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

159.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

(1)金鱼草 Antirrhinum majus L.

【药名别名】龙头花、金鱼花。

【药用部位】为金鱼草属植物金鱼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茎基部有时木质化,高可达80厘米。茎基部无毛,中上部被腺毛,基部有时分枝。叶下部的对生,上部的常互生,具短柄;叶片无毛,披针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2~6厘米,全缘。总状花序顶生,密被腺毛;花梗长5~7毫米;花萼与花梗近等长,5深裂,裂片卵形,钝或急尖;花冠颜色多种,从红色、紫色至白色,长3~5厘米,基部在前面下延成兜状,上唇直立,宽大,2半裂,下唇3浅裂,在中部向上唇隆起,封闭喉部,使花冠呈假面状;雄蕊4,二强。蒴果卵形,长约15毫米,基部强烈向前延伸,被腺毛,顶端孔裂。

【生境分布】栽培于庭园。我市城区烈士陵园有栽培。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用于跌打扭伤,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外用:鲜品适量,捣烂外敷。内服:煎汤,15~30克。

(2)来江藤 Brandisia hancei Hook.f.

【药名别名】蜜桶花、猫花、野连翘。

【药用部位】为来江藤属植物来江藤的全株。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2~3米,全体密被锈黄色星状茸毛,枝及叶上面逐渐变无毛。叶片卵状披针形,长3~10厘米,宽3.5厘米,顶端锐尖头,基部近心形,全缘,很少具锯齿;叶柄短,长达5毫米,有锈色茸毛。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达1厘米,中上部有1对披针形小苞片,均有毛;萼宽钟形,长、宽均约1厘米,外面密生锈黄色星状茸毛,内面密生绢毛,具脉10条,5裂至1/3处;萼齿宽短,宽过于长或几相等,宽卵形至三角状卵形,顶端凸突,齿间的缺刻底部尖锐;花冠橙红色,长约2厘米,外面有星状茸毛,上唇宽大,2裂,裂片三角形,下唇较上唇低4~5毫米,3裂,裂片舌状;雄蕊约与上唇等长;子房卵圆形,与花柱均被星毛。蒴果卵圆形,略扁平,有短喙,具星状毛。花期11月至翌年2月,果期3—4月。

【生境分布】生海拔500~2600米的林中及林缘。我市分布于狮子峰自然保护区。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清热解毒。用于风湿筋骨痛,水肿,泻痢,黄疸,痨伤吐血,骨髓炎,骨膜炎,疮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0克;或浸酒。外用:鲜品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3)石龙尾 Limnophila sessiliflora(Vahl)Blume

【药名别名】菊藻。

【药用部位】为石龙尾属植物石龙尾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两栖草本。茎细长,沉水部分无毛或几无毛;气生部分长6~40厘米,简单或多少分枝,被多细胞短柔毛,稀几无毛。沉水叶长5~35毫米,多裂;裂片细而扁平或毛发状,无毛;气生叶全部轮生,椭圆状披针形,具圆齿或开裂,长5~18毫米,宽3~4毫米,无毛,密被腺点,有脉1~3条。花无梗或稀具长不超过1.5毫米之梗,单生于气生茎和沉水茎的叶腋;小苞片无或稀具一对长不超过1.5毫米的全缘的小苞片;萼长4~6毫米,被多细胞短柔毛,在果实成熟时不具凸起的条纹;萼齿长2~4毫米,卵形,长渐尖;花冠长6~10毫米,紫蓝色或粉红色。蒴果近于球形,两侧扁。花果期10月至次年5月。

【生境分布】生于稻田及浅水池塘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止痛,消肿解毒,杀虫灭虱。用于疮疡肿毒,头虱。

【用法用量】内服资料不详。外用:可用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浓汁浸洗。

(4)泥花草 Lindernia antipoda(L.)Alston

【药名别名】水虾子草。

【药用部位】为母草属植物泥花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0~25厘米。根须状成丛,茎幼时稍直立,长大后多分枝,基部匍匐,下部节上生根,茎枝有沟纹,无毛。叶对生,无柄或基部渐狭为抱茎的短柄;叶片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长1~3厘米,宽0.5~1厘米,先端渐尖或钝;花序长达15厘米,苞片钻形;花梗有条纹,先端弯粗;花萼钟状,5深裂,裂片条状披针形,具短硬毛;花冠紫色、紫白色或白色,长约1厘米,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2枚能育而不突出,花药互贴,2枚退化;子房上位花柱细,柱头扁平,片状。蒴果圆柱形,先端渐尖,长为宿萼的2倍或更多。种子为不规则三棱状卵形,褐色,有网状孔纹。花果期春季至秋季。

【生境分布】生于水田边及潮湿的草地。我市分布于五脑山。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活血消肿。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泄泻,热淋,目赤肿痛,痈疽疔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鲜品30~60克);或捣汁,或泡酒。外用:鲜品适量,捣烂外敷。

(5)母草 Lindernia crustacea(L.)F.Muell

【药名别名】气痛草。

【药用部位】为母草属植物母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草本,根须状;高10~20厘米,常铺散成密丛,多分枝,枝弯曲上升,微方形有深沟纹,无毛。叶柄长1~8毫米,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宽卵形,长10~20毫米,宽5~11毫米,顶端钝或短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浅钝锯齿,上面近于无毛,下面沿叶脉有稀疏柔毛或近于无毛。花单生于叶腋或在茎枝之顶成极短的总状花序,花梗细弱,长5~22毫米,有沟纹,近于无毛;花萼坛状,长3~5毫米,成腹面较深,而侧、背均开裂较浅的5齿,齿三角状卵形,中肋明显,外面有稀疏粗毛;花冠紫色,长5~8毫米,管略长于萼,上唇直立,卵形,钝头,有时2浅裂,下唇3裂,中间裂片较大,仅稍长于上唇;雄蕊4,全育,二强;花柱常早落。蒴果椭圆形,与宿萼近等长;种子近球形,浅黄褐色,有明显的蜂窝状瘤突。花果期全年。

【生境分布】生于沟边、路旁湿地。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活血止痛。用于风热感冒,湿热泻痢,肾炎水肿,带下,月经不调,痈疖肿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鲜品30~60克);或研末、浸酒。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6)美丽通泉草 Mazus pulchellus Hemsl.ex Forbes et Hemsl.

【药名别名】岩青菜。

【药用部位】为通泉草属植物美丽通泉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20厘米,幼时密被白色或锈色短柔毛,后变无毛。根状茎短缩,须根纤细,簇生。花茎1~5支,草质,直立或上升,简单或有少数分枝,无叶。叶全为基生,莲座状,倒卵状匙形至矩圆状匙形,质地较薄,薄纸质至纸质,长可达20厘米,顶端圆形,基部渐狭窄成有翅的柄,边缘有缺刻状锯齿、重锯齿至不整齐的羽裂。总状花序,多花,花稀疏;花梗长而纤细,下部的长达4厘米,上部的也长于萼;苞片窄披针形,长2~5毫米;花萼钟状,长5~7毫米,萼齿远较萼筒短,长卵形,顶端锐尖;花冠红色、紫色或深紫堇色,长2~2.5厘米,上唇直立而短,2裂,裂片近圆形,端截形,上有流苏状细齿,下唇3裂,中裂较小稍突出,裂片顶端均多少有流苏状细齿;子房无毛。蒴果卵圆形。花果期3—6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潮湿草丛、石壁、石缝阴湿处。我市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用法用量】参考通泉草。

(7)陌上菜 Lindernia procumbens(Krock.)Borbas

【药名别名】白母猪菜。

【药用部位】为母草属植物陌上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直立草本,根细密成丛;茎高5~20厘米,基部多分枝,无毛。叶无柄,叶片椭圆形至矩圆形,多少带菱形,长1~2.5厘米,宽6~12毫米,顶端钝至圆头,全缘或有不明显的钝齿,两面无毛,叶脉并行,自叶基发出3~5条。花单生于叶腋,花梗纤细,长1.2~2厘米,比叶长,无毛;萼仅基部连合,齿5,条状披针形,长约4毫米,顶端钝头,外面微被短毛;花冠粉红色或紫色,长5~7毫米,管长约3.5毫米,向上渐扩大,上唇短,下唇甚大于上唇,长约3毫米,3裂,侧裂椭圆形较小,中裂圆形,向前突出;雄蕊4,全育,前方2枚雄蕊的附属物腺体状而短小;花药基部微凹,柱头2裂。蒴果球形或卵球形,与萼近等长或略过之,室间2裂;种子多数,有格纹。花期7—10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喜湿,为稻田常见杂草。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泻肝火,凉血解毒,消炎退肿。用于肝火上炎,湿热泻痢,红肿热毒,痔疮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6~9克。外用:适量。

(8)通泉草 Mazus japonicus(Thunb.)O.Kuntze

【药名别名】绿蓝花。

【药用部位】为通泉草属植物通泉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30厘米,无毛或疏生短柔毛。主根伸长,垂直向下或短缩,须根纤细,多数,散生或簇生。本种在体态上变化幅度很大,茎1~5支或有时更多,直立,上升或倾卧状上升,着地部分节上常能长出不定根,分枝多而披散,少不分枝。基生叶少到多数,有时呈莲座状或早落,倒卵状匙形至卵状倒披针形,膜质至薄纸质,长2~6厘米,顶端全缘或有不明显的疏齿,基部楔形,下延成带翅的叶柄,边缘具不规则的粗齿或基部有1~2片浅羽裂;茎生叶对生或互生,少数,与基生叶相似或几乎等大。总状花序生于茎、枝顶端,常在近基部即生花,伸长或上部成束状,通常3~20朵,花稀疏;花梗在果期长达10毫米,上部的较短;花萼钟状,花期长约6毫米,果期多少增大,萼片与萼筒近等长,卵形,端急尖,脉不明显;花冠白色、紫色或蓝色,长约10毫米,上唇裂片卵状三角形,下唇中裂片较小,稍突出,倒卵圆形;子房无毛。蒴果球形,种子小而多数,黄色,种皮上有不规则的网纹。花果期4—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田野湿地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夏、秋季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止痛,健胃,解毒。用于偏头痛,消化不良;外用治疔疮,脓疱疮,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9)弹刀子菜 Mazus stachydifolius(Turcz.)Maxim.

【药名别名】四叶细辛。

【药用部位】为通泉草属植物弹刀子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粗壮,全体被多细胞白色长柔毛。根状茎短。茎直立,稀上升,圆柱形,不分枝或在基部分2~5枝,老时基部木质化。基生叶匙形,有短柄,常早枯萎;茎生叶对生,上部的常互生,无柄,长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纸质,长2~4(7)厘米,以茎中部的较大,边缘具不规则锯齿。总状花序顶生,长2~20厘米,有时稍短于茎,花稀疏;苞片三角状卵形,长约1毫米;花萼漏斗状,长5~10毫米,果时增长达16毫米,直径超过1厘米,比花梗长或近等长,萼齿略长于筒部,披针状三角形,顶端长锐尖,10条脉纹明显;花冠蓝紫色,长15~20毫米,花冠筒与唇部近等长,上部稍扩大,上唇短,顶端2裂,裂片狭长三角形,端锐尖,下唇宽大,开展,3裂,中裂较侧裂约小1/2,近圆形,稍突出,褶襞两条从喉部直通至上下唇裂口,被黄色斑点同稠密的乳头状腺毛;雄蕊4,二强,着生在花冠筒的近基部;子房上部被长硬毛。蒴果扁卵球形,长2~3.5毫米。花期4—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草坡和林缘。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开花结果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便秘下血,疮疖肿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10)泡桐 Paulownia fortunei(Seem.)Hemsl.

【药名别名】白花泡桐、泡树。

【药用部位】为泡桐属植物泡桐的树皮。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达30米。树皮灰褐色,幼枝、叶、叶柄、花序各部及幼果均被黄褐色星状茸毛。叶柄长达12厘米,叶片长卵状心形,长可达20厘米,先端长渐尖或具锐尖头,基部心形,全缘。花序狭长几成圆柱形,长约25厘米;小聚伞花序有花3~8朵,头年秋天生花蕾,先叶开放;总花梗与花梗近等长,花萼倒圆锥形,长2~2.5厘米,5裂达1/3处,裂片卵形,果期变为狭三角形;花冠管状漏斗形,白色,内有紫斑,长达10厘米,筒直而向上逐渐扩大,上唇较狭,2裂,反卷,下唇3裂,先端均有齿痕状齿或凹头;雄蕊4,二强,隐藏于花冠筒内;子房2室,花柱细长,内弯。蒴果木质,长圆形,长6~10厘米,室背2裂。种子多数,扁而有翅。花期2—3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分布,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消肿解毒。用于风湿热痹,淋证,丹毒,痔疮肿毒,肠风下血,外伤肿痛,骨折。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汁涂。

【附注】泡桐的根:祛风解毒,活血止痛。果实:化痰,止咳,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咯痰。

(11)毛泡桐 Paulownia tomentosa(Thunb.)Steud.

【药名别名】泡桐。

【药用部位】为泡桐属植物毛泡桐的根、果实及花。

【植物形态】高达15~20米,幼枝、幼果密被黏腺毛,后渐光滑。叶广卵形至卵形,长12~30厘米,基部心形,全缘,有时3浅裂,表面有柔毛及腺毛,背面密被具长柄的树枝状毛,幼叶有黏腺毛。花蕾圆球形,花萼裂过半,花鲜紫色,内有紫斑及黄条纹,花冠筒部常弯曲;圆锥花序宽大,明显有总梗。蒴果卵形,长3~4厘米。花期4—5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丛中。我市分布于张家畈镇、乘马岗镇。

【采收加工】根,四季可采,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春季采花,秋季采果,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根:祛风止痛,解毒活血;用于风湿热痹,筋骨热痛,疮疡肿毒,跌打损伤。果实:化痰,止咳,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咯痰。花:清肺利咽,解毒消肿;用于肺热咳嗽,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肠炎,急性结膜炎,腮腺炎,疖肿,疮癣。

【用法用量】花:煎服,10~25克;外用,鲜品适量,捣烂外敷。果实:煎服,15~30克。根:煎服,15~30克;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12)川泡桐 Paulownia fargesii Franch.

【药名别名】泡桐、紫花树。

【药用部位】为泡桐属植物川泡桐的根或根皮。

【植物形态】乔木,高达20米,树冠宽圆锥形,主干明显;小枝紫褐色至褐灰色,有圆形凸出皮孔;全体被星状茸毛,但逐渐脱落。叶片卵圆形至卵状心形,长达20厘米以上,全缘或浅波状,顶端长渐尖成锐尖头,上面疏生短毛,下面的毛具柄和短分枝,毛的疏密度有很大变化,一直变化到无毛为止;叶柄长达11厘米。花序枝的侧枝长可达主枝之半,故花序为宽大圆锥形,长约1米,小聚伞花序无总梗或几无梗,有花3~5朵,花梗长不及1厘米;萼倒圆锥形,基部渐狭,长达2厘米,不脱毛,分裂至中部成三角状卵圆形的萼齿,边缘有明显较薄之沿;花冠近钟形,白色有紫色条纹至紫色,长5.5~7.5厘米,外面有短腺毛,内面常无紫斑,管在基部以上突然膨大,多少弓曲;雄蕊长2~2.5厘米;子房有腺,花柱长3厘米。蒴果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4.5厘米,幼时被黏质腺毛,果皮较薄,有明显的横行细皱纹,宿萼贴伏于果基或稍伸展,常不反折;种子长圆形,连翅长5~6毫米。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200~3000米的林中及坡地。我市分布于张家畈镇、狮子峰等地。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湿,解热毒。用于风湿骨痛,肠风下血,痔疮肿痛,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鲜品适量,捣烂外敷患处。

(13)江南马先蒿 Pedicularis henryi Maxim.

【药名别名】凤尾参、牛茵陈、亨氏马先蒿。

【药用部位】为马先蒿属植物江南马先蒿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基部多少倾卧,高16~36厘米,密被锈褐色毛。叶互生,叶片矩圆状披针形至条状矩圆形,长15~34毫米,宽5~8毫米,两面被短毛,羽状深裂或全裂,裂片每边6~8(12),边缘有具白色胼胝之齿,常反卷。花生于叶腋而成长总状花序,花梗长3~5毫米;花萼多少圆筒状,前方深裂,齿5,有时退化为3,端圆形膨大,且有反卷的小齿;花冠浅紫红色,长18~23毫米,筒长9~13毫米,中部稍向前弓曲,盔镰状弓曲,端狭缩成指前下方的短喙,喙端2浅裂,下唇侧裂斜椭圆形,中裂圆形,几不伸出;雄蕊两对均被长柔毛。蒴果从宿存萼裂口斜伸而出。种子卵形而尖,形似桃。花期5—9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岸边草丛中。我市张家畈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挖根,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补气血,强筋骨,健脾胃。主治头晕耳鸣,心慌气短,手足痿软,筋骨疼痛,支气管炎,小儿疳积,营养不良。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

(14)松蒿 Phtheirospermum japonicum(Thunb.)Kanitz

【药名别名】紫花茵陈、土茵陈。

【药用部位】为松蒿属植物松蒿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可达100厘米,但有时高仅5厘米即开花,被多细胞腺毛。茎直立或弯曲而后上升,通常多分枝。叶具长5~12毫米边缘有狭翅之柄,叶片长三角状卵形,长15~55毫米,宽8~30毫米,近基部的羽状全裂,向上则为羽状深裂;小裂片长卵形或卵圆形,多少歪斜,边缘具重锯齿或深裂,长4~10毫米,宽2~5毫米。花具长2~7毫米之梗,萼长4~10毫米,萼齿5枚,叶状,披针形,长2~6毫米,宽1~3毫米,羽状浅裂至深裂,裂齿先端锐尖;花冠紫红色至淡紫红色,长8~25毫米,外面被柔毛;上唇裂片三角状卵形,下唇裂片先端圆钝;花丝基部疏被长柔毛。蒴果卵珠形,长6~10毫米。种子卵圆形,扁平,长约1.2毫米。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中。我市分布于龟山风景区。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用于黄疸,水肿,风热感冒,口疮,鼻炎,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15)地黄 Rehmannia glutinosa(Gaert.)Libosch.ex Fisch.et Mey.

【药名别名】生地黄、熟地黄。

【药用部位】为地黄属植物地黄的块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全株被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根茎肥厚、肉质,呈块状、圆柱形或纺锤形。茎直立,单一或由基部分生数枝。根生叶丛生,叶片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10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基部渐狭,下延成长叶柄,边缘有不整齐钝齿,叶面多皱;茎生叶较根生叶为小。花多毛,于茎上部排列成总状花序;花冠宽阔,筒状,稍弯曲,长3~4厘米,紫红色或淡紫红色,有时呈淡黄色,略呈二唇状,裂片先端近于截形;雄蕊4,二强,着生于冠管的近基部处;子房上位,卵形,2室,花柱单一,柱头膨大。蒴果卵形或卵圆形,先端尖,上有宿存花柱,外有宿存花萼。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我市黄土岗的新屋河有少量栽培。

【采收加工】鲜地黄:秋季采集,洗净,鲜用。干地黄:未洗的鲜地黄经烘烤至内部变黑、变软及外皮变硬。熟地黄:用干地黄加辅料蒸制而成。

【功能主治】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滋阴,补血。治阴虚血少,腰膝痿弱,劳嗽骨蒸,遗精,崩漏,月经不调,消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熟地黄、干地黄,9~15克;鲜地黄,12~30克;或入丸、散、膏剂等。

(16)北玄参 Scrophularia buergeriana Miq.

【药名别名】玄参、元参。

【药用部位】为玄参属植物北玄参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植物高70~150厘米。根肉质肥厚,呈圆柱形或纺锤形。茎直立,四方形,有狭翅,无毛或有毛,常带紫色。单叶对生,下部的叶柄长约5厘米,至上渐短;叶片长卵形或椭圆形,长3.5~12厘米,宽1.5~5厘米,边缘有锐锯齿,齿缘软骨质,有凸头。聚伞花序,有短梗或近无梗,被腺毛;密集排列于枝顶端呈穗状,萼片5,卵形;花冠黄绿色,管部近球形或卵形,长5~7毫米,上唇2裂,长于3裂的下唇;能育雄蕊4。蒴果卵圆形,长约1厘米,有尖头。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荒坡或湿草地。我市各地有少量的野生分布。

【采收加工】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杂质,晒或烘至半干,堆放3~6天,反复数次至干燥。

【功能主治】凉血滋阴,泻火解毒。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入丸,散。外用: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

(17)玄参 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

【药名别名】元参、黑参。

【药用部位】为玄参属植物玄参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根肥大,近圆柱形,下部常分枝,皮灰黄色或灰褐色。茎直立,四棱形,有沟纹,光滑或有腺状柔毛。下部叶对生,上部叶有时互生,均具柄;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7~20厘米,宽3.5~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成近截形,边缘具细锯齿,无毛或背面脉上有毛。聚伞花序疏散开展,呈圆锥形;花梗长1~3厘米,花序轴和花梗均被腺毛;萼5裂,裂片卵圆形,先端钝,边缘膜质;花冠暗紫色,先端5裂,不等大;雄蕊4,二强,另有一退化雄蕊,呈鳞片状,贴生于花冠管上;子房约8毫米,深绿色或暗绿色,萼宿存。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我市原有栽培,现见五脑山、西张店等地有分布,或许是原家种逸为野生。

【采收加工】同北玄参。

【功能主治】同北玄参。

【用法用量】同北玄参。

(18)阴行草 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

【药名别名】金钟茵陈、北刘寄奴。

【药用部位】为阴行草属植物阴行草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全株密被锈色短毛。茎单一,直立,上部多分枝,稍具棱角,茎上部带淡红色。叶对生,无柄或具短柄;叶片二回羽状全裂,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约8毫米,宽1~2毫米。花对生于茎枝上部,成疏总状花序;花梗极短,有1对小苞片,线形;萼筒长1~1.5厘米,有10条显著的主脉,萼齿5,长为筒部的1/4~1/3;花冠上唇红紫色,下唇黄色,长2~2.5厘米,筒部伸直,上唇镰状弯曲,额稍圆,背部必被长纤毛,下唇先端3裂,褶襞高拢成瓣状,外被短柔毛;雄蕊4,二强,花丝基部被毛,下部与花冠筒合生;花柱长,先端稍粗而弯曲。蒴果宽卵圆形,先端稍扁斜,包于宿存萼内。种子黑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8—9月割取全草,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祛瘀止痛。主治湿热黄疸,肠炎痢疾,小便淋浊,痈疽丹毒,尿血,便血,外伤出血,痛经,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关节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鲜品30~60克);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19)婆婆纳 Veronica didyma Tenore

【药名别名】疝气草。

【药用部位】为婆婆纳属植物婆婆纳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铺散多分枝草本,被长柔毛,高10~25厘米。叶仅2~4对(腋间有花的为苞片,见下),具3~6毫米长的短柄;叶片心形至卵形,长5~10毫米,宽6~7毫米,每边有2~4个深刻的钝齿,两面被白色长柔毛。总状花序很长,苞片叶状,下部的对生或全部互生;花梗比苞片略短,花萼裂片卵形,顶端急尖,果期稍增大,三出脉,疏被短硬毛;花冠淡紫色、蓝色、粉色或白色,直径4~5毫米,裂片圆形至卵形;雄蕊比花冠短。蒴果近于肾形,密被腺毛,略短于花萼,宽4~5毫米,裂片顶端圆,脉不明显,宿存的花柱与凹口齐。种子背面具横纹,长约1.5毫米。花期3—10月。

【生境分布】生于荒地、路旁。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夏、秋季均可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理气止痛。用于吐血,疝气,睾丸炎,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60~90克);或捣汁饮。

(20)仙桃草 Veronica peregrina L.

【药名别名】蚊母草、接骨仙桃。

【药用部位】为婆婆纳属植物仙桃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0~25厘米。根须状,细而卷曲,主根不明显。茎通常自基部多分枝,主茎直立,侧枝披散,全株无毛或疏生柔毛。茎下部叶对生,倒披针形,具短柄;上部叶互生,长圆形,无柄;叶片长1~2厘米,宽2~6毫米,先端钝或稍尖锐,基部圆钝,全缘或中上端有三角状锯齿。总状花序顶生或单花生于苞腋,苞片条状,倒披针形,比叶略小;花萼4深裂,裂片狭披针形,长3~4毫米;花冠白色或浅蓝色,4裂,裂片圆形或卵形,长3~5毫米,有时较萼片略短;雄蕊2,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粗短,柱头头状。蒴果倒心形,侧扁,宽度大于长度,长3~4毫米,花柱宿存。果内常被虫瘿寄生,离时肉质,微红色,膨大成桃形。种子长圆形,扁平。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温暖潮湿的荒地、路旁。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集果未开裂的全草(带虫瘿者),拣净杂质,晒干或烘干。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清热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咽喉肿痛,痈疽疮疡,咯血,吐血,衄血,肠胃气痛,疝气痛,痛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克;或研末,或捣汁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或煎水洗。

(21)波斯婆婆纳 Veronica persica Poir.

【药名别名】肾子草、阿拉伯婆婆纳。

【药用部位】为婆婆纳属植物波斯婆婆纳的全草。

【植物形态】铺散多分枝草本,高10~50厘米。茎密生两列多细胞柔毛。叶2~4对(腋内生花的称苞片,见下面),具短柄,卵形或圆形,长6~20毫米,宽5~18毫米,基部浅心形,平截或浑圆,边缘具钝齿,两面疏生柔毛。总状花序很长,苞片互生,与叶同形且几乎等大;花梗比苞片长,有的超过1倍;花萼花期长仅3~5毫米,果期增大达8毫米,裂片卵状披针形,有毛,三出脉;花冠蓝色、紫色或蓝紫色,长4~6毫米,裂片卵形至圆形,喉部疏被毛;雄蕊短于花冠。蒴果肾形,长约5毫米,宽约7毫米,被腺毛,成熟后几乎无毛,网脉明显,凹口角度超过90°,裂片钝,宿存的花柱长约2.5毫米,超出凹口。种子背面具深的横纹,长约1.6毫米。花期3—5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荒地。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壮腰,截疟。主治风湿痹痛,肾虚腰痛。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22)水苦荬 Veronica undulata Wall.

【药名别名】水仙桃草、水莴苣。

【药用部位】为婆婆纳属植物水苦荬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全体无毛,或于花柄及苞片上稍有细小腺状毛。茎直立,高25~90厘米,富肉质,中空,有时基部略倾斜。叶对生,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圆形,长4~7厘米,宽8~15毫米,先端圆钝或尖锐,全缘或具波状齿,基部呈耳廓状微抱茎上;无柄。总状花序腋生,长5~15厘米;苞片椭圆形,细小,互生;花有柄,花萼4裂,裂片狭长椭圆形,先端钝;花冠淡紫色或白色,具淡紫色的线条;雄蕊2,突出;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1枚,柱头头状。蒴果近圆形,先端微凹,长度略大于宽度,常有小虫寄生,寄生后果实常膨大成圆球形。果实内藏多数细小的种子,长圆形,扁平;无毛。花期4—6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我市各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采集有虫瘿果的全草,洗净,切碎,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止血化瘀。治感冒,喉痛,劳伤咯血,痢疾,血淋,月经不调,疝气,疔疮,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研末冲服。外用:捣烂外敷或研末吹喉。

(23)爬岩红 Veronicastrum axillare(Sieb.et Zucc.)Yamazaki

【药名别名】红冬草、腹水草。

【药用部位】为腹水草属植物爬岩红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宿根草本,高可达1米。根状茎短而横走,根密被黄褐色茸毛。茎弓曲,顶端着地生根,圆柱形,中上部有条棱,无毛或稀被黄色卷毛。叶互生,具短柄;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纸质,长5~13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边缘具偏斜的三角形锯齿。花序穗状腋生,长1~3厘米,近无梗;花密集,苞片和花萼均为5裂,裂片均为条状披针形至钻形,不等长,无毛或具疏毛;花冠紫色或紫红色,长5~6毫米,檐4裂,裂片狭三角形;雄蕊2,略伸出至伸出达2毫米,花药长0.6~1.5毫米,蒴果卵球状,长约3毫米。种子圆形,具不明显网纹。花期7—9月。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谷阴湿处。我市龟山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利尿消肿,散瘀解毒。用于腹水,水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经闭,跌打损伤;外用治腮腺炎,疔疮,烧烫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24)腹水草 Veronicastrum stenostachyum(Hemsl.)Yamazaki

【药名别名】钓鱼竿、仙人搭桥。

【药用部位】为腹水草属植物腹水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宿根草本,高1.8~2.1米,全株着生细长软毛。茎半蔓性,瘦细,圆形。叶互生,椭圆形或长卵形,先端长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有粗锯齿,茎上部的叶较小,中部的叶最大,稍革质,有短柄。穗状花序集成球形,生于叶腋及枝梢,苞片卵形,花小而多;花萼5深裂,裂片披针形,背面有毛;花冠深紫色,圆筒状,4浅裂;雄蕊2,伸出,花丝下部有毛;雌蕊由2心皮组成,子房上位。蒴果。花期6—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沟边湿润处。我市龟山、张广河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利尿消肿,散瘀解毒。用于腹水,水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经闭,跌打损伤;外用治腮腺炎,疔疮,烧烫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鲜品30~60克);或捣汁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研粉调敷,或煎水洗。

【附注】爬岩红和腹水草同为腹水草的正品来源,我市有少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