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形科 Lamiaceae

157.唇形科 Lamiaceae

(1)藿香 Agastache rugosa(Fisch.et Mey.)O.Ktze.

【药名别名】土藿香、合香、苏合香。

【药用部位】为藿香属植物藿香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茎高0.5~1.5米,上部被极短的细毛。叶具长柄,心状卵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4.5~11厘米,宽3~6.5厘米。轮伞花序多花,在主茎或侧枝上组成顶生密集圆筒状的假穗状花序;苞片披针状条形;花萼筒状倒锥形,长约6毫米,被具腺微柔毛及黄色小腺体,常染有浅紫色或紫红色,喉部微斜向;齿5,三角状披针形,前2齿稍短;花冠淡紫蓝色,长约8毫米,筒直伸,上唇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顶端微凹,边缘波状;雄蕊4,二强,伸出;花盘厚环状,花柱顶端等2裂。小坚果卵状矩圆形,腹面具棱,顶端具短硬毛,褐色。花期6—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我市城区有少量栽培。

【采收加工】于6—7月开花时采收,第2次在10月。采后晒干或阴干。单用老茎者,药材名“藿梗”。

【功能主治】祛暑解表,化湿和胃。用于夏令感冒,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妊娠呕吐,鼻渊,手足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2)筋骨草 Ajuga ciliata Bunge

【药名别名】缘毛筋骨草、白毛夏枯草。

【药用部位】为筋骨草属植物筋骨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高25~40厘米。茎四棱形,紫红色或绿紫色,通常无毛。叶对生,具短柄,基部抱茎;叶片卵状椭圆形至狭椭圆形,长4~7.5厘米,宽3.2~4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楔形,下延,两面略被糙伏毛,边缘具不整齐的双重齿。轮伞花序多花,密集成顶生穗状花序;苞片叶状,卵圆形,长1~1.5厘米;花萼漏斗状钟形,具10脉,萼齿5,整齐;花冠紫色或白色,具蓝色条纹,筒近基部有一毛环,二唇形,上唇短,直立,2裂,下唇增大,3裂;雄蕊4,二强,伸出;花盘小,环状,前方具一指状腺体;子房无毛。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背部具网状皱纹,果脐大,几占整个腹面。花期4—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溪边、草坡,海拔360~1400米处。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本品标本采自五脑山仙姑洞林下。

【采收加工】5—8月花开时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治咽喉肿痛,肺热咯血,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附注】本品具镇咳、祛痰、平喘,提高免疫功能及抗菌等作用。

(3)金疮小草 Ajuga decumbens Thunb.

【药名别名】白毛夏枯草、散血草。

【药用部位】为筋骨草属植物金疮小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茎方形,基部匍匐,多分枝,全株被白色柔毛。单叶对生,有柄,卵形、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11厘米,宽1~3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的波状粗齿,上面绿色,幼时下面紫色,两面有短柔毛。花轮有数花,腋生;在枝顶者集成多轮的穗状花序;苞片叶状卵形,生于花轮下方;萼钟状,有5齿,齿三角形,外面和齿边有白色长柔毛;花冠白色或淡紫色,唇形,外面有短柔毛,内部有毛环,上唇半圆形,极短,下唇外折,3裂;雄蕊4,二强,着生于花冠筒上而略伸出筒外;雌蕊1,子房4裂,花柱丝状,柱头2裂。小坚果灰黄色,具网状皱纹。花期3—4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旁、河岸、山脚下、荒地上。我市各地有分布,标本采自平堵山。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全草,除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凉血散血。主治咽喉肿痛,肺热咳嗽,肺痈,目赤肿痛,痢疾,痈肿疔疮,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克(鲜品30~60克);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4)水棘针 Amethystea caerulea L.

【药名别名】假黄连。

【药用部位】为水棘针属植物水棘针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0.3~1米,圆锥状分枝,被疏柔毛或微柔毛。叶具柄,柄长0.7~2厘米,具狭翅;叶片轮廓三角形或近卵形,三深裂,稀不裂或五裂,裂片披针形,两面无毛。小聚伞花序排列成疏松的圆锥花序;花萼钟状,10脉,齿5,披针形,近相等;花冠蓝色或紫蓝色,花冠筒内藏或略伸出于萼外,檐部5裂,下唇中裂片最大;前对2雄蕊能育,伸出,后对退化成假雄蕊;花盘环状,裂片等大。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背部具网状皱纹,果脐大,高达果轴1/2以上。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田边旷野、沙地、河滩、路边及溪旁。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宣肺平喘。用于感冒,咳嗽气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

(5)风轮菜 Clinopodium chinense(Benth.)O.Ktze.

【药名别名】断血流、九层塔、姜味草。

【药用部位】为风轮菜属植物风轮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茎四方形,多分枝,全体被柔毛。叶对生,卵形,长1~5厘米,宽5~25毫米,顶端尖或钝,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花密集成轮伞花序,腋生或顶生;苞片线形、钻形,边缘有长缘毛,长3~6毫米;花萼筒状,绿色,萼筒外面脉上有粗硬毛,具5齿,分2唇;花冠淡红色或紫红色,外面及喉门下方有短毛,基部筒状,向上渐张开,长5~7.5毫米,上唇半圆形,顶端微凹,下唇3裂,侧片狭长圆形,中片心形,顶端微凹;雄蕊2,药室略叉开;花柱着生于子房底,伸出冠筒外,2裂。小坚果宽卵形,棕黄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草地、山坡、路旁。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5—9月采收,鲜用或扎成小把晒干。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治感冒,中暑,急性胆囊炎,肝炎,肠炎,痢疾,腮腺炎,乳腺炎,疔疮肿毒,过敏性皮炎,急性结膜炎。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附注】本品为《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断血流的来源之一。

(6)邻近风轮菜 Clinopodium confine(Hance)O.Ktze.

【药名别名】剪刀草、光风轮菜。

【药用部位】为风轮菜属植物邻近风轮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草本,铺散,基部生根。茎四棱形,无毛或疏被微柔毛。叶卵圆形,长9~22毫米,宽5~17毫米,先端钝,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自近基部以上具圆齿状锯齿,每侧5~7齿,薄纸质,两面均无毛,侧脉3~4对,与中脉两面均明显,叶柄长2~10毫米,腹平背凸,疏被微柔毛。轮伞花序通常多花密集,近球形,苞叶叶状;果时略增大,外面全无毛或沿脉上有极稀少的毛,内面喉部被小疏柔毛,上唇3齿,三角形,下唇2齿,长三角形,略伸长,齿边缘均被毛。花冠粉红色至紫红色,稍超出花萼,长约4毫米,外面被微柔毛,内面在下唇片下方略被毛或近无毛,冠筒向上渐扩大,至喉部宽1.2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长0.6毫米,先端微缺,下唇、上唇等长,3裂,中裂片较大,先端微缺。雄蕊4,内藏,花柱先端略增粗,花盘平顶。子房无毛。小坚果卵球形,长0.8毫米,褐色,光滑。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丘陵、低山草地、墙脚草丛、村边、园地、田边、路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6—8月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散瘀消肿。治感冒头痛,肠炎,乳痈,疔疮,跌打损伤,血崩,荨麻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30~60克)或捣汁。外用:煎水洗。

(7)细风轮菜 Clinopodium gracile(Benth.)Matsum.

【药名别名】瘦风轮、岩薄荷、剪刀草。

【药用部位】为风轮菜属植物细风轮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高8~30厘米,自匍匐茎发出,柔弱,被微柔毛。叶片卵形或茎最下部的叶圆卵形而较小,长1.2~3.4厘米,下面脉上疏被短硬毛;叶柄长3~18毫米。轮伞花序疏离或于茎顶密集,少花;苞片针状,远较花梗为短;花萼筒状,长约3毫米,果时下倾,基部膨大,长约5毫米,13脉,脉上被短硬毛,其余部分被微柔毛或几无毛,上唇3齿短,三角形,果时向上反折,下唇2齿略长,顶端钻状平伸,齿均被毛;花冠白色或紫红色,上唇直伸,下唇3裂。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400米以下的路旁、草地、沟边、灌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散瘀消肿。治感冒头痛,肠炎,乳痈,疔疮,跌打损伤,血崩,荨麻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30~60克)或捣汁。外用:煎水洗。

(8)灯笼草 Clinopodium polycephalum(Vaniot)C.Y.Wu et Hsuan ex P.S.Hsu

【药名别名】断血流、毛薄荷。

【药用部位】为风轮菜属植物灯笼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0.5~1米。茎基部有时匍匐生根,多分枝,被糙硬毛及腺毛。叶对生,叶片卵形,长2~5厘米,宽1.5~3.2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楔形,边缘具圆齿状牙,两面被糙硬毛。轮伞花序多花,圆球状,花时直径达2厘米,沿茎及分枝形成宽而多头的圆锥花序;苞片针状,被具节柔毛及腺毛;花萼管状,长约6毫米,外面被具节柔毛及腺毛,上唇3齿,先端具尾尖,下唇2齿,先端芒尖;花冠紫红色,长约8毫米,外面被微柔毛,上唇先端微缺,下唇3裂;雄蕊4,不露出,前对较长,花药2室,后对雄蕊短,花药小;子房4裂,花柱着生于子房底,柱头2裂。小坚果4,卵形,棕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林下、灌丛或草地。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止血。用于崩漏,尿血,鼻衄,牙龈出血,创伤出血,子宫肌瘤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研末或取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注】本品为《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断血流的来源之一。

(9)绵穗苏 Comanthosphace ningpoensis(Hemsl.)Hand.-Mazz.

【药名别名】半边苏、野鱼香。

【药用部位】为绵穗苏属植物绵穗苏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高60~100厘米,近无毛。叶片卵状矩圆形、宽椭圆形或椭圆形,长7~13(20)厘米,幼时上面多少具小刚毛,下面疏被星状毛,老时两面近于无毛;叶柄长0.5~1厘米。假穗状花序顶生,或于茎端叶腋中腋生,常呈三歧状簇生于茎顶,中央者长12~18(40)厘米;苞片早落,从叶状过渡到卵状菱形,两面被白色星状毛;花萼筒状钟形,长4毫米,外被星状毛,齿5,短三角形,前2齿略宽;花冠淡红色至紫色,长7毫米,外密被白色星状毛,内面在花冠筒中部有宽大密集柔毛环,上唇2浅裂,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成熟小坚果未见。花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约1220米的山坡草丛及溪旁。我市分布于龟山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祛风发表,止血调经,消肿解毒。用于感冒,头痛,瘫痪,劳伤吐血,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10~30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10)水蜡烛 Dysophylla yatabeana Makino

【药名别名】已子草。

【药用部位】为水蜡烛属植物水蜡烛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高40~60厘米,无毛,顶部被微柔毛,不分枝或稀具短的分枝。叶3~4枚轮生,狭披针形,长3.5~4.5厘米,宽5~7毫米,先端渐狭具钝头,基部无柄,边缘全缘或于上部具疏而不明显的锯齿,纸质,上面榄绿色,下面稍淡,并被不明显的褐色小腺点,两面无毛。穗状花序长2.8~7厘米,直径约1.5厘米,紧密而连续,有时基部间断;苞片线状披针形,其长几与花冠相等,常带紫色。花萼卵钟形,长1.6~2毫米,外面被疏柔毛及锈色腺点,萼齿5,三角形,长约为萼筒1/2。花冠紫红色,为花萼长之2倍,无毛,冠檐近相等4裂。雄蕊4,极伸出,花丝密被紫红色髯毛。花柱略伸出于雄蕊,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平顶,小坚果。花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疏林中、水边、沟边。我市各地有少量分布。本品标本于2018年国庆节采于蛤蟆石。

【采收加工】夏季或使用时采集,洗净,多为鲜用。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宣肺平喘。用于感冒,咳嗽气喘,毒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注】本品与香蒲科的水烛(蒲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需注意区别。

(11)紫花香薷 Elsholtzia argyi Levl.(暂定)

【药名别名】土薄荷、野香薷、谷香草。

【药用部位】为香薷属植物紫花香薷的全草。

【植物形态】草本,高0.5~1米。茎四棱形,具槽,紫色,槽内被疏生或密集的白色短柔毛。叶卵形至阔卵形,长2~6厘米,宽1~3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至宽楔形,边缘在基部以上具圆齿或圆齿状锯齿,近基部全缘,上面绿色,被疏柔毛,下面淡绿色,沿叶脉被白色短柔毛,满布凹陷的腺点,侧脉5~6对,与中脉在两面微显著;叶柄长0.8~2.5厘米,具狭翅,腹凹背凸,被白色短柔毛。穗状花序长2~7厘米,生于茎、枝顶端,偏向一侧,由具8花的轮伞花序组成;苞片圆形,长、宽约5毫米,先端骤然短尖,尖头刺芒状,长达2毫米,外面被白色柔毛及黄色透明腺点,常带紫色,内面无毛,边缘具缘毛;花梗长约1毫米,与花序轴被白色柔毛。花萼管状,先端具芒刺,边缘具长缘毛。花冠玫瑰红紫色。小坚果长圆形,长约1毫米,深棕色,外面具细微疣状突起。花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路边。我市木子店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可参考香薷。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用于感冒,发热无汗,黄疸,带下,咳嗽,口臭。

【用法用量】未查到相关资料,可参考香薷的用法用量。

(12)香薷 Elsholtzia ciliata(Thunb.)Hyland.

【药名别名】土香薷、野苏麻、梳子草。

【药用部位】为香薷属植物香薷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茎直立,四棱形,紫褐色,多分枝,被疏柔毛。叶对生,叶柄长5~35毫米,边缘具狭翅,被毛。叶片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9厘米,宽1~4厘米,边缘具锯齿,上面被小硬毛,下面叶脉被小硬毛,其余散布腺点;轮伞花序多花密集成假穗状花序,长2~7厘米,顶生和腋生;苞片宽卵圆形或扁圆形,先端针芒状,外面近无毛而具腺点,边缘具缘毛;花萼钟形,长约1.5毫米,外面有毛和腺点,萼齿5,前2齿较长,先端具针芒状;花冠淡紫色,外面被毛,上唇直立,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半圆形;雄蕊4,前对较长,伸出,花丝无毛,花药2室;雌蕊子房4裂,花柱内藏,柱头2浅裂。小坚果长圆形,长约1毫米,棕黄色。花期7—10月,果期10月至翌年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河岸。我市有少量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发汗解暑,化湿利尿。用于夏季感冒,中暑,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湿疹,痈疮。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烂外敷;煎水含漱或熏洗。

(13)海州香薷 Elsholtzia splendens Nakai ex F.Maekawa

【药名别名】香薷、止痢蒿。

【药用部位】为香薷属植物海州香薷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茎直立,通常呈棕红色,二歧分枝或单一,均四棱形,密被灰白色卷曲柔毛。叶对生,广披针形至披针形,长2.3~3.5厘米,宽3~5毫米,先端锐尖或钝尖,基部广楔形,边缘具疏锯齿,偶近全缘,上面深绿色,密被白色长柔毛,下面淡绿色,密布腺点,沿主脉疏被柔毛。轮伞花序密聚成穗状,顶生和腋生;苞片阔倒卵形,绿色,先端骤尖,基部渐狭,全缘,两面均具长柔毛及腺点,边缘具长缘毛,具5条明显的纵脉;花萼5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具长柔毛及腺点,每裂片具1条中脉;花冠唇形,淡红紫色,上唇2裂,下唇3裂,中裂片矩形,两侧裂片略呈三角形;雄蕊4,花药黄色,花丝着生于花冠筒中部以上;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线状,柱头2歧。小坚果4,近卵圆形,棕色,藏于宿存萼内。花期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边、荒地等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其抽穗开花时采收,除去残根及杂质,切段,晒干或阴干。

【功能主治】发表解暑,散湿行水。主治夏月乘凉饮冷伤暑,头痛,发热,畏寒,无汗,腹痛,吐泻,水肿,脚气。

【用法用量】煎服:3~9克。煎剂宜凉服,以免引起呕吐。

(14)活血丹 Glechoma longituba(Nakai)Kupr.

【药名别名】连钱草、大叶金钱草。

【药用部位】为活血丹属植物活血丹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上升草本,具匍匐茎。茎高10~20厘米,幼嫩部分被疏长柔毛。茎下部叶较小,心形或近肾形,上部者较大,心形,长1.8~2.6厘米,上面被疏粗伏毛,下面常带紫色,被疏柔毛;叶柄长为叶片1~2倍。轮伞花序少花,苞片刺芒状,花萼筒状,长0.9~1.1厘米,齿5,长披针形,顶端芒状,上唇3齿较长;花冠淡蓝色至紫色,下唇具深色斑点,筒有长短两型,长者长1.7~2.2厘米,短者长1~1.4厘米,檐部二唇形,下唇中裂片肾形。小坚果矩圆状卵形。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潮湿荫蔽的沟边、山野、草丛及林缘。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4—5月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利湿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治热淋石淋,湿热黄疸,疮痈肿痛,跌扑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浸酒,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绞汁涂敷。

(15)宝盖草 Lamium amplexicaule L.

【药名别名】珍珠莲。

【药用部位】为野芝麻属植物宝盖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直立草本。茎软弱,方形,常带紫色,被倒生的稀疏毛,高10~60厘米。叶肾形或圆形,基部心形或圆形,边缘有圆齿和小裂,两面均有毛;根出叶有柄,茎生叶无柄,基部抱茎。花轮有花2至数朵,花无柄,腋生,无苞片;花萼管状,长5~6毫米,有5齿,外面和齿缘均有长细毛;花冠紫红色,长9~17毫米,外面被茸毛,冠筒细,基部无毛环,喉部扩张,上唇直立,长圆形,盔状,下唇3裂,中裂片扇形,先端深凹,侧裂片宽三角形;雄蕊4,二强,花药朱红色;花柱2裂,针形。小坚果长圆形,具3棱,顶端截形,褐黑色,有白色鳞片状突起。花期3—4月,果期6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旁、林缘、沼泽草地及宅旁等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活血祛风,消肿解毒。用于黄疸型肝炎,淋巴结结核,高血压,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外用治跌打伤痛,骨折,黄水疮。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研粉撒敷患处。

(16)益母草 Leonurus japonicus.Houtt.

【药名别名】茺蔚、坤草、茺蔚子、小胡麻。

【药用部位】为益母草属植物益母草的地上全草和果实(茺蔚子)。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有密生须根的主根。茎直立,通常高30~120厘米,钝四棱形,微具槽,有倒向糙伏毛,在节及棱上尤为密集,轮伞花序腋生,具8~15花,轮廓为圆球形,直径2~2.5厘米,多数远离而组成长穗状花序;小苞片刺状,向上伸出,基部略弯曲,比萼筒短,有贴生的微柔毛;花梗无。花冠粉红色至淡紫红色,长1~1.2厘米,外面于伸出萼筒部分被柔毛,冠筒长约6毫米,等大,其上部多少有鳞状毛,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内凹,长圆形,全缘,内面无毛。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长2.5毫米,顶端截平而略宽大,基部楔形,淡褐色,光滑。花期通常在6—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田野、路边等处。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茺蔚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益母草:鲜品春季幼苗期至初夏花前期采割,干品夏季茎叶茂盛、花前或初开时采割,晒干,或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净,水肿尿少,急性肾炎水肿。茺蔚子:活血调经,清肝明目;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目赤翳障,头晕胀痛。

【用法用量】茺蔚子:煎服,6~9克;或入丸、散。益母草:煎服,9~18克;熬膏或入丸、散。

(17)錾菜 Leonurus pseudomacranthus Kitagawa

【药名别名】土益母、白花益母草。

【药用部位】为益母草属植物錾菜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全体较粗糙。茎直立,高40~100厘米,方形,具4棱,有节,密被倒生的粗毛。叶厚,带革质,对生,两面均有灰白色毛;下部的叶有长柄,卵圆形或羽状3深裂,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粗锯齿和缘毛;中部的叶有短柄,披针状卵圆形,有粗锯齿;枝梢的叶无柄,椭圆形至倒披针形,全缘。花多数,腋生成轮状,无柄;苞片线形至披针形,或呈刺状,有毛;萼钟状,外面密被细毛,5脉,萼齿5,先端刺尖,上3齿相似,呈三角形,下面2齿较大;花冠白色,常带紫纹,长1.3厘米,2唇,上唇匙形,先端微凹,有缘毛,下唇3浅裂,中间裂片倒心形;雄蕊4,二强;子房4裂,花柱丝状,柱头2裂。小坚果黑色,有3棱,表面光滑。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边、荒地上。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

【采收加工】于7—8月开花时采收,择晴天割取全草,晒干。

【功能主治】破瘀,调经,利尿。用于产后腹痛,痛经,月经不调,肾炎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或研末。外用:捣烂或研末调敷患处。

【附注】我市曾有将本品混作益母草采集者。

(18)泽兰 Lycopus lucidus Turcz.

【药名别名】毛叶地瓜儿苗、地笋。

【药用部位】为地笋属植物泽兰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地下根茎横走,稍肥厚,白色。茎直立,方形,有四棱角,中空,表面绿色、紫红色或紫绿色,光滑无毛,仅在节处有毛丛。叶交互对生,披针形、狭披针形至广披针形,长4.5~11厘米,宽8~85毫米,先端长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粗锐锯齿,有时两齿之间尚有细锯齿;近革质,上面略有光泽,无毛,下面密被腺点,无毛或脉上疏生白柔毛;叶柄短或几无柄。轮伞花序腋生,花小,多枚;苞片披针形,边缘有毛;萼钟形,长约4毫米,先端5裂;花冠白色,钟形,稍露出于花萼,长4.5~5毫米,外面有腺点,上唇直立,下唇3裂,裂片几相等;能育雄蕊2;子房矩形,4深裂。小坚果扁平,长约1毫米,暗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沼泽、水边、沟谷地。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茎叶生长茂盛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行水消肿。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疮痈肿毒,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熏洗。

(19)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Briq.

【药名别名】野薄荷。

【药用部位】为薄荷属植物薄荷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80厘米。茎方形,被逆生的长柔毛及腺点。单叶对生;叶柄长2~15毫米,密被白色短柔毛;叶片长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3~7厘米,先端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细尖锯齿,密生缘毛,上面被白色短柔毛,下面被柔毛及腺点。轮伞花序腋生,苞片1,线状披针形,边缘具细锯齿及微柔毛;花萼钟状,5裂,裂片近三角形,具明显的5条纵脉,外面密生白色柔毛及腺点;花冠二唇形,紫色或淡红色,有时为白色,长3~5毫米,上唇1片,长圆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片,较小,全缘,花冠外面光滑或上面裂片被毛,内侧喉部被一圈细柔毛;雄蕊4,花药黄色,花丝丝状,着生于花冠筒中部,伸出花冠筒外;子房4深裂,花柱伸出花冠筒外,柱头2歧。小坚果长1毫米,藏于宿萼内。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水边潮湿处或栽培。我市山区丘陵、乡镇有野生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

【功能主治】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克(不宜久煎);或入丸、散。外用:捣汁或煎汁涂。

(20)辣薄荷 Mentha piperita L.

【药名别名】家薄荷。

【药用部位】为薄荷属植物辣薄荷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芳香性草本。茎直立,高30~100厘米,质较脆,易折断,分枝或否,基部略匍匐;茎和枝条四棱形,节间长0.5~7厘米,淡绿色至紫色,无毛或疏生短柔毛。叶对生;叶柄长0.5~1厘米,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2~3.5厘米,宽1~1.8厘米,先端急尖,基部近圆形或楔形,叶缘具细锯齿,叶两面均被腺鳞及疏被毛茸,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轮伞花序聚合成穗状,长3~7厘米,直径达1.4厘米,顶生于茎或分枝顶端,先端锐尖,花轮连续,仅在基部间断;总梗长2毫米,上有小苞片数枚,线状披针形,长在6毫米以下;花梗长1~2毫米;花萼筒状针形,长约3毫米,具脉11~13,具腺鳞,萼筒长约2毫米,萼齿5,披针形,长约1毫米,具缘毛;花冠白色或淡紫色,长约3.5毫米,近无毛,冠筒长约2.5毫米,花冠4裂,上唇先端2裂,较大,下唇3,近等大,长约1毫米;雄蕊4,通常不伸出花冠筒外,花丝长约1毫米,花药紫色;花柱伸出花冠外,不孕。花期7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我市城区有少量栽培。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阴干或晒干。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解毒散结。主治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咽痛,痄腮。

【用法用量】煎服:3~6克(不宜久煎)。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注】本品尚未被《中国药典》收载。

(21)小花荠苎 Mosla cavaleriei Levl.

【药名别名】野荆芥、辣香。

【药用部位】为石荠苎属植物小花荠苎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高25~100厘米,具分枝,其花的侧枝短,四棱形,具槽,被稀疏的具节长柔毛。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至阔楔形,边缘具细锯齿,近基部全缘,纸质,上面榄绿色,叶柄纤细,长1~2厘米,腹凹背凸,被具节疏柔毛。总状花序小,顶生于主茎及侧枝上,果时长达8厘米;苞片极小,卵状披针形,与花梗近等长或略超出花梗,被疏柔毛;花梗细而短,长约1毫米,与序轴被具节小疏柔毛。花萼长约1.2毫米,宽约1.2毫米,外面被疏柔毛,略二唇形,花冠紫色或粉红色,上唇2圆裂,下唇较之略长,3裂,中裂片较长。雄蕊4,后对雌蕊能育,不超过上唇,前对雄蕊退化至极小。花柱先端2裂,微伸出花冠。小坚果灰褐色,球形,直径1.5毫米,具疏网纹,无毛。花期9—11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中,路边草丛中。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行气止痛。治感冒畏寒,发汗,中暑发痧,胃痛呕吐,急性肠胃炎,痢疾,跌打瘀肿,下肢水肿,颜面水肿以及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尚未查到相关资料,建议参照石香薷。

(22)石香薷 Mosla chinensis Maxim.

【药名别名】香薷、香茹。

【药用部位】为石荠苎属植物石香薷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直立草本。茎高9~40厘米,纤细,自基部多分枝,或植株矮小不分枝,被白色疏柔毛。叶线状长圆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3~2.8(3.3)厘米,宽2~4(7)毫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渐狭或楔形,边缘具疏而不明显的浅锯齿,上面榄绿色,下面较淡,两面均被疏短柔毛及棕色凹陷腺点;叶柄长3~5毫米,被疏短柔毛。总状花序头状,长1~3厘米;苞片覆瓦状排列,偶见稀疏排列,圆倒卵形,长4~7毫米,宽3~5毫米,先端短尾尖,全缘,两面被疏柔毛,下面具凹陷腺点,边缘具毛,5脉,自基部掌状生出;花梗短,被疏短柔毛。花萼钟形。花冠紫红色、淡红色至白色,长约5毫米,略伸出于苞片,外面被微柔毛,内面在下唇之下,冠筒上略被微柔毛,余部无毛。雄蕊及雌蕊内藏。花盘前方呈指状膨大。小坚果球形,直径约1.2毫米,灰褐色,具深雕纹,无毛。花期6—9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林下。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除去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和中利湿。用于暑湿感冒,畏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煎服:3~9克,或研末。

(23)小鱼仙草 Mosla dianthera(Buch.-Ham.)Maxim.

【药名别名】假鱼香、痱子草。

【药用部位】为石荠苎属植物小鱼仙草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高至1米,四棱形,具浅槽,近无毛,多分枝。叶卵状披针形或菱状披针形,有时卵形,长1.2~3.5厘米,宽0.5~1.8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渐狭,边缘具锐尖的疏齿,近基部全缘,纸质,上面榄绿色,无毛或近无毛,下面灰白色,无毛,散布凹陷腺点;叶柄长3~18毫米。总状花序生于主茎及分枝的顶部,通常多数,长3~15厘米,密花或疏花;苞片针状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具肋,近无毛,与花梗等长或略超过,至果时则较之为短,稀与之等长;花梗长1毫米,果时伸长至4毫米,被极细的微柔毛,序轴近无毛。花萼钟形,长约2毫米,宽2~2.6毫米,外面脉上被短硬毛,二唇形,上唇3齿,卵状三角形,中齿较短,下唇2齿,披针形,上唇反向上,下唇直伸。花冠淡紫色,长4~5毫米,外面被微柔毛,内面具不明显的毛环,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雄蕊4,小坚果灰褐色,近球形,直径1~1.6毫米,具疏网纹。花果期5—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沟边湿润处。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发表,利湿止痒。用于感冒头痛,扁桃体炎,中暑,溃疡病,痢疾;外用治湿疹,痱子,皮肤瘙痒,疮疖,蜈蚣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24)石荠苎 Mosla scabra(Thunb.)C.Y.Wu et H.W.Li

【药名别名】鬼香油、热痱草。

【药用部位】为石荠苎属植物石荠苎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高20~100厘米,多分枝,分枝纤细,茎、枝均四棱形,具细条纹,密被短柔毛。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3.5厘米,宽0.9~1.7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近基部全缘,自基部以上为锯齿状,纸质,上面榄绿色,被灰色微柔毛,下面灰白色,密布凹陷腺点,近无毛或被极疏短柔毛;叶柄长3~16(20)毫米,被短柔毛。总状花序生于主茎及侧枝上,长2.5~15厘米;苞片卵形,花时及果时均超过花梗;花梗花时长约1毫米,果时长至3毫米,与序轴密被灰白色小疏柔毛。花萼钟形,长约2.5毫米,二唇形,上唇3齿呈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中齿略小,下唇2齿,线形,先端锐尖,果时花萼长至4毫米,宽至3毫米,脉纹显著。花冠粉红色。花期5—11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1150米的山坡、路旁、灌丛或沟边潮湿地。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7—8月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暑除温,解毒止痒。主治感冒头痛,咳嗽,中暑,风疹,痢疾,痔血,血崩,热痱,湿疹,肢癣,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15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

(25)心叶荆芥 Nepeta cataria L.

【药名别名】防风草、野藿香。

【药用部位】为荆芥属植物心叶荆芥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150厘米。茎直立,四棱形,基部木质化,被白色短柔毛。叶对生,叶柄长0.7~3厘米;叶片卵状或三角状心形,长2.5~7厘米,宽2.1~4.7厘米,先端钝或锐尖,基部心形或截形,边缘具粗圆齿,两面被短柔毛。聚伞花序二歧状分枝;小苞片短于花萼筒状,长约6毫米,外面被白色短毛,萼齿5,后齿较长,果时花萼增大;花冠白色,下唇有紫点,长约7.5毫米,外面被白色柔毛,上唇短,先端浅凹,下唇3裂,中裂片近圆形,边缘具粗齿,侧裂片圆裂片状;雄蕊4,后对较长,内藏;子房4裂,无毛,柱头2裂;花盘杯状,4浅裂。小坚果卵形,灰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山坡或灌丛中,标本采自黄土岗镇小漆园村。

【采收加工】7—9月割取地上部分,阴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活血止血。用于外感风热,头痛咽痛,麻疹透发不畅,吐血,衄血,外伤出血,跌打肿痛,疮痈肿痛,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注】本品含挥发油,可用作芳香剂或祛风剂,咀嚼其叶,可治牙痛。

(26)罗勒 Ocimum basilicum L.

【药名别名】香草、荆芥(用作蔬菜香料)。

【药用部位】为罗勒属植物罗勒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直立草本,全体芳香,高20~70厘米。茎四方形,上部多分枝,表面通常紫绿色,被柔毛。叶对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6厘米,宽1~3.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锯齿或全缘,叶柄长0.7~2厘米。轮伞花序顶生,呈间断的总状排列,每轮生花6朵,或更多;花轴长而被密柔毛;苞片卵形而小,边缘具毛;花萼管状,先端5裂,上面1片特大,近于圆形,其余4片较小,呈锐三角形;花冠二唇形,白色或淡红色,长约9毫米,上唇的4裂片几相等,裂片近圆形,边缘浅啮蚀状。下唇1片椭圆形,全缘;雄蕊4,二强,均伸出于花冠外,花药2室,靠合;子房4裂,花柱完全着生于子房底部,柱头2裂。小坚果4粒,卵形至矩圆形,长约2毫米,暗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我市城区和宋埠镇有栽培。

【采收加工】开花后割取地上部分,切段,鲜用或阴干。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祛风利湿,散瘀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胃腹胀满,消化不良,胃痛,肠炎腹泻,跌打肿痛,风湿关节痛;外用治蛇咬伤,湿疹,皮炎。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

(27)疏柔毛罗勒 Ocimum basilicum var.pilosum(Willd.)Benth.

【药名别名】醒头草、光明子、毛罗勒。

【药用部位】为罗勒属植物疏柔毛罗勒的全草和果实。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0~70厘米,芳香。茎直立,多分枝上升,被极多疏柔毛。叶对生,叶柄被极多疏柔毛;叶片长圆形,长约在2.5厘米以下,边缘有疏锯齿或全缘,有缘毛,上面疏生白色柔毛,下面散布腺点。轮伞花序,有6朵花或更多,组成有间断的较长的顶生总状花序,被极多疏柔毛;苞片狭卵形或披针形,边缘有缘毛,早落;花萼钟形,长3~7毫米,外面密被具节长柔毛,萼齿5,上唇3齿,中齿最大,近圆形,具短尖头,侧齿卵圆形,先端锐尖,下唇2齿,三角形,具刺尖,萼齿边缘均具缘毛,果时花萼增大、宿存;花冠淡粉红色或白色,长6~9毫米,伸出花萼,唇片外面密被长柔毛,上唇宽大,4裂,裂片近圆形,下唇长圆形,下倾;雄蕊4,二强,均伸出花冠外,后对雄蕊花丝基部具齿状附属物并且被短柔毛;子房4裂,花柱与雄蕊近等长,柱头2裂;花盘具4浅齿。小坚果长圆形。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少量栽培。

【采收加工】茎叶在7—8月采收,除去杂质,切细,晒干或鲜用。果实成熟后采收。

【功能主治】全草:健脾化湿,祛风活血;用于湿阻脾胃,纳呆腹痛,呕吐腹泻,外感发热,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皮肤湿疹。光明子(果实):清热,明目,祛翳;主治目亦肿痛,倒睫目翳,走马牙疳。

【用法用量】煎服:光明子,3~5克;全草,9~15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或水煎熏洗。

(28)牛至 Origanum vulgare L.

【药名别名】止痢草、野荆芥、土香薷。

【药用部位】为牛至属植物牛至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5~60厘米,芳香。茎直立,或近基部伏地生须根,四棱形,略带紫色,被倒向或微蜷曲的短柔毛。叶对生,叶柄长2~7毫米,被柔毛;叶片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长1~4厘米,宽4~15毫米,先端钝或稍钝,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或有远离的小锯齿,两面被柔毛及腺点。花序呈伞房状圆锥花序,开展,多花密集,由多数长圆状小假穗状花序组成,有覆瓦状排列的苞片;花萼钟形,长3毫米,外面被小硬毛或近无毛,萼齿5,三角形;花冠紫红色、淡红色或白色,管状钟形,长7毫米,两性花冠筒显著长于花萼,雌性花冠筒短于花萼,外面及内面喉部被疏短柔毛,上唇卵圆形,先端2浅裂,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侧裂片较小,均长圆状卵圆形;雄蕊4,在两性花中,后对短于上唇,前对略伸出,在雌性花中,前后对近等长,内藏子房4裂,花柱略超出雄蕊,柱头2裂;花盘平顶。小坚果卵圆形,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3600米的山坡、林下、草地或路旁。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

【采收加工】7—8月开花前割取地上部分,鲜用或扎把晒干。

【功能主治】解表,理气,清暑,利湿。用于感冒发热,中暑,胸膈胀满,腹痛吐泻,痢疾,黄疸,水肿,带下,小儿疳积,麻疹,皮肤瘙痒,疮疡肿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大剂量用至15~30克;或泡茶。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烂敷患处。

(29)紫苏 Perilla frutescens(L.)Britt.

【药名别名】红苏。

【药用部位】为紫苏属植物紫苏的茎(苏梗)、叶(苏叶)和果实(苏子)。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高30~200厘米,被长柔毛。叶片宽卵形或圆卵形,长7~13厘米,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脉上被贴生柔毛;叶柄长3~5厘米,密被长柔毛。轮伞花序2花,组成顶生和腋生、偏向一侧、密被长柔毛的假总状花序,每花有1苞片;花萼钟状,下部被长柔毛,有黄色腺点,果时增大,基部一边肿胀,上唇宽大,3齿,下唇2齿,披针形,内面喉部具疏柔毛;花冠紫红色或粉红色至白色,长3~4毫米,上唇微缺,下唇3裂。小坚果近球形,灰棕色或褐色,有网纹,果萼长约10毫米。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少量栽培。

【采收加工】苏梗:秋季采割,除去杂质,洗净趁鲜切片,晒干。苏叶: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苏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苏子: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苏梗: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苏梗,5~9克;苏叶,5~9克;苏子,3~9克。

(30)野生紫苏 Perilla frutescens var.acuta(Thunb.)Kudo

【药名别名】尖紫苏、野紫苏。

【药用部位】为紫苏属植物野生紫苏的茎、叶和果实。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被长柔毛,高30~200厘米,茎绿色或紫色,圆角四方形。叶阔卵形或圆卵形,长7~13厘米,宽4.5~10厘米,先端短尖或凸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有粗锯齿,两面绿色或紫色,或仅于背面紫色;叶面被疏柔毛,背面脉上被贴生柔毛;叶柄长3~5厘米,密被长柔毛。总状花序长1.5~15厘米,密被长柔毛;花萼长约3毫米,下部被长柔毛,有黄色腺点,结果时长至1.1厘米;花冠白色至紫色,长3~4毫米;雄蕊几不伸出。小坚果灰褐色,直径约1.5毫米。花期8—11月,果期8—12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末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同紫苏。

【用法用量】同紫苏。

【附注】在我市只见收购其果实(苏子)。

(31)夏枯草 Prunella vulgaris L.

【药名别名】夏枯球、牛色草。

【药用部位】为夏枯草属植物夏枯草的带花果穗。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木,根茎匍匐,在节上生须根。茎高20~30厘米,上升,下部伏地,自基部多分枝,钝四棱形,具浅槽,紫红色,被稀疏的糙毛或近于无毛。茎叶卵状长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长1.5~6厘米,宽0.7~2.5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截形至宽楔形,下延至叶柄成狭翅,边缘具不明显的波状齿或几近全缘,草质,上面橄榄绿色,具短硬毛或几无毛,下面淡绿色,几无毛,侧脉3~4对,在下面略突出,叶柄长0.7~2.5厘米,自下部向上渐变短;花序下方的一对苞叶似茎叶,近卵圆形,无柄或具不明显的短柄。轮伞花序密集组成顶生长2~4厘米的穗状花序,每一轮伞花序下承以苞片;苞片宽心形,外面在中部以下沿脉上疏生刚毛,内面无毛,边缘具毛,膜质,浅紫色。花萼钟形,倒圆锥形。花冠紫色、蓝紫色或红紫色,3裂,中裂片较大,先端边缘具流苏状小裂片,侧裂片长圆形,垂向下方,细小。小坚果黄褐色,长圆状卵珠形,长1.8毫米,宽约0.9毫米,微具沟纹。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路旁及沟边潮湿处。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克;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

(32)香茶菜 Rabdosia amethystoides(Benth.)Hara

【药名别名】小叶蛇总管。

【药用部位】为香茶菜属植物香茶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根茎肥大,疙瘩状,木质,向下密生纤维状须根。茎高0.3~1.5米,四棱形,具槽,密被向下贴生疏柔毛或短柔毛,草质,在叶腋内常有不育的短枝,其上具较小型的叶。叶卵状圆形、卵形至披针形,先端渐尖、急尖或钝,基部骤然收缩后长渐狭或阔楔状渐狭而成具狭翅的柄,边缘除基部全缘外具圆齿,草质,上面榄绿色,下面较淡,均密被白色或黄色小腺点。花序为由聚伞花序组成的顶生圆锥花序,疏散,聚伞花序多花,分枝纤细而极叉开;苞叶与茎叶同形,通常卵形,较小,近无柄,向上变苞片状。花萼钟形,长与宽约2.5毫米,外面疏生极短硬毛或近无毛,满布白色或黄色腺点,萼齿5,近相等,三角状,约为萼长之1/3,果萼直立,阔钟形,长4~5毫米,直径约5毫米,基部圆形。花冠白色、蓝白色或紫色,上唇带紫蓝色。成熟小坚果卵形,长约2毫米,宽约1.5毫米,黄栗色,被黄色及白色腺点。花期6—10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920米的林下或草丛中的湿润处。我市分布于龟山。

【采收加工】6—10月开花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随采随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于毒蛇咬伤,跌打肿痛,筋骨酸痛,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水煎冲黄酒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33)显脉香茶菜 Rabdosia nervosa(Hemsl.)C.Y.Wu et H.W.Li

【药名别名】药荆芥、蓝花柴胡。

【药用部位】为香茶菜属植物显脉香茶菜的茎叶。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高达1米,密被倒向微柔毛。叶片狭披针形,长3.5~12厘米,侧脉两面隆起,上面仅脉上有微柔毛,下面近无毛;叶柄长0.5~1厘米,被微柔毛。聚伞花序具梗,5~11花,于茎顶组成疏松的圆锥花序,花序轴及花梗均密被微柔毛;苞片狭披针形,小苞片条形,细小;花萼钟状,长约1.5毫米,外密被微柔毛,齿5,披针形,锐尖,与筒等长,果时萼增大,呈宽钟状,长2.5毫米,宽达3毫米;花冠蓝色,长约6毫米,筒近基部上面浅囊状,上唇4等裂,下唇舟形;雄蕊及花柱略伸出。小坚果倒卵形,被微柔毛。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沟边草丛中。我市分布于三河口镇的平堵山。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毒蛇咬伤;外用治烧烫伤,毒蛇咬伤,脓疱疮,湿疹,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15~6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

(34)碎米桠 Rabdosia rubescens(Hemsl.)Hara(暂定)

【药名别名】冬凌草、破血丹。

【药用部位】为香茶菜属植物碎米桠的地上全株。

【植物形态】小灌木,高30~100厘米;根茎木质,有长纤维状须根。茎直立,多数,基部近圆柱形,灰褐色或褐色,无毛,皮层纵向剥落,上部多分枝,分枝具花序,茎上部及分枝均四棱形,具条纹,褐色或带紫红色,密被小疏柔毛,幼枝极密被茸毛,带紫红色。茎叶对生,卵圆形或菱状卵圆形,先端锐尖或渐尖。聚伞花序或狭圆锥花序;苞叶菱形或菱状卵圆形至披针形,向上渐变小,在圆锥花序下部者超出于聚伞花序,在上部者则往往短于聚伞花序很多,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边缘具疏齿至近全缘,外密被灰色微柔毛及腺点,明显带紫红色,内面无毛,10脉,萼齿5,齿均卵圆状三角形,近钝尖,上唇3齿,中齿略小,下唇2齿稍大而平伸。果时花萼增大,管状钟形,略弯曲,长4~5毫米,脉纹明显。花冠长约7毫米。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长1.3毫米,淡褐色,无毛。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丛、林地及路边向阳处。我市分布于护儿山。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用于咽喉肿痛,感冒头痛,气管炎,慢性肝炎,风湿关节痛,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30~60克,或制成各种剂型内服。

(35)血盆草 Salvia cavaleriei var.simplicifolia Stib.

【药名别名】朱砂草、关公须。

【药用部位】为鼠尾草属植物血盆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根褐色,多细长的侧根。茎单一或数枝丛生,不分枝,被短柔毛。叶大多基生,通常为单叶,偶为3小叶,叶片卵形,长4~14厘米,宽2~6厘米,顶端锐尖或钝,基部狭心形或圆形,边缘具圆齿,叶面绿色,无毛,或被疏柔毛,背面紫色,叶柄长2.5~11厘米,通常比叶片长;3小叶时侧生小叶小,近于无柄或仅有极短的柄。轮伞花序有2~6朵花;萼筒状钟形,长4.5~5毫米,外面近于无毛,上唇卵圆形或宽三角形,下唇较上唇长,半裂为2尖细齿;花冠紫色或紫红色,上唇长圆形,长2~3毫米,顶端微凹,侧裂片卵形,中裂片较宽大,长圆形,顶端圆;雄蕊伸于花冠上唇外。小坚果椭圆形。花期6—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杂木林下或灌丛中。我市分布于龟山。

【采收加工】7—10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活血消肿,清热利湿。主治咯血,吐血,鼻血,崩漏,湿热泻痢,带下,创伤出血,跌打伤痛。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研末撒敷或加水捣烂敷患处。

(36)华鼠尾草 Salvia chinensis Benth.

【药名别名】石见穿、紫参。

【药用部位】为鼠尾草属植物华鼠尾草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0~70厘米。根多分枝,直根不明显,黄褐色。全株被倒生的短柔毛或长柔毛。茎单一或分枝,直立或基部倾斜,四棱形。叶对生,下部叶为三出复叶,顶端小叶较大,两侧小叶较小,卵形或披针形,上部单叶,卵形至披针形,长1.5~8厘米,宽0.8~4.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近心形或楔形,边缘具圆锯或全缘,两面均被短柔毛。轮伞花序,每轮有花6,组成总状花序或总状圆锥花序,顶生,花序长5~24厘米;苞片披针形,长于小花梗;花萼钟状,长4.5~6毫米。有11条脉纹,花冠紫色或蓝紫色,冠筒长10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倒心形,先端凹,下唇呈3裂,中裂片倒心形;雄蕊花丝较短,藏于花冠之内。小坚果椭圆状卵形,褐色,光滑,包被于宿萼之内。花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沟边、路旁较湿润处。我市山区丘陵、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开花期采割全草,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镇痛。用于黄疸型肝炎,癌症,肾炎,带下,痛经,淋巴结结核,象皮病;外用治面神经麻痹,乳腺炎,疖肿。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37)河南鼠尾草 Salvia honania L.H.Bailey

【药名别名】红骨参、红根。

【药用部位】为鼠尾草属植物河南鼠尾草的根。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纤维状,簇生,纤细。茎直立,高40~55厘米,钝四棱形,具四沟,不分枝或少分枝,密被具腺长柔毛。叶为单叶或由3小叶组成的复叶,具柄,叶柄长3~11厘米,腹凹背凸,基部略宽大成鞘状;单叶时叶片为卵圆形,长5~7厘米,宽4~5.5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基部心形,边缘具粗锯齿或圆齿状锯齿,草质,两面被长柔毛或疏柔毛,边缘具缘毛;复叶的顶生小叶较侧生小叶大数倍,长5~10.5厘米,宽4.5~8厘米,其余与单叶相同,小叶柄长1~4.3厘米,被毛同叶柄。轮伞花序5~9花,疏离,组成顶生总状或总状圆锥花序。花萼筒状,二唇形,上唇三角形,长约1.7毫米,宽3.4毫米,全缘或近全缘,具缘毛,下唇较大,2齿裂,齿三角形,先端渐尖。花冠伸出,冠筒长6~7毫米,近等大,冠檐二唇形,开展,上唇长圆形,长4.7毫米,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基部狭小,顶端宽大,微凹,分成2小裂片,小裂片边缘流苏状,侧裂片较小,卵圆形。花盘前方略膨大。小坚果长圆状椭圆形,光滑。花期5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或路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挖根,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调经,祛瘀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

(38)丹参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药名别名】红丹参、紫丹参。

【药用部位】为鼠尾草属植物丹参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根肥厚,肉质,外面朱红色,内面白色,长5~15厘米,直径4~14毫米,疏生支根。茎直立,高40~80厘米,四棱形,具槽,密被长柔毛,多分枝。叶常为奇数羽状复叶,叶柄长1.3~7.5厘米,密被向下长柔毛,小叶3~5(7),长1.5~8厘米,宽1~4厘米,卵圆形或椭圆状卵圆形或宽披针形,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偏斜,边缘具圆齿,草质,两面被疏柔毛,下面较密;小叶柄长2~14毫米,与叶轴密被长柔毛。轮伞花序6花或多花,下部者疏离,上部者密集,组成长4.5~17厘米具长梗的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花萼钟形,带紫色,二唇形,上唇全缘,三角形,长约4毫米,宽约8毫米;花冠紫蓝色,外被具腺短柔毛,尤以上唇为密,内面离冠筒基部2~3毫米有斜生不完全小疏柔毛毛环,冠筒外伸,比冠檐短,基部宽2毫米,向上渐宽,至喉部宽达8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镰刀状,向上竖立,先端微缺,下唇短于上唇,3裂,中裂片长5毫米,宽达10毫米,先端2裂。小坚果黑色,椭圆形,长约3.2厘米,直径1.5毫米。花期4—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或溪边。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

【采收加工】11月上旬采挖,除去泥土、须根,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入丸、散。

(39)单叶丹参 Salvia miltiorrhiza var.charbonnelii(Levl.)C.Y.Wu

【药名别名】女红根、血参。

【药用部位】为鼠尾草属植物单叶丹参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肥厚,外面红色。茎高40~80厘米,有长柔毛。叶为单叶,间有具3小叶的复叶,叶片和小叶片圆形或近圆形,两面有毛。轮伞花序6至多花,组成顶生或腋生假总状花序,密生腺毛或长柔毛;苞片披针形,花萼紫色,有11条脉纹,长约11毫米,外有腺毛,二唇形,上唇阔三角形,顶端有3个聚合小尖头,下唇有2齿,三角形或近半圆形;花冠蓝紫色,长2~2.7厘米,筒内有毛环,上唇镰刀形,下唇短于上唇,3裂,中间裂片最大;雄蕊着生于下唇基部。小坚果黑色,椭圆形。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20~1300米的山坡、林下草丛或溪谷旁。我市分布于木子店镇和龟山镇。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晒干或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调经。主治月经不调,崩漏。

【用法用量】尚未查到专门资料,建议参照丹参相关内容。

【附注】本植物为丹参的单叶变种,其形态描述中只对叶形的区别做简要说明。

(40)白花丹参 Salvia miltiorrhiza f.alba C.Y.Wu et H.W.Li

【药名别名】丹参。

【药用部位】为鼠尾草属植物白花丹参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肥厚,外面红色。茎高40~80厘米,有长柔毛。叶常为单数羽状,为复叶;小叶1~3对,卵形或椭圆状卵形,两面有毛。花为白花,轮伞花序,组成顶生或腋生假总状花序,密生腺毛或长柔毛;苞片披针形,花萼白色,有11条脉纹,长约11毫米,外有腺毛,二唇形,上唇阔三角形,顶端有3个聚合小尖头,下唇有2齿,三角形或近半圆形;花冠白色,长2~2.7厘米,筒内有毛环,上唇镰刀形,下唇短于上唇,3裂,中间裂片最大;雄蕊着生于下唇基部。小坚果黑色,椭圆形。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区丘陵地带。我市龟山镇、张广河村有少量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止血散瘀,消肿解毒。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硬化,静脉曲张,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显著疗效。

【用法用量】尚无相关资料,可参照丹参。

【附注】本品为丹参的白花变种。

(41)(三倍体)丹参 学名不详

【药名别名】丹参。

【药用部位】为鼠尾草属植物(三倍体)丹参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株高约60厘米,全株被柔毛。根圆柱形,外皮土红色。茎四棱形,有分枝。叶对生,下部为三出复叶,中间叶片较大,近圆形,叶柄较长;上部为单叶。夏季开花,顶生和腋生轮伞花序;花冠有白色、蓝紫色两种,均同期开放。

【生境分布】据了解,这种(三倍体)丹参为我市从天津引进的丹参良种,其种植基地是夫子河、歧亭和宋埠三个乡镇,当时计划面积20000亩。它的优点是植株较矮,产量高。

【采收加工】这种丹参是分株繁殖的,调查时正值培育种苗,不作为成品采收。

【功能主治】同丹参。

【用法用量】同丹参。

【附注】对于这种丹参的形态描述,既无文献资料,又未查到当时的采集记录,只凭种植现场之印象而简述,仅供参考。

(42)南丹参 Salvia bowleyana Dunn(暂定)

【药名别名】丹参、土丹参。

【药用部位】为鼠尾草属植物南丹参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1米。茎粗壮,呈钝四棱形,具沟槽,被下向长柔毛。根肥厚,外表红色。叶为羽状复叶,对生;叶柄长4~6厘米,被长柔毛;叶片长10~20厘米,有小叶(5)7片,顶生小叶卵圆状披针形,边缘具圆齿状锯齿;侧脉5~6对。轮伞花序8至多花,组成14~30厘米顶生总状花序或总状圆锥花序;花萼筒状,二唇形,上唇宽三角形,下唇较小,三角形,浅裂或2齿;花冠淡紫色、紫色至蓝紫色,冠筒长约10毫米,伸出花萼,冠檐二唇形,上唇略呈镰刀状,下唇稍呈长方形,3裂,中裂片最大,倒心形;花柱伸出,先端呈不相等2浅裂。小坚果椭圆形。花期3—7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间、路旁及水边。我市祖公山、芦家河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用于胸痹绞痛,心烦,心悸,脘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崩漏,肝脾肿大,关节痛,疝气痛,疮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入丸、散。

(43)拟丹参 Salvia sinica Migo

【药名别名】丹参。

【药用部位】为鼠尾草属植物拟丹参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粗,木质,直径约1厘米,被鳞片及残存叶柄,密被污黄色柔毛;主根肥大,木质,直径1厘米,长达30厘米,外皮淡紫色或褐紫色,须根多数。茎单一或少数簇生,直立,高0.5~1米,上部具分枝,钝四棱形,具四槽,被倒向疏柔毛。基出叶不存在,茎生叶为具5小叶,稀为具3或7小叶的羽状复叶,小叶卵圆形,长1.25~5.5厘米,宽0.9~3.5厘米,先端渐尖或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有时偏斜,边缘具规则的圆齿,草质,上面绿色,下面较淡,上面被疏柔毛至近无毛,下面被疏柔毛,顶生小叶叶柄长0.5~2厘米,侧生小叶叶柄长0.2~0.6厘米;叶柄长1~3.5厘米,密被疏柔毛。轮伞花序4花,疏离,组成顶生总状或总状圆锥花序。花萼筒状,二唇形,上唇三角形,长约3毫米,宽约4毫米,下唇与上唇近等长,浅裂成2齿,齿三角形,先端锐尖。花冠淡黄色,稀红色,冠筒近外伸或稍外伸,冠檐二唇形,上唇镰刀状,两侧折合,长约13毫米,宽约6毫米,几与下唇成直角,下唇直伸,长方形。小坚果椭圆形,长约2.5毫米,暗褐色。花期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溪沟旁。我市夫子河等地有少量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同丹参。

【用法用量】同丹参。

【附注】我市还分布有皖鄂丹参、紫花皖鄂丹参,本书未收载。

(44)荔枝草 Salvia plebeia R.Br.

【药名别名】蛤蟆草、野腊菜。

【药用部位】为鼠尾草属植物荔枝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二年生直立草本,高15~90厘米,多分枝。茎方形,被短柔毛。叶长圆形或披针形,长2~6厘米,宽8~25毫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有圆锯齿,下面有金黄色腺点,脉上有短柔毛;叶柄长4~15毫米。轮伞花序具2~6花,腋生或顶生,集成多轮的穗形总状花序;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长2.7毫米,外面有金黄色腺点,脉上有短柔毛,分2唇,上唇有5条脉纹,下唇有2齿和6条脉纹,齿呈正三角形,顶端急尖;花冠紫色,长4.5毫米,冠筒内面基部有毛环,上唇长圆形,端有凹口,外面被短柔毛,下唇有3裂片,中裂片倒心形,侧裂片近于半圆形,发育雄蕊2枚,着生于下唇基部,伸出冠筒外,花药1室。小坚果倒卵圆形,褐色,有腺点。花期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于河边荒地或路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6—7月采收,洗净,切细,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凉血止血。用于扁桃体炎,肺结核咯血,支气管炎,腹水肿胀,肾炎水肿,崩漏,便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用治痈肿,痔疮肿痛,乳腺炎,阴道炎。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45)一串红 Salvia splendens Ker-Gawl.

【药名别名】西洋红。

【药用部位】为鼠尾草属植物一串红的花或全草。

【植物形态】亚灌木状草本,高可达90厘米。茎钝四棱形,具浅槽,无毛。叶卵圆形或三角状卵圆形,长2.5~7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截形或圆形,稀钝,边缘具锯齿,上面绿色,下面较淡,两面无毛,下面具腺点;茎生叶叶柄长3~4.5厘米,无毛。轮伞花序2~6花,组成顶生总状花序,花序长达20厘米或以上;苞片卵圆形,红色,大,在花开前包裹着花蕾,先端尾状渐尖,花序轴被微柔毛。花萼钟形,红色,开花时长约1.6厘米,花后增大达2厘米,外面沿脉上被染红的具腺柔毛,内面在上半部被微硬伏毛,二唇形,唇裂达花萼长1/3,上唇三角状卵圆形,下唇比上唇略长,深2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渐尖。花冠红色,长4~4.2厘米,外被微柔毛,内面无毛,冠筒筒状,直伸,在喉部略增大,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略内弯,长圆形,长8~9毫米,宽约4毫米,先端微缺,下唇比上唇短,3裂,中裂片半圆形,侧裂片长卵圆形,比中裂片长。花盘等大。小坚果椭圆形,长约3.5毫米,暗褐色,顶端具不规则极少数的皱褶突起,边缘或棱具狭翅,光滑。花期3—10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都有栽培。

【采收加工】花:未全开时采集,阴干或晒干。全草:夏、秋季割取,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花:活血调经,祛风除湿。全草:清热,凉血,消肿。

【用法用量】花:不详。全草:煎服,20克;外用鲜品捣烂外敷疔疮。

(46)荆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Benth.)Briq.

【药名别名】香荆芥、麻荆芥。

【药用部位】为裂叶荆芥属植物荆芥的全草及花穗。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具强烈香气。茎直立,四棱形,上部多分枝,基部棕紫色。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叶对生,茎基部的叶片无柄或近无柄,羽状深裂,裂片5,中部及上部叶无柄,羽状深裂,裂片3~5,长1~3.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楔状渐狭并下延至叶柄,裂片披针形,全缘,上面暗绿色,下面灰绿色,两面均无毛。花为轮伞花序,多轮密集于枝端,形成穗状,长3~13厘米;苞片叶状,长4~17毫米;小苞片线形,较小;花小,花萼漏斗状倒圆锥形,长约3毫米,直径约1.2毫米,被灰色柔毛及黄绿色腺点,先端5齿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花冠浅红紫色,二唇形,长约4毫米,上唇先端2浅裂,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雄蕊4,子房4纵裂,花柱基生,柱头2裂。小坚果4,长圆状三棱形,长约1.5毫米,直径约0.7毫米,棕褐色,表面光滑。花期7—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时我市仍为全省荆芥主产区之一,现在很少种植。

【采收加工】秋季花开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或先摘下花穗,再割取茎枝,分别晒干。

【功能主治】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荆芥穗效用相同,唯发散之力较强。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捣烂或研末调敷患处。

【附注】20世纪70年代栽培的荆芥可一年收获两次。本品即《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

(47)半枝莲 Scutellaria barbata D.Don

【药名别名】并头草、牙刷草。

【药用部位】为黄芩属植物半枝莲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须状。茎直立,四棱形,高15~50厘米。叶对生,卵形至披针形,长7~32毫米,宽4~15毫米,基部截形或心形,先端钝形,边缘具疏锯齿;茎下部的叶有短柄,顶端的叶近于无柄。花轮有花2朵并生,集成顶生和腋生的偏侧总状花序;苞片披针形,上面及边缘有毛,背面无毛;花柄长1~15毫米,密被黏液性的短柔毛;花萼钟形,顶端2唇裂,在花萼管一边的背部常附有盾片;花冠浅蓝紫色,管状,顶端2唇裂,上唇盔状,3裂,两侧裂片齿形,中间裂片圆形,下唇肾形;雄蕊4,二强,不伸出;子房4裂,花柱完全着生在子房底部,顶端2裂。小坚果球形,横生,有弯曲的柄。花期5—6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水田边、溪旁或湿草地。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茎叶茂盛时采挖,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尿消肿。用于热毒痈肿,咽喉疼痛,肺痈,肠痈,瘰疬,毒蛇咬伤,跌打损伤,吐血,衄血,血淋,水肿,腹水及癌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加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

【附注】栽培条件下,一年可收获三次。

(48)莸状黄芩 Scutellaria caryopteroides Hand.-Mazz.

【药名别名】莸黄芩、匙匙菜。

【药用部位】为黄芩属植物莸状黄芩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具纤维状根。茎较粗壮,高80~100厘米,直立,直径达4毫米,上部钝四棱形,密被平展的微柔毛。叶近坚纸质,三角状卵形,茎中部者长达6厘米,宽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心形至近截形,边缘具双重的圆齿状锯齿,两面密被微柔毛,侧脉约4对,叶柄长0.5~3.5厘米,茎中部者长达3厘米,密被平展具腺的微柔毛。花对生,于茎及上部分枝排列成长6~15厘米的总状花序;花梗长2~3毫米,与序轴密被平展具腺的微柔毛;苞片菱状长圆形,具柄,全缘或最下一对边缘具锯齿,密被具腺的微柔毛。花萼开花时长约2毫米,高约1毫米。花冠暗紫色,长约1.6厘米,外疏被具腺的微柔毛;冠筒前方囊状膨大,中部宽1.6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盔状,内凹,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宽4毫米,先端微缺,两侧裂片卵圆形,宽1.5毫米。雄蕊4,二强;花丝扁平。花盘肥厚,前方稍隆起;子房柄长0.5毫米,无毛。花期6—7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1500米的谷地河岸或向阳坡地上。我市平堵山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治黄疸型肝炎,咽喉炎,牙痛。

【用法用量】参考韩信草。

【附注】本品原定名为“光紫黄芩”,现按省鉴定的莸状黄芩收载。

(49)韩信草 Scutellaria indica L.

【药名别名】向天盏。

【药用部位】为黄芩属植物韩信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全体被毛,高10~37厘米。茎四方形,直立,基部倾卧,有分枝。叶对生,圆形、卵圆形或肾形,长8~29毫米,宽10~28毫米,先端钝圆,基部心形,边缘有圆锯齿,两面密生细毛;叶柄长5~15毫米。花轮有花2朵,集成偏侧的顶生总状花序;苞片卵圆形,两面都有短柔毛;小梗基部有1对刚毛状小苞片;花萼钟状,长2毫米,外面被黏柔毛,具2唇,全缘,萼筒背上生1囊状盾片;花冠紫色,二唇形,长约19毫米,外面被腺体和短柔毛,上唇先端微凹,下唇有3裂片;雄蕊2对,不伸出,药室靠合;花柱着生于子房底,先端2裂,小坚果横生,卵圆形。花期4—5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于谷地、山坡向阳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止血消肿。主治痈肿疔毒,肺痈,肠痈,瘰疬,毒蛇咬伤,肺热咳喘,牙痛,喉痹,咽痛,筋骨疼痛,吐血,咯血,便血,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或捣汁,鲜品30~60克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洗。

(50)京黄芩 Scutellaria pekinensis Maxim.

【药名别名】北京黄芩、筋骨草。

【药用部位】为黄芩属植物京黄芩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直立草本。茎高24~40厘米,基部常带紫色,疏被上曲的白色小柔毛。叶具柄,柄长0.5~2厘米、叶片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1.4~4.7厘米,宽1.2~3.5厘米,两面疏被贴伏的小柔毛。花对生,排列成长4.5~11.5厘米顶生的总状花序;苞片除最下一对较大且呈叶状外均细小,狭披针形;花萼长约3毫米,盾片高1.5毫米,果时十分增大;花冠蓝紫色,长1.7~1.8厘米,筒前方基部略呈膝曲状,下唇中裂片宽卵圆形;雄蕊4,二强;花盘肥厚,前方隆起。小坚果卵形,腹面中下部具1果脐。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600~1800米的石坡、潮湿谷地或林下。我市龟山、张广河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参考韩信草。

(51)地蚕 Stachys geobombycis C.Y.Wu

【药名别名】土虫草、肺痨草、地藕。

【药用部位】为水苏属植物地蚕的根茎或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50厘米。根茎横走,肉质,肥大。茎具四槽,在棱及节上疏被倒向疏柔毛状刚毛。叶柄长1~4.5厘米,密被疏柔毛状刚毛;叶片长圆状卵圆形,长4.5~8厘米,宽2.5~3厘米,先端钝,基部浅心形或圆形,边缘有整齐的粗大圆齿状锯齿,上面散布疏柔毛状刚毛。下面沿主脉密被柔毛状刚毛;苞叶变小,最下一对苞叶与茎叶同形。轮伞花序腋生,4~6花,组成穗状花序;苞片少数,线状钻形;花梗长约1毫米,被微柔毛;花萼倒圆锥形,细小,外面密被微柔毛及具腺微柔毛,萼筒长4毫米,齿5,边缘有具腺微柔毛,先端具胼胝尖头;花冠淡紫色至紫蓝色,亦有淡红色,冠筒长约7毫米,外面在上面被微柔毛,内面近基部1/3处有水平向微柔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长圆状卵圆形,外面被微柔毛,下唇水平开展,轮廓卵圆形,外面被微柔毛,内面在中部散布微柔毛,3裂,中裂片最大,侧裂片卵圆形;雄蕊4,前对稍长,花丝丝状,中部以下被微柔毛,花药卵圆形;花柱丝状,花盘杯状。小坚果黑色。花期4—5月。

【生境分布】生于荒地、田边及草丛湿地上。我市各地有分布,也有栽培。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蒸熟晒干。

【功能主治】益肾润肺,补血消疳。用于肺痨咳嗽咯血,盗汗,肺虚气喘,血虚体弱,小儿疳积。全草药用资料不详。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52)水苏 Stachys japonica Miq.

【药名别名】鸡苏、凉粉草。

【药用部位】为水苏属植物水苏的地上部分或带根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具横走根茎,茎高20~80厘米,节上具小刚毛。叶对生,叶柄长3~17毫米,近茎基部者最长,向上渐短;叶片长圆状宽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2.3厘米,先端微急尖,基部圆形至微心形,边缘具圆齿状锯齿,两面无毛。轮伞花序6~8花,下部者远离,上部稍密集排列成长5~13厘米的假穗状花序;小苞片刺状,微小;花萼钟状,连齿长达7.5毫米,外被具腺微柔毛,稀毛贴生或近于无毛,10脉,齿5,三角状披针形,具刺尖头;花冠粉红色或淡红紫色,长约1.2厘米,筒内具毛环,檐部二唇形,上唇直立,下唇3裂,中裂片近圆形;雄蕊4,均延伸至上唇片之下;花柱丝状,先端相等2浅裂,子房无毛。小坚果卵球形,无毛。花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水沟边或河岸湿地。我市各地有散在分布。

【采收加工】7—8月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利咽,止血消肿。用于感冒,痧症,肺痿,肺痈,头风目眩,咽痛,吐血,咯血,衄血,崩漏,痢疾,淋证,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撒敷,或捣烂敷患处。

(53)穗花香科科 Teucrium japonicum Willd.

【药名别名】水藿香、野藿香。

【药用部位】为香科科属植物穗花香科科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茎高50~80厘米,近无毛。叶柄长为叶片长的1/5以下,叶片卵状长圆形,长5~10厘米,宽1.5~4.5厘米,两面近无毛。假穗状花序生于主茎及上部分枝的顶端,茎顶者常分枝呈圆锥状,无毛;苞片条状披针形,花长1.1~1.5厘米;花萼筒状,5齿近相等;花冠白色或淡红色,筒长为花冠的1/4,檐部单唇形,中裂片最大,倒卵形;雄蕊伸出,花盘盘状,边缘微波状;花柱先端2裂。小坚果倒卵形,合生面超过果长之半,种子球形。花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1100米的林下山坡沟边。我市熊家铺有分布。

【采收加工】7—10月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发表散寒,利湿除痹。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

(54)庐山香科科 Teucrium pernyi Franch.

【药名别名】野荏荷。

【药用部位】为香科科属植物庐山香科科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茎高0.6~1米,密被白色下弯的短柔毛。叶具短柄,叶片卵状披针形,长3.5~5.3厘米,两面被微柔毛,下面脉上与叶柄被白色稍弯曲的短柔毛。假穗状花序腋生及顶生,苞片卵形,花具细梗;花萼钟状,喉部内具毛环,二唇形,上唇中齿极发达,近圆形,两侧齿长不及中齿之半,下唇2齿三角状钻形,2齿间弯缺裂至喉部;花冠白色,或带红晕,筒稍伸出,檐部单唇形,唇片与筒成直角,中裂片特发达,椭圆状匙形,内凹,最后一对裂片近三角形;雄蕊超过花冠筒一半;花盘盘状,全缘。小坚果倒卵形,具网状雕纹,合生面不达小坚果全长1/2。花期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及原野、林下草丛中。我市熊家铺、双庙关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肝活血。用于肺脓疡,小儿惊风,痈疮,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煎服:6~15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洗。

(55)百里香 Thymus mongolicus Ronn.

【药名别名】地椒、千里香。

【药用部位】为百里香属植物百里香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半灌木。茎多数,匍匐或上升;不育枝从茎的末端或基部生出,匍匐或上升,被短柔毛;花枝高(1.5)2~10厘米,在花序下密被向下曲或稍平展的疏柔毛,下部毛变短而疏,具2~4对叶,基部有脱落的先出叶。叶为卵圆形,长4~10毫米,宽2~4.5毫米,先端钝或稍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全缘或稀有1~2对小锯齿,两面无毛,侧脉2~3对,在下面微突起,腺点多少有些明显,叶柄明显,靠下部的叶柄长约为叶片1/2,在上部则较短;苞叶与叶同形,边缘在下部1/3具缘毛。花序头状,多花或少花,花具短梗。花萼管状钟形或狭钟形,长4~4.5毫米,下部被疏柔毛,上部近无毛,下唇较上唇长或与上唇近相等,上唇唇齿短,齿不超过上唇全长1/3,三角形,具缘毛或无毛。花冠紫红色、紫色或淡紫色、粉红色,长6.5~8毫米,被疏短柔毛,冠筒伸长,长4~5毫米,向上稍增大。小坚果近圆形或卵圆形,压扁状,光滑。花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干燥山坡砂质地。我市分布于狮子峰、张家畈镇。

【采收加工】6—7月采收,阴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祛风止痛。治吐逆,腹痛,泄泻,食少痞胀,风寒咳嗽,咽肿,牙疼,身痛,肌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克;研末或浸酒。外用:研末撒敷,或煎水洗。

(56)迷迭香 Rosmarinus officinalis L.

【药名别名】无。

【药用部位】为迷迭香属植物迷迭香的全草。

【植物形态】常绿小灌木,高1~2米,有纤弱、灰白色的分枝,全株具香气。叶对生,无柄;叶片线形,革质,长约3.4厘米,宽2~4毫米,上面暗绿色,平滑,下面灰色,被毛茸,有鳞腺,叶缘反转,下面主脉明显。花轮生于叶腋,紫红色,唇形;萼钟状,二唇形,有粉毛;花冠2唇,筒部短,喉部广阔,上唇2瓣,下唇3裂,大型,凹面有紫点;雄蕊仅前方1对发育;子房2室,花柱微超出上唇外侧。小坚果4,平滑,卵球形。花期4—11月。

【生境分布】我市偶见花圃有引进栽培。

【采收加工】5—6月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发汗,健脾,安神,止痛。用于各种头痛,防止早期脱发。

【用法用量】煎服:4.5~9克。外用:适量,浸水洗。

【附注】迷迭香和硼砂混合做成浸剂,能防止早期秃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