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科 Campanulaceae

172.桔梗科 Campanulaceae

(1)宽裂沙参 Adenophora hunanensis Nannf.(暂定)

【药名别名】沙参、竹叶沙参。

【药用部位】为沙参属植物宽裂沙参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茎高60~120厘米,有短毛或无毛。茎生叶互生,下部的有短柄,中部以上的无柄;叶片卵形或狭卵形,长2.5~6.5厘米,宽1.5~4厘米,基部宽楔形或近截形,有时条状披针形,长达14厘米,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上面疏生短毛,下面有疏或密的短毛。花序狭长,长25~60厘米,下部有短或长的分枝,有短毛;花萼无毛,或有疏或密的白色短毛,裂片5,卵形或狭卵形,长4.5~6.5毫米,宽2~4毫米,基部稍合生,端钝;花冠淡紫蓝色,钟状,长1.5~2厘米,外面无毛,5浅裂;雄蕊5,基部变宽,边缘密生柔毛;花盘宽圆筒状;子房下位,花柱与花冠近等长。花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山坡、岸边。我市各地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挖取根部,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趁鲜时用竹片刮去外皮,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养阴,润肺止咳。主治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热咳嗽,咯痰黄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干品10~15克,鲜品15~30克;或入丸、散。

(2)石沙参 Adenophora polyantha Nakai

【药名别名】沙参。

【药用部位】为沙参属植物石沙参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近胡萝卜形,长达30厘米。茎通常数条自根抽出,高25~80厘米,有密或疏的短毛,有时近无毛。茎生叶互生,无柄,薄革质或纸质,条形、条状披针形至狭卵形,长1.5~7厘米,宽0.3~1.5厘米,边缘有长或短的尖齿,两面有疏或密的短毛,偶尔无毛。花序不分枝,总状,或下部有分枝而呈圆锥状,常有短毛;花常偏于一侧;花萼外面有疏或密的短毛,裂片5,狭三角状披针形,长3.5~5毫米;花冠深蓝色,钟状,长1.4~2厘米,外面无毛,5浅裂;雄蕊5,花丝下部变宽,有柔毛;花盘短圆筒状,有疏毛;子房下位,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伸出。蒴果卵状椭圆形,长约8毫米,直径约5毫米。种子黄棕色,卵状椭圆形,稍扁,有一条带翅的棱,长1.2毫米。花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灌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同宽裂沙参。

【功能主治】同宽裂沙参。

【用法用量】同宽裂沙参。

(3)荠苨 Adenophora trachelioides Maxim.(暂定)

【药名别名】杏参、心叶沙参。

【药用部位】为沙参属植物荠苨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茎高70~100厘米,下部粗达7毫米,无毛,稍“之”字形弯曲。叶互生,有柄;叶片心状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4~12厘米,宽2.5~7.5厘米,下部叶的基部心形,上部叶的基部浅心形或近截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齿,两面疏生短毛或近无毛;叶柄长1.4~4.5厘米。圆锥花序,无毛,分枝近平展;花萼无毛,裂片5,厚,三角状披针形,长7~8.5毫米,在结果时长达9~12毫米;花冠蓝色,钟状,长约2.2厘米,无毛,5浅裂,雄蕊5,花丝下部变宽,边缘有密柔毛;花盘短圆筒状;子房下位,花柱与花冠近等长。蒴果卵状圆锥形,长7毫米,直径5毫米。种子黄棕色,两端黑色,长矩圆状,稍扁,有一条棱,棱外缘黄白色,长0.8~1.5毫米。花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林缘路边草丛中。本品标本采自龟山电视塔旁。

【采收加工】同宽裂沙参。

【功能主治】润燥化痰,清热解毒。主治肺燥咳嗽,咽喉肿痛,消渴,疔痈疮毒,药物中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或研末作丸。外用:研末调敷或捣烂敷患处。

(4)杏叶沙参 Adenophora hunanensis Nannf.

【药名别名】沙参、南沙参。

【药用部位】为沙参属植物杏叶沙参的根。

【植物形态】茎高60~120厘米,不分枝,无毛或稍有白色短硬毛。茎生叶至少下部的具柄,很少近无柄;叶片卵圆形、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基部常楔状渐尖,或近于平截形而突然变窄,沿叶柄下延,顶端急尖至渐尖,边缘具疏齿,两面被短硬毛,较少被柔毛,也有全无毛的,长3~10厘米,宽2~4厘米。花序分枝长,几乎平展或弓曲向上,常组成大而疏散的圆锥花序,极少分枝很短或长而几乎直立因而组成窄的圆锥花序。花梗极短而粗壮,常仅2~3毫米长,极少达5毫米,花序轴和花梗有短毛;花萼常有或疏或密的白色短毛,有的无毛,筒部倒圆锥状,裂片卵形至长卵形,长4~7毫米,宽1.5~4毫米,基部通常彼此重叠;花冠钟状,蓝色、紫色或蓝紫色,长1.5~2厘米,裂片三角状卵形,为花冠长的1/3;花盘短筒状,长(0.5)1~2.5毫米,顶端被毛或无毛;花柱与花冠近等长。蒴果球状椭圆形,长6~8毫米,直径4~6毫米。种子椭圆状,有一条棱,长1~1.5毫米。花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中。我市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同宽裂沙参。

【功能主治】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益胃生津。主治阴虚久咳,痨嗽痰血,燥咳痰少,虚热喉痹,津伤口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干品10~15克,鲜品15~30克;或入丸、散。

(5)无柄沙参 Adenophora stricta Miq.

【药名别名】泡参、沙参。

【药用部位】为沙参属植物无柄沙参的根。

【植物形态】茎高40~80厘米,不分枝,常被短毛,少无毛。基生叶心形,大而具长柄;茎生叶无柄,或仅下部的叶有极短而带翅的柄,叶片椭圆形、狭卵形,基部楔形,少近于圆钝的,顶端急尖或短渐尖,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两面疏生短毛或长硬毛,或近于无毛,长3~11厘米,宽1.5~5厘米。花序常不分枝而成假总状花序,或有短分枝而成极狭的圆锥花序,极少具长分枝而为圆锥花序的。花梗常极短,长不足5毫米;花萼多被短硬毛或粒状毛,少无毛的,筒部常倒卵状,少为倒卵状圆锥形,裂片狭长,多为钻形,少为条状披针形,长6~8毫米,宽至1.5毫米;花冠宽钟状,蓝色或紫色,外面无毛或仅顶端脉上有几根硬毛,特别是在脉上,长1.5~2.3厘米,裂片长为全长的1/3,三角状卵形;花盘短筒状,长1~1.8毫米,无毛;花柱常略长于花冠,少较短的。蒴果椭圆状球形,极少为椭圆状,长6~10毫米。种子棕黄色,稍扁,有一条棱,长约1.5毫米。花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同宽裂沙参。

【功能主治】同宽裂沙参。

【用法用量】同宽裂沙参。

(6)羊乳 Codonopsis lanceolata(Sieb.et Zucc.)Trautv.

【药名别名】四叶参、羊婆奶。

【药用部位】为党参属植物羊乳的根。

【植物形态】草质缠绕藤本,有白色乳汁。根圆锥形或纺锤形,长达15厘米,有少数须根。茎无毛,有多数短分枝。在主茎上的叶互生,小,菱状狭卵形,长达2.4厘米,宽达5毫米;在分枝顶端的叶3~4个近轮生,有短柄,菱状卵形或狭卵形,长3~9厘米,宽1.3~4.4厘米,无毛。花通常1朵生于分枝顶端,无毛;萼筒长约5毫米,裂片5,卵状三角形,长1.3~1.6厘米;花冠黄绿色带紫色或紫色,宽钟状,长2~3厘米,5浅裂;雄蕊5,长约1厘米;子房半下位,柱头3裂。蒴果有宿存花萼。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丛中。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纵切晒干;或蒸后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补血通乳,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用于病后体虚,乳汁不足,痈肿疮毒,乳腺炎。

【用法用量】煎服:15~60克(鲜品45~120克)。外用:捣烂敷患处。

(7)半边莲 Lobelia chinensis Lour.

【药名别名】急解索。

【药用部位】为半边莲属植物半边莲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细弱,匍匐,节上生根,分枝直立,高6~15厘米,无毛。叶互生,无柄或近无柄,椭圆状披针形至条形,长8~25厘米,宽2~6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至阔楔形,全缘或顶部有明显的锯齿,无毛。花通常1朵,生于分枝的上部叶腋;花梗细,长1.2~2.5(3.5)厘米,基部有长约1毫米的小苞片2枚、1枚或者没有,小苞片无毛;花萼筒倒长锥状,基部渐细而与花梗无明显区分,长3~5毫米,裂片披针形,约与萼筒等长,全缘或下部有1对小齿;花冠粉红色或白色,长10~15毫米,背面裂至基部,喉部以下生白色柔毛,裂片全部平展于下方,呈一个平面,两侧裂片披针形,较长,中间3枚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较短;雄蕊长约8毫米,花丝中部以上连合,花丝筒无毛,花药管长约2毫米,背部无毛或疏生柔毛。蒴果倒锥状,长约6毫米。种子椭圆状,稍扁压,近肉色。花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沟边或湿地。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除去泥沙,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用于大腹水肿,面足水肿,痈肿疔疮,蛇虫咬伤,晚期血吸虫病腹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捣汁调涂。

(8)桔梗 Platycodon grandiflorus(Jacq.)A.DC.

【药名别名】铃铛花。

【药用部位】为桔梗属植物桔梗的根。

【植物形态】茎高20~120厘米,通常无毛,偶密被短毛,不分枝,极少上部分枝。叶全部轮生、部分轮生至全部互生,无柄或有极短的柄,叶片卵形、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2~7厘米,宽0.5~3.5厘米,基部宽楔形至圆钝,顶端急尖,上面无毛而绿色,下面常无毛而有白粉,有时脉上有短毛或瘤突状毛,边缘具细锯齿。花单朵顶生,或数朵集成假总状花序,或有花序分枝而集成圆锥花序;花萼筒部半圆球状或圆球状倒锥形,被白粉,裂片三角形,或狭三角形,有时齿状;花冠大,长1.5~4厘米,蓝色或紫色。蒴果球状,或球状倒圆锥形,或倒卵状,长1~2.5厘米,直径约1厘米。花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中。我市各地都有野生分布,部分乡镇有栽培。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剥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干燥。

【功能主治】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克;或入丸、散。

(9)蓝花参 Wahlenbergia marginata(Thunb.)A.DC.

【药名别名】细叶沙参、娃儿草。

【药用部位】为蓝花参属植物蓝花参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细长,外面白色,细胡萝卜状,直径可达4毫米,长约10厘米。茎自基部多分枝,直立或上升,长10~40厘米,无毛或下部疏生长硬毛。叶互生,无柄或具长至7毫米的短柄,常在茎下部密集,下部的匙形、倒披针形或椭圆形,上部的条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1~3厘米,宽2~8毫米,边缘波状或具疏锯齿,或全缘,无毛或疏生长硬毛。花梗极长,细而伸直,长可达15厘米;花萼无毛,筒部倒卵状圆锥形。花冠钟状,蓝色,长5~8毫米,分裂达2/3,裂片倒卵状长圆形。蒴果倒圆锥状或倒卵状圆锥形,有10条不明显的肋,长5~7毫米,直径约3毫米。种子矩圆状,光滑,黄棕色,长0.3~0.5毫米。花果期2—5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砂质土的草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以平原丘陵地区较多。

【采收加工】夏、秋采挖全草,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益气补虚,祛痰。用于病后体虚,小儿疳积,支气管炎,肺虚咳嗽,高血压,带下。

【用法用量】煎服:15~6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