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木科 Simaroubaceae
(1)臭椿 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
【药名别名】椿树、樗白皮、凤眼草。
【药用部位】为臭椿属植物臭椿的根皮或干皮、叶和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树皮平滑有直的浅裂纹,嫩枝赤褐色,被疏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45~90厘米;小叶13~25,揉搓后有臭味,具柄,卵状披针形,长7~12厘米,宽2~4.5厘米,基部斜截形,顶端渐尖,全缘,仅在近基部通常有1~2对粗锯齿,齿顶端下面有1腺体。圆锥花序顶生;花杂性,白色带绿;雄花有雄蕊10枚;柱头5裂。翅果矩圆状椭圆形,长3~5厘米。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低海拔的山坡、路边或宅旁。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樗白皮:春、夏季剥取根皮或干皮,刮去或不刮去粗皮,切块片或丝,晒干。秋末采果(即凤眼草),晒干。
【功能主治】凤眼草:清热利尿,止痛,止血;用于胃痛,便血,尿血;外用治滴虫性阴道炎。樗白皮:除热,燥湿,涩肠,止血,杀虫;治久痢,久泻,肠风便血,崩漏,带下,遗精,白浊,蛔虫病。
【用法用量】樗白皮:煎服,6~12克;研末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熬膏涂。凤眼草:煎服,3~9克;或研末。
【附注】臭椿叶治疥疮、风疽。其用法用量不详。
(2)苦木 Picrasma quassioides(D.Don)Benn.
【药名别名】苦皮树、小苦楝。
【药用部位】为苦木属植物苦木的枝叶。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达10余米;树皮紫褐色,平滑,有灰色斑纹,全株有苦味。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长15~30厘米;小叶9~15,卵状披针形或广卵形,边缘具不整齐的粗锯齿,先端渐尖,基部楔形,除顶生叶外,其余小叶基部均不对称,叶面无毛,背面仅幼时沿中脉和侧脉有柔毛,后变无毛;落叶后留有明显的半圆形或圆形叶痕;托叶披针形,早落。花雌雄异株,组成腋生复聚伞花序,花序轴密被黄褐色微柔毛;萼片小,通常5,偶4,卵形或长卵形,外面被黄褐色微柔毛,覆瓦状排列;花瓣与萼片同数,卵形或阔卵形,两面中脉附近有微柔毛;雄花中雄蕊长为花瓣的2倍,与萼片对生,雌花中雄蕊短于花瓣;花盘4~5裂;心皮2~5,分离,每心皮有1胚珠。核果成熟后蓝绿色,长6~8毫米,宽5~7毫米,种皮薄,萼宿存。花期4—5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谷及村边较潮湿处。我市狮子峰、康王寨有分布。
【采收加工】枝叶:夏、秋季采收,干燥。木材:全年可采,除去茎皮,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枝叶:清热,祛湿,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腹泻下痢,湿疹,疮疖,毒蛇咬伤。苦木:清热解毒,燥湿杀虫;主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胃肠炎,痢疾,胆道感染,疮疖,疥癣,湿疹,水火烫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枝,3~4.5克;叶,1~3克;木材,6~15克。外用适量。
【附注】《中国药典》和《中药大辞典》的药用部位为枝叶,《中华本草》的为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