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蛇科 Colubridae

46.游蛇科 Colubridae

(1)乌梢蛇 Zoacys dhumnades Cantor

【药名别名】乌蛇、风条蛇。

【药用部位】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全体。

【动物形态】全长可达2米以上,头扁圆,头部和颈部分界不明显。吻鳞从背面可以看到,鼻间鳞宽大于长,其与吻鳞的缝合线远较与鼻鳞的缝合线为短。前额鳞大,两鳞间的缝合线等于从其前缘至吻端的距离,宽大于长,外缘包至头侧。额鳞前大后小,长与鼻间鳞和前额鳞的和相等。眼上鳞宽大,长与其额鳞前缘至吻端的距离相等。鼻孔椭圆形,位于2鼻鳞中间。颊鳞1片,与第2、3片上唇鳞相接。眼前鳞2片,上缘包至头背。眼大,眼后鳞2片。颞鳞前后列各2片,前列的狭而长。上唇鳞8片,第4、5两片入眼;第6片最大。前颏鳞比后颏鳞短,与前5片下唇鳞相接。后颊鳞与第1腹鳞间有小鳞1对。下唇鳞11片,第6片最大。体鳞14~16行,背中央2~6行起棱;腹鳞186~205片,肛鳞2裂,尾下鳞101~128对。尾部渐细。体呈青灰褐色,各鳞片的边缘黑褐色。背中央的2行鳞片呈黄色或黄褐色,其外侧的2行鳞片则成黑色纵线。上唇及喉部淡黄色,腹面灰白色,其后半部呈青灰色。

【生境分布】生活于丘陵地带及田野草丛或水边。我市山区丘陵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4—11月捕捉。捕得后,将蛇摔死,剖腹除去内脏;盘成圆形,用柴火熏干,熏时频频翻动,至表面略呈黑色为度,再晒干或炕干。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顽痹,肌肤不仁,骨、关节结核,风疹疥癣,麻风,破伤风,小儿麻痹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12克,酒浸或焙干,研末为丸、散。外用:烧灰调敷。

(2)蛇蜕

【药名别名】蛇退、龙衣、蛇皮。

【药用部位】为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锦蛇、乌梢蛇、赤链蛇等多种蛇蜕下的皮膜。

【动物形态】锦蛇:全长可达1.8米。头部比颈部稍大。吻鳞宽大于高,从背面可以看到。鼻间鳞长宽略相等,前额鳞宽大于长,两鳞间的缝合线比鼻间鳞长。额鳞前方稍宽于后方。颅顶鳞宽大。前鼻鳞狭长,后鼻鳞宽广,鼻孔大,位于2鼻鳞之间而稍向后。眼前鳞2片,有时3片,极少为1片。眼后鳞2片。前颞鳞2片,狭长;偶有3片者。后颞鳞3片,短而宽。上唇鳞8片,第4、5两片入眼;第7片最大。颊鳞1片,偶有2片者。下唇鳞10片,前5片与前颏鳞相接,前颏鳞比后颏鳞大。体鳞23~23~19行,除最外1、2行鳞列光滑外,余起棱。腹鳞215~226片,肛鳞2裂,尾下鳞84~101对。体背面及头部的鳞片四周黑色,中央黄色,体之前半部有30条左右较明显的黄色横斜斑纹,至体后半部消失,只在鳞片中央有黄斑。腹面黄色,有黑色斑纹。

【生境分布】游蛇科的动物常生于丘陵地带及田野草丛或水边。我市山区丘陵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皆可收集,但以3—4月为宜。采集后除去泥沙及杂质,晒干或晾干。

【功能主治】祛风,定惊,退翳,消肿,杀虫。治小儿惊痫,喉风口疮,木舌重舌,目翳内障,疔疮,痈肿,瘰疬,腮腺炎,痔漏,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克;研末,每次1.5~3克。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