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斗科 Fagaceae

55.壳斗科 Fagaceae

(1)锥栗 Castanopsis chinensis(Spreng.)Hance

【药名别名】栗子、栲栗、尖栗。

【药用部位】为锥属植物锥栗的壳斗、叶和种子。

【植物形态】大乔木,高达30米。胸径1.5米,冬芽长约5毫米,小枝暗紫褐色,托叶长8~14毫米。叶长圆形或披针形,长10~23厘米,宽3~7厘米,顶部长渐尖至尾状长尖,新生叶的基部狭楔尖,两侧对称,成长叶的基部圆或宽楔形,一侧偏斜,叶缘的裂齿有长2~4毫米的线状长尖,叶背无毛,但嫩叶有黄色鳞腺且在叶脉两侧有疏长毛;开花期的叶柄长1~1.5厘米,结果时延长至2.5厘米。雄花序长5~16厘米,花簇有花1~3(5)朵;每壳斗有雌花1(偶有2或3)朵,仅1(稀2或3)朵花发育结实,花柱无毛,稀在下部有疏毛。成熟壳斗近圆球形,连刺径2.5~4.5厘米,刺或密或稍疏生,长4~10毫米;坚果长12~15毫米,宽10~15毫米,顶部有伏毛。花期5—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1800米的丘陵与山地。我市狮子峰阔叶林中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叶、果壳、种仁分别晒干。

【功能主治】种子治肾虚,痿弱,消瘦。壳斗及叶治湿热,腹泻。

【用法用量】种子:炒食,或与瘦猪肉一同煮食。壳斗及叶:15~30克,水煎服。

(2)板栗 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

【药名别名】栗子。

【药用部位】为栗属植物栗子的种仁、树皮、叶。

【植物形态】高达20米的乔木,胸径80厘米,冬芽长约5毫米,小枝灰褐色,托叶长圆形,长10~15毫米,被疏长毛及鳞腺。叶椭圆形至长圆形,长11~17厘米,宽稀达7厘米,顶部短至渐尖,基部近截平或圆,或两侧稍向内弯而呈耳垂状,常一侧偏斜而不对称,新生叶的基部常狭楔尖且两侧对称,叶背被星芒状伏贴茸毛或因毛脱落变为几无毛;叶柄长1~2厘米。雄花序长10~20厘米,花序轴被毛;花3~5朵聚生成簇,雌花1~3(5)朵发育结实,花柱下部被毛。成熟壳斗的锐刺有长有短,有疏有密,密时全遮蔽壳斗外壁,疏时则外壁可见,壳斗连刺直径4.5~6.5厘米;坚果高1.5~3厘米,宽1.8~3.5厘米。花期4—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广泛栽培。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果,剥去外壳,取出种仁,晒干;夏、秋季采叶,晒干或鲜用;树皮或根皮四季可采,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种仁,即栗米:健脾养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茎皮:治丹毒。叶:治百日咳。

【用法用量】种仁:生食、煮食或炒存性研末服,外用研末调敷。树皮:煎服,5~10克;外用研末调敷。叶:煎服,9~15克;外用适量,煎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3)茅栗 Castanea seguinii Dode

【药名别名】毛栗、栗米。

【药用部位】为栗属植物茅栗的根、种仁及叶。

【植物形态】小乔木或灌木状,通常高2~5米,稀达12米,冬芽长2~3毫米,小枝暗褐色,托叶细长,长7~15毫米,开花仍未脱落。叶倒卵状椭圆形或兼有长圆形的叶,长6~14厘米,宽4~5厘米,顶部渐尖,基部楔尖(嫩叶)至圆或耳垂状(成长叶),基部对称至一侧偏斜,叶背有黄色或灰白色鳞腺,幼嫩时沿叶背脉两侧有疏单毛;叶柄长5~15毫米。雄花序长5~12厘米,雄花簇有花3~5朵;雌花单生或生于混合花序的花序轴下部,每壳斗有雌花3~5朵,通常1~3朵发育结实,花柱9或6枚,无毛;壳斗外壁密生锐刺,成熟壳斗连刺直径3~5厘米,宽略过于高,刺长6~10毫米;坚果长15~20毫米,宽20~25毫米,无毛或顶部有疏伏毛。花期5—7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疏林中。我市山区乡镇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全年可采,洗净晒干。叶:夏、秋季采集,洗净晒干。茅栗仁:秋季采收,除去外壳,取出种仁,晒干。

【功能主治】种仁:安神,治失眠。根:清热解毒,消食;主治肺炎,肺结核,消化不良。叶:健胃消食,主治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种仁:15~30克,炖服。根: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叶:煎服,15~30克。

(4)苦槠 Castanopsis sclerophylla(Lindl.et Paxton)Schott.

【药名别名】槠、槠栗。

【药用部位】为锥属植物苦槠的种仁及叶。

【植物形态】常绿乔木,高5~10米;幼枝无毛。叶长椭圆形至卵状长椭圆形,长7~14厘米,宽3~5.5厘米,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至楔形,不等侧,边缘中部以上有锐锯齿,两面无毛,背面灰绿色,侧脉10~14对;叶柄长1.5~2.5厘米。雌花单生于总苞内。壳斗杯形,幼时全包坚果,老时包围3/5~4/5,直径1.2~1.5厘米,高0.9~1.3厘米;苞片三角形,顶端针刺形,排列成4~6个同心环;坚果近球形,直径1.1~1.4厘米,有深褐色细茸毛;果脐宽0.7~0.9厘米。花期4—5月,果当年10—11月成熟。

【生境分布】我市中馆驿镇水月寺有栽培,五脑山、狮子峰林场也有分布。

【采收加工】种仁:秋季果实成熟后采集,晒干,剥取种仁。叶:四季可采,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苦槠子:涩肠止泻,生津止渴;主治泄泻,痢疾,伤津口渴,伤酒。叶:止血,敛疮;用于产妇血崩,臁疮。

【用法用量】苦槠子(种仁):煎服,10~15克。叶:煎服,9~15克;外用适量,或用鲜叶贴敷。

(5)柯 Lithocarpus glaber(Thunb.)Nakai

【药名别名】柯树、石头树。

【药用部位】为柯属植物柯树的树皮。

【植物形态】常绿乔木,高7~15米;小枝密生灰黄色茸毛。叶长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8~12厘米,宽2.5~4厘米,两端渐狭,先端短尾尖,基部楔形,全缘或近顶端有时具几枚钝齿,下面老时无毛,略带灰白色,侧脉6~8对;叶柄长1~1.5厘米。雄花序轴有短茸毛。果序比叶短,轴细,有短茸毛;壳斗杯形,近无柄,包围坚果基部,直径0.8~1厘米,高0.5~0.6厘米;苞片小,有灰白色细柔毛;坚果卵形,直径1~1.5厘米,长1.4~2.1厘米,略被白粉,基部和壳斗愈合;果脐内陷,直径3~5毫米。花期8—10月,果次年同期成熟。

【生境分布】我市分布于龟山。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刮去栓皮,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行气利水。主治腹水肿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

【附注】本品有小毒。

(6)麻栎 Quercus acutissima Carr.

【药名别名】橡子树、栎树。

【药用部位】为栎属植物麻栎的果实、总苞(橡碗)和树皮。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米,树皮深灰褐色,深纵裂。幼枝被灰黄色柔毛,后渐脱落,老时灰黄色,具淡黄色皮孔。冬芽圆锥形,被柔毛。叶片为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9厘米,宽2~6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叶缘有刺芒状锯齿,叶片两面同色,幼时被柔毛,老时无毛或叶背面脉上有柔毛,侧脉每边13~18条;叶柄长1~3(5)厘米。雄花序常数个集生于当年生枝下部叶腋,有花1~3朵,花柱3;壳斗杯形,包着坚果约1/2,连小苞片直径2~4厘米。坚果卵形或椭圆形,直径1.5~2厘米,高1.7~2.2厘米,顶端圆形,果脐突起。花期3—4月,果期翌年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丘陵、山坡疏林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果实及橡碗,树皮随时可采,晒干。

【功能主治】果实(橡实):收敛固脱,止血,解毒;主治泄泻,痢疾,便血,痔血,脱肛,小儿疝气,疮痈久溃不愈,乳腺炎,睾丸炎,面黯。橡碗、树皮:涩肠止泻,止带,止血,敛疮;主治赤白痢下,肠风下血,脱肛,带下,崩中,牙疳,疮疡。

【用法用量】橡实:煎服,3~10克,或入丸、散,每次1.5~3克;外用适量,炒焦研粉调敷。橡壳、橡树皮:煎服,3~10克,或炒焦研末,每次3~6克;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煎汁洗。

(7)白栎 Quercus fabri Hance

【药名别名】橡碗树、栎树。

【药用部位】为栎属植物白栎的果实上带有虫瘿的总苞,即白栎蔀或白栎蓓。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可达25米。树皮灰白色,纵裂成阔条状,小枝有沟槽,密生柔毛。叶互生,革质或坚纸质,叶片倒卵状椭圆形,长7~14厘米,顶端钝,基部楔形,边缘有6~12对波状钝圆齿,上面疏生星状毛或近于无毛,下面密生灰色星状茸毛,侧脉9~12对,直达边缘;叶柄长3~5毫米,少数达10毫米。花黄绿色,单性同株;雄花排列成柔荑花序,下垂,生于上年生枝条上;花被6深裂,雄蕊6,偶为8;雌花单生或2~3朵聚生于新梢叶腋内,子房下位,3室。总苞浅杯状,鳞片卵状披针形,呈覆瓦状排列,紧贴,每1总苞通常内含坚果1个,坚果圆锥形或长卵形,果实幼时被虫害而长成苞片状球形的虫瘿。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晒干。

【功能主治】理气消积,明目解毒。主治疳积,疝气,泄泻,痢疾,火眼赤痛,疮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21克。外用:适量,炒炭研末调敷。

(8)小叶青冈 Cyclobalanopsis myrsinifolia(Blume)Oersted

【药名别名】橡子树。

【药用部位】为青冈属植物小叶青冈的种仁(小叶青冈子)。

【植物形态】常绿乔木,高20米,胸径达1米。小枝无毛,被凸起淡褐色长圆形皮孔。叶卵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6~11厘米,宽1.8~4厘米,顶端长渐尖或短尾状,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叶缘中部以上有细锯齿,侧脉每边9~14条,常不达叶缘,叶背支脉不明显,叶面绿色,叶背粉白色,干后为暗灰色,无毛;叶柄长1~2.5厘米,无毛。雄花序长4~6厘米;雌花序长1.5~3厘米。壳斗杯形,包着坚果1/3~1/2,直径1~1.8厘米,高5~8毫米,壁薄而脆,内壁无毛,外壁被灰白色细柔毛;小苞片合生成6~9条同心环带,环带全缘。坚果卵形或椭圆形,直径1~1.5厘米,高1.4~2.5厘米,无毛,顶端圆,柱座明显,有5~6条环纹;果脐平坦,直径约6毫米。花期6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内。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后采集,除去果壳,晒干。

【功能主治】主治痢疾,胃肠炎。

【用法用量】参考麻栎的橡实。

(9)栓皮栎 Quercus variabilis Blume

【药名别名】青杠碗。

【药用部位】为栎属植物栓皮栎的果实或果壳。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达25米,胸径1米;树皮深灰色,深纵裂。树冠广卵形。树干多,灰褐色,深纵裂,木栓层特厚。小枝淡褐色,无毛;冬芽圆锥形,叶互生,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5厘米,宽3~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缘有芒状锯齿,背面被灰白色星状毛,密生细毛。雄花序生于当年生枝下部,雌花单生或双生于当年生枝叶腋。总苞杯状,鳞片反卷,有毛。壳斗碗状,直径2厘米,包坚果2/3以上,苞反曲;坚果卵球形或椭圆形,直径1.5厘米,顶圆微凹。花期5月,果期翌年9—10月。

【生境分布】常生于山坡。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将果实和果壳分别晒干。

【功能主治】果实:健胃,收敛,止血痢。果壳:止咳,涩肠。

【用法用量】果壳:煎服,15~30克;外用,研末调敷。

(10)槲树 Quercus dentata Thunb.

【药名别名】柞栎、大叶栎、槲栎。

【药用部位】为栎属植物槲树的种子、树皮及叶。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可达25米,直径达1米。树皮暗灰色,有深沟;小枝粗壮,淡黄色或灰黄色,被灰黄星状柔毛。叶互生,革质或近革质,阔倒卵形,长10~20厘米,宽6~13厘米或较宽,边缘具4~10对深波状齿或深裂,基部耳形,有时楔形,先端钝,上面深绿色,初有短柔毛,后无毛,下面有灰绵毛;侧脉4~10对,直达齿端;叶柄长2~6毫米。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为柔荑花序,生于新枝叶腋,花被具灰白色茸毛,雄蕊8~10;雌花数朵集生于幼枝上,子房3室,柱头3。壳斗大,杯状,包围坚果1/2,鳞片披针形,呈覆瓦状排列,棕红色,薄,向外反卷。坚果卵形,长1.5~2.5厘米,无毛。花期5—6月,果期10月以后。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阳坡或疏林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槲皮:全年可采,剥取树皮,洗净,切片,晒干。槲实仁:冬季采集,除去果壳,晒干。槲叶:夏、秋季采集,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槲叶:止血,通淋;主治吐血,衄血,便血,血痢,小便淋涩。槲皮:治恶疮,瘰疬,痢疾,肠风下血。槲实仁:涩肠止泻;主治腹泻,痢疾。

【用法用量】槲实仁:煎服,9~15克;或研粉,每次0.5~1克。槲叶:煎服10~15克,捣汁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烧灰研末调敷。槲皮:煎服,5~10克,熬膏或烧灰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熬膏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