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蕨科 Pteridaceae

31.凤尾蕨科 Pteridaceae

(1)蕨 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Desv.)Underw.ex Heller

【药名别名】如意菜、蕨萁禾。

【药用部位】为蕨属植物蕨的叶或根茎。

【植物形态】大型多年生草本。土生。根状茎长而粗壮,横卧地下,表面被棕色茸毛。叶每年春季从根状茎上长出,幼时拳卷,成熟后展开,有长而粗壮的叶柄,叶片轮廓三角形至广披针形,为二至四回羽状复叶,长60~150厘米,宽30~60厘米,革质。孢子囊棕黄色,在小羽片或裂片背面边缘集生成线形孢子囊群,被囊群盖和叶缘背卷所形成的膜质假囊群盖双层遮盖。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草地、向阳山坡。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全草或根状茎,洗净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消肿,安神。用于发热,痢疾,湿热黄疸,高血压,头昏失眠,风湿关节炎,带下,痔疮,脱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外用:适量。

【附注】蕨的根含淀粉,名蕨粉,可食用,嫩苗即如意菜,为名贵的山野菜。近有报道如意菜中含有致癌成分,故不宜长期或大量食用。

(2)凤尾草 Pteris multifida Poir.

【药名别名】井栏边草、五指草。

【药用部位】为凤尾蕨属植物凤尾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植株高30~45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先端被黑褐色鳞片。叶多数,密而簇生,明显二型;不育叶柄长15~25厘米,禾秆色或暗褐色而有禾秆色的边,稍有光泽,光滑;叶片卵状长圆形,一回羽状,羽片通常3对,对生,斜向上,无柄,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叶缘有不整齐的尖锯齿,顶生三叉羽片及上部羽片的基部显著下延,在叶轴两侧形成狭翅;能育叶有较长的柄,羽片4~6对,狭线形,仅不育部分具锯齿,余均全缘,基部一对有时近羽状,有长约1厘米的柄,余均无柄,上部几对的基部常下延,在叶轴两侧形成翅。主脉两面均隆起,禾秆色,侧脉明显,稀疏,单一或分叉。叶干后草质,暗绿色,遍体无毛;叶轴禾秆色,稍有光泽。

【生境分布】喜生于荫蔽、湿润、温暖处,也耐旱。广布于我市。

【采收加工】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止痢,凉血止血。用于痢疾,胃肠炎、肝炎,尿路感染,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带下,崩漏,农药中毒;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鲜品30~60克);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3)凤尾蕨 Pteris cretica var.nervosa(Thunb.)Ching et S.H.Wu

【药名别名】王龙草。

【药用部位】为凤尾蕨属植物凤尾蕨的全草。

【植物形态】植株高50~7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或斜升,粗约1厘米,先端被黑褐色鳞片。叶簇生,二型或近二型;柄长30~45厘米(不育叶的柄较短),基部粗约2毫米,禾秆色,有时带棕色,偶为栗色,表面平滑;叶片卵圆形,长25~30厘米,宽15~20厘米,一回羽状;不育叶的羽片(2)3~5对(有时为掌状),通常对生,斜向上,基部一对有短柄并为二叉(罕有三叉),向上的无柄,狭披针形或披针形(第二对也往往二叉),长10~18(24)厘米,宽1~1.5(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叶缘有软骨质的边并有锯齿,锯齿往往粗而尖,也有时具细锯齿;能育叶的羽片3~5(8)对,对生或向上渐为互生,斜向上,基部一对有短柄并为二叉,偶有三叉或单一,向上的无柄,线形(或第二对也往往二叉),长12~25厘米,宽5~12毫米,先端渐尖并有锐锯齿,基部阔楔形,顶生三叉羽片的基部不下延或下延。主脉下面强度隆起,禾秆色,光滑;侧脉两面均明显,稀疏,斜展,单一或从基部分叉。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较阴湿的岸缝中。我市五脑山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清热利湿。治跌打损伤,瘀血腹痛,肝炎,胆囊炎,痢疾,尿路感染,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肾炎水肿,犬咬伤,水火烫伤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克。外用: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