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 Fabaceae

94.豆科 Fabaceae

(1)合萌 Aeschynomene indica L.

【药名别名】田皂角、王栗树。

【药用部位】为合萌属植物合萌的全草。

【植物形态】半灌木状草本。茎直立,圆柱形,质软中空。双数羽状复叶,小叶20对以上,矩圆形,长3~8毫米,宽1~3毫米,全缘,总状花序腋生,花少数,膜质苞片2。花萼二唇形,花冠黄色带紫纹,旗瓣近圆形,雄蕊10,子房无毛有柄。荚果条状矩圆形,有6~10荚节。种子肾形,黑褐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水田等潮湿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9—10月采收,割取地上部分,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祛风明目,通乳。主治热淋,血淋,水肿,泄泻,疖肿,疮疥,目赤肿痛,眼生云翳,关节疼痛,产妇乳少。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捣烂外敷。

【附注】合萌根:可单用,具清热利湿,消积,解毒作用。治血淋,疳积,目昏,牙痛,疮疖。煎服,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叶:治痈肿,创伤出血。用法用量为捣汁,鲜品60~90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或捣烂外敷。

(2)合欢 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

【药名别名】夜合树、马缨花。

【药用部位】为合欢属植物合欢的树皮和花序。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4~16米,树冠伞形。二回偶数羽状复叶,羽片4~12对,各有小叶10~30对,小叶长圆形至线形,两侧极偏斜,长6~12毫米,宽1~4毫米。花序头状,多数,伞房状排列,腋生或顶生;花淡红色。荚果线形,扁平,长9~15厘米,宽1.2~2.5厘米,幼时有毛。花期6—7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我市城区及顺河集、黄土岗等地有栽培及野生。

【采收加工】夏、秋季剥皮,切段,晒干。夏季花开放时择晴天摘花,及时晒干。

【功能主治】合欢花:解郁安神。用于心神不安,忧郁失眠。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用于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疮肿,跌扑伤痛。

【用法用量】合欢皮:煎服6~12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合欢花:煎服,3~9克;或入丸、散。

(3)山合欢 Albizia kalkora(Roxb.)Prain

【药名别名】山槐、马缨花、夜合槐。

【药用部位】为合欢属植物山合欢的树皮和花序。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4~15米。二回羽状复叶,羽片2~3对,小叶5~14对,线状长圆形,长1.5~4.5厘米,宽1~1.8厘米,顶端圆形而有细尖,基部近圆形,偏斜,中脉显著偏向叶片的上侧,两面密生短柔毛。头状花序,2~3个生于上部叶腋或多个排成顶生伞房状;花白色。荚果长7~17厘米,宽1.5~3厘米,深棕色;种子4~12颗。花期5—7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及溪边。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

【采收加工】同合欢。

【功能主治】同合欢。

【用法用量】同合欢。

【附注】①本品资料来源见《湖北中草药志》(一),第422~426页。②本品为《中国药典》(1977年版)收载的合欢皮的来源之一。

(4)紫穗槐 Amorpha fruticosa L.

【药名别名】紫槐、槐树、穗花槐。

【药用部位】为紫穗槐属植物紫穗槐的树皮、花。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丛生,高1~4米。小枝灰褐色,被疏毛,后变无毛,嫩枝密被短柔毛。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基部有线形托叶;小叶卵形或椭圆形,先端圆形,锐尖或微凹,有一短而弯曲的尖刺,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上面无毛或被疏毛,下面有白色短柔毛,具黑色腺点。穗状花序常1至数个顶生和枝端腋生,密被短柔毛;花有短梗;花萼被疏毛或几无毛,萼齿三角形,较萼筒短;旗瓣心形,紫色,无翼瓣和龙骨瓣;雄蕊10,下部合生成鞘,上部分裂,包于旗瓣之中,伸出花冠外。荚果下垂,微弯曲,顶端具小尖,棕褐色,表面有凸起的疣状腺点。花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河岸、河堤、沙地、山坡及铁路沿线。我市铁路沿线及狮子峰林场有栽培。

【采收加工】夏、秋季剥下树皮洗净切片,晒干。花期摘花,晒干。

【功能主治】树皮:清热,凉血,止咳。花:清热,凉血,止血。

【用法用量】尚未查到相关资料。

(5)小槐花 Ohwia caudata(Thunb.)H.Ohashi

【药名别名】草鞋板、山蚂蝗。

【药用部位】为小槐花属植物小槐花的根或全株。

【植物形态】直立灌木或亚灌木,高1~2米。叶为羽状三出复叶,小叶3;叶柄扁平,较厚,上面具深沟,两侧具极窄的翅;小叶近革质或纸质,顶生小叶披针形或长圆形,侧生小叶较小,先端渐尖、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每节生2花;花萼窄钟形;花冠绿白色或黄白色,旗瓣椭圆形,瓣柄极短,翼瓣狭长圆形,具瓣柄,龙骨瓣长圆形,具瓣柄;雄蕊二体;雌蕊子房在缝线上密被贴伏柔毛。荚果线形,扁平,腹背缝线浅缢缩,有荚节4~8,荚节长椭圆形。花期7—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50~1000米的山坡、路旁草地、沟边、林下。我市山区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晒干,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用于感冒发热,肠胃炎,痢疾,小儿疳积,风湿关节痛;外用治毒蛇咬伤,痈疖疔疮,乳腺炎。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鲜根皮、全草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

(6)饿蚂蝗 Desmodium multiflorum DC.

【药名别名】黄豆七、胃痛草。

【药用部位】为山蚂蝗属植物饿蚂蝗的全株。

【植物形态】直立灌木,高1~2米。多分枝,幼枝具棱角,密被淡黄色至白色柔毛,老时渐变无毛。叶为羽状三出复叶,小叶3;托叶狭卵形至卵形;小叶近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侧生小叶较小,先端钝或急尖,具硬细尖,基部楔形、钝或稀为圆形,上面几无毛,干时常呈黑色,下面多少灰白色,被贴伏或伸展丝状毛,中脉尤密。花序顶生或腋生,顶生者多为圆锥花序,腋生者为总状花序,长可达18厘米;总花梗密被向上丝状毛和小钩状毛;花常2朵生于每节上;苞片披针形,被毛;花萼密被钩状毛,裂片三角形,与萼筒等长;花冠紫色,旗瓣椭圆形、宽椭圆形至倒卵形,翼瓣狭椭圆形,微弯曲,具瓣柄;雄蕊单体;子房线形,被贴伏柔毛。荚果腹缝线近直或微波状,背缝线圆齿状,有荚节4~7,荚节倒卵形,密被贴伏褐色丝状毛。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2800米的山坡草地或林缘。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食,止痛。用于胃痛,小儿疳积,腮腺炎,淋巴结炎,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9~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取汁涂。

(7)土圞儿 Apios fortunei Maxim.

【药名别名】金线吊葫芦、罗汉参。

【药用部位】为土圞儿属植物土圞儿的块根,其叶亦供药用。

【植物形态】缠绕草本,有球状块根。茎有稀疏白色短柔毛。羽状复叶;小叶3~7,卵形或宽披针形,长3~7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急尖,有短尖头,基部圆形;小叶柄有时有疏毛;托叶及小托叶早落。总状花序腋生,长6~26厘米,苞片及小苞片条形,有白色短毛;萼为二唇形,无毛;花冠绿白色,旗瓣圆形,长约10毫米,翼瓣矩形,长约7毫米,龙骨瓣长,狭矩形,卷曲成半圆形;雄蕊(9+1)二组;子房无子房柄,有白色疏短毛,花柱长而卷曲成半圆圈。荚果条形,长约8厘米,有短柔毛。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较潮湿的田埂上或灌丛中。本品标本为城区胡仲民先生的栽培品。

【采收加工】秋后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理气散结。治感冒咳嗽,百日咳,咽喉肿痛,疝气,痈肿,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鲜者30~6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磨汁涂敷。

【附注】本品有毒,生食或过量服用易中毒。

(8)落花生 Arachis hypogaea L.

【药名别名】花生、长生果。

【药用部位】为落花生属植物落花生的种子、种皮(花生衣)和枝叶。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根部多根瘤,高20~70厘米,有棕色长柔毛。羽状复叶;小叶4,倒卵形,长2.5~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圆形,基部狭,两面无毛;托叶披针形,长1.5~3厘米,疏生长柔毛。花单生或簇生于叶腋;花萼与花托合生成托管,呈花梗状,萼齿二唇形;花冠黄色,旗瓣近圆形,龙骨瓣先端有喙;雄蕊9枚合生,1枚退化;子房藏于萼管中。荚果大,膨胀,有网纹,成熟于土中。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广泛栽培之油料作物。

【采收加工】枝叶:夏、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切碎晒干。花生仁:成熟果实去壳,晒干。

【功能主治】枝叶:清热解毒,宁神降压;主治跌打损伤,疮疡肿毒,失眠,高血压。花生仁:健脾养胃,润肺化痰;主治燥咳,反胃,乳妇奶少。种皮:止血,散瘀,消肿;用于血友病、类血友病,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病出血症,术后出血,癌肿出血,胃、肠、肺、子宫等出血。

【用法用量】花生仁:煎服,30~100克;生研粉冲汤或煎服,每次15克。枝叶:煎服,30~6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种皮:煎服,6克,或研粉冲服。

(9)紫云英 Astragalus sinicus L.

【药名别名】草籽、红花草籽。

【药用部位】为黄芪属植物紫云英的种子、根和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或匍匐,高10~40厘米,无毛。羽状复叶;小叶7~13,宽椭圆形或倒卵形,长5~20毫米,宽5~12毫米,先端凹或圆形,基部楔圆形,两面有白色长毛。总状花序近伞形,总花梗长达15厘米;花萼钟状,萼齿三角形,有长毛;花冠紫色或白色;子房无毛,有短柄。荚果条状矩圆形,微弯,长1~2厘米,黑色,无毛。花期2—6月,果期3—7月。

【生境分布】原作为绿肥栽培,现逸为野生。我市各地田间有少量分布。

【采收加工】种子:春、夏季果实成熟时,割下全草,打下种子,晒干。全草:夏、秋季采集,鲜用或晒干。根: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种子:祛风明目,健脾益气,解毒止痛。根:用于肝炎,营养性浮肿,带下,月经不调。全草:用于急性结膜炎,神经痛,带状疱疹,疮疖痈肿,痔疮。

【用法用量】煎服:鲜根60~90克,全草15~30克,种子6~9克。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或干草研粉调敷。

(10)云实 Caesalpinia decapetala(Roth)Alston

【药名别名】雀不踏、牛王刺、子午虫树。

【药用部位】为云实属植物云实的种子。其根亦供药用。

【植物形态】落叶攀援灌木;茎枝密生钩刺。二回偶数羽状复叶互生,羽片3~8对;小叶6~12对,长椭圆形,长1~2.5厘米,两端圆。花黄色,成顶生圆锥花序;5月开花。荚果长椭圆形,木质,扁平,一边有窄翅。种子6~9颗,长圆形,褐色。花果期4—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沟旁、路边及灌丛中。我市阎家河、长岭岗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冬季挖根,洗净切斜片,晒干或炕干;秋季采果实,除去果皮,取种子晒干。

【功能主治】种子:止痢,驱虫;用于痢疾,钩虫病,蛔虫病。根:发表散寒,祛风活络;用于风寒感冒,风湿疼痛,跌打损伤,蛇咬伤。

【用法用量】种子3~9克,根15~30克,水煎服或泡酒服。

【附注】①本品为有毒植物,使用宜慎。②云实树中寄生蛀虫(Caesalpinia sepiaria Roxb.),我市民间历来称为“子午虫”,其用途为消积透疹,舒筋通络。治小儿疳积,麻疹透发不快,筋骨疼痛。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3克。③蛀虫的采集方法:夏秋间,寻觅云实树茎或根部的蛀孔,用刀剖取,随即使用或焙干密闭储藏。

(11)杭子梢 Campylotropis macrocarpa(Bge.)Rehd.

【药名别名】壮筋草、马料梢。

【药用部位】为杭子梢属植物杭子梢的根。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达2.5米;幼枝密生白色短柔毛。3小叶,顶生小叶矩圆形或椭圆形,长3~6.5厘米,宽1.5~4厘米,先端圆或微凹,有短尖,基部圆形,上面无毛,脉网明显,下面有淡黄色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总状花序腋生;花梗细长,长可达1厘米,有关节,有绢毛;花萼宽钟状,萼齿4,有疏柔毛;花冠紫色。荚果斜椭圆形,膜质,长约1.2厘米,具明显脉网。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沟、山坡、草坡、林缘或疏林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根部,洗净,切片或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活血通络。主治风寒感冒,肾炎水肿,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或浸酒。

(12)刀豆 Canavalia gladiata(Jacq.)DC.

【药名别名】直立刀豆、剑鞘豆。

【药用部位】为刀豆属植物刀豆的种子、果壳及根。

【植物形态】缠绕状、草质藤本,茎枝光滑。小叶3,顶生叶宽卵形,长8~20厘米,宽5~1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两面无毛,侧生小叶偏斜。总状花序腋生;花疏生于花序轴隆起的节上;萼二唇形,上唇大,长约1.5厘米,二裂,下唇3齿卵形,均无毛 花冠淡红色或淡紫色,长3~4厘米;子房有疏长硬毛。荚果条形,略弯曲,长可达30厘米,宽2.5~4厘米,果瓣厚革质;种子10~14颗,略扁,边缘有隆脊;肾形,红色或褐色,长约3.5厘米,种脐约为种子全长的3/4。花期7—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都有栽培。

【采收加工】种子、果壳及根于秋季采集,鲜用或分别晒干。

【功能主治】种子:温中降逆,补肾;用于虚寒呃逆,肾虚,腰痛,胃痛。果壳:通经活血,止泻;用于腰痛,久痢,经闭。根:散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腰痛。

【用法用量】种子:煎服,9~15克;或烧存性研末。果壳及根:煎服,30~60克。

(13)锦鸡儿 Caragana sinica(Buc'hoz)Rehd.

【药名别名】土黄芪、金雀花、阳雀花根、蛋花根。

【药用部位】为锦鸡儿属植物锦鸡儿的根或根皮和花。

【植物形态】灌木,高1~2米。小枝有棱,无毛。托叶三角形,硬化成针刺状;叶轴脱落或宿存变成针刺状;小叶4,羽状排列,上面一对小叶通常较大,倒卵形或矩圆状倒卵形,长1~3.5厘米,宽5~15毫米,先端圆或微凹,有针尖,无毛。花单生,长2.8~3.1厘米;花梗长约1厘米,中部有关节;花萼钟状,长12~14毫米,基部偏斜;花冠黄色带红色,旗瓣狭长倒卵形。荚果长3~3.5厘米,宽约5毫米,无毛,稍扁。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坝边、林缘、路边草丛中。我市各地有少量分布。

【采收加工】秋、冬季挖根,除去木心及外粗皮、须根,洗净,晒干。春季采花,晒干。

【功能主治】根:滋补强壮,活血调经,祛风利湿;用于高血压,头昏头晕,耳鸣眼花,体弱乏力,月经不调,带下,乳汁不足,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花:祛风活血,止咳化痰;用于头晕耳鸣,肺虚咳嗽,小儿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根15~30克,花12~18克。

(14)红花锦鸡儿 Caragana rosea Turcz.ex Maxim.

【药名别名】金雀儿。

【药用部位】为锦鸡儿属植物红花锦鸡儿的根皮。

【植物形态】灌木,高0.4~1米。树皮绿褐色或灰褐色,小枝细长,具条棱,托叶在长枝者成细针刺,长3~4毫米,短枝者脱落;叶柄长5~10毫米,脱落或宿存成针刺;叶假掌状;小叶4,楔状倒卵形,长1~2.5厘米,宽4~12毫米,先端圆钝或微凹,具刺尖,基部楔形,近革质,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无毛,有时小叶边缘、小叶柄、小叶下面沿脉被疏柔毛。花梗单生,长8~18毫米,关节在中部以上,无毛;花萼管状,不扩大或仅下部稍扩大,常紫红色,萼齿三角形,渐尖,内侧密被短柔毛;花冠黄色,常紫红色或全部淡红色,凋时变为红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先端凹入,基部渐狭成宽瓣柄,翼瓣长圆状线形,瓣柄较瓣片稍短,耳短齿状,龙骨瓣的瓣柄与瓣片近等长,耳不明显;子房无毛。荚果圆筒形,长3~6厘米,具渐尖头。花期4—6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及沟谷灌丛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

【采收加工】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健脾强胃,活血催乳,利尿通经。治虚损劳热,阴虚喘咳,淋浊带下。

【用法用量】煎服,6~24克;或入丸、散。

(15)含羞草决明 Chamaecrista mimosoides Standl.

【药名别名】山扁豆。

【药用部位】为山扁豆属植物含羞草决明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半灌木状草本,高30~45厘米。茎细瘦,多分枝,被短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长4~10厘米,叶柄极短;托叶2片,卵状披针形;小叶25~60对,镰状条形,长3~4(8)毫米,宽约1毫米,先端斜尖。夏季于叶腋开花,单生或数朵排成短总状花序;花梗纤细,长约5毫米;萼片5,披针形;花瓣5,黄色,略长于萼,约7毫米,除顶端1片为宽倒卵形外,其余均为倒卵形;雄蕊10,5长5短,相间而生。荚果扁平微弯,稍似扁豆,因而得名,长2.5~6厘米,先端短斜尖,基部长楔形,有时被短柔毛;内有种子约20粒,深褐色,平滑,有光泽。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山坡及田野、路旁。我市长岭岗村大龙山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健脾利湿,通便。用于黄疸,暑热吐泻,小儿疳积,水肿,小便不利,习惯性便秘,疔疮痈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8克。外用:研末,调敷。

【附注】含羞草决明的种子具利尿、健胃整肠的作用。用法:煎服,9~18克。

(16)豆茶决明 Cassia nomame(Sieb.)Kitagawa

【药名别名】水皂角。

【药用部位】为决明属植物豆茶决明的全草及种子。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株高30~60厘米,稍有毛,分枝或不分枝。叶长4~8厘米,有小叶8~28对,在叶柄的上端有黑褐色、盘状、无柄腺体1枚;小叶长5~9毫米,带状披针形,稍不对称。花生于叶腋,有柄,单生或2至数朵组成短的总状花序;萼片5,分离,外面疏被柔毛;花瓣5,黄色;雄蕊4,有时5;子房密被短柔毛。荚果扁平,有毛,开裂,长3~8厘米,宽约5毫米,有种子6~12粒;种子扁,近菱形,平滑。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沟边及松林下。我市小漆园村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草:夏季采收,晒干。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集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水皂角子:治小儿疳枳,夜盲症,目翳。全草:清肝明目,和脾利水;治目花,夜盲症,偏头痛,水肿,脚气,黄疸。

【用法用量】全草:煎服,9~15克;或研末。种子:煎服,9~30克;或炖猪肝服。

(17)双荚决明 Cassia bicapsularis L.

【药名别名】腊肠仔树、黄槐。

【药用部位】为决明属植物双荚决明的种子。

【植物形态】直立灌木,多分枝,无毛。偶数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膜质,顶端圆钝,基部渐狭,偏斜,下面粉绿色;在最下方的一对小叶间有黑褐色线形而钝头的腺体1枚。总状花序生于枝条顶端的叶腋间,常集成伞房花序状,长度约与叶相等,花鲜黄色;雄蕊10,7能育,3退化而无花药。荚果圆柱状,膜质,直或微曲,缝线狭窄;种子二列。花期10—11月,果期11月至翌年3月。

【生境分布】喜温喜光,多生长于山坡和路旁。我市城区有栽培。

【采收加工】果实成熟后采集,除去果荚,晒干。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泻下导滞。用于目疾,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

【附注】本品药用资料摘自《广州植物志》。

(18)决明 Cassia tora L.

【药名别名】小决明、决明子、草决明。

【药用部位】为决明属植物决明的种子。

【植物形态】直立、粗壮,一年生亚灌木状草本,高1~2米。叶长4~8厘米;叶柄上无腺体;叶轴上每对小叶间有棒状的腺体1枚;小叶3对,膜质,倒卵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2~6厘米,宽1.5~2.5厘米,顶端圆钝而有小尖头,基部渐狭,偏斜,上面被稀疏柔毛,下面被柔毛;小叶柄长1.5~2毫米;托叶线状,被柔毛,早落。花腋生,通常2朵聚生;总花梗长6~10毫米;花梗长1~1.5厘米,丝状;萼片稍不等大,卵形或卵状长圆形,膜质,外面被柔毛,长约8毫米;花瓣黄色,下面二片略长,长12~15毫米,宽5~7毫米;能育雄蕊7,花药四方形,顶孔开裂,长约4毫米,花丝短于花药;子房无柄,被白色柔毛。荚果纤细,近四棱形,两端渐尖,长达15厘米,宽3~4毫米,膜质;种子约25颗,菱形,光亮。花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边及宅周、菜园等处。我市各地有少量栽培或逸为野生。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明目,润肠通便。治目赤涩痛,羞明多泪,头痛眩晕,目暗不明,大便秘结。有减肥之功效,可用于风热赤眼,青盲,雀目,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习惯性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附注】本品具降压、降血脂、保肝和泻下等多方面的作用,现已开发出较多的保健品。本品即《中国药典》收载的决明子。

(19)钝叶决明 Cassia obtusifolia L.

【药名别名】决明子、草决明、马蹄决明。

【药用部位】为决明属植物钝叶决明的种子。

【植物形态】一年生半灌木状草本,高0.5~2米。上部分枝多。叶互生,羽状复叶;叶柄长2~5厘米;小叶3对,叶片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6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圆形,基部楔形,稍偏斜,下面及边缘有柔毛,最下1对小叶间有1条形腺体,或下面2对小叶间各有一腺体。花成对腋生,最上部的聚生;总花梗极短;小花梗长1~2厘米;萼片5,倒卵形;花冠黄色,花瓣5,倒卵形,长12~15毫米,基部有爪;雄蕊10,发有雄蕊7,3个较大的花药先端急狭成瓶颈状;子房细长,花柱弯曲。荚果细长,近四棱形,长15~20厘米,宽3~4毫米,果柄长2~4厘米。种子多数,菱柱形或菱形略扁,淡褐色光亮,两侧各有1条线形斜凹纹。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我市城区有少量栽培。

【采收加工】秋末果实成熟,荚果变黄褐色时采收,割下全株晒干,打下种子,去净杂质。

【功能主治】同决明。

【用法用量】同决明。

【附注】本品亦为《中国药典》收载的决明子的来源之一。

(20)望江南 Cassia occidentalis L.

【药名别名】圆决明、羊角豆。

【药用部位】为决明属植物望江南的种子和茎叶。

【植物形态】一年生半灌木草本或多年生小灌木,高1~2米,茎直立,有分枝,基部木质化,双数羽状复叶互生,有小叶3~5对;叶柄基部有大腺体1个;托叶早落,小叶片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浑圆,全缘,边缘被细毛。荚果呈略扁的圆柱形,长7~13厘米,形似羊角,黄棕色。种子多数,稍扁卵形。花期8—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于砂质土的山坡、河边,多为栽培。本品标本(野生)采自柏子塔旁。

【采收加工】种子:果实成熟时采收种子,除去杂质,晒干。茎叶: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种子:清肝明目,健胃润肠;用于高血压头痛,目赤肿痛,口腔糜烂,习惯性便秘,痢疾腹痛,慢性肠炎。茎叶:解毒;外用治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种子:①内服:煎汤,6~9克;研末,1.5~3克。②外用:适量,研末调敷。茎叶:①内服:煎汤,6~9克(鲜品15~30克);或捣汁。②外用:适量,鲜叶捣烂外敷。

(21)紫荆 Cercis chinensis Bunge

【药名别名】乌桑树、紫金盘。

【药用部位】为紫荆属植物紫荆的树皮。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或大灌木,树皮幼时暗灰色而光滑,老时粗糙而作片裂。幼枝有细毛。单叶互生;叶柄长达3厘米;叶片近圆形,长6~14厘米,宽5~14厘米,先端急尖或骤尖,基部深心形,上面无毛,下面叶脉有细毛,全缘。花先于叶开放,4~10朵簇生于老枝上;小苞片2,阔卵形,长约2.5毫米;花梗细,长6~15毫米;花萼钟状,5齿裂;花玫瑰红色,长1.5~1.8厘米,花冠蝶形,大小不等;雄蕊10,分离,花丝细长;雌蕊1,子房无毛,具柄,花柱上部弯曲,柱头短小,呈压扁状。荚果狭长方形,扁平,长5~14厘米,宽1~1.5厘米,沿腹缝线有狭翅,暗褐色。种子2~8颗,扁,近圆形,长约4毫米。花期4—5月,果期5—7月。

【生境分布】常栽培于宅旁、岸边、山坡或庭院。我市多见于城区,黄柏山见有野生。

【采收加工】7—8月剥取,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通淋,解毒。主治妇女月经不调,瘀滞腹痛,风湿痹痛,小便淋痛,喉痹,痈肿,疥癣,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22)响铃豆 Crotalaria albida Heyne ex Roth

【药名别名】小响铃、马口铃。

【药用部位】为猪屎豆属植物响铃豆的全草。

【植物形态】灌木状草本,高30~150厘米,有白色柔毛。叶倒卵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先端钝圆,有小凸尖,基部楔形,上面光滑,下面生疏柔毛,长15~40毫米,宽3~17毫米;托叶细小。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小苞片着生于花萼基部;萼长约7毫米,深裂,上面2萼齿椭圆形,下面3萼齿披针形,均有短柔毛;花冠黄色,稍长于萼。荚果圆柱形,膨胀,长8~12毫米,光滑,有种子6~12粒。花果期5—12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边荒地草丛中。本品标本采自黄土岗镇小漆园村。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全草洗净,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用于尿道炎,膀胱炎,肝炎,胃肠炎,痢疾,支气管炎,肺炎,哮喘;外用治痈肿疮毒,乳腺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

(23)大猪屎豆 Crotalaria assamica Benth.

【药名别名】自消容、通心草、马铃根。

【药用部位】为猪屎豆属植物大猪屎豆的根、茎叶及种子。

【植物形态】直立灌木状草本,高1~2米。茎和枝均有丝光质短柔毛。单叶互生,膜质;叶柄长2~3毫米;托叶小,钻形,宿存;叶片长圆形或倒披针状长圆形,长5~12厘米,宽2~2.5厘米,先端钝,有小尖头,基部楔形,上面无毛,下面有绢质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花疏生,有花20~30朵,花梗长约1厘米;小苞片2,线状披针形;花萼长12~16毫米,5深裂,裂片披针形,长12~15毫米;蝶形花冠,金黄色,伸出萼外,长达2厘米;雄蕊10,单体,花药异型;雌蕊1,花柱长,弯曲。荚果长圆形,上部宽大,下部较狭,长约5厘米,宽1.5~2厘米。种子多数。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我市五脑山庙前路边有分布,其是野生还是栽培逸为野生不详。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根:凉血降压。主治跌打损伤,高血压。茎叶: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水消肿;主治小儿头疮,口疮,牙痛,肺热咳嗽咯血,跌打损伤,外伤出血,水肿,肾结石,膀胱炎,风湿骨痛。种子有毒,用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症;用法用量不详。

【用法用量】煎服:根,15~30克;茎叶,6~9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

(24)野百合 Crotalaria sessiliflora L.

【药名别名】黄花地丁、农吉利。

【药用部位】为猪屎豆属植物野百合的全草。

【植物形态】灌木状草本,高30~150厘米,有白色柔毛。叶倒卵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先端钝圆,有小凸尖,基部楔形,上面光滑,下面生疏柔毛,长15~40毫米,宽3~17毫米;托叶细小。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小苞片着生于花萼基部;萼长约7毫米,深裂,上面2萼齿椭圆形,下面3萼齿披针形,均有短柔毛;花冠黄色,稍长于萼。荚果圆柱形,膨胀,长8~12毫米,光滑,有种子6~12粒。花果期5月至翌年2月。

【生境分布】生于荒地草丛中。我市各地有少量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全草,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治痢疾,疮疖,小儿疳积。近年试用于治疗癌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捣烂外敷。

(25)黄檀 Dalbergia hupeana Hance

【药名别名】檀树、白檀树。

【药用部位】为黄檀属植物黄檀的果实及根或根皮。

【植物形态】乔木,高10~17米;树皮灰色。羽状复叶;小叶9~11,矩圆形或宽椭圆形,长3~5.5厘米,宽1.5~3厘米,先端钝,微缺,基部圆形;叶轴及小叶柄有白色疏柔毛;托叶早落。圆锥花序顶生或生在上部叶腋间;花梗有锈色疏毛;萼钟状,萼齿不等,最下面1个披针形,较长,上面2个宽卵形,连合,两侧2个卵形,较短,有锈色柔毛;花冠淡紫色或白色;雄蕊(5+5)二组。荚果矩圆形,扁平,长3~7厘米,有种子1~3粒。花期5—7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00~1000米的山坡沟边树林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果实成熟时采集,晒干。根或根皮于夏、秋季采挖,洗净,切碎,晒干。

【功能主治】果实:用于疥疮及小儿蛔虫病。根或根皮:清热解毒,止血消肿;主治疮疖疔毒,毒蛇咬伤,细菌性痢疾,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根及根皮: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尚未查到黄檀果实的用法用量资料。

【附注】本品有小毒。

(26)长波叶山蚂蟥 Desmodium sequax Wall.

【药名别名】粘人花、饿蚂蝗、波叶山蚂蝗。

【药用部位】为山蚂蝗属植物长波叶山蚂蝗的根及茎叶。

【植物形态】灌木,高达2米,枝具淡黄色短柔毛。三出复叶,顶生小叶卵状菱形,长4~10厘米,宽3~7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波状,两面有白色柔毛,侧生小叶较小;叶柄有毛;托叶长椭圆形,长约6毫米,宽约1毫米,被淡黄色柔毛。腋生总状花序,花序轴和花梗有柔毛;花萼阔钟状,萼齿三角形,有短柔毛;花冠紫色,旗瓣无爪,与翼瓣、龙骨瓣近等长,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有短柔毛。荚果串珠状,稍弯,密生开展褐色短柔毛,有5~10荚节,荚节长、宽约3毫米。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00~1500米的山坡及沟边。我市山区丘陵、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茎叶:夏、秋季采集,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根:润肺止咳,驱虫,主治肺结核咳嗽,盗汗,喘咳,胞衣不下,蛔虫病。茎叶:清热泻火,活血祛瘀,敛疮,用于风热目赤,胞衣不下,血瘀经闭,烧伤。

【用法用量】根:煎服,10~30克。茎叶:煎服,30~6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撒敷。

【附注】据报道本品的茎叶有毒,用时应注意。

(27)扁豆 Lablab purpureus(L.)Sweet

【药名别名】白扁豆、峨眉豆。

【药用部位】为扁豆属植物扁豆的种子及花。

【植物形态】一年生缠绕草质藤本,长达6米。三出复叶;小叶片阔卵形,长5~9厘米,宽6~10厘米,先端尖,基部广楔形或截形,全缘,两面被疏毛,侧生小叶较大,斜卵形;叶柄长4~12厘米;托叶细小,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通常2~4朵聚生于花序轴的节上;小苞片2,早落;花萼钟状,萼齿5,边缘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蝶形,白色或淡紫色,旗瓣卵状椭圆形,基部两侧有2附属体,并下延为2耳,翼瓣斜椭圆形,龙骨瓣舟状;雄蕊10,2束;子房线形,被柔毛,基部有腺体,柱头头状,疏生白色短毛。荚果长椭圆形,扁平,微弯,长5~8厘米,先端具弯曲的喙。种子2~5粒,长方状扁圆形,白色、黑色或红褐色。花期7—8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广泛栽培。

【采收加工】扁豆:立冬前后摘取成熟荚果,晒干,打出种子,再晒至全干。扁豆花:7—8月采摘未完全开放的花,迅速晒干或烘干。

【功能主治】扁豆:健脾和中,消暑化湿;治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久泄,水停消渴,赤白带下,小儿疳积。扁豆花:健脾和胃,消暑化湿;治痢疾,泄泻,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扁豆:煎汤,9~18克;或入丸、散。扁豆花:煎汤,3~9克。

【附注】种子白色者供药用。另外,扁豆根、藤、扁豆衣(种皮)亦可分别供作药用。

(28)肥皂荚 Gymnocladus chinensis Baill.

【药名别名】肉皂荚、肥猪子、肥皂树。

【药用部位】为肥皂荚属植物肥皂荚的果实和种子。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无刺,高达5~12米;树皮灰褐色,具明显的白色皮孔;当年生小枝被锈色或白色短柔毛,后变光滑无毛。二回偶数羽状复叶,无托叶;叶轴具槽,被短柔毛;羽片对生、近对生或互生,5~10对;小叶互生,8~12对,几无柄,具钻形的小托叶,小叶片长圆形,两端圆钝,先端有时微凹,基部稍斜,两面被绢质柔毛。总状花序顶生,被短柔毛;花杂性,白色或带紫色,有长梗,下垂;花瓣长圆形;花丝被柔毛;子房无毛,有4颗胚珠。荚果长圆形,扁平或膨胀,无毛,顶端有短喙,有种子2~4颗;种子近球形而稍扁,黑色。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50~1500米山坡、山腰、杂木林、村旁和路边等。我市狮子峰林场老屋湾、顺河镇等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晒干。

【功能主治】涤痰除垢,解毒杀虫。主治咳嗽痰壅,风湿肿痛,痢疾,肠风,便毒,疥癣。

【用法用量】果实:1.5~3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烂敷、研末调敷。种子:3~6克。

【附注】①树皮或根亦供药用,其用法用量为煎服9~15克。外用树皮或根皮捣烂取汁外搽,或加酒捣烂外敷。②本品与皂角的主要区别是树上无刺。

(29)皂荚 Gleditsia sinensis Lam.

【药名别名】皂角、皂角树、牙皂、猪牙皂、天丁。

【药用部位】为皂荚属植物皂荚的果实(皂角)、不育果(牙皂)、棘刺(天丁)。

【植物形态】乔木,高达15米;棘刺粗壮,通常有分枝,长可达16厘米,圆柱形。羽状复叶簇生,具小叶6~14枚;小叶长卵形、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斜圆形或斜楔形,边缘有细锯齿,无毛。花杂性,排成总状花序,腋生;萼钟状,有4枚披针形裂片;花瓣4,白色;雄蕊6~8;子房条形,沿缝线有毛。荚果条形,不扭转,长12~30厘米,宽2~4厘米,黑棕色,被白色粉霜。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700米以下沟边、路旁、宅旁。我市各地都有栽培。

【采收加工】天丁:全年可采,但以9月至翌年3月间为宜,切片晒干。皂荚:秋季果实成熟变黑时采摘,晒干。牙皂: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牙皂:祛痰开窍,散结消肿;用于中风口噤,昏迷不醒,癫痫痰盛,关窍不通,喉痹痰阻,顽痰喘咳,咯痰不爽,大便燥结;外治痈肿。天丁: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皂荚:祛风痰,除湿毒,杀虫;治中风口眼歪斜,头风头痛,咳嗽痰喘,肠风便血,下痢噤口,痈肿便毒,疮癣疥癞。

【用法用量】皂荚:①内服:研末或入丸剂,1~1.5克。②外用:煎汤洗、捣烂或烧存性研末敷。天丁:①内服:研末或入丸剂,1~1.5克。②外用:适量,煎汤洗、捣烂或烧存性研末敷。牙皂:①内服:1~1.5克,多入丸、散用。②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取嚏或研末调敷患处。

(30)光叶马鞍树 Maackia tenuifolia(Hemsl.)Hand.-Mazz.

【药名别名】野豆。

【药用部位】为马鞍树属植物光叶马鞍树的根、叶。

【植物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2~7米;树皮灰色。小枝幼时绿色,有紫褐色斑点,被淡褐色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叶轴有灰白色疏毛;小叶2(3)对,顶生小叶倒卵形、菱形或椭圆形,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侧生小叶对生,椭圆形或长椭圆状卵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几无叶柄。总状花序顶生;花稀疏,大型;花萼圆筒形,萼齿短,边缘有灰色短毛;花冠绿白色;雌蕊密被淡黄褐色短柔毛,具柄。荚果线形,微弯成镰状,压扁,无翅,褐色,密被长柔毛;种子肾形,压扁,种皮淡红色。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溪边林内。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老屋湾、木子店镇等乡镇。

【采收加工】根:秋季采集,洗净切片,晒干。叶:秋季采收,晒干。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治疗手脚冰凉、口吐白沫。

【用法用量】水煎服:9~15克。

【附注】其药用资料摘自《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31)大豆 Glycine max(L.)Merr.

【药名别名】黄豆、黑大豆。

【药用部位】为大豆属植物大豆(种子)及其加工品(豆豉);叶、花、种皮。

【植物形态】一年生直立草本,茎粗壮,密生褐色长硬毛,高可达2米。小叶3,菱状卵形,长7~13厘米,宽3~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均生白色长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托叶及小托叶均密生黄色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有毛;萼钟状,萼齿披针形,下面一齿最长,均密生白色长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较萼长。荚果矩形,略弯,下垂,黄绿色,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5粒,黄绿色,卵形至近球形,长约1厘米。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黄豆各地广泛栽培,黑大豆栽培较少。

【采收加工】种子:果实成熟后采收,取种子晒干。花:花开时采收,晒干。叶:花期采收,晒干。种皮:取黑大豆用清水浸泡,待其发芽后,搓下种皮,晒干,储藏于干燥处。

【功能主治】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躁胸闷,虚烦不眠。黄豆:健脾利水,宽中导滞,解毒消肿;主治食积泻痢,腹胀食呆,疮痈肿毒,脾虚水肿,外伤出血。花:明目去翳,治翳膜遮睛。种皮:养血疏风;治阴虚烦热,盗汗,眩晕,头痛,利尿通淋,凉血解毒。叶:治热淋,血淋,蛇咬伤。

【用法用量】种皮:煎服,9~15克。大豆:煎服,30~9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炒焦研末调敷。花:煎服,3~9克。叶:煎服,鲜品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

(32)野大豆 Glycine soja Sieb.et Zucc.

【药名别名】野黄豆、劳豆、野料豆。

【药用部位】为大豆属植物野大豆的全株及种子。

【植物形态】一年生缠绕草本,茎细瘦,各部有黄色长硬毛。小叶3,顶生小叶卵状披针形,长1~5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两面生白色短柔毛,侧生小叶斜卵状披针形;托叶卵状披针形,急尖,有黄色柔毛,小托叶狭披针形,有毛。总状花序腋生;花梗密生黄色长硬毛;萼钟状,上唇2齿合生,披针形,有黄色硬毛;花冠紫红色,长约4毫米。荚果矩形,长约3厘米,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4粒,黑色。花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平地、沟边、路旁。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茎、叶及根秋季采收。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除去果荚,收集种子,再晒至全干。

【功能主治】种子:补益肝肾,祛风解毒;治阴亏目昏,肾虚腰痛,盗汗,筋骨疼痛,产后风痉,小儿疳积。全株:清热敛汗,舒筋止痛;主治盗汗,劳伤筋痛,胃脘痛,小儿食积。

【用法用量】种子:煎服,9~15克;或入丸、散。全株:煎服,30~12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

(33)米口袋 Gueldenstaedtia verna subsp.multiflora(Bunge)Tsui

【药名别名】甜地丁、短翼米口袋。

【药用部位】为米口袋属植物米口袋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10厘米,全株被白色长柔毛。主根直下,直径达1厘米余。茎短,叶丛生,单数羽状复叶,有长柄,小叶11~21片,广椭圆形、卵形或长卵形,长1~2厘米,宽2~8毫米,先端钝,基部圆,全缘。花茎自叶丛中生出,花5~7朵,顶生,成伞形花序;苞片披针形,小苞片2,线状披针形;花萼钟形,萼齿5,不等长,上部2片稍大,下部1片最小,混生白色和黑色柔毛;花冠蝶形,紫堇色,旗瓣广倒卵形,长约13毫米,顶端微缺,翼瓣长圆状楔形,长约10毫米,有短爪;龙骨瓣短,长约6毫米;雄蕊10,二体(9+1),子房上位,长椭圆形,花柱短,无毛,柱头膨大。荚果圆筒状,长2.5~3厘米。种子肾形,黑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田野、路边、荒地草丛中。我市各地有少量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疔疮痈肿,急性阑尾炎及一切化脓性炎症。

【用法用量】煎服:6~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34)多花木蓝 Indigofera amblyantha Craib

【药名别名】山豆根、野绿豆根、土豆根。

【药用部位】为木蓝属植物多花木蓝的根。

【植物形态】落叶直立灌木,高达2米。枝条密生白色丁字毛。羽状复叶;小叶7~11个,倒卵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长1.5~4厘米,宽1~2厘米,先端圆形,有短尖,基部宽楔形,全缘,上面疏生丁字毛,下面的毛较密;叶柄密生丁字毛;小叶柄长约1毫米,亦密生丁字毛。总状花序直立腋生;总花梗较叶柄短;花冠淡红色,长约5毫米,外面有白色丁字毛。荚果条形,棕褐色,长3.5~6厘米,有丁字毛;种子褐色,长圆形。花期5—7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00~1200米的山沟灌丛中。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火毒蕴结,咽喉、齿龈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克。外用:煎水含漱或捣烂外敷。

(35)本氏木蓝 Indigofera bungeana Walp.

【药名别名】河北木蓝、铁扫帚、山豆根。

【药用部位】为木蓝属植物本氏木蓝的根。

【植物形态】灌木,高40~100厘米,枝条有白色丁字毛。羽状复叶;小叶7~9个,矩圆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长5~15毫米,宽3~10毫米,先端骤尖,基部圆形,两面有白色丁字毛;叶柄、小叶柄有白色丁字毛。总状花序腋生,较叶长,花冠紫色或紫红色,长约4毫米,外面有毛。荚果圆柱形,长2.5~3厘米,宽约3毫米,褐色,有白色丁字毛,种子椭圆形。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或河滩。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挖根,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止血,消肿生肌,外敷治创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

【附注】有的资料显示其药用部位为全草。

(36)苏木蓝 Indigofera carlesii Craib

【药名别名】山豆根、土豆根、木蓝叉。

【药用部位】为木蓝属植物苏木蓝的根。

【植物形态】灌木,高达1.5米。茎直立,有棱,灰绿色。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通常为7片,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2~4厘米,宽1.2~2.8厘米,上面青绿色,下面灰绿色,先端钝圆,具小尖针,基部圆钝或阔楔形,两面均紧贴白毛。总状花序腋生,长10~20厘米;花大,长1~1.5厘米,粉红色到紫色;萼杯状,萼齿三角形,背面有毛;花药两端有毛。荚果圆柱形,长4.5厘米。花期4—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山坡林下。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挖根,洗净晒干,或先除去木心,再晒干。

【功能主治】止咳,止血,敛汗。用于咳嗽,自汗,外用治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外用:适量,研粉撒患处。

(37)华东木蓝 Indigofera fortunei Craib

【药名别名】山豆根、福氏木蓝、土豆根。

【药用部位】为木蓝属植物华东木蓝的根。

【植物形态】灌木,高达1米。茎直立,灰褐色或灰色,分枝有棱。无毛。羽状复叶长10~15厘米;叶柄长1.5~4厘米,叶轴上面具浅槽,叶轴和小柄均无毛;托叶线状披针形,长4毫米,早落;小叶3~7对,对生,间有互生,卵形、阔卵形、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2.5厘米,宽0.8~2.8厘米,先端钝圆或急尖,微凹,有长约2毫米的小尖头,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幼时在下面中脉及边缘疏被丁字毛,后脱落变无毛,中脉上面凹入,下面隆起,细脉明显。总状花序长8~18厘米;总花梗长达3厘米,常短于叶柄,无毛;苞片卵形,长约1毫米,早落;花梗长达3毫米;花萼斜杯状,长2.5毫米,外面疏生丁字毛,萼齿三角形,长约0.5毫米,最下萼齿稍长;花冠紫红色或粉红色,旗瓣倒阔卵形,先端微凹,外面密生短柔毛,翼瓣长9~11毫米,宽2.5毫米,瓣柄长约1毫米,边缘有毛,龙骨瓣长可达11.5毫米,宽4~4.5毫米,近边缘及上部有毛,距短;花药阔卵形,顶端有小凸尖,两端有髯毛;子房无毛,有胚珠10余粒。荚果褐色,开裂后果瓣旋卷。内果皮具斑点。花期4—5月,果期5—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丛中。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挖根,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火毒蕴结,咽喉、齿龈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研末调敷。

(38)马棘 Indigofera bungeana Walp.

【药名别名】马胡梢、一味药、苦豆根。

【药用部位】为木蓝属植物马棘的全株。

【植物形态】小灌木或半灌木,高60~90厘米。茎直立,分枝多,被白色丁字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夏季开花,叶腋抽出总状花序,蝶形花冠红紫色。荚果圆柱形,幼时密生丁字毛,熟后暗紫色,内有肾状种子数粒。4月底5月初始花,一直开到8月底,无限花序,6月初前开的花,大多不能正常结实,或结实后脱落。8—9月结荚,11月下旬种子成熟。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1700米的山坡路旁、灌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全株,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感冒咳嗽,扁桃体炎,颈淋巴结结核,小儿疳积,痔疮;外用治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捣汁搽患处。

(39)鸡眼草 Kummerowia striata(Thunb.)Schindl.

【药名别名】斑鸠窝、三叶人字草。

【药用部位】为鸡眼草属植物鸡眼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平卧,长10~30厘米,茎和分枝有白色向下的毛。叶互生,3小叶;托叶长卵形,宿存;小叶倒卵形、倒卵状矩圆形或矩圆形,长5~15毫米,宽3~8毫米,主脉和叶缘疏生白色毛。花1~3朵腋生;小苞片4个,一个生于花梗的关节之下,另三个生于萼下;萼钟状,深紫色,长2.5~3毫米;花冠淡红色。荚果卵状矩圆形,通常较萼稍长或长不超过萼的1倍,外面有细短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林下草地、路边。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7—8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活血止血。用于感冒发热,暑湿吐泻,黄疸,痈疖疮毒,痢疾,疳积,血淋,咯血,衄血,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干品9~30克,鲜品30~60克;捣汁或研末。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40)胡枝子 Lespedeza bicolor Turcz.

【药名别名】大胡枝子、随军茶。

【药用部位】为胡枝子属植物胡枝子的茎叶。

【植物形态】灌木,高0.5~2米。小枝黄色或暗褐色。3小叶,顶生小叶宽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6厘米,宽1.5~4厘米,先端圆钝,有小尖,基部圆形,上面疏生平伏短毛,下面毛较密,侧生小叶较小。总状花序腋生,较叶长;花梗无关节;萼杯状,萼齿4,披针形,与萼筒近等长,有白色短柔毛;花冠紫色;旗瓣长约1.2厘米,无爪,翼瓣长约1厘米,有爪,龙骨瓣与旗瓣等长,基部有长爪。荚果斜卵形,长约10毫米,宽约5毫米,网脉明显,有密柔毛。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缘、岸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利尿通淋,止血。用于肺热咳嗽,感冒发热,百日咳,淋证,吐血,衄血,尿血,便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干品9~15克,鲜品30~60克;或泡作茶饮。

(41)绿叶胡枝子 Lespedeza buergeri Miq.

【药名别名】女金丹、木本胡枝子、马鞭梢。

【药用部位】为胡枝子属植物绿叶胡枝子的根。

【植物形态】直立灌木,高1~3米。枝灰褐色或淡褐色,被疏毛。托叶2,线状披针形;小叶卵状椭圆形,先端急尖,基部稍尖或钝圆,上面鲜绿色,光滑无毛,下面灰绿色,密被贴生的毛。总状花序腋生,在枝上部者构成圆锥花序;花萼钟状,5裂至中部,裂片卵状披针形或卵形,密被长柔毛;花冠淡黄绿色,旗瓣近圆形,基部两侧有耳,具短柄,翼瓣椭圆状长圆形,基部有耳和瓣柄,瓣片先端有时稍带紫色,龙骨瓣倒卵状长圆形,比旗瓣稍长,基部有明显的耳和长瓣柄;雄蕊10,二体;子房有毛。荚果长圆状卵形,表面具网纹和长柔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山坡、林下、山沟和路旁。我市分布于张家畈镇、乘马岗镇、狮子峰林场老屋湾和王家湾等地。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解表祛湿,止痛,止血。用于感冒咳嗽,头痛,胃痛,黄疸,心绞痛,腰痛,子宫出血,乳癌初起,风湿关节炎,疔疮,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

【附注】其叶亦供药用。

(42)中华胡枝子 Lespedeza chinensis G.Don

【药名别名】台湾胡枝子、清肺草。

【药用部位】为胡枝子属植物中华胡枝子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态】小灌木,高达1米。全株被白色伏毛,茎下部毛渐脱落,茎直立或铺散;分枝斜升,被柔毛。托叶钻状;羽状复叶具3小叶,小叶倒卵状长圆形、长圆形、卵形或倒卵形,先端截形、近截形、微凹或钝头,具小刺尖,边缘稍反卷,上面无毛或疏生短柔毛,下面密被白色伏毛。总状花序腋生,不超出叶,少花;总花梗极短;花萼长为花冠之半,5深裂,裂片狭披针形,被伏毛,边具缘毛;花冠白色或黄色,旗瓣椭圆形,基部具瓣柄及2耳状物,翼瓣狭长圆形,具长瓣柄,龙骨瓣长约8毫米,闭锁花簇生于茎下部叶腋。荚果卵圆形,先端具喙,基部稍偏斜,表面有网纹,密被白色伏毛。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山坡疏林下及林边草丛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老屋湾和王家湾、张家畈镇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切片或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止痢,祛风。治急性细菌性痢疾,关节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全草15~30克,根15~18克。

(43)大叶胡枝子 Lespedeza davidii Franch.

【药名别名】大叶马料梢、活血丹。

【药用部位】为胡枝子属植物大叶胡枝子的根、叶。

【植物形态】直立灌木,高1~3米。枝条较粗壮,稍曲折,有明显的条棱,密被长柔毛。托叶2,卵状披针形;小叶宽卵圆形或宽倒卵形,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两面密被黄白色绢毛。总状花序腋生或于枝顶形成圆锥花序,花稍密集,比叶长;花萼阔钟形,5深裂;花红紫色,旗瓣倒卵状长圆形,顶端圆或微凹,基部具耳和短柄,翼瓣狭长圆形,比旗瓣和龙骨瓣短,基部具弯钩形耳和细长瓣柄,龙骨瓣略呈弯刀形,与旗瓣近等长,基部有明显的耳和柄,子房密被毛。荚果卵形,稍歪斜,先端具短尖,基部圆,表面具网纹和稍密的绢毛。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米的干旱山坡、路旁或灌丛中。我市分布于顺河集镇。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根,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通经活络。主治疹痧不透,头晕眼花,汗不出,手臂酸麻。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

【附注】有资料介绍使用全草。

(44)截叶铁扫帚 Lespedeza cuneata(Dum.-Cours.)G.Don

【药名别名】夜关门、铁扫帚。

【药用部位】为胡枝子属植物截叶铁扫帚的全草。

【植物形态】小灌木,高达1米。茎直立或斜升,被毛,上部分枝;分枝斜上举。叶密集,柄短;小叶楔形或线状楔形,长1~3厘米,宽2~5(7)毫米,先端截形或近截形,具小刺尖,基部楔形,上面近无毛,下面密被伏毛。总状花序腋生,具2~4朵花;总花梗极短;小苞片卵形或狭卵形,长1~1.5毫米,先端渐尖,背面被白色伏毛,边具缘毛;花萼狭钟形,密被伏毛,5深裂,裂片披针形;花冠淡黄色或白色,旗瓣基部有紫斑,有时龙骨瓣先端带紫色,翼瓣与旗瓣近等长,龙骨瓣稍长;闭锁花簇生于叶腋。荚果宽卵形或近球形,被伏毛,长2.5~3.5毫米,宽约2.5毫米。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荒地或路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平肝明目,祛风利湿,散瘀消肿。治病毒性肝炎,痢疾,慢性支气管炎,小儿疳积,夜盲症,角膜溃疡,乳腺炎。外用治带状疱疹,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水煎洗或捣烂外敷患处。

(45)美丽胡枝子 Lespedeza thunbergii subsp.formosa(Vogel)H.Ohashi

【药名别名】草鞋板、毛胡枝子、紫荆皮。

【药用部位】为胡枝子属植物美丽胡枝子的根皮(紫荆皮)及茎叶。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可达2米以上,干皮黑褐色,有细纵棱,密被白色短柔毛,托叶常宿存;3小叶复叶,叶轴长3~7厘米,小叶椭圆状或卵状椭圆形,先端急尖或钝圆,背面密被白柔毛,小叶叶柄粗壮,长约2毫米,总状花序较叶轴长,单生或排成圆锥状,总花梗及小花梗均被白色柔毛,花紫红色,花两性,长约1厘米,花萼被毛,萼裂长于萼筒,花盛开时龙骨瓣与旗瓣近等长,荚果卵形或矩圆形,长5~12厘米,稍偏斜,先端有短尖,被锈毛。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山坡灌丛中或杂草丛中。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

【采收加工】茎叶:春季至秋季采收。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根:清肺热,祛风湿,散瘀血;治肺痈,风湿疼痛,跌打损伤。茎叶:治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茎叶:30~60克,水煎服。根: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捣碎敷患处。

(46)绒毛胡枝子 Lespedeza tomentosa(Thunb.)Sieb.ex Maxim.

【药名别名】山豆花、土豆根。

【药用部位】为胡枝子属植物绒毛胡枝子的根。

【植物形态】灌木,高1~2米,植株全部有白色柔毛。3小叶,顶生小叶矩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长3~6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圆形,有短尖,基部钝,上面疏生、下面密生白色柔毛,侧生小叶小;托叶条形,有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花梗无关节;无瓣花腋生,呈头状花序状;小苞片条状披针形;花萼浅杯状,萼齿5,披针形,先端急尖,密生柔毛;花冠淡黄色,旗瓣长约1厘米,翼瓣较短,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子房有绢毛。荚果倒卵状椭圆形,有白色短柔毛。8月下旬开花,9月中旬结实,9月下旬种子成熟,成熟的种子不易脱落。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灌丛或草丛中。我市丘陵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健脾补虚。主治虚劳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克或炖肉吃。

(47)铁马鞭 Lespedeza pilosa(Thunb.)Sieb.et Zucc.

【药名别名】金钱藤、野花生。

【药用部位】为胡枝子属植物铁马鞭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全株密被长柔毛,茎平卧,细长,长60~80厘米。托叶钻形;羽状复叶具3小叶;小叶宽倒卵形或倒卵圆形,先端圆形、近截形或微凹,有小刺尖,基部圆形或近截形,两面密被长毛,顶生小叶较大。总状花序腋生,比叶短;花萼密被长毛,5深裂,上方2裂片基部合生,上部分离;花冠黄白色或白色,旗瓣椭圆形,先端微凹,具瓣柄,翼瓣比旗瓣与龙骨瓣短;闭锁花常1~3集生于茎上部叶腋,无梗或近无梗,结实。荚果广卵形,凸镜状,两面密被长毛,先端具尖喙。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荒山坡及草地。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益气安神,活血止痛,利尿消肿,解毒散血。主治气虚发热,失眠,痧症腹痛,风湿痹痛,水肿,瘰疬,痈疽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炖肉。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48)细梗胡枝子 Lespedeza virgata(Thunb.)DC.

【药名别名】一字草。

【来源】为胡枝子属植物细梗胡枝子的全草。

【植物形态】小灌木,高25~50厘米,有时可达1米。基部分枝,枝细,带紫色,被白色伏毛。托叶线形,长5毫米;羽状复叶具3小叶;小叶椭圆形、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稀近圆形,长(0.6)1~2(3)厘米,宽4~10(15)毫米,先端钝圆,有时微凹,有小刺尖,基部圆形,边缘稍反卷,上面无毛,下面密被伏毛,侧生小叶较小;叶柄长1~2厘米,被白色伏柔毛。总状花序腋生,通常具3朵稀疏的花;总花梗纤细,毛发状,被白色伏柔毛,显著超出叶;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长约1毫米,被伏毛;花梗短;花萼狭钟形,长4~6毫米,旗瓣长约6毫米,基部有紫斑,翼瓣较短,龙骨瓣长于旗瓣或近等长;闭锁花簇生于叶腋,无梗,结实。荚果近圆形,通常不超出萼。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山坡草丛中。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茎叶生长茂盛时采收,切碎,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通淋。用于肾炎水肿,中暑发热,小便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

(49)香花崖豆藤 Callerya dielsiana(Harms)P.K.Loc ex Z.Wei & Pedley

【药名别名】山鸡血藤、大活血。

【药用部位】为鸡血藤属植物香花崖豆藤的藤茎及根。

【植物形态】攀援灌木,长2~5米。茎皮灰褐色,剥裂,枝无毛或被微毛。羽状复叶,叶轴被稀疏柔毛,后秃净,上面有沟;托叶线形;小叶2对,纸质,披针形、长圆形至狭长圆形,先端急尖至渐尖,基部钝圆,上面有光泽,几无毛,下面被平伏柔毛或无毛。圆锥花序顶生,宽大,较短时近直生,较长时呈扇状开展并下垂,花序轴多少被黄褐色柔毛;花萼阔钟状,与花梗同被细柔毛,萼齿短于萼筒,上方2齿几全合生,其余为卵形至三角状披针形,下方1齿最长;花冠紫红色,旗瓣阔卵形至倒阔卵形,密被锈色或银色绢毛,基部稍呈心形,具短瓣柄,无胼胝体,翼瓣甚短,约为旗瓣的二分之一,锐尖头,下侧有耳,龙骨瓣镰形;雄蕊二体,对旗瓣的1枚离生;花盘浅皿状;子房线形,密被茸毛,胚珠8~9粒。荚果线形至长圆形,扁平,密被灰色茸毛,果瓣薄,近木质,瓣裂,有种子3~5粒;种子长圆状凸镜形。花期5—9月,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山坡杂木林与灌丛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除去杂质,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舒筋,养血调经。治手足麻木,肢体瘫痪,风湿痹痛,月经不调,经闭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或浸酒。

(50)小鸡血藤 Callerya reticulata(Benth.)Schot

【药名别名】网络崖豆藤、鸡血藤、网络鸡血藤、小轿藤。

【药用部位】为鸡血藤属植物网络鸡血藤的茎或根。

【植物形态】攀援状灌木,高2~4米。茎皮灰色。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长10~20厘米;叶柄长2~5厘米;托叶锥刺形,基部向下突起成一对短而硬的距;叶腋有多数芽苞叶,宿存;小叶5~9;小托叶针刺状;叶片长圆形、卵状长圆形,宽2~3.5厘米,先端钝,微凹,基部圆形或近圆形,全缘,网脉两面均明显。圆锥花序顶生,长5~10厘米,花序轴有黄色疏柔毛;花多而密集;萼钟状,5齿裂,裂齿短钝三角形,边缘有淡黄色毛;蝶形花冠,淡紫色或玫瑰红色;雄蕊10,二体,花丝不等长;子房线形,荚果扁条形,长可达15厘米,宽约2厘米,果瓣近木质,种子间缢缩,开裂时果瓣扭曲。种子3~6颗,扁圆形。花期5—6月,果期11—12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00米以下的山坡灌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8—9月,割取茎藤,切成小段,晒干。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根:舒筋活血。茎:养血补虚,活血通经;主治气血虚弱,遗精,阳痿,腰膝酸痛,麻木瘫痪,风湿痹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茎:煎汤,9~30克(鲜品30~60克),或浸酒。根:参考茎。

(51)白花油麻藤 Mucuna birdwoodiana Tutch.

【药名别名】血枫藤、鸡血藤、勃氏黧豆。

【药用部位】为黧豆属植物白花油麻藤的藤茎。

【植物形态】常绿、大型木质藤本。小叶3,革质,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8~13厘米,宽4~6厘米,先端短尾状渐尖,基部圆形,两面无毛,侧生小叶较小,基部斜形;叶柄无毛,小叶柄有疏长硬毛;托叶早落。总状花序腋生,长30~38厘米;萼钟状,萼齿5,上面两萼齿合生,有稀疏棕色长硬毛;花冠灰白色,长7.5~8.5厘米,伸出于萼外;雄蕊(9+1)二组,花药二型;子房密生锈色短柔毛,花柱丝形,长而内弯。荚果木质,长矩形,长可达40厘米,沿背腹缝线有锐翅,种子间稍紧缩;种子达10余粒,肾形,黑色,种脐半包种子。花期4—月,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2500米的山地阳处、路旁、溪边。我市狮子峰自然保护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补血,通经络,强筋骨。用于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月经不调,腰腿痛。

【用法用量】煎服:9~30克。

(52)常春油麻藤 Mucuna sempervirens Hemsl.

【药名别名】牛马藤、大血藤。

【药用部位】为黧豆属植物常春油麻藤的藤茎。

【植物形态】常绿木质藤本,长可达25米。老茎直径超过30厘米,树皮有皱纹,幼茎有纵棱和皮孔。羽状复叶具3小叶,小叶纸质或革质,顶生小叶椭圆形、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渐尖头,基部稍楔形,侧生小叶极偏斜,无毛。总状花序生于老茎上,每节上有3花,无香气或有臭味;苞片和小苞片不久脱落,苞片狭倒卵形;花萼密被暗褐色伏贴短毛,外面被稀疏的金黄色或红褐色脱落的长硬毛,萼筒宽杯形;花冠深紫色,干后黑色。果木质,带形,种子间缢缩,近念珠状,边缘多数加厚,凸起为一圆形脊,中央无沟槽,无翅,具伏贴红褐色短毛和长的脱落红褐色刚毛,种子4~12颗,内部隔膜木质;带红色、褐色或黑色,扁长圆形,种脐黑色,包围着种子的3/4。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00~3000米的灌丛、溪谷、河边。我市城区有栽培。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除去枝叶,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行血补血,通经活络。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血虚,月经不调及经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30克;或浸酒。

(53)含羞草 Mimosa pudica L.

【药名别名】感应草、怕丑草。

【药用部位】为含羞草属植物含羞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披散、亚灌木状草本,高可达1米;茎圆柱状,具分枝,有散生、下弯的钩刺及倒生刺毛。托叶披针形,长5~10毫米,有刚毛。羽片和小叶触之即闭合而下垂;羽片通常2对,指状排列于总叶柄之顶端,长3~8厘米;小叶10~20对,线状长圆形,长8~13毫米,宽1.5~2.5毫米,先端急尖,边缘具刚毛。头状花序圆球形,直径约1厘米,具长总花梗,单生或2~3个生于叶腋;花小,淡红色,多数;苞片线形;花萼极小;花冠钟状,裂片4,外面被短柔毛;雄蕊4枚,伸出于花冠之外;子房有短柄,无毛;胚珠3~4颗,花柱丝状,柱头小。荚果长圆形,长1~2厘米,宽约5毫米,扁平,稍弯曲,荚缘波状,具刺毛,成熟时荚节脱落,荚缘宿存;种子卵形,长3.5毫米。花期3—10月,果期5—11月。

【生境分布】为人工栽培的花卉,我市城区较多。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化痰止咳,安神止痛。用于感冒,小儿高热,急性结膜炎,支气管炎,胃炎,肠炎,尿路结石,疟疾,神经衰弱;外用治跌打肿痛,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30~60克);或炖肉。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54)绿豆 Vigna radiata(L.)Wilczek

【药名别名】青小豆。

【药用部位】为豇豆属植物绿豆的种子。

【植物形态】一年生直立或顶端微缠绕草本。高约60厘米,被短褐色硬毛。三出复叶,互生;叶柄长9~12厘米;小叶3,叶片阔卵形至菱状卵形,侧生小叶偏斜,长6~10厘米,宽2.5~7.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楔形或截形,两面疏被长硬毛;托叶阔卵形,小托叶线形。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短于叶柄或近等长;苞片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有长硬毛;花绿黄色;萼斜钟状,萼齿4,最下面1齿最长,近无毛;旗瓣肾形,翼瓣有渐窄的爪,龙骨瓣的爪截形,其中一片龙骨瓣有角;雄蕊10,二体;子房无柄,密被长硬毛。荚果圆柱形,长6~8厘米,宽约6毫米,成熟时黑色,疏被褐色长硬毛。种子绿色或暗绿色,长圆形。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为传统农作物,各地都有种植。

【采收加工】立秋后种子成熟时采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簸净杂质。

【功能主治】清热,消暑,利水,解毒。主治暑热烦渴,感冒发热,霍乱吐泻,痰热哮喘,头痛目赤,口舌生疮,水肿尿少,疮疡痈肿,风疹丹毒,药物及食物中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大剂量可用120克;研末;或生研绞汁。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附注】绿豆的叶、花、种皮(绿豆衣)和豆芽亦分别作药用。

(55)豌豆 Pisum sativum L.

【药名别名】元豆、麦豌豆。

【药用部位】为豌豆属植物豌豆的种子。

【植物形态】一年生攀援草本,高0.5~2米。全株绿色,光滑无毛,被粉霜。叶具小叶4~6片,托叶比小叶大,叶状,心形,下缘具细齿。小叶卵圆形,长2~5厘米,宽1~2.5厘米;花于叶腋单生或数朵排列为总状花序;花萼钟状,深5裂,裂片披针形;花冠颜色为白色和紫色,雄蕊(9+1)两体。子房无毛,花柱扁,内面有髯毛。荚果肿胀,长椭圆形,长2.5~10厘米,宽0.7~14厘米,顶端斜急尖,背部近于伸直,内侧有坚硬纸质的内皮;种子2~10颗,圆形,青绿色,有皱纹或无,干后为黄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为传统农作物,我市各地都有栽培。

【采收加工】夏季果实成熟时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和中下气,利小便,解疮毒。治霍乱转筋,脚气,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120克,配方煎服。

(56)长柄山蚂蟥 Podocarpium podocarpum(DC.)Yang et Huang

【药名别名】野黄豆、小粘子草。

【药用部位】为长柄山蚂蝗属植物长柄山蚂蝗的全株。

【植物形态】直立草本,高50~100厘米。根茎稍木质;茎具条纹,疏被伸展短柔毛。叶为羽状三出复叶,小叶3;托叶钻形,长约7毫米,基部宽0.5~1毫米,外面与边缘被毛;叶柄长2~12厘米,着生于茎上部的叶柄较短,茎下部的叶柄较长,疏被伸展短柔毛;小叶纸质,顶生小叶宽倒卵形,长4~7厘米,宽3.5~6厘米,先端凸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全缘,两面疏被短柔毛或几无毛,侧脉每边约4条,直达叶缘,侧生小叶斜卵形,较小,偏斜,小托叶丝状,长1~4毫米;小叶柄长1~2厘米,被伸展短柔毛。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或顶生和腋生,长20~30厘米,结果时延长至40厘米;总花梗被柔毛和钩状毛;通常每节生2花,花梗长2~4毫米,结果时增长至5~6毫米;窄卵形,长3~5毫米,宽约1毫米,被柔毛;花萼钟形,被小钩状毛;花冠紫红色;果梗长约6毫米;果颈长3~5毫米。花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00~1900米的山坡林下草丛中。我市山区丘陵、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散寒解表,解毒,止血活血,散瘀。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刀伤出血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57)尖叶长柄山蚂蝗 Podocarpium podocarpum var.oxyphyllum(DC.)Yang et Huang

【药名别名】山蚂蝗、小山蚂蝗。

【药用部位】为长柄山蚂蝗属植物尖叶长柄山蚂蝗的全株。

【植物形态】亚灌木,高50~100厘米。根茎稍木质;疏被伸展短柔毛。羽状三出复叶,小叶3;托叶钻形,长约7毫米,外面与边缘被毛;叶柄长2~12厘米,疏被伸展短柔毛;小叶纸质,长4~7厘米,宽35~60毫米,先端凸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疏被短柔毛,侧生小叶斜卵形,较小,偏斜,小托叶丝状,长1~4毫米;小叶柄长1~2厘米,被伸展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长20~30厘米。总花梗被柔毛;每节生2花,花梗长2~4毫米,苞片早落,窄卵形,长3~5毫米,宽约1毫米,被柔毛;花萼钟形,长约2毫米,花冠紫红色,长约4毫米,旗瓣宽倒卵形,翼瓣窄椭圆形,雄蕊单体;雌蕊长约3毫米,子房具柄。荚果长约16毫米,通常有2荚节,背缝线弯曲,节间深凹入达腹缝线;荚节略呈宽半倒卵形,长5~10毫米,宽3~4毫米,先端截形,基部楔形,被钩状毛和小直毛,果梗长约6毫米;果颈长3~5毫米。花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400~2190米的山坡路旁。我市分布于狮子峰、张家畈、乘马岗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祛风解毒。治风湿骨痛,咳嗽吐血。

【用法用量】参考长柄山蚂蝗。

(58)葛根 Pueraria lobata(Willd.)Ohwi

【药名别名】葛藤、野葛。

【药用部位】为葛属植物葛根的块根和花,其叶片、种子及葛根淀粉亦供药用。

【植物形态】藤本,块根肥厚。茎疏生黄色长硬毛。小叶3,顶生小叶阔卵形,长9~18厘米,宽6~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上面有稀疏长硬毛,下面有绢质柔毛,侧生小叶略小而偏斜;托叶披针形,基部于着生处下延为盾形。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腋生,花多而密,苞片卵形,比小苞片短,有毛;萼钟状,萼齿5,披针形,最下一个萼齿较长,均有黄色硬毛;花冠紫色,长约1.2厘米。荚果条形,扁平,长4~9厘米,密生锈色长硬毛。花期4—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常生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山坡草丛或疏林中。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秋、冬季采挖,洗净,多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花:秋季采集,晒干。

【功能主治】花:解酒止渴;用于酒醉烦渴。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颈项强痛。

【用法用量】花:煎汤,5~9克;或入丸、散。根:煎汤,5~9克;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附注】葛根所含黄酮类成分对心脑血管疾病有显著疗效。

(59)鹿藿 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

【药名别名】野毛豆、小黄豆、老鼠眼。

【药用部位】为鹿藿属植物鹿藿的根及茎叶。

【植物形态】草质,缠绕藤本,各部多少生开展的柔毛。小叶3,顶生小叶卵状菱形或菱形,长2.5~6厘米,宽2~5.5厘米,侧生小叶偏斜而较小,先端钝,基部圆形,两面密生白色长柔毛,下面有红褐色腺点;叶柄及小叶柄亦密生白色长柔毛,基出脉3条。总状花序腋生,1个或2~3个花序同生于一叶腋间;萼钟状,萼齿5,披针形,外面有毛及腺点;花冠黄色,长约8毫米;雄蕊(9+1)二组;子房有毛和密集的腺点。荚果长椭圆形,红褐色,长约1.5厘米,宽约8毫米,顶端有小喙,稍有毛,种子间略收缩;种子1~2粒,椭圆形,光亮。花期5—8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50~1000米处疏林下或灌丛中。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茎叶:夏、秋季采收,洗净切片,晒干。根:秋季挖根,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根:活血止痛,解毒,消积;用于妇女痛经,瘰疬,疖肿,小儿疳积。茎叶:祛风除湿,活血解毒;主治风湿痹痛,头痛,牙痛,腰脊疼痛,瘀血腹痛,产褥热,瘰疬,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烫伤。

【用法用量】根:煎服,9~15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茎叶:煎服,9~30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60)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 L.

【药名别名】洋槐。

【药用部位】为刺槐属植物刺槐的根和花。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10~25米,树皮褐色。羽状复叶;小叶7~25,互生,椭圆形、矩圆形或卵形,长2~5.5厘米,宽1~2厘米,先端圆或微凹,有小尖,基部圆形,无毛或幼时疏生短毛。总状花序腋生,序轴及花梗有柔毛;花萼杯状,浅裂,有柔毛;花冠白色,旗瓣有爪,基部有黄色斑点;子房无毛。荚果扁,长矩圆形,长3~10厘米,宽约1.5厘米,赤褐色;种子1~13,肾形,黑色。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村边等处。我市各地都有栽培。

【采收加工】花:6—7月盛开时采收花序,摘下花,晾干。根: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花:止血。用于咯血,大肠下血,吐血,崩漏。根:主治劳伤。

【用法用量】花:煎服,9~15克;或泡茶饮。根:用法用量不详。

(61)苦参 Sophora flavescens Ait.

【药名别名】地槐、地参、牛参。

【药用部位】为槐属植物苦参的根,其果实亦供药用。

【植物形态】落叶半灌木,高1.5~3米;幼枝有疏毛,后变无毛。羽状复叶长20~25厘米;小叶25~29,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稀椭圆形,长3~4厘米,宽1.2~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下面密生平贴柔毛。总状花序顶生,长15~20厘米;萼钟状,长6~7毫米,有疏短柔毛或近无毛;花冠淡黄色,旗瓣匙形,翼瓣无耳。荚果长5~8厘米,于种子间微缢缩,呈不显明的串珠状,疏生短柔毛;种子3~7颗,近球形,黑色。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米以下山坡、河边或红壤地向阳处。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根头及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祛风杀虫。用于湿热泻痢,肠风便血,黄疸,小便不利,水肿,带下,阴痒,疥癣,麻风,皮肤瘙痒,湿毒疮疡。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敷,或浸酒搽。

【附注】①脾胃虚寒者忌服。②苦参实(种子):7—8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去其荚壳,晒干收藏。具清热解毒,通便,杀虫作用。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大便秘结,蛔虫病。用法为内服:研末,0.6~1.5克,每日4次。

(62)槐树 Sophora japonica L.

【药名别名】槐、国槐、豆槐。

【药用部位】为槐属植物槐树的花蕾(槐米)、槐花、果实(槐角)、(嫩枝)槐枝、槐根及根皮和树脂(槐胶)。

【植物形态】乔木,高15~25米。羽状复叶长15~25厘米;叶轴有毛,基部膨大;小叶9~15,卵状矩圆形,长2.5~7.5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而具细凸尖,基部阔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柔毛。圆锥花序顶生,花冠乳白色,旗瓣阔心形,具短爪,有紫脉;雄蕊10,不等长。荚果肉质,串珠状,长2.5~5厘米,无毛,不裂;种子肾形。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宅边。我市各地多有栽培。

【采收加工】槐米:夏季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槐花:夏季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槐角:冬季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功能主治】槐角:清热,润肝,凉血,止血;治肠风泻血,痔血,崩漏,血淋,血痢,心胸烦闷,风眩欲倒,阴疮湿痒。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槐米: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

【用法用量】槐角:煎服6~15克或入丸、散;或嫩角捣汁用;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槐花:煎服6~1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撒。槐米:煎服5~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撒。

【附注】槐白皮、槐根、槐枝及槐胶(树脂)亦供药用,因使用较少,不做详细介绍。

(63)香槐 Cladrastis wilsonii Takeda

【药名别名】山荆、黄檀、牛大力。

【药用部位】为香槐属植物香槐的根及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4~16米。树皮灰褐色;幼枝灰绿色,二年生枝紫褐色,无毛,有细小皮孔。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9~11,膜质,基部者卵形,长约5厘米;上部叶渐大,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顶部叶倒卵状椭圆形,长10厘米,宽4~5厘米,上面光滑,下面沿主脉疏被淡棕褐色柔毛。圆锥花序疏松,顶生或腋生;总花梗被褐色短柔毛。花长约20毫米,白色;萼钟状,先端5裂,萼齿三角形;花瓣几等长,旗瓣近圆形,顶端微凹;雄蕊10,近分离;子房线形,具短柄,密被绢状毛。荚果扁,长4.5厘米,宽约12毫米,密生短柔毛。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1500米的山地、沟谷杂木林中或落叶阔叶林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的老屋湾。

【采收加工】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鲜用。9—10月采收成熟的果实,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止痛。主治关节疼痛及催吐。

【用法用量】根:煎服,鲜根30~60克。果实:炒熟食之,催吐。

【附注】根,多为配方使用;果实,用量不详。

(64)红车轴草 Trifolium pratense L.

【药名别名】红三叶、红花草子。

【药用部位】为车轴草属植物红车轴草的花序或带花枝叶。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茎直立,分枝多,疏生白色柔毛。三出复叶,小叶3,无柄;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2.5~4厘米,宽1~2厘米,先端钝圆,基部圆楔形,叶脉延伸至叶缘,稍突出成不明显细齿,背面有长毛;托叶卵形,先端锐尖,贴生于叶柄上,基部抱茎。花序头状,腋生,具大型总苞,总苞卵圆形,具横脉;花萼筒状,萼齿5,线状披针形,最下面1萼齿较长,比其他齿超出1倍;花冠蝶形,紫色或淡紫红色,旗瓣狭菱形,翼瓣长圆形,基部具耳及爪,龙骨瓣稍短于翼瓣;子房椭圆形,花柱丝状,细长。荚果小,倒卵形,长约2毫米,包被于宿存萼内,果皮膜质,具纵脉。种子1颗,肾形,黄褐色。花果期5—9月。

【生境分布】常生于林缘、路边、草地湿润处。我市五脑山有少量分布,疑为家种逸为野生。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花序或带花嫩枝叶,阴干。

【功能主治】清热止咳,散结消肿。用于感冒,咳喘,硬肿,烧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制成软膏涂敷。

【附注】①本品标本由梅建亨先生提供。②据报道本植物具抗菌、抗癌、抗衰老等活性。

(65)白车轴草 Trifolium repens L.

【药名别名】三消草、球子草、车轴草。

【药用部位】为车轴草属植物白车轴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匍匐,无毛。叶具3小叶;小叶倒卵形至近倒心形,长1.2~2厘米,宽1~1.5厘米,先端圆或凹陷,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无毛,下面微有毛;几无小叶柄;托叶椭圆形,抱茎。花序呈头状,有长总花梗;萼筒状,萼齿三角形,较萼筒短,均有微毛;花冠白色或淡红色。荚果倒卵状矩形,包被于膜质、膨大、长约1厘米的萼内,含种子2~4粒;种子褐色,近圆形。花期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田园、荒地及沟边潮湿处。我市城区有栽培,本品标本采自城区与阎家河镇交界处的水沟边。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宁心。主治癫痫,痔疮出血。

【用法用量】治癫痫:全草30克,水煎服;另用15克,捣烂包患者额上。治痔疮出血:全草30克,酒水各半,煎服。

(66)蚕豆 ViciafabaL.

【药名别名】胡豆、罗汉豆。

【药用部位】为野豌豆属植物蚕豆的种子(蚕豆)、叶和花。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不分枝,无毛,高30~180厘米。小叶2~6,椭圆形,长4~8厘米,宽2.5~4厘米,先端钝圆,基部宽楔形;托叶大,半箭头形。花1至数朵腋生;萼钟状,膜质,萼齿5,披针形;花冠白色带红而有紫斑纹。荚果大而肥厚,长5~10厘米;种子椭圆状,略扁。花期3—4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为各地传统的栽培植物。

【采收加工】蚕豆:夏季果实成熟呈黑褐色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扬净后再晒干,或鲜嫩时用。花:清明节前后开花时采收,晒干,或烘干。叶:夏季采收,晒干。

【功能主治】叶:治肺结核咯血,消化道出血,外伤出血,臁疮。花:凉血,止血;治咯血,鼻衄,血痢,带下,高血压。蚕豆:健脾利水,解毒消肿;主治膈食,水肿,疮毒。

【用法用量】蚕豆:①内服:煎汤,30~60克;或研末,或作食品。②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烧灰敷。叶:①内服:捣汁。②外用:捣烂外敷或研末撒。花:煎服,6~9克(鲜者15~30克);捣汁或蒸露。

【附注】蚕豆的荚壳、种皮及茎(豆禾),亦分别作药用,因少用,故不做详细介绍。

(67)小巢菜 Vicia hirsuta(L.)S.F.Gray

【药名别名】硬毛野豌豆、野麦豌豆、雀野豆。

【药用部位】为野豌豆属植物小巢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5~90(120)厘米,攀援或蔓生。茎细柔有棱,近无毛。偶数羽状复叶末端卷须分支;托叶线形,基部有2~3裂齿;小叶4~8对,线形或狭长圆形,长0.5~1.5厘米,宽0.1~0.3厘米,先端平截,具短尖头,基部渐狭,无毛。总状花序明显短于叶;花萼钟形,萼齿披针形,长约0.2厘米;花2~4(7)密集于花序轴顶端,花甚小,仅长0.3~0.5厘米;花冠白色、淡蓝青色或紫白色,稀粉红色,旗瓣椭圆形,长约0.3厘米,先端平截有凹,翼瓣近勺形,与旗瓣近等长,龙骨瓣较短;子房无柄,密被褐色长硬毛,胚珠2,花柱上部四周被毛。荚果长圆菱形,长0.5~1厘米,宽0.2~0.5厘米,表皮密被棕褐色长硬毛;种子2,扁圆形,直径0.15~0.25厘米,两面凸出,种脐长相当于种子圆周的1/3。花果期2—7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小麦地、荒地、沟边。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集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解表利湿,活血止血。治黄疸,疟疾,鼻衄,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8~6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68)救荒野豌豆 Vicia sativa L.

【药名别名】大巢菜。

【药用部位】为野豌豆属植物救荒野豌豆的全草和果实。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5~50厘米。羽状复叶,有卷须;小叶8~16对,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8~20毫米,宽3~7毫米,先端截形,凹入,有细尖,基部楔形,两面疏生黄色柔毛;托叶戟形。花1~2朵生于叶腋,花梗有黄色疏短毛;萼钟状,萼齿5,披针形,渐尖,有白色疏短毛;花冠紫色或红色;子房无毛,无柄,花柱顶端背部有淡黄色髯毛。荚果条形,扁平,长2.5~4.5厘米,近无毛;种子棕色,圆球形。花期4—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800米以下山脚草地、灌木林下的湿地上、路旁、麦地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草:4—5月采割,晒干,亦可鲜用。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全草:益肾,利水,止血,止咳;用于肾虚腰痛,遗精,黄疸,水肿,疟疾,鼻衄,心悸,咳嗽痰多,月经不调,疮疡肿毒。果实:活血生肌,消肿。

【用法用量】全草:①内服:煎汤,15~30克。②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果实的用法用量尚未查到相关资料。

(69)四籽野豌豆 Vicia tetrasperma(L.)Schreber

【药名别名】乌喙豆、野豌豆。

【药用部位】为野豌豆属植物四籽野豌豆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纤细,有棱,多分枝,全株有疏柔毛。羽状复叶;托叶半戟形;小叶6~12,条状矩圆形,长7~17毫米,宽2~4毫米,先端钝,或有小尖。花小,紫色,或带蓝色,1~2朵排成腋生总状花序;总花梗细弱,与叶近等长;子房无毛,有短柄,花柱上部周围被柔毛。荚果条状椭圆形,扁,长约10毫米,宽约4毫米;有种子4粒,少有3粒,扁圆形,直径约0.2厘米,种皮褐色,种脐白色,长相当于种子周长1/4。花期3—6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荒地、路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枝叶茂盛时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消肿,定眩。主治疔疮,痈疽,痔疮,头晕耳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18克。外用:鲜品捣烂,用酒调敷患处。

(70)歪头菜 Vicia unijuga A.Br.

【药名别名】山野豌豆、草豆、土黄芪。

【药用部位】为野豌豆属植物歪头菜的全草及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幼枝被淡黄色疏柔毛。卷须不发达而变为针状;小叶2个,大小和形状变化大,卵形至菱形,长3~10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斜楔形;托叶戟形,大。总状花序腋生;萼斜钟状,萼齿5,三角形,下面3齿高,疏生短毛;花冠紫色或紫红色,长约15毫米;子房具柄,无毛,花柱上半部四周有白色短柔毛。荚果狭矩形,扁,长3~4厘米,褐黄色;种子扁圆形,棕褐色。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草地、山沟、林缘、向阳山坡的灌丛中。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补虚调肝,理气止痛,清热利尿。用于头晕,体虚浮肿,胃痛;外用治疗疔疖。根的药用资料不详。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71)野豇豆 Vigna vexillata(L.)Rich.

【药名别名】豇豆参、豆角参。

【药用部位】为豇豆属植物野豇豆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缠绕草本。主根圆柱形或圆锥形,外皮橙黄色。茎有棕色粗毛。小叶3枚,卵形或菱状卵形,长4~8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两面有淡黄白色贴生柔毛;小叶柄极短,有棕褐色粗毛。花2~4朵着生于长9~12厘米的总花梗上端;花梗极短,有棕褐色粗毛;花萼钟形,有疏短毛;花冠淡红紫色。荚果圆柱形,长9~11厘米,直径5毫米,顶端有喙,有棕褐色粗毛;种子椭圆形,黑色,有光泽。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00~1600米处的山坡、路边、草丛中。我市山区丘陵、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咽喉。用于风火牙痛,咽喉肿痛,腮腺炎,疮疖,小儿麻疹余毒不尽,胃痛,腹胀,便秘,跌打肿痛,骨折。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鲜根适量,捣烂敷患处。

(72)花榈木 Ormosia henryi Prain

【药名别名】花梨木、臭木、三钱三。

【药用部位】红豆属植物花榈木的根、根皮、茎及叶。

【植物形态】高可达10米,胸径40厘米。树皮平滑,有浅裂纹。小枝密被灰黄色茸毛。裸芽。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9枚,长圆形、长圆状卵形,长6~10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上面无毛,下面密被灰黄色茸毛,对生,长披针形或条形。总状花序腋生或组成圆锥花序顶生,花冠蝶形,白色,小而香,花萼钟形,花瓣淡绿色,边缘微紫。荚果扁平,长椭圆形,种子4~8粒,椭圆形或卵形,种皮鲜红色,有光泽。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600~1300米的混交林中。我市三河口镇、福田河镇等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祛风消肿。用于跌打损伤,腰肌劳损,风湿关节痛,产后血瘀疼痛,带下,流行性腮腺炎,丝虫病;根皮外用治骨折;叶外用治烧烫伤。

【用法用量】根6~9克,水煎兑酒服,或浸酒服。外用:适量,根皮捣烂敷患处,或干叶研粉调油搽伤处。

(73)紫藤 Wisteria sinensis(Sims)Sweet

【药名别名】轿藤、朱藤、招豆藤。

【药用部位】为紫藤属植物紫藤的根、茎叶和种子。

【植物形态】落叶攀援缠绕性大藤本植物,干皮深灰色,不裂。嫩枝暗黄绿色,密被柔毛,冬芽扁卵形,密被柔毛。一回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对生,有小叶7~13枚,卵状椭圆形,先端长渐尖或凸尖,叶表无毛或稍有毛,叶背具疏毛或近无毛,小叶柄被疏毛,侧生总状花序,长达30~35厘米,呈下垂状,总花梗、小花梗及花萼密被柔毛,花紫色或深紫色,花瓣基部有爪,近爪处有2个胼胝体,雄蕊10枚,二体(9+1)。荚果扁圆条形,长10~20厘米,密被白色茸毛,种子扁球形,黑色。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林中,城区也有栽培。我市山区丘陵各地有野生分布。

【采收加工】茎或茎叶:夏季采收,晒干。种子: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果壳,晒干。根:全年可采,除去泥土,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茎叶:止痛,杀虫;用于腹痛,蛲虫病。根: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主治痛风,痹症。种子:活血,通络,解毒,驱虫;用于筋骨疼痛,腹痛吐泻,小儿蛲虫病。

【用法用量】种子:煎汤(炒熟),15~30克;或浸酒。根:煎汤,9~15克。茎叶:煎汤,9~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