花序具叉状分枝,着生于分枝处的苞片心形,无柄,生于花柄基部的苞片呈线形;花萼5裂,裂片线状披针形,具柔毛;花冠白色,长约1厘米,5裂,裂片深达中部;雄蕊5,在管部排列不齐,柱头椭圆形,2裂。蒴果光滑,具椭圆状匙形的宿存萼片。花期9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岸边。我市分布于龟山。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切碎,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解表,行气,活血,解毒。主治感冒风寒,食滞腹胀,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13)茑萝松 Quamoclitpennata(Desr.)Boj.

【药名别名】茑萝、锦屏风。

【药用部位】为茑萝属植物茑萝松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柔弱缠绕草本,无毛。叶卵形或长圆形,长2~10厘米,宽1~6厘米,羽状深裂至中脉,具10~18对线形至丝状的平展的细裂片,裂片先端锐尖;叶柄长8~40毫米,基部常具假托叶。花序腋生,由少数花组成聚伞花序;总花梗大多超过叶,长1.5~10厘米,花直立,花柄较花萼长,长9~20毫米,在果时增厚成棒状;萼片绿色,稍不等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匙形,外面1个稍短,长约5毫米,先端钝而具小凸尖;花冠高脚碟状,长约2.5厘米以上,深红色,无毛,管柔弱,上部稍膨大,冠檐开展,直径1.7~2厘米,5浅裂;雄蕊及花柱伸出,花丝基部具毛;子房无毛。蒴果卵形,长7~8毫米,4室,4瓣裂,隔膜宿存,透明。种子4,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黑褐色。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用于刀伤出血,风湿痛,感冒发热,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尚未查到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