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毛蕨科 Dryopteridaceae
(1)镰羽贯众 Cyrtomium balansae(Christ)C.Chr.
【药名别名】巴兰贯众。
【药用部位】为贯众属植物镰羽贯众的根茎。
【植物形态】株高30~70厘米。根茎斜升或直立,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厚纸质;叶柄长15~45厘米,禾秆色,连同叶轴被棕色披针形鳞片;叶片披针形,长25~50厘米,宽10~15厘米,一回羽状;羽片10~20对,斜卵形,略斜向上,近无柄,中部以下羽片镰状披针形,长5~8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上侧呈三角状耳形,下侧楔形,边缘略具细齿或中部以上有疏尖齿,上面光滑,下面疏被纤维状小鳞片;叶脉网状,中脉两侧各有网眼2行,每个网眼内藏小脉1~2条。孢子囊群圆形,背生于内藏小脉中部或上部;囊群盖圆盾形,全缘。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1600米的山谷溪沟边或林下阴湿处。我市三河口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沙及叶,洗净,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驱虫。用于流行性感冒,肠寄生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
(2)贯众 Cyrtomium fortunei J.Sm.
【药名别名】贯仲、尖耳贯仲、小贯众。
【药用部位】为贯众属植物贯众的根茎和叶柄残基。
【植物形态】植株高25~50厘米。根茎直立,密被棕色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2~26厘米,基部直径2~3毫米,禾秆色,腹面有浅纵沟,密生卵形及披针形、棕色(有时中间为深棕色)鳞片,鳞片边缘有齿,有时向上部秃净;叶片矩圆状披针形,长20~42厘米,宽8~14厘米,先端钝,基部不变狭或略变狭,奇数一回羽状;侧生羽片7~16对,互生,近平伸,柄极短,披针形,多少上弯成镰状,中部的长5~8厘米,宽1.2~2厘米,先端渐尖,少数成尾状,基部偏斜、上侧近截形,有时略有钝的耳状凸、下侧楔形,边缘全缘,有时有前倾的小齿;具羽状脉,小脉联结成2~3行网眼,腹面不明显,背面微凸起;顶生羽片狭卵形,下部有时有1或2个浅裂片,长3~6厘米,宽1.5~3厘米。叶为纸质,两面光滑;叶轴腹面有浅纵沟,疏生披针形及线形棕色鳞片。孢子囊群遍布羽片背面;囊群盖圆形,盾状,全缘。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山坡湿地岩石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四季可采,以秋季采收较好。采挖后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预防麻疹,流行性感冒,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头晕目眩,高血压,痢疾,尿血,便血,崩漏,带下,钩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或研粉冲开水服。
(3)毛贯众 Dryopteris championii(Benth.)C.Chr.
【药名别名】阔鳞鳞毛蕨、宽鳞鳞毛蕨。
【药用部位】为鳞毛蕨属植物阔鳞鳞毛蕨的干燥根茎。
【植物形态】植株高50~7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或斜升,粗约1厘米,先端被黑褐色鳞片。叶簇生,二型或近二型;柄长30~45厘米(不育叶的柄较短),基部粗约2毫米,禾秆色,有时带棕色,偶为栗色,表面平滑;叶片卵圆形,长25~30厘米,宽15~20厘米,一回羽状;不育叶的羽片(2)3~5对(有时为掌状),通常对生,斜向上,基部一对有短柄并为二叉(罕有三叉),向上的无柄,狭披针形或披针形(第二对也往往二叉),长10~18厘米,宽1~1.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叶缘有软骨质的边并有锯齿,锯齿往往粗而尖,也有时具细锯齿;能育叶的羽片3~5(8)对,对生或向上渐为互生,斜向上,基部一对有短柄并为二叉,偶有三叉或单一,向上的无柄,线形(或第二对也往往二叉),长12~25厘米,宽5~12毫米,先端渐尖并有锐锯齿,基部阔楔形,顶生三叉羽片的基部不下延或下延。主脉下面强度隆起,禾秆色,光滑;侧脉两面均明显,稀疏,斜展,单一或从基部分叉。叶干后纸质,绿色或灰绿色,无毛;叶轴禾秆色,表面平滑。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沟边、阴湿石隙处。我市山区丘陵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挖出全株,洗净,除去须根和叶柄,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平喘,止血敛疮,驱虫。主治感冒,目赤肿痛,气喘,便血,疮毒溃烂,烫伤,钩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4)黑足鳞毛蕨 Dryopteris fuscipes C.Chr.
【药名别名】黑色鳞毛蕨、小叶山鸡尾草。
【药用部位】为鳞毛蕨属植物黑足鳞毛蕨的根茎及叶基。
【植物形态】叶簇生;叶柄长20~40厘米,除最基部为黑色外,其余部分为深禾秆色,基部密被披针形、棕色、有光泽的鳞片,鳞片长1.5~2厘米,宽1~1.5毫米,顶端渐尖或毛状,边缘全缘,叶柄上部至叶轴的鳞片较短小和稀疏;叶片卵状披针形或三角状卵形,二回羽状,长30~40厘米,宽15~25厘米;羽片10~15对,披针形,中部的羽片长10~15厘米,宽3~4厘米,基部的羽片略更宽,上部的羽片则更短和更狭;小羽片10~12对,三角状卵形,基部最宽,有柄或无柄,顶端钝圆,边缘有浅齿,通常长1.5~2厘米,宽8~10毫米,基部羽片的基部小羽片通常缩小,基部羽片的中部下侧小羽片则通常较长,顶端较尖。叶轴、羽轴和小羽片中脉上的上面具浅沟;侧脉羽状,上面不显,下面略可见。叶纸质,干后褐绿色。叶轴具有较密的披针形、线状披针形和少量泡状鳞片,羽轴具有较密的泡状鳞片和稀疏的小鳞片。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岩石边的较潮湿处。分布于我市山区丘陵、乡镇。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叶片及部分叶柄,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杀虫。用于腰背疼痛,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外用:研粉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