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茛科 Ranunculaceae

75.毛茛科 Ranunculaceae

(1)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eaux

【药名别名】草乌、附子。

【药用部位】为乌头属植物乌头(野生)的块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块根通常2个连生,纺锤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的侧根(子根)甚肥大,直径达5厘米。茎直立或稍倾斜,下部光滑无毛,上部散生贴伏柔毛。叶互生,革质,有柄;叶片卵圆形,宽5~12厘米,3裂几达基部,两侧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菱状楔形,先端再3浅裂,裂片边缘有粗齿或缺刻。总状圆锥花序,花序轴有贴伏的柔毛;萼片5,蓝紫色,外被微柔毛,上萼片盔形,长15~18毫米,宽约20毫米,侧萼片近圆形;花瓣2,无毛;雄蕊多数,花丝下半部扩张成宽线形的翅;心皮3~5个,离生,密被灰黄色的短茸毛。蓇葖果长圆形,具横脉,花柱宿存,芒尖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460~2100米的山坡草地灌丛中。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晚秋或次年早春采收,将地下部分挖出,剪去根头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消肿止痛。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头风头痛,中风不遂,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阴疽肿毒,麻醉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醋、酒磨涂。

【附注】据《省名录》记载我市还有瓜叶乌头和展毛川鄂乌头分布,本书未收载。

(2)硬毛小升麻 Cimicifuga acerina(Sieb.et Zucc.)Tanaka f.hispidula Hsiao

【药名别名】小升麻、三面刀。

【药用部位】为升麻属植物硬毛小升麻的根茎。

【植物形态】根状茎横走,近黑色,生多数细根。茎直立,高25~110厘米,下部近无毛或疏被伸展的长柔毛,上部密被灰色的柔毛。叶1或2枚,近基生,为三出复叶;叶片宽达35厘米,小叶有长4~12厘米的柄;顶生小叶卵状心形,长5~20厘米,宽4~18厘米,七至九掌状浅裂,浅裂片三角形或斜梯形,边缘有锯齿,侧生小叶比顶生小叶略小并稍斜,表面只在近叶缘处被短糙伏毛,其他部分无毛或偶尔也有毛,背面沿脉被白色柔毛;叶柄长达32厘米,疏被长柔毛或近无毛。花序顶生,单一或有1~3分枝,长10~25厘米;轴密被灰色短柔毛;花小,直径约4毫米,近无梗;萼片白色,椭圆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长3~5毫米;退化雄蕊卵圆形,长约4.5毫米,基部具蜜腺;花药椭圆形。蓇葖长约10毫米,种子8~12粒,椭圆状卵球形,长约2.5毫米,浅褐色。8—9月开花,10月结果。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山坡阴湿处。我市龟山、张广河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茎于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活血,解毒。治咽喉干痛,跌打损伤,风湿腰腿痛,疖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克;或浸酒。外用:捣烂外敷。

(3)威灵仙 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

【药名别名】铁脚威灵仙、绣球藤。

【药用部位】为铁线莲属植物威灵仙的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藤本,干时变黑;茎近无毛。叶对生,长达20厘米,为一回羽状复叶;小叶5,狭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1.2~6厘米,宽1.3~3.2厘米,先端钝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近无毛;叶柄长4.5~6.5厘米。花序圆锥状,腋生或顶生,具多数花;花直径约1.4厘米;萼片4,白色,展开,矩圆形或狭倒卵形,长约6.5毫米,外面边缘密生短柔毛;无花瓣;雄蕊多数,无毛,花药条形;心皮多数。瘦果狭卵形,扁,长约3毫米,疏生紧贴的柔毛,羽状花柱长达1.8厘米。花期1—2月,果期3—4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9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岸边。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挖根,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脚气肿痛,疟疾,骨鲠咽喉,并治痰饮积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用于骨鲠咽喉,可用到30克;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熏洗,或作发泡剂。

(4)粗齿铁线莲 Clematis argentilucida(Levl.et Vant.)W.T.Wang

【药名别名】毛木通、线木通、大木通。

【药用部位】为铁线莲属植物粗齿铁线莲的根、藤茎或茎叶。

【植物形态】落叶木质藤本。小枝密生白色短柔毛,老时外皮剥落。一回羽状复叶,有5小叶,有时茎端为三出叶;小叶片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5~10厘米,宽3.5~6.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宽楔形或微心形,常有不明显3裂,边缘有粗大锯齿状齿,上面疏生短柔毛,下面密生白色短柔毛至较疏,或近无毛。腋生聚伞花序常有3~7花,或顶生圆锥状聚伞花序多花,较叶短;花直径2~3.5厘米;萼片4,开展,白色,近长圆形,长1~1.8厘米,宽约5毫米,顶端钝,两面有短柔毛,内面较疏至近无毛;雄蕊无毛。瘦果扁卵圆形,长约4毫米,有柔毛,宿存花柱长达3厘米。花期5—7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山沟灌丛中。我市五脑山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利咽,利尿通淋,活血止痛。主治咽喉炎,扁桃体炎,淋证,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8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患处。

(5)圆锥铁线莲 Clematis terniflora DC.

【药名别名】铜脚威灵仙、黄药子、铜威灵。

【药用部位】为铁线莲属植物圆锥铁线莲的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落叶木质藤本。茎、小枝有短柔毛,后近无毛。一回羽状复叶,通常5小叶,有时7或3,偶尔基部一对2~3裂至2~3小叶,茎基部为单叶或三出复叶;小叶片狭卵形至宽卵形,有时卵状披针形,长2.5~8厘米,宽1~5厘米,顶端钝或锐尖,有时微凹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浅心形或为楔形,全缘,两面或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上面网脉不明显或明显,下面网脉突出。圆锥状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多花,长5~15(19)厘米,较开展;花序梗、花梗有短柔毛;花直径1.5~3厘米;萼片通常4,开展,白色,狭倒卵形或长圆形,顶端锐尖或钝,长0.8~1.5(2)厘米,宽4(5)毫米,外面有短柔毛,边缘密生茸毛;雄蕊无毛。瘦果橙黄色,常5~7个,倒卵形至宽椭圆形,扁,长5~9毫米,宽3~6毫米,边缘凸出,有贴伏柔毛,宿存花柱长达4厘米。花期6—8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4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的林边或路旁草丛中。我市张家畈、乘马岗、狮子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涎,散癖疾。

【用法用量】煎服,6~9克。治骨鲠咽喉可用到30克;或入丸、散,或浸酒,或外用。

(6)钝齿铁线莲 Clematis apiifolia var.argentilucida(H.Lev.et Vaniot)W.T.Wang

【药名别名】川木通。

【药用部位】为铁线莲属植物钝齿铁线莲的藤茎。

【植物形态】落叶木质藤本。小枝和花序梗、花梗密生贴伏短柔毛。三出复叶,连叶柄长5~17厘米,叶柄长3~7厘米;小叶片卵形或宽卵形,小叶片较大,长5~13厘米,宽3~9厘米,通常下面密生短柔毛,边缘有少数钝齿。圆锥状聚伞花序多花;花直径约1.5厘米;萼片4,开展,白色,狭倒卵形,长约8厘米,两面有短柔毛,外面较密;雄蕊无毛,花丝比花药长5倍。瘦果纺锤形或狭卵形,长3~5毫米,顶端渐尖,不扁,有柔毛,宿存花柱长约1.5厘米。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400~2300米的山坡林中或沟边。我市张家畈、乘马岗、狮子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治尿路感染,小便不利,肾炎水肿,经闭,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尚未查到相关资料,可参考圆锥铁线莲的有关内容。

(7)秦岭铁线莲 Clematis obscura Maxim.

【药名别名】川木通(别名)。

【药用部位】为铁线莲属植物秦岭铁线莲的藤茎。

【植物形态】落叶木质藤本,干时变黑。小枝疏生短柔毛,后变无毛。一至二回羽状复叶,有5~15小叶,茎上部有时为三出叶,基部二对常不等2~3深裂、全裂至3小叶;小叶片或裂片纸质,卵形至披针形,或三角状卵形,长1~6厘米,宽0.5~3厘米,顶端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圆形至浅心形,全缘,偶有1缺刻状齿或小裂片,两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聚伞花序3~5花或更多,有时花单生,腋生或顶生,与叶近等长或较短;花直径2.5~5厘米;萼片4~6,开展,白色,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1.2~2.5厘米,顶端尖或钝,除外面边缘密生茸毛外,其余无毛;雄蕊无毛。瘦果椭圆形至卵圆形,扁,长约5毫米,有柔毛,宿存花柱长达2.5厘米,有金黄色长柔毛。花期4—6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丘陵灌丛中或山坡、山谷阳处。我市张家畈、乘马岗、狮子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治尿路感染,小便不利,肾炎水肿,经闭,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尚未查到相关资料,可参考圆锥铁线莲的有关内容。

(8)小木通 Clematis armandii Franch.

【药名别名】川木通、淮木通、蓑衣藤。

【药用部位】为铁线莲属植物小木通的藤茎。

【植物形态】落叶木质藤本,高达6米。茎圆柱形,有纵条纹,小枝有棱,有白色短柔毛,后脱落。三出复叶;小叶片革质,卵状披针形、长椭圆状卵形至卵形,长4~12(16)厘米,宽2~5(8)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心形或宽楔形,全缘,两面无毛。聚伞花序或圆锥状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通常比叶长或近等长;腋生花序基部有多数宿存芽鳞,为三角状卵形、卵形至长圆形,长0.8~3.5厘米;花序下部苞片近长圆形,常3浅裂,上部苞片渐小,披针形至钻形;萼片4(5),开展,白色,偶带淡红色,长圆形或长椭圆形,大小变异极大,长1~2.5(4)厘米,宽0.3~1.2(2)厘米,外面边缘密生短茸毛至稀疏,雄蕊无毛。瘦果扁,卵形至椭圆形,长4~7毫米,疏生柔毛,宿存花柱长达5厘米,有白色长柔毛。花期3—4月,果期4—7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1000米的山坡杂草丛中及灌丛中。我市张家畈、乘马岗、狮子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收,除去粗皮,晒干,或趁鲜切薄片,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通经下乳。用于水肿,淋证,小便不通,关节痹痛,经闭乳少。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克。

【附注】本品即《中国药典》收载的川木通。

(9)大花威灵仙 Clematis courtoisii Hand.-Mazz.

【药名别名】威灵仙、小脚威灵仙。

【药用部位】为铁线莲属植物大花威灵仙的茎藤及根。

【植物形态】藤本植物,长2~4米。须根黄褐色,新鲜时微带辣味。茎圆柱形,棕红色或深棕色,幼时被开展的柔毛,后脱落至近无毛。叶对生,三出复叶或二回二出复叶;叶柄长6~11厘米,基部微膨大;小叶片薄纸质或亚革质,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7厘米,宽2~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主脉被短柔毛,下面被柔毛;小叶柄短或长1~2厘米,被柔毛。花两性,单生于叶腋;花梗长12~18厘米,被短柔毛,花梗中部有1对叶状苞片,宽卵形,先端锐尖,外面沿3条中脉形成一紫色的带,被柔毛,内面无毛,脉纹明显;花瓣无;雄蕊多数,暗紫色,外轮较长,花丝长为花药的2倍,心皮多数,子房及花柱基部被长柔毛,花柱上部被短柔毛,柱头膨大。瘦果倒卵形,宿存花柱羽毛状,柱头宿存。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灌丛中或沟岸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理气通便,解毒。主治小便不利,腹胀,大便秘结,风火牙痛,目生星翳,虫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

(10)山木通 Clematis finetiana Lévl.et Vant.

【药名别名】小木通、木通。

【药用部位】为铁线莲属植物山木通的藤茎。

【植物形态】木质藤本,无毛。茎圆柱形,有纵条纹,小枝有棱。三出复叶,基部有时为单叶;小叶片薄革质或革质,卵状披针形、狭卵形至卵形,长3~9(13)厘米,宽1.5~3.5(5.5)厘米,顶端锐尖至渐尖,基部圆形、浅心形或斜肾形,全缘,两面无毛。花常单生,或为聚伞花序、总状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有1~3(7)花,少数7朵以上而成圆锥状聚伞花序,通常比叶长或近等长;在叶腋分枝处常有多数长三角形至三角形宿存芽鳞,长5~8毫米;苞片小,钻形,有时下部苞片为宽线形至三角状披针形,顶端3裂;萼片4(6),开展,白色,狭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1.8(2.5)厘米,外面边缘密生短茸毛;雄蕊无毛,药隔明显。瘦果镰刀状狭卵形,长约5毫米,有柔毛,宿存花柱长达3厘米,有黄褐色长柔毛。花期4—6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300米以下林中、山坡草丛或山涧。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藤茎,刮去粗皮,切片晒干。也有单独用根的,茎叶也作药用,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利尿通淋。主治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小便不利,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干品15~30克,鲜品可用至6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发泡。

(11)大叶铁线莲 Clematis heracleifolia DC.

【药名别名】草牡丹、九牛藤、牡丹藤。

【药用部位】为铁线莲属植物大叶铁线莲的根茎及根。

【植物形态】直立半灌木,高达1米,有短柔毛。叶对生,为三出复叶,长达30厘米;中央小叶具长柄,宽卵形,长、宽均6~13厘米,近无毛,先端急尖,不分裂或3浅裂,边缘有粗锯齿,侧生小叶近无柄,较小;叶柄长4.5~10厘米。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排列成2~3轮;花梗长1.5~2厘米;花萼管状,长约1.5厘米,萼片4,蓝色,长约2厘米,上部向外弯曲,外面生白色短柔毛;无花瓣;雄蕊多数,有短柔毛,花丝条形。瘦果倒卵形,扁,长约4毫米,羽毛状花柱长达2.8厘米。花期8—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林边或沟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镇痛。根:用于风湿关节痛,牙痛,骨鲠咽喉。叶:外用治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根9~15克,或浸酒服。

(12)柱果铁线莲 Clematis uncinata Champ.

【药名别名】威灵仙、破骨风。

【药用部位】为铁线莲属植物柱果铁线莲的根(根及根状茎)。

【植物形态】藤本,干时常带黑色,除花柱有羽状毛及萼片外面边缘有短柔毛外,其余光滑。茎圆柱形,有纵条纹。一至二回羽状复叶,有5~15小叶,基部两对常为2~3小叶,茎基部为单叶或三出叶;小叶片纸质或薄革质,宽卵形、卵形、长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13厘米,宽1.5~7厘米,顶端渐尖至锐尖,偶有微凹,基部圆形或宽楔形,有时浅心形或截形,全缘,上面亮绿色,下面灰绿色,两面网脉突出。圆锥状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多花;萼片4,开展,白色,干时变褐色至黑色,线状披针形至倒披针形,长1~1.5厘米;雄蕊无毛。瘦果圆柱状钻形,干后变黑,长5~8毫米,宿存花柱长1~2厘米。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400米的山谷路旁、岸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也有用枝叶的,在未落叶前采集。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镇痛。用于风湿关节痛,牙痛,骨鲠咽喉。

【用法用量】内服:9~15克,水煎或浸酒服。

【附注】气血亏虚者、孕妇慎用。

(13)还亮草 Delphinium anthriscifolium Hance

【药名别名】飞燕草、还魂草。

【药用部位】为翠雀属植物还亮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遍体有白色毛。叶片菱状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5~11厘米,宽4.5~8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一回裂片斜卵形,二回裂片或羽状浅裂,或不分裂而呈狭卵形、披针形,宽2~4毫米。总状花序具2~15花,花序轴和花梗有微柔毛;花淡青紫色,直径1厘米;萼片5,堇色,狭长椭圆形,长约5毫米,后方1萼片,伸出1长距,长超过萼片;花瓣2对,上方1对斜楔形,中央有浅凹口,下部成距,下方1对卵圆形,深2裂,基部成爪;雄蕊多数;心皮3。蓇葖果,长1~1.6厘米,有种子4粒。花期3—5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1100米的荒坡、山谷河沟、路旁。福田河的两路口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化食,解毒。主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食积腹胀,荨麻疹,痈疮癣癞。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汤洗。

【附注】本品原标本1979年采自福田河的两路口。

(14)全裂翠雀花 Delphinium trisectum W.T.Wang

【药名别名】无。

【药用部位】为翠雀属植物全裂翠雀花的根、全草或种子。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高45~50厘米,被反曲的短柔毛,不分枝或有1分枝。最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其他下部叶有长柄,上部叶具短柄;叶片圆肾形,长4.5~6.8厘米,宽7.5~12厘米,三全裂,中央全裂片菱形,小裂片卵形至线状披针形,全缘或有1齿,侧全裂片斜扇形,宽为中央全裂片的2倍,两面疏被短糙毛;叶柄长达17厘米。总状花序有10~14花,稀疏;轴和花梗密被反曲的短柔毛;下部苞片叶状或披针形,上部苞片变小,线形;下部花梗长4.5~7.5厘米,上部的长约2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上部,线形,长4~7毫米,有短毛;萼片蓝紫色,椭圆形,长1.4~1.7厘米,距比萼片稍长,圆筒状钻形,长1.6~2.1厘米,直;花瓣黑褐色,无毛,顶端微凹;退化雄蕊黑褐色,瓣片二浅裂,上部边缘有长柔毛,腹面有淡黄色短髯毛;雄蕊无毛;心皮3,子房被短柔毛。4—5月开花。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阴湿处。我市龟山、福田河、五脑山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湿除热。治大肠湿热,痢疾,里急后重,三焦湿热证以及牙痛。

【用法用量】尚未查到相关资料。

(15)獐耳细辛 Hepatica nobilis var.asiatica(Nakai)Hara

【药名别名】三叶细辛。

【药用部位】为獐耳细辛属植物獐耳细辛的根茎。

【植物形态】植株高8~18厘米。根状茎短,密生须根。基生叶3~6,有长柄;叶片正三角状宽卵形,长2.5~6.5厘米,宽4.5~7.5厘米,基部深心形,三裂至中部,裂片宽卵形,全缘,顶端微钝或钝,有时有短尖头,有稀疏的柔毛;叶柄长6~9厘米,变无毛。花葶1~6条,有长柔毛;苞片3,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7~12毫米,宽3~6毫米,顶端急尖或微钝,全缘,背面稍密被长柔毛;萼片6~11,粉红色或堇色,狭长圆形,长8~14毫米,宽3~6毫米,顶端钝;雄蕊长2~6毫米,花药椭圆形,长约0.7毫米;子房密被长柔毛。瘦果卵球形,长4毫米,有长柔毛和短宿存花柱。4—5月开花。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草丛中。我市龟山茶园冲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祛风,杀虫止痒。主治各种恶疮,疥癣,瘘蚀,皮肤虫痒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隔水蒸,3~4.5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烂绞汁涂或煎水洗。

(16)芍药 Paeonia lactiflora Pall.

【药名别名】白芍、赤芍。

【药用部位】为芍药属植物芍药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粗壮,分枝黑褐色。茎高40~70厘米,无毛。下部茎生叶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部茎生叶为三出复叶;小叶狭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偏斜,边缘具白色骨质细齿,两面无毛,背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花数朵,生于茎顶和叶腋,有时仅顶端一朵开放,而近顶端叶腋处有发育不好的花芽,直径8~11.5厘米;苞片4~5,披针形,大小不等;萼片4,宽卵形或近圆形,长1~1.5厘米,宽1~1.7厘米;花瓣9~13,倒卵形,长3.5~6厘米,宽1.5~4.5厘米,白色、粉红色或红色,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花丝长0.7~1.2厘米,黄色;花盘浅杯状,包裹心皮基部,顶端裂片钝圆;心皮4~5,无毛。蓇葖长2.5~3厘米,直径1.2~1.5厘米,顶端具喙。花期5—6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目前我市人工栽培,未见大面积种植。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及细根,置沸水中煮后去外皮或去外皮后再煮,晒干。

【功能主治】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

【附注】①不宜与藜芦同用。②野生芍药洗净晒干为赤芍来源之一,本书未另行收载。

(17)牡丹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药名别名】丹皮、牡丹皮、粉丹皮。

【药用部位】为芍药属植物牡丹的根皮。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偶尔近枝顶的叶为3小叶;顶生小叶宽卵形,长7~8厘米,宽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浅裂,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柄长1.2~3厘米;侧生小叶狭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5~6.5厘米,宽2.5~4厘米,不等2裂至3浅裂或不裂,近无柄;叶柄长5~11厘米,和叶轴均无毛。花单生于枝顶,直径10~17厘米;花梗长4~6厘米;苞片5,长椭圆形,大小不等;萼片5,绿色,宽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或为重瓣,玫瑰色、红紫色、粉红色至白色,通常变异很大,倒卵形,长5~8厘米,宽4.2~6厘米,顶端呈不规则的波状;雄蕊长1~1.7厘米,花丝紫红色、粉红色,上部白色,长约1.3厘米,花药长圆形,长4毫米;花盘革质,杯状,紫红色,顶端有数个锐齿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时开裂;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长圆形,密生黄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生境分布】目前我市有零星栽培,尚未见大规模种植。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除去细根,剥取根皮,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克;或入丸、散。

(18)白头翁 Pulsatilla chinensis(Bunge)Regel

【药名别名】野丈人、白头公。

【药用部位】为白头翁属植物白头翁的根。

【植物形态】植株高15~35厘米。根状茎粗0.8~1.5厘米。基生叶4~5,通常在开花时刚刚生出,有长柄;叶片宽卵形,长4.5~14厘米,宽6.5~16厘米,三全裂,中全裂片有柄或近无柄,宽卵形,三深裂,中深裂片楔状倒卵形,少有狭楔形或倒梯形,全缘或有齿,侧深裂片不等二浅裂,侧全裂片无柄或近无柄,不等三深裂,表面无毛,背面有长柔毛;叶柄长7~15厘米,有密长柔毛。花葶1(2),有柔毛;苞片3,基部合生成长3~10毫米的筒,三深裂,深裂片线形,不分裂或上部三浅裂,背面密被长柔毛;花梗长2.5~5.5厘米,结果时长达23厘米;花直立;萼片蓝紫色,长圆状卵形,长2.8~4.4厘米,宽0.9~2厘米,背面有密柔毛;雄蕊长约为萼片之半。聚合果直径9~12厘米;瘦果纺锤形,扁,长3.5~4毫米,有长柔毛,宿存花柱长3.5~6.5厘米,有向上斜展的长柔毛。4—5月开花。

【生境分布】生于荒坡草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但数量越来越少。

【采收加工】春季开花前采挖,除掉地上茎,保留根头部白色茸毛,去净泥土,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燥湿杀虫。主治赤白痢疾,鼻衄,崩漏,血痔,寒热温疟,带下,阴痒,湿疹,瘰疬,痈疮,眼目赤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外敷。

【附注】本品为正品白头翁,但我市不习用。

(19)禺毛茛 Ranunculus cantoniensis DC.

【药名别名】水辣菜。

【药用部位】为毛茛属植物禺毛茛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须根多数,簇生。茎直立,高25~80厘米,上部有分枝,与叶柄均密生开展的黄白色糙毛。叶为三出复叶,基生叶和下部叶有长达15厘米的叶柄;叶片宽卵形至肾圆形,长3~6厘米,宽3~9厘米;小叶卵形至宽卵形,宽2~4厘米,2~3中裂,边缘密生锯齿或齿牙,顶端稍尖,两面贴生糙毛;小叶柄长1~2厘米,侧生小叶柄较短,生开展糙毛,基部有膜质耳状宽鞘。上部叶渐小,3全裂,有短柄至无柄。花序有较多花,疏生;花梗长2~5厘米,与萼片均生糙毛;花直径1~1.2厘米,生于茎顶和分枝顶端;萼片卵形,长3毫米,开展;花瓣5,椭圆形,长5~6毫米,约为宽的2倍,基部狭窄成爪,蜜槽上有倒卵形小鳞片;花药长约1毫米;花托长圆形,生白色短毛。聚合果近球形,直径约1厘米;瘦果扁平,长约3毫米,宽约2毫米,为厚的5倍以上,无毛,边缘有棱翼,喙基部宽扁,顶端弯钩状,长约1毫米。花果期4—7月。

【生境分布】生于池塘、水沟边及其他湿地。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末夏初,采取全草,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除湿解毒,截疟。主治眼翳,目赤,黄疸,痈肿,风湿关节炎,疟疾。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发泡、塞鼻或捣汁涂。本品有刺激性,一般不作内服。

(20)茴茴蒜 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

【药名别名】野芹菜。

【药用部位】为毛茛属植物茴茴蒜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高15~50厘米,与叶柄均有伸展的淡黄色糙毛。叶为三出复叶,基生叶和下部叶具长柄;叶片宽卵形,长2.6~7.5厘米,中央小叶具长柄,3深裂,裂片狭长,上部生少数不规则锯齿,侧生小叶具短柄,2或3裂;茎上部叶渐变小。花序具疏花;萼片5,淡绿色,船形,长约4毫米,外面疏被柔毛;花瓣5,黄色,宽倒卵形,长约3.2毫米,基部具蜜槽;雄蕊和心皮均多数。聚合果近矩圆形,长约1厘米瘦果扁,长约3.2毫米,无毛。花果期4—7月。

【生境分布】生于水田、池塘边、湿地。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常鲜用或晒干使用。

【功能主治】解毒退黄,截疟,定喘,镇痛。主治肝炎,黄疸,肝硬化腹水,疮癞,牛皮癣,疟疾,哮喘,牙痛,胃痛,风湿痛。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外敷患处或穴位,皮肤发赤起泡时除去,或鲜草洗净绞汁涂搽,或煎水洗。内服:煎汤,3~9克。

【附注】本品有毒,一般供外用。内服宜慎,并需久煎。外用对皮肤刺激性大,用时局部要隔凡士林或纱布。

(21)毛茛 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

【药名别名】起泡草、犬脚迹。

【药用部位】为毛茛属植物毛茛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高20~60厘米,有伸展的白色柔毛。基生叶和茎下部叶有长柄,长可达20厘米,叶片五角形,长3~6厘米,宽5~8厘米。深裂,中间裂片宽菱形或倒卵形,浅裂,疏生锯齿,侧生裂片不等的2裂,茎中部叶有短柄,上部叶无柄,深裂,裂片线状被针形,上端有时浅裂成数齿。花序具数朵花。花黄色,直径约2厘米;萼片船状椭圆形,外有柔毛;花瓣5,少数为6~8,少数为重瓣,圆状宽倒卵形,基部蜜腺有鳞片;雄蕊和心皮均多数。聚合果近球形,长2~3毫米,两面突起,边缘不显著,有短喙稍向外曲。花期3—5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山坡、沟边、塘边、林中湿地草丛中。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带根的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退黄,定喘,截疟,镇痛,消翳。主治黄疸,哮喘,疟疾,偏头痛,牙痛,鹤膝风,风湿关节痛,目生翳膜,瘰疬,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患处或穴位,使局部发赤起泡时除去;或煎水洗。

【附注】本品有毒,一般不作内服。皮肤有破损及过敏者禁用,孕妇慎用。

(22)扬子毛茛 Ranunculus sieboldii Miq.

【药名别名】起泡草、野芹菜、鸭脚板。

【药用部位】为毛茛属植物扬子毛茛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常匍匐于地上,长达30厘米,多少密生伸展的白色或淡黄色柔毛。叶为三出复叶;叶片宽卵形,长2~4.5厘米,宽3.2~6厘米,下面疏被柔毛,中央小叶具长或短柄,宽卵形或菱状卵形,3浅裂至深裂,裂片上部边缘疏生锯齿,侧生小叶具短柄,较小,不等的2裂;叶柄长2~5厘米。花对叶单生,具长梗;萼片5,反曲,狭卵形,长约4毫米,外面疏被柔毛;花瓣5,黄色,近椭圆形,长达7毫米;雄蕊和心皮均多数,无毛。聚合果球形,直径约1厘米;瘦果扁,长约3.6毫米。花果期4—7月。

【生境分布】常生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河沟边、水田旁及湿地草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带根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利湿,消肿,止痛,退翳。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附注】本品有毒,一般只作外用。

(23)猫爪草 Ranunculus ternatus Thunb.

【药名别名】小毛茛。

【药用部位】为毛茛属植物猫爪草的块根。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簇生多数肉质小块根,块根卵球形或纺锤形,顶端质硬,形似猫爪,直径3~5毫米。茎铺散,高5~20厘米,多分枝,较柔软,大多无毛。基生叶有长柄;叶片形状多变,单叶或三出复叶,宽卵形至圆肾形,长5~40毫米,宽4~25毫米,小叶3浅裂至3深裂或多次细裂,末回裂片倒卵形至线形,无毛;叶柄长6~10厘米。茎生叶无柄,叶片较小,全裂或细裂,裂片线形,宽1~3毫米。花单生于茎顶和分枝顶端,直径1~1.5厘米;萼片5~7,长3~4毫米,外面疏生柔毛;花瓣5~7或更多,黄色或后变白色,倒卵形,长6~8毫米,基部有长约0.8毫米的爪,蜜槽菱形;花药长约1毫米;花托无毛。聚合果近球形,直径约6毫米;瘦果卵球形,长约1.5毫米,无毛,边缘有纵肋,喙细短,长约0.5毫米。花期早,春季3月开花,果期4—7月。

【生境分布】生于原野、田间、沟岸旁及水塘边等处。我市见于阎家河的柏子塔,但其产量由原来每年能收购几百千克减少到现在每年十多千克。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根挖出后,剪去茎部及须根,晒干。

【功能主治】解毒,散结。用于肺结核,淋巴结结核,淋巴结炎,咽喉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研末撒敷或调敷。

(24)天葵子 Semiaquilegia adoxoides(DC.)Makino

【药名别名】紫背天葵、千年老鼠屎。

【药用部位】为天葵属植物紫背天葵的块根。

【植物形态】块根长1~2厘米,粗3~6毫米,外皮棕黑色。茎1~5条,高10~32厘米,直径1~2毫米,被稀疏的白色柔毛,有分枝。基生叶多数,为掌状三出复叶;叶片轮廓卵圆形至肾形,长1.2~3厘米;小叶扇状菱形或倒卵状菱形,长0.6~2.5厘米,宽1~2.8厘米,3深裂,深裂片,两面均无毛;叶柄长3~12厘米,基部扩大成鞘状。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花小,直径4~6毫米;苞片小,倒披针形至倒卵圆形,不裂或3深裂;花梗纤细,长1~2.5厘米,被伸展的白色短柔毛;萼片白色,常带淡紫色,狭椭圆形,顶端急尖;花瓣匙形,顶端近截形,基部突起成囊状;雄蕊退化,约2枚,线状披针形,白膜质,与花丝近等长;心皮无毛。蓇葖卵状长椭圆形,长6~7毫米,宽约2毫米,表面具突起的横向脉纹,种子卵状椭圆形,褐色至黑褐色,长约1毫米,表面有许多小瘤状突起。3—4月开花,4—5月结果。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100米以下的疏林下、路旁或山谷阴湿处。

【采收加工】夏初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治痈肿,瘰疬,疔疮,淋浊,带下,肺虚咳嗽,疝气,癫痫,小儿惊风,痔疮,跌打损伤,毒蛇咬伤;还有显著的抗癌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研末或浸酒。外用:捣烂外敷或捣汁点眼。

(25)尖叶唐松草 Thalictrum acutifolium(Hand.-Mazz.)Boivin

【药名别名】石笋还阳。

【药用部位】为唐松草属植物尖叶唐松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根肉质,胡萝卜形,长约5厘米,粗达4毫米。植株全部无毛或有时叶背面疏被短柔毛。茎高25~65厘米,中部之上分枝。基生叶2~3,有长柄,为二回三出复叶;叶片长7~18厘米;小叶草质,顶生小叶有较长柄,卵形,长2.3~5厘米,宽1~3厘米,顶端急尖或钝,基部圆形、圆楔形或心形,不分裂或不明显3浅裂,边缘有疏齿,脉在背面稍隆起;叶柄长10~20厘米。茎生叶较小,有短柄。花序稀疏;花梗长3~8毫米;萼片4,白色或带粉红色,早落,卵形,长约2毫米;雄蕊多数,长达5毫米,花药长圆形,长0.8~1.3毫米,花丝上部倒披针形,比花药宽约3倍,下部丝形;心皮6~12,有细柄,花柱短,腹面生柱头组织。瘦果扁,狭长圆形,稍不对称,有时稍镰状弯曲,有8条细纵肋,心皮柄长1~2.5毫米。4—7月开花。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地岸的草丛中。我市山区丘陵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带根全草,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利疸退黄。用于湿热黄疸,周身黄肿,热痢,结膜炎,淋巴结结核,淋巴结炎,痈肿疮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