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心草科 Juncaceae
(1)小灯心草 Juncus bufonius L.
【药名别名】野灯草。
【药用部位】为灯心草属植物小灯心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20厘米,有多数细弱、浅褐色须根。茎丛生,细弱,直立或斜升,有时稍下弯,基部常红褐色。叶基生和茎生,茎生叶常1枚;叶片线形,扁平,长1~13厘米,宽约1毫米,顶端尖;叶鞘具膜质边缘,无叶耳。花序呈二歧聚伞状,或排列成圆锥状,生于茎顶,占整个植株的1/4~4/5,花序分枝细弱而微弯;叶状总苞片长1~9厘米,常短于花序;花排列疏松,很少密集,具花梗和小苞片;小苞片2~3枚,三角状卵形,膜质,长1.3~2.5毫米,宽1.2~2.2毫米;花被片披针形,外轮者长3.2~6毫米,宽1~1.8毫米,背部中间绿色,边缘宽膜质,白色,顶端锐尖,内轮者稍短,几乎全为膜质,顶端稍尖;雄蕊6枚,长为花被的1/3~1/2;花药长圆形,淡黄色;花丝丝状;雌蕊具短花柱;柱头3,外向弯曲,长0.5~0.8毫米。蒴果三棱状椭圆形,黄褐色,长3~4(5)毫米,顶端稍钝,3室。种子椭圆形,两端细尖,黄褐色,有纵纹,长0.4~0.6毫米。花常闭花受精。花期5—7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60~3200米的湿草地、河边等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通淋,利尿,止血。
【用法用量】尚未查到本品的用量资料,但可参照“栗花灯心草”,煎服(全草)3~9克。
(2)灯心草 Juncus effusus L.
【药名别名】灯草。
【药用部位】为灯心草属植物灯心草的茎髓及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5~100厘米。根茎横走,具多数须根。茎圆筒状,直径1~2毫米,外具明显条纹,淡绿色。无茎生叶,基部具鞘状叶,长者呈淡赤褐色,短者呈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泽。复聚伞花序,假侧生,由多数小花密聚成簇;花淡绿色,具短柄;花被6,2轮,裂片披针形,长2~2.5毫米,背面被柔毛,边缘膜质,纵脉2条;雄蕊3,较花被短;子房3室,花柱不明显,柱头3枚。蒴果卵状三棱形或椭圆形,长约2毫米,先端钝,淡黄褐色。种子多数,斜卵形。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湿地、沟边或沼泽边缘。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灯心草:秋季采收,割取茎部晒干,将茎皮纵向剖开,去皮取髓,晒干。灯心草根:夏、秋季采挖,除去茎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灯心草:清心火,利小便;用于心烦失眠,尿少涩痛,口舌生疮。灯心草根:利水通淋,清心安神;主治淋证,小便不利,湿热黄疸,心悸不安。
【用法用量】灯心草:煎服,1~3克。灯心草根:煎服,15~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