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科 Polygonaceae
(1)金线草 Antenoron filiforme(Thunb.)Rob.et Vaut.
【药名别名】化血归、朱砂七、破血子。
【药用部位】为金线草属植物金线草的全草或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茎直立,高50~80厘米,具糙伏毛,有纵沟,节部膨大。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6~15厘米,宽4~8厘米,顶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均具糙伏毛;叶柄长1~1.5厘米,具糙伏毛;托叶鞘筒状,膜质,褐色,长5~10毫米,具短缘毛。总状花序呈穗状,通常数个,顶生或腋生,花序轴延伸,花排列稀疏;花梗长3~4毫米;苞片漏斗状,绿色,边缘膜质,具缘毛;花被4深裂,红色,花被片卵形,果时稍增大;雄蕊5;花柱2,果时伸长,硬化,长3.5~4毫米,顶端呈钩状,宿存,伸出花被之外。瘦果卵形,双凸镜状,褐色,有光泽,长约3毫米,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1200米的林荫下的山坡草丛中或沟溪边。我市山区乡镇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分别将其根茎与地上全草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祛瘀止痛。用于吐血,肺结核咯血,子宫出血,淋巴结结核,胃痛,痢疾,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痹痛,腰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克。外用:煎水洗。
(2)金荞麦 Fagopyrum dibotrys(D.Don)Hara
【药名别名】荞麦当归、荞麦三七、野荞麦。
【药用部位】为荞麦属植物金荞麦的根茎和茎叶。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木质化,黑褐色。茎直立,高50~100厘米,分枝,具纵棱,无毛。有时一侧沿棱被柔毛。叶三角形,长4~12厘米,宽3~11厘米,顶端渐尖,基部近戟形,边缘全缘,两面具乳头状突起或被柔毛;叶柄长可达10厘米;托叶鞘筒状,膜质,褐色,长5~10毫米,偏斜,顶端截形,无缘毛。花序伞房状,顶生或腋生;苞片卵状披针形,顶端尖,边缘膜质,长约3毫米,每苞内具2~4花;花梗中部具关节,与苞片近等长;花被5深裂,白色,花被片长椭圆形,长约2.5毫米,雄蕊8,比花被短,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宽卵形,具3锐棱,长6~8毫米,黑褐色,无光泽,超出宿存花被2倍。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溪边、路旁,也有人工栽培。
【采收加工】10—11月采收,将根与茎叶分别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治咽喉肿痛,痈疮,瘰疬,肝炎,肺痈,筋骨酸痛,头风,胃痛,菌痢,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30克;或研末。外用:捣汁或磨汁涂。
(3)荞麦 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药名别名】花麦、野荞麦、甜荞。
【药用部位】为荞麦属植物荞麦的种子和茎叶。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90厘米,上部分枝,绿色或红色,具纵棱,无毛或于一侧沿纵棱具乳头状突起。叶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长2.5~7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沿叶脉具乳头状突起;下部叶具长叶柄,上部较小近无梗;托叶鞘膜质,短筒状,长约5毫米,顶端偏斜,无缘毛,易破裂脱落。花序总状或伞房状,顶生或腋生,花序梗一侧具小突起;苞片卵形,长约2.5毫米,绿色,边缘膜质,每苞内具3~5花;花梗比苞片长,无关节,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红色,花被片椭圆形,长3~4毫米;雄蕊8,比花被短,花药淡红色;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卵形,具3锐棱,顶端渐尖,长5~6毫米,暗褐色,无光泽,比宿存花被长。花期5—9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我市三河口镇槐树坳村有栽培。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将种子与茎叶晒干。
【功能主治】茎叶:降压,止血;适用于高血压、毛细血管脆弱性出血,防治中风、视网膜出血、肺出血。种子:健胃,收敛;用于止虚汗;炒香研末,外用收敛止汗,消炎。
【用法用量】荞麦:炒后为丸、散,每次6克,一日2次。茎叶:煎服,鲜品30~60克(干品酌减)。
(4)萹蓄 Polygonum aviculare L.
【药名别名】乌蓼、竹节草。
【药用部位】为蓼属植物篇蓄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平卧、上升或直立,高10~40厘米,自基部多分枝,具纵棱。叶椭圆形、狭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4厘米,宽3~12毫米,顶端钝圆或急尖,基部楔形,边缘全缘,两面无毛,下面侧脉明显;叶柄短或近无柄,基部具关节;托叶鞘膜质,下部褐色,上部白色,撕裂脉明显。花单生或数朵簇生于叶腋,遍布于植株;苞片薄膜质;花梗细,顶部具关节;花被5深裂,花被片椭圆形,长2~2.5毫米,绿色,边缘白色或淡红色;雄蕊8,花丝基部扩展;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卵形,具3棱,长2.5~3毫米,黑褐色,密被由小点组成的细条纹,无光泽,与宿存花被近等长或稍超过。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及田边。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晒干,切碎,生用。
【功能主治】利尿,清热,杀虫。治热淋,癃闭,黄疸,阴蚀,带下,蛔虫病,疳积,痔肿,湿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或捣汁。外用: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5)红蚤休 Polygonum bistorta L.
【药名别名】拳参、草河车。
【药用部位】为蓼属植物拳参的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肥厚,直径1~3厘米,弯曲,黑褐色。茎直立,高50~90厘米,不分枝,无毛,通常2~3条自根状茎发出。基生叶宽披针形或狭卵形,纸质,长4~18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截形或近心形,沿叶柄下延成翅,两面无毛或下面被短柔毛,边缘外卷,微呈波状,叶柄长10~20厘米;茎生叶披针形或线形,无柄;托叶筒状,膜质,下部绿色,上部褐色,顶端偏斜,开裂至中部,无缘毛。总状花序呈穗状,顶生,长4~9厘米,直径0.8~1.2厘米,紧密;苞片卵形,顶端渐尖,膜质,淡褐色,中脉明显,每苞片内含3~4朵花;花梗细弱,开展,长5~7毫米,比苞片长;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红色,花被片椭圆形,长2~3毫米;雄蕊8,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椭圆形,两端尖,褐色,有光泽,长约3.5毫米,稍长于宿存的花被。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高山、路旁草丛中。我市山区各乡镇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挖取根状茎,去掉茎、叶,洗净,晒干或切片晒干,亦可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散结。主治肺热咳嗽,热病惊痫,赤痢,热泻,吐血,衄血,痔疮出血,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克;或研末入丸、散。外用:捣烂外敷、煎水含漱或洗涤。
(6)丛枝蓼 Polygonum posumbu Buch.-Ham.ex D.Don
【药名别名】辣蓼草、野红辣蓼。
【药用部位】为蓼属植物丛枝蓼的全草。
【植物形态】高30~60厘米,近基部多分枝,无中央茎的区别;单叶,互生,通常卵形,有时呈披针形,两端狭尖,两面无毛或有短柔毛,在叶缘和中脉上经常有小刺状毛;托叶鞘有缘毛。穗状花序,通常顶生或腋生,花穗细弱,具稀疏的小花,生在下部的间断不连;花被粉红色或白色;苞片漏斗状,绿色,无毛,通常具粉红色的边缘,上有缘毛。瘦果,卵形有3棱,黑色而光亮,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期6—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山坡林荫下或路旁沟边。我市山区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7—9月花期采集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健脾消疳,活血调经,解毒消肿。用于泄泻,痢疾,疳积,月经不调,湿疹,脚癣,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7)虎杖 Reynoutria japonica Houtt.
【药名别名】活血莲、大叶蛇总管、斑杖根。
【药用部位】为虎杖属植物虎杖的根茎或叶。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横走。茎直立,高1~2米,粗壮,空心,具明显的纵棱,具小突起,无毛,散生红色或紫红色斑点。叶宽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2厘米,宽4~9厘米,近革质,顶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截形或近圆形,边缘全缘,疏生小突起,两面无毛,沿叶脉具小突起;叶柄长1~2厘米,具小突起;托叶鞘膜质,偏斜,长3~5毫米,褐色,具纵脉,无毛,顶端截形,无缘毛,常破裂,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花序圆锥状,长3~8厘米,腋生;苞片漏斗状,长1.5~2毫米,顶端渐尖,无缘毛,每苞内具2~4花;花梗长2~4毫米,中下部具关节;花被5深裂,淡绿色,雄花花被片具绿色中脉,无翅,雄蕊8,比花被长;雌花花被片外面3片背部具翅,果时增大,翅扩展下延,花柱3,柱头流苏状。瘦果卵形,具3棱,长4~5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沟岸边或路旁。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趁鲜切短段或厚片,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用于关节痹痛,湿热黄疸,经闭,癥瘕,水火烫伤,跌打损伤,痈肿疮毒,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研末、烧灰撒,熬膏涂或煎水浸洗。
(8)稀花蓼 Polygonum dissitiflorum Hemsl.
【药名别名】红降龙草。
【药用部位】为蓼属植物稀花蓼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或下部平卧,分枝,具稀疏的倒生短皮刺,通常疏生星状毛,高70~100厘米。叶卵状椭圆形,长4~14厘米,宽3~7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戟形或心形,边缘具短缘毛,上面绿色,疏生星状毛及刺毛,下面淡绿色,疏生星状毛,沿中脉具倒生皮刺;叶柄长2~5厘米,通常具星状毛及倒生皮刺;托叶鞘膜质,长0.6~1.5厘米,偏斜,具短缘毛。花序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稀疏,间断,花序梗细,紫红色,密被紫红色腺毛;苞片漏斗状,包围花序轴,长2.5~3毫米,绿色,具缘毛,每苞内具1~2花;花梗无毛,与苞片近等长;花被5深裂,淡红色,花被片椭圆形,长约3毫米;雄蕊7~8,比花被短;花柱3,中下部合生。瘦果近球形,顶端微具3棱,暗褐色,长3~3.5毫米,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600米以下山坡林下草丛中和沟溪边潮湿处。我市山区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花期采收全草,鲜用或晾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用于急慢性肝炎,小便淋痛,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9)水蓼 Polygonum hydropiper L.
【药名别名】小马蓼、辣蓼。
【药用部位】为蓼属植物水蓼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40~7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无毛,节部膨大。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8厘米,宽0.5~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全缘,具缘毛,两面无毛,被褐色小点,有时沿中脉具短硬伏毛,具辛辣味,叶腋具闭花受精花;叶柄长4~8毫米;托叶鞘筒状,膜质,褐色,长1~1.5厘米,疏生短硬伏毛,顶端截形,具短缘毛,通常托叶鞘内藏有花簇。总状花序呈穗状,顶生或腋生,长3~8厘米,通常下垂,花稀疏,下部间断;苞片漏斗状,长2~3毫米,绿色,边缘膜质,疏生短缘毛,每苞内具3~5花;花梗比苞片长;花被5深裂,稀4裂,绿色,上部白色或淡红色,被黄褐色透明腺点,花被片椭圆形,长3~3.5毫米;雄蕊6,稀8,比花被短;花柱2~3,柱头头状。瘦果卵形,长2~3毫米,双凸镜状或具3棱,密被小点,黑褐色,无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5—9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沟水边之草丛中。广布于我市各地。
【采收加工】秋季开花时采收,晒干。
【功能主治】化湿,行滞,祛风,消肿。治痧胀腹痛,吐泻转筋,泄泻,痢疾,风湿,脚气,痈肿,疥癣,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50克(鲜品50~100克),或捣汁。外用:煎水浸洗或捣烂外敷。
(10)长鬃蓼 Polygonum longisetum De Br.
【药名别名】白辣蓼、马蓼、山蓼。
【药用部位】为蓼属植物长鬃蓼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茎直立,下部常伏卧,多分枝,节部稍膨大,无毛,通常粉红色,托叶鞘圆筒形,疏被长缘毛,毛与鞘等长或仅为鞘的1/2;叶互生;叶柄极短或无;叶片披针形,稀广披针形,长3~5(8)厘米,宽1~1.5(2.5)厘米,先端渐狭,钝头,基部楔形,两面无毛,边缘及背面中脉有伏生小刺毛。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较密,下部间断,长3~5厘米;苞片漏斗状,先端斜截形,红色,无毛,边缘有长缘毛,每苞具5~6花;花被粉红色或暗红色,5裂。花期7—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低海拔的坡下沟边草丛或肥沃处。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晾干。
【功能主治】解毒,祛湿。主治肠炎,菌痢,无名肿毒,阴疳,瘰疬,毒蛇咬伤,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11)何首乌 Fallopia multiflora(Thunb.)Harald.
【药名别名】首乌、赤首乌、野苕。
【药用部位】为何首乌属植物何首乌的块根(何首乌)、藤茎(夜交藤),叶也供药用。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块根肥厚,长椭圆形,黑褐色。茎缠绕,长2~4米,多分枝,具纵棱,无毛,微粗糙,下部木质化。叶卵形或长卵形,长3~7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两面粗糙,边缘全缘;叶柄长1.5~3厘米;托叶鞘膜质,偏斜,无毛,长3~5毫米。花序圆锥状,顶生或腋生,长10~20厘米,分枝开展,具细纵棱,沿棱密被小突起;苞片三角状卵形,具小突起,顶端尖,每苞内具2~4花;花梗细弱,长2~3毫米,下部具关节,果时延长;花被5深裂,白色,花被片椭圆形,外面3片较大,背部具翅,果时增大,花被果时外形近圆形,直径6~7毫米;雄蕊8,柱头头状。瘦果卵形,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沟边及岩缝中。麻东、麻北有散在分布,城区有栽培。
【采收加工】块根:于秋、冬季初落叶后挖取,洗净切粗片晒干。除去块根所剩藤茎,洗净晒干即为夜交藤。首乌叶于秋季采收。
【功能主治】何首乌:解毒,消痈,润肠通便;用于肝肾阴亏,发须早白,瘰疬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高脂血症。夜交藤:养心,安神,通络,祛风;主治失眠,劳伤,多汗,血虚身痛,痈疽,瘰疬,风疮疥癣。叶:解毒散结,杀虫止痒;主治疮疡,瘰疬,疥癣。
【用法用量】叶: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夜交藤:煎服,10~2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外敷。何首乌:煎服,9~15克,或熬膏、浸酒及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研末撒或调涂。
(12)小蓼花 Polygonum muricatum Meisn.
【药名别名】匐茎蓼。
【药用部位】为蓼属植物匐茎蓼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上升,多分枝,具纵棱,棱上有极稀疏的倒生短皮刺,皮刺长0.5~1毫米,基部近平卧,节部生根,高80~100厘米。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2.5~6厘米,宽1.5~3厘米,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宽截形、圆形或近心形,上面通常无毛或疏生短柔毛,极少具稀疏的短星状毛,下面疏生短星状毛及短柔毛,沿中脉具倒生短皮刺或糙伏毛,边缘密生短缘毛;叶柄长0.7~2厘米,疏被倒生短皮刺;托叶鞘筒状,膜质,长1~2厘米,无毛,具数条明显的脉,顶端截形,具长缘毛。总状花序呈穗状,极短,由数个穗状花序再组成圆锥状,花序梗密被短柔毛及稀疏的腺毛;苞片宽椭圆形或卵形,具缘毛,每苞片内具2朵花;花梗长约2毫米,比苞片短;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紫红色,花被片宽椭圆形,长2~3毫米;雄蕊通常6~8,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卵形,具3棱,黄褐色,平滑,有光泽,长2~2.5毫米,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路旁草丛中及田边潮湿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全草,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痒,止痢。
【用法用量】参照水蓼。
(13)红蓼 Polygonum orientale L.
【药名别名】大马蓼、荭蓼、水红花子。
【药用部位】为蓼属植物红蓼的全草、花和果实。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3米。茎直立,多分枝,密生长毛。叶有长柄;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10~20厘米,宽6~12厘米,顶端渐尖,基部近圆形,全缘,两面疏生长毛;托叶鞘筒状,下部膜质,褐色,上部草质,绿色。花序圆锥状;苞片宽卵形;花淡红色;花被5深裂,裂片椭圆形;雄蕊7,长于花被;花柱2。瘦果近圆形,扁平,黑色,有光泽。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平原地区山坡、沟边、路旁、草地、湿地,常成片繁生。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花:盛花期采集花序晒干。全草和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分出果实与全草,分别晒干。
【功能主治】果实(水红花子):散血消症,消积止痛;用于癥瘕痞块,瘿瘤肿痛,食积不消,胃脘胀痛。全草(荭草):祛风利湿,活血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炎。花序(荭草花):行气活血,消积,止痛;主治头痛,心胃气痛,腹中痞积,痢疾,小儿疳积,横痃。
【用法用量】水红花子:①内服:煎汤,3~10克;研末、熬膏或浸酒。②外用:适量,熬膏;或捣烂外敷。荭草:①内服:煎汤,15~30克。②外用:研末撒或煎水洗。荭草花:①内服:煎汤,3~6克;或研末、熬膏。②外用:适量,熬膏贴。
【附注】全草有小毒,内服宜慎。
(14)杠板归 Polygonum perfoliatum L.
【药名别名】河白草、蛇倒退、穿叶蓼。
【药用部位】为蓼属植物杠板归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攀援,多分枝,长1~2米,具纵棱,沿棱具稀疏的倒生皮刺。叶三角形,长3~7厘米,宽2~5厘米,顶端钝或微尖,基部截形或微心形,薄纸质,上面无毛,下面沿叶脉疏生皮刺;叶柄与叶片近等长,具倒生皮刺,盾状着生于叶片的近基部;托叶鞘叶状,草质,绿色,圆形或近圆形,穿叶,直径1.5~3厘米。总状花序呈短穗状,不分枝,顶生或腋生,长1~3厘米;苞片卵圆形,每苞片内具花2~4朵;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红色,花被片椭圆形,长约3毫米,果时增大,呈肉质,深蓝色;雄蕊8,略短于花被;花柱3,中上部合生;柱头头状。瘦果球形,直径3~4毫米,黑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溪沟边和房屋周围。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生长旺盛时割取全草,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百日咳,急性扁桃体炎,肠炎,痢疾,肾炎水肿;外用治带状疱疹,湿疹,痈疖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干品煎水洗患处。
(15)刺蓼 Polygonum senticosum(Meisn.)Franch.et Sav.
【药名别名】廊茵、急解索。
【药用部位】为蓼属植物刺蓼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长达1~3米。茎蔓延或上升,四棱形,有倒钩刺。叶互生;叶柄长2~8厘米;托叶鞘短筒状,膜质,上部草质,绿色;叶片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长4~8厘米,宽3~7厘米,先端渐尖或狭尖,基部截形或微心形,通常两面无毛或生稀疏细毛,下面沿中脉有倒生钩刺。总状花序呈头状,顶生或腋生;总花梗生腺毛和短柔毛,疏生钩刺;花淡红色;花被5深裂,裂片短圆形;雄蕊8;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近球形,黑色,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沟边、路旁及山谷灌丛下。我市各地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散瘀消肿。用于痈疮疔疖,毒蛇咬伤,湿疹,黄水疮,带状疱疹,跌打损伤,内外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研末,1.5~3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榨汁涂;或煎水洗。
(16)箭叶蓼 Polygonum sagitatum L.
【药名别名】小箭叶蓼、锯草、锯雀翘。
【药用部位】为蓼属植物箭叶蓼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基部外倾,上部近直立,有分枝,无毛,四棱形,沿棱具倒生皮刺。叶宽披针形或长圆形,长2.5~8厘米,宽1~2.5厘米,顶端急尖,基部箭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无毛,下面沿中脉具倒生短皮刺,边缘全缘,无缘毛;叶柄长1~2厘米,具倒生皮刺;托叶鞘膜质,偏斜,无缘毛,长0.5~1.3厘米。花序头状,通常成对,顶生或腋生,花序梗细长,疏生短皮刺;苞片椭圆形,顶端急尖,背部绿色,边缘膜质,每苞内具2~3花;花梗短,长1~1.5毫米,比苞片短;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紫红色,花被片长圆形,长约3毫米;雄蕊8,比花被短;花柱3,中下部合生。瘦果宽卵形,具3棱,黑色,无光泽,长约2.5毫米,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坡、沟边潮湿草丛中。我市山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清热解毒。用于风湿关节痛,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全草捣烂取汁,每次服1小杯,每日3次。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17)戟叶蓼 Polygonum thunbergii Sieb.et Zucc.
【药名别名】小蝴蝶、水麻刁。
【药用部位】为蓼属植物戟叶蓼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或上升,四棱形,沿棱有倒生刺,下部有时伏卧,具细长的匍匐枝。托叶鞘斜圆筒形,长3~10毫米,膜质,具脉纹,顶端有缘毛,或具向外反卷的叶状边,叶柄长5~40毫米,具狭翅及刺毛,茎上部叶近无柄;叶片戟形,长3~9厘米;茎中部叶卵形,宽约3.5厘米,先端渐尖,两侧具叶耳,卵状三角形,钝圆,基部截形或微心形,边缘具短缘毛,表面生疏伏毛,背面沿脉有伏毛。花序顶生或腋生,聚伞状花序,着生5~10朵花或稍多,花序梗具有柄的腺毛及短毛;苞片绿色,被毛;花梗很短,花被白色或粉红色,长约5毫米,5裂;坚果卵圆状三棱形,长3~4毫米,黄褐色,平滑,外被宿存的花被。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坡路旁及林荫下河沟边。我市黄柏山、福田河的王家岩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全草,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止泻镇痛,除湿热。
【用法用量】参照长鬃蓼。
(18)酸模 Rumex acetosa L.
【药名别名】山大黄、牛耳大黄、山羊蹄。
【药用部位】为酸模属植物酸模的根和叶。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为须根。茎直立,高40~100厘米,具深沟槽,通常不分枝。基生叶和茎下部叶箭形,长3~12厘米,宽2~4厘米,顶端急尖或圆钝,基部裂片急尖,全缘或微波状;叶柄长2~10厘米;茎上部叶较小,具短叶柄或无柄;托叶鞘膜质,易破裂。花序狭圆锥状,顶生,分枝稀疏;花单性,雌雄异株;花梗中部具关节;花被片6,成2轮,雄花内花被片椭圆形,长约3毫米,外花被片较小,雄蕊6;雌花内花被片果时增大,近圆形,直径3.5~4毫米,全缘,基部心形,网脉明显,基部具极小的小瘤,外花被片椭圆形,反折,瘦果椭圆形,具3锐棱,两端尖,长约2毫米,黑褐色,有光泽。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荒地、路旁及沟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采集叶片,秋季挖根,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泄热通便,利尿,杀虫。主治吐血,便血,月经过多,热痢,目赤,便秘,小便不通,淋浊,恶疮,疥癣,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19)羊蹄 Rumex japonicus Houtt.
【药名别名】土大黄、牛舌头、牛大黄。
【药用部位】为酸模属植物羊蹄的根、叶和果实。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直立,不分枝,稍粗壮;基生叶有长柄;叶片长椭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长10~25厘米,宽4~10厘米,顶端稍钝,基部心形,边缘有波状皱褶,茎生叶较小,有短柄,基部楔形,两面都无毛;托叶鞘筒状,膜质,无毛。花序为狭长的圆锥状;花两性,花被片6,成2轮,在果时内轮花被片增大,卵状心形,顶端急尖,基部心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齿,全部生瘤状突起;雄蕊6;柱头3;瘦果宽卵形,有3棱,黑褐色,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野路旁潮湿处。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全草全年可采,或秋季采割,晒干。果实,春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
【功能主治】根:清热解毒,止血,通便,杀虫;用于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肝炎,肛门周围炎,大便秘结;外用治外痔,急性乳腺炎,黄水疮,疖肿,皮癣。果实:凉血止血,通便;用于赤白痢疾,漏下,便秘。叶:治肠风便秘,小儿疳积,目赤,舌肿,疥癣。全草:清热利水,凉血解毒;治痢疾,腹泻,便血,水肿,肠痈,目赤,喉蛾,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根:煎服,9~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果实:煎服,3~6克。叶:煎服,9~15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含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