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科 Moraceae

57.桑科 Moraceae

(1)小构 Broussonetia kazinoki Sieb.

【药名别名】纸皮麻。

【药用部位】为构属植物小构的根和叶片。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枝显著地伸长而呈蔓生,有乳汁。单叶互生;叶柄长1~2厘米;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13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有2~3个乳头状腺体,不裂或2~3深裂,上面绿色,被伏毛或近无毛,下面淡绿色,被细柔毛,边缘有细锯齿;基出脉3条。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为圆柱状柔荑花序,长1~1.5厘米;雄花花被4裂;雄蕊4;雌花序为头状,直径4~6毫米;雌花具短梗或近无梗,花被管先端有2~3锐齿;子房倒卵形,花柱近侧生,柱头线形。聚花果球形,直径0.7~1厘米,肉质,成熟时红色。小核果椭圆形,表面有疣。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岸边、宅旁。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叶于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敛疮止血。主治痢疾,神经性皮炎,疥癣,疖肿,刀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克或捣汁饮。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绞汁搽。

(2)构树 Broussonetia papyrifera(L.)L'Hér.ex Vent.

【药名别名】楮实子、大叶纸皮树、楮树。

【药用部位】为构属植物构树的果实(楮实子)。

【植物形态】树高达16米;树冠张开,卵形至广卵形;树皮平滑,浅灰色或灰褐色,不易裂,全株含乳汁。单叶互生,有时近对生,叶卵圆形至阔卵形,长8~20厘米,宽6~15厘米,顶端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齿,3~5深裂(幼枝上的叶更为明显),两面有厚柔毛;叶柄长3~5厘米,密生茸毛;托叶卵状长圆形,早落。椹果球形,成熟时橙红色或鲜红色。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边、沟旁。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集,晒干。

【功能主治】补肾清肝,明目,利尿。用于腰膝酸软,虚劳骨蒸,目生翳膜,水肿胀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或入丸、散。外用:捣烂外敷。

(3)榕树 Ficus microcarpa L.f.

【药名别名】细叶榕、小叶榕。

【药用部位】为榕属植物榕树的叶、树皮、树汁、果实及榕须(气生根)。

【植物形态】常绿大乔木,具气生根。叶互生,革质,倒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4~8厘米,宽2~4厘米,顶端钝或急尖,全缘,基出脉3条,侧脉5~7对,稍平行,沿叶缘整齐网结,网脉背面明显;叶柄长7~15毫米;托叶披针形。花序托无梗,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或生于已落叶的小枝上,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10毫米,成熟时黄色或淡红色;基生苞片3,宽卵形,宿存;雄花、瘿花、雌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雄花萼片3,雄蕊1枚,散生;瘿花萼片3,宽匙形,花柱短,侧生;雌花较小,花柱细长,侧生。瘦果卵形。花期4—6月,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野生榕树生于海拔400~800米林缘或旷野。我市龟山、城区有盆栽。

【采收加工】果实: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叶: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树皮:全年均可采,剥取树皮,洗净,晒干。树汁及树须:全年可采。

【功能主治】叶:清热发表,解毒消肿,祛湿止痛;用于流感,气管炎,百日咳,扁桃体炎,牙痛,肠炎,乳痈,烫伤,跌打损伤。树皮:止泻,消肿,止痒;治泄泻,痔疮,疥癣。

【用法用量】树皮:煎服,9~15克;外用,煎水洗。叶:煎服,9~15克;外用,捣烂外敷。

【附注】果实可清热解毒,外用煎洗。榕须可祛风湿,活血止痛。榕汁可明目去翳,解毒消肿。

(4)无花果 Ficus carica L.

【药名别名】奶浆果。

【药用部位】为榕属植物无花果的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3~10米,多分枝;树皮灰褐色,皮孔明显;小枝直立,粗壮。叶互生,厚纸质,广卵圆形,长、宽近相等,10~20厘米,通常3~5裂,小裂片卵形,边缘具不规则钝齿,基部浅心形,基生侧脉3~5条,侧脉5~7对;叶柄长2~5厘米,粗壮;托叶卵状披针形,长约1厘米,红色。雌雄异株,雄花和瘿花同生于一榕果内壁;花被片4~5,雄蕊3,瘿花花柱侧生,短;雌花花被与雄花同;子房卵圆形,光滑,花柱侧生,柱头2裂,线形。榕果单生于叶腋,大而梨形,直径3~5厘米,顶部下陷,成熟时紫红色或黄色,基生苞片3,卵形;瘦果透镜状。花果期5—7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中或村落周围。我市城区有栽培。

【采收加工】果实(花托)呈绿色时,分批采摘;或拾取落地的未成熟果实。鲜果用开水烫后,晒干或烘干。

【功能主治】健胃清肠,消肿解毒。治肠炎,痢疾,便秘,痔疮,喉痛,痈疮疥癣等。用于食欲不振,脘腹胀痛,痔疮便秘,消化不良,痔疮,脱肛,腹泻,乳汁不足,咽喉肿痛,热痢,咳嗽多痰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克;或生食1~2枚。外用:煎水洗、研末调敷或吹喉。

(5)珍珠莲 Ficus sarmentosa var.henryi(King et Oliv.)Corner

【药名别名】珍珠榕、岩枇杷、筋骨藤、岩石榴。

【药用部位】为榕属植物珍珠莲的藤及根。

【植物形态】木质攀援匍匐藤状灌木,幼枝密被褐色长柔毛,叶革质,卵状椭圆形,长8~10厘米,宽3~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至楔形,表面无毛,背面密被褐色柔毛或长柔毛,基生侧脉延长,侧脉5~7对,小脉网结成蜂窝状;叶柄长5~10毫米,被毛。榕果成对腋生,圆锥形,直径1~1.5厘米,表面密被褐色长柔毛,成长后脱落,顶生苞片直立,长约3毫米,基生苞片卵状披针形,长3~6毫米。榕果无总梗或具短梗。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常生于阔叶林下或灌丛中。我市狮子峰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消肿止痛,解毒杀虫。主治风湿关节痛,脱臼,乳痈,疮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和米汤磨汁敷。

(6)薜荔 Ficus pumila L.

【药名别名】奶母、木馒头、凉粉果、爬墙果。

【药用部位】为榕属植物薜荔的果实(雄性花序托)、薜荔藤(不育枝)及根。

【植物形态】攀援或匍匐灌木,幼时以不定根攀援于墙壁或树上。叶二型,在不生花序托的枝上者小而薄,心状卵形,长约2.5厘米或更短,基部斜;在生花序托的枝上者较大而近革质,卵状椭圆形,长4~10厘米,先端钝,全缘,上面无毛,下面有短柔毛,网脉凸起呈蜂窝状;叶柄短粗。花序托具短梗,单生于叶腋,梨形或倒卵形,长约5厘米;基生苞片3;雄花和瘿花同生于一花序托中,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中;雄花有雄蕊2;瘿花似雌花,但花柱较短。瘦果近球形,有黏液。花果期5—8月。

【生境分布】生于旷野树上或村边残墙破壁上或石灰岩山坡上。我市各乡镇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将熟的果实,入沸水中浸泡,晒干或鲜用。4—6月采取带叶的茎枝,晒干,除去气根。根,随时可采,晒干备用。

【功能主治】奶母:通乳,利湿,活血,消肿;治乳汁不下,遗精,淋浊,乳糜尿,久痢,痔血,肠风下血,痈肿,疔疮。根: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治头痛眩晕,关节风湿痛,产后风。藤:祛风,利湿,活血,解毒;治风湿痹痛,泻痢,淋证,跌打损伤,痈肿疮疖。

【用法用量】果:煎服,6~1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根:煎服,30~60克。藤:煎服,9~15克(鲜品60~90克);捣汁、浸酒或研末;外用,捣汁涂或煎水熏洗。

(7)爬藤榕 Ficus sarmentosa var.impressa(Champ.)Corner

【药名别名】爬岩香。

【药用部位】为榕属植物爬藤榕的全株。

【植物形态】攀援或匍匐木质藤状灌木;小枝无毛,干后灰白色,具纵槽。叶排为两列,近革质,卵形至长椭圆形,长8~12厘米,宽3~4厘米,先端急尖至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表面无毛,背面干后绿白色或浅黄色,疏被褐色柔毛或无毛,侧脉7~9对,背面突起,网脉呈蜂窝状;叶柄长约1厘米,近无毛;托叶披针状卵形,薄膜质,长约8毫米。榕果单生于叶腋,稀成对腋生,球形或近球形,微扁压,成熟时紫黑色,光滑无毛,直径1.5~2厘米,顶部微下陷;基生苞片3,三角形,长约3毫米,总梗长5~15毫米,榕果内壁散生刚毛;雄花、瘿花同生于一榕果内壁,雌花生于另一植株榕果内;雄花生内壁近口部,具柄,花被片3~4,倒披针形,雄蕊2枚,花药有短尖,花丝极短;瘿花具柄,花被片4,倒卵状匙形,子房椭圆形,花柱短,柱头浅漏斗形;雌花和瘿花相似,具柄,花被片匙形,子房倒卵圆形,花柱近顶生,柱头细长。瘦果卵状椭圆形,外被一层黏液。花期5—7月。

【生境分布】生于沟岸边或林中。我市各丘陵、山区乡镇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主治神经性头痛,小儿惊风,胃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水煎或炖肉,30~60克。

(8)地枇杷 Ficus tikoua Bur.

【药名别名】地瓜、地石榴、地果。

【药用部位】为榕属植物地枇杷的全株。

【植物形态】落叶性匍匐地上的木质藤本,有白色乳汁;茎棕褐色,节略膨大,生有多数不定根。叶互生,厚纸质,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6~6厘米,宽1~4厘米,先端钝尖,基部近圆形或稍不对称,边缘有波状齿,具三出脉,侧脉3~4对,上面绿色,疏生短刺毛,下面淡绿色,沿脉被短毛;叶柄长1~2厘米。花小,单性,藏于肥大花序托中;花序具短柄,簇生于土中的短枝上,球形或卵球形;苞片3,基生;雄花生于瘿花托的口部,花被片2~6,雄蕊1~3(6)枚;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发育为孢隐花果,单生,球形,直径4~15毫米,成熟时淡红棕色。果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丛阴处、岩缝及沟边。我市黄土岗、龟山等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全株,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活血通络,解毒消肿。主治肺热咳嗽,痢疾,水肿,黄疸,小儿消化不良,风湿疼痛,经闭,带下,跌打损伤,痔疮出血,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9)葎草 Humulus scandens(Lour.)Merr.

【药名别名】拉拉秧、拉拉藤、五爪龙。

【药用部位】为葎草属植物葎草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株长1~5米,雌雄异株,通常群生,茎和叶柄上有细倒钩,叶片呈掌状,茎喜缠绕其他植物生长。3—4月出苗,雄株7月中下旬开花,花序圆锥状,花被5,绿色。雌株8月上中旬开花,花序为穗状,9月中下旬成熟。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边、地沟、菜园边等处。我市各地广布。

【采收加工】秋季割取全草,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用于肺结核潮热,肠胃炎,痢疾,感冒发热,小便不利,肾盂肾炎,急性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外用治痈疖肿毒,湿疹,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蛇咬伤则敷伤口周围。

【附注】①用于肺热咳嗽,可配伍鱼腥草、鸭跖草、忍冬藤等药同用。②对于湿热下注膀胱引起的小便不利,或尿道刺痛,或尿中有血等症,可配合凤尾草、篇蓄、冬葵子、海金沙、乌蔹莓、白茅根等同用。③用于肺痨咳嗽,午后潮热等症,可配合百部、黄芩、丹参、地骨皮等药。④对于皮肤湿疹或皮肤瘙痒等症,配合苍耳草等药煎汤外洗。⑤治疗蛇虫咬伤、疮疡肿痛,用鲜草适量,洗净,捣烂外敷。

(10)构棘 Maclura cochinchinensis(Loureiro)Corner

【药名别名】穿破石、柞刺树根。

【药用部位】为柘属植物构棘的根。

【植物形态】直立或攀援状灌木;枝无毛,具粗壮弯曲无叶的腋生刺,刺长约1厘米。叶革质,椭圆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8厘米,宽2~2.5厘米,全缘,先端钝或短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侧脉7~10对;叶柄长约1厘米。花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为具苞片的球形头状花序,每花具2~4个苞片,苞片锥形,内面具2个黄色腺体,苞片常附着于花被片上;雄花序直径6~10毫米,花被片4,不相等,雄蕊4,花药短,在芽时直立,退化雌蕊锥形或盾形;雌花序微被毛,花被片顶部厚,分离或下部合生,基有2黄色腺体。聚合果肉质,直径2~5厘米,表面微被毛,成熟时橙红色,核果卵圆形,成熟时褐色,光滑。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及河沟、岸边。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挖出根部,除去泥土、须根,晒干;或洗净,趁鲜切片,晒干。亦可鲜用。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清热除湿,解毒消肿。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黄疸,腮腺炎,肺结核,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淋浊,蛊胀,经闭,劳伤咯血,疔疮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克,鲜品可用至120克;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11)柘树 Maclura tricuspidata Carriere

【药名别名】柘、柞刺树、穿破石、刺桑。

【药用部位】为橙桑属植物柘树的根、茎叶或果。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8米以上。小枝黑绿褐色,光滑无毛,具坚硬棘刺,刺长5~35毫米。单叶互生,近革质,卵圆形或倒卵形,长5~13厘米,基部楔形,先端钝或渐尖,全缘或3裂,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两面有毛,成长后除下面主脉略有毛外,余均光滑无毛;基部三出脉,侧脉4~5对;叶柄长约1厘米,有毛;托叶小,分离,侧生。花单性,雌雄异株;皆成头状花序,具短梗,单一或成对腋生;雄花被4裂,苞片2或4,雄蕊4,花丝直立;雌花被4裂,花柱1。聚花果近球形,直径约2.5厘米,红色,有肉质宿存花被及苞片包裹瘦果。花期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1500米、阳光充足的山地或林缘。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或根皮,全年可采收,刮去栓皮,鲜用或晒干。茎叶,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果实,秋季果实将成熟时采收,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果实:清热凉血,舒筋活络;主治跌打损伤。茎叶:清热解毒,祛风活络;用于痄腮,痈肿,湿疹,跌打损伤,腰腿痛。根皮或树皮:补肾固精,凉血,舒筋;治腰痛,遗精,咯血,呕血,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根皮或茎皮:煎服,30~60克;外用,捣烂外敷。茎叶:煎服,9~15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外敷。柘果:煎服,15~30克。

(12)桑 Morus alba L.

【药名别名】家桑、水桑、黄桑。

【药用部位】为桑属植物桑的叶(桑叶)、根皮(桑白皮)、嫩枝(桑枝)、果穗(桑椹子)。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5米。叶卵形,长5~10厘米,宽4~8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有时不规则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有疏毛,并具腋毛;叶柄长1~2.5厘米;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腋生穗状花序;雄花序长1~2.5厘米,雌花序长5~10毫米;雄花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雌蕊;雌花花被片4,结果时变肉质,无花柱,柱头2裂,宿存。聚花果长1~2.5厘米,黑紫色。花期4—5月,果期5—8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根,秋末挖取树根,刮去粗皮,除去木心晒干。冬霜叶,初霜后采收,洗净晒干;绿桑叶秋季采收。桑枝,春末夏初割取,除去桑叶,趁鲜切片晒干。桑椹子,4—6月果穗变红时摘下,晒干或略蒸后晒干。

【功能主治】桑椹子:补血滋阴,生津润燥;用于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血虚便秘。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桑枝:祛风湿,利关节;用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

【用法用量】桑白皮:煎服,9~12克。桑椹子:煎服,9~15克。桑枝:煎服,9~15克。桑叶: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13)鸡桑 Morus australis Poir.

【药名别名】裂叶水桑、岩桑。

【药用部位】为桑属植物鸡桑的根皮、茎枝、果实和叶。

【植物形态】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褐色,冬芽大,圆锥状卵圆形。叶卵形,长5~14厘米,宽3.5~12厘米,先端急尖或尾状,基部楔形或心形,边缘具粗锯齿,不分裂或3~5裂,表面粗糙,密生短刺毛,背面疏被粗毛;叶柄长1~1.5厘米,被柔毛;雄花绿色,被毛;托叶线状披针形,早落。雄花序具短梗,花被片卵形,花药黄色;雌花序球形,长约1厘米,密被白色柔毛,雌花花被片长圆形,暗绿色,花柱很长,柱头2裂,内面被柔毛。聚花果短椭圆形,直径约1厘米,成熟时红色或暗紫色。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同桑。

【采收加工】同桑。

【功能主治】同桑。

【用法用量】同桑。

(14)蒙桑 Morus mongolica(Bur.)C.K.Schneid.

【药名别名】鸡爪桑、掌叶桑。

【药用部位】为桑属植物鸡爪桑的根皮、茎枝、果实和叶。

【植物形态】小乔木或灌木,树皮灰褐色,纵裂;小枝暗红色,老枝灰黑色;冬芽卵圆形,灰褐色。叶长椭圆状卵形,长8~15厘米,宽5~8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心形,边缘具三角形单锯齿,稀为重锯齿,齿尖有长刺芒,两面无毛;叶柄长2.5~3.5厘米。雄花序长3厘米,雄花花被暗黄色,外面及边缘被长柔毛,花药2室,纵裂;雌花序短圆柱状,长1~1.5厘米,总花梗纤细,长1~1.5厘米。雌花花被片外面上部疏被柔毛,或近无毛;花柱长,柱头2裂,内面密生乳头状突起。聚花果长1.5厘米,成熟时红色至紫黑色。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同桑。

【采收加工】同桑。

【功能主治】同桑。

【用法用量】同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