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科 Iridaceae
(1)射干 Belamcanda chinensis(L.)Redoute
【药名别名】寸干、野蒲扇蔸。
【药用部位】为射干属植物射干的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20厘米,根茎鲜黄色,须根多数。茎直立。叶2列,扁平,嵌叠状广剑形,长25~60厘米,宽2~4厘米,绿色,常带白粉,先端渐尖,基部抱茎,叶脉平行。总状花序顶生,二叉分歧;花梗基部具膜质苞片,苞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厘米左右;花直径3~5厘米,花被6,2轮,内轮3片较小,花被片椭圆形,长2~2.5厘米,宽约1厘米,先端钝圆,基部狭,橘黄色而具有暗红色斑点;雄蕊3,短于花被,花药外向;子房下位,3室。花柱棒状,柱头浅3裂。蒴果椭圆形,长2.5~3.5厘米,具3棱,成熟时3瓣裂。种子黑色,近球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缘或山坡草地,也有栽培。我市各地有野生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杂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用于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咳嗽气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或鲜品捣汁。外用:适量,研末吹喉。
(2)马蔺 Iris lactea var.chinensis(Fisch.)Koidz.
【药名别名】扁草、马帚子。
【药用部位】为鸢尾属植物马蔺的种子、根、叶和花。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5~30厘米。根茎粗壮,根细而坚韧。叶基生,线形,长20~40厘米,宽3~6毫米,先端渐尖,全缘,下部带紫色,质较硬,光滑无毛,平行脉两面凸起,7~10条。花茎近上端有3片叶状苞片;花淡蓝紫色,1~3朵,生于花茎顶端,花被6,2轮,下部连合成筒,外轮匙形,向外弯曲而下垂,内轮倒披针形,直立;雄蕊3,密接在花柱外侧,花药长;雌蕊1,子房下位,狭长,花柱3深裂,扁平,柱头呈花瓣状2裂。蒴果纺锤形,具三棱,先端细。种子多数,红褐色,为不规则的圆形,有棱。花期4—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的山坡、疏林下草丛中。我市分布于黄土岗的四道河、小漆园等地。
【采收加工】种子:果实成熟时割下果穗,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根:夏、秋季采挖,除去根茎,洗净,晒干或鲜用。叶:秋季采集。花:4月开花后,于晴天采摘,晒干或阴干;勿沾露水,以免变色;储藏于干燥通风处,防止霉烂。
【功能主治】种子:清热,利湿,止血,解毒。根:清热解毒。叶:治喉痹,痈疽,淋证等。花:清热解毒,止血,利尿。
【用法用量】煎服:种子,3~9克;根,3~9克;花,3~6克;叶,3~9克;或入丸、散。
(3)鸢尾 Iris tectorum Maxim.
【药名别名】蝴蝶花、冷水丹。
【药用部位】为鸢尾属植物鸢尾的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多节,节间短,浅黄色。叶互生,2列,剑形,长30~45厘米,宽约2厘米。花青紫色,1~3朵排列成总状花序,花柄基部有一佛焰花苞,覆船状,长4~5厘米;远比花柄为长;花被6,2轮,筒部纤弱,长约3厘米,外轮3片圆形,直径可达5厘米,上面有鸡冠状突起,白色或蓝色,内轮3片较小,常为横形;雄蕊3,着生于外轮花被的基部,药线形;雌蕊1,子房下位,3室;花柱3分枝,花瓣状。蒴果长椭圆形,有6棱,长3~4厘米。种子多数,圆形,黑色。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坡地、林缘及水边湿地。我市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挖出根状茎,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切段。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祛风利湿,解毒,消积。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疼痛,咽喉肿痛,食积腹胀,疟疾;外用治痈疖肿毒,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或绞汁,或研末。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附注】本品有毒,内服宜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