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科 Vitaceae
(1)牯岭蛇葡萄 Ampelopsis brevipedunculata var.kulingensis(Rehd.)C.L.Li
【药名别名】野葡萄。
【药用部位】为蛇葡萄属植物牯岭蛇葡萄的根皮。
【植物形态】藤本,小枝、叶柄及花序均无毛,或花序近无毛;卷须分叉,顶端不扩大;叶互生,单叶或复叶,心状五角形,不裂,或分裂不达基部,长5~16厘米,宽4~16厘米,上部明显三浅裂,先端短渐尖或渐尖,侧裂片常呈尾状,尖头常向外倾,基部浅心形,缘具有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无毛或下面沿脉疏生短柔毛;花两性,排成与叶对生的聚伞花序;花杂性,花萼不明显;花瓣4~5,分离而扩展,逐片脱落;雄蕊短而与花瓣同数;花盘隆起,与子房合生;子房2室,有柔弱的花柱;果为一小浆果,近球形,直径5~10毫米,红蓝色,有种子1~4颗。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挖根,洗净泥土,切片,或剥取根皮,切片,晒干。鲜用,随时采集。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散结。用于肺痛吐脓,肺痨咯血,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毒,瘰疬,癌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烂或研末调敷。
(2)三裂叶蛇葡萄 Ampelopsis delavayana Planch.
【药名别名】野葡萄根、山葡萄、见肿消、大接骨丹。
【药用部位】为蛇葡萄属植物三裂叶蛇葡萄的根。
【植物形态】藤本,小枝、花序梗和叶柄通常有短柔毛。叶多数为掌状3全裂,中间小叶片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有短柄,侧生小叶片极偏斜,斜卵形,有时下部叶为单叶,3浅裂,宽卵形,基部心形,边缘带凸尖的浅齿,表面近于无毛,背面有短柔毛。聚伞花序与叶对生,花淡绿色;花萼边缘稍分裂,花瓣5,雄蕊5。浆果球形或扁球形,熟时蓝紫色。花期5月,果熟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米左右的山坡灌丛中。我市山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挖根,洗净泥土,切片,或剥取根皮,切片,晒干。鲜用随时可采。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散瘀破结。主治慢性骨髓炎,肺痈,肠痈,瘰疬,风湿痛,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烂或研末调敷。
(3)毛三裂叶蛇葡萄 Ampelopsis delavayana var.setulosa(Diels & Gilg)C.L.Li
【药名别名】五爪筋、见肿消。
【药用部位】为蛇葡萄属植物毛三裂叶蛇葡萄的根或根皮。
【植物形态】木质藤本,小枝、叶柄和花序密被锈色短柔毛。卷须2~3叉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为3小叶,中央小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13厘米,宽2~4厘米,顶端渐尖,基部近圆形,侧生小叶卵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5~11.5厘米,宽2~4厘米,基部不对称,近截形,边缘有粗锯齿,齿端通常尖细,侧脉5~7对,网脉两面均不明显;叶柄长3~10厘米,中央小叶有柄或无柄,侧生小叶无柄。多歧聚伞花序与叶对生,花序梗长2~4厘米,被短柔毛;花梗长1~2.5毫米,伏生短柔毛;萼碟形,无毛;花瓣5,卵状椭圆形,雄蕊5,花药卵圆形;子房下部与花盘合生,花柱明显。果实近球形,直径0.8厘米,有种子2~3颗;种子倒卵圆形,基部有短喙。花期6—7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2200米的山坡、地边或林中。我市分布于顺河镇、张家畈镇、乘马岗镇、狮子峰林场康王寨和王家湾。
【采收加工】同三裂叶蛇葡萄。
【功能主治】同三裂叶蛇葡萄。
【用法用量】同三裂叶蛇葡萄。
(4)异叶蛇葡萄 Ampelopsis glandulosa var.heterophylla(Thunb.)Momiy.
【药名别名】野葡萄根。
【药用部位】为蛇葡萄属植物异叶蛇葡萄的根。
【植物形态】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被疏柔毛。卷须2~3叉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为单叶,心形或卵形,3~5中裂,常混生有不分裂者,长3.5~14厘米,宽3~11厘米,顶端急尖,基部心形,基缺近呈钝角,稀圆形,边缘有急尖锯齿,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浅绿色,脉上有疏柔毛,基出脉5,中央脉有侧脉4~5对,网脉不明显突出;叶柄长1~7厘米,被疏柔毛;花序梗长1~2.5厘米,被疏柔毛;萼碟形,边缘波状浅齿,外面疏生短柔毛;花瓣5,卵状椭圆形;雄蕊5,花药长椭圆形,长甚于宽;花盘明显,边缘浅裂;子房下部与花盘合生,花柱明显,基部略粗。果实近球形,有种子2~4颗;种子长椭圆形,顶端近圆形,基部有短喙。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1800米的山谷林中或山坡灌丛阴处。我市张家畈镇、夫子河镇、乘马岗镇、狮子峰林场康王寨和王家湾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挖根,洗净泥土,切片,或剥取根皮,切片,晒干。鲜用随时可采。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散瘀破结。主治慢性骨髓炎,肺痈,肠痈,瘰疬,风湿痛,痈疮肿毒,跌打,烫伤。
【用法用量】参考三裂叶蛇葡萄。
【附注】本品为蛇葡萄的变种,一般作为野葡萄根的来源之一。
(5)葎叶蛇葡萄 Ampelopsis humulifolia Bge.
【药名别名】小接骨丹、葎叶白蔹。
【药用部位】为蛇葡萄属植物葎叶蛇葡萄的根皮。
【植物形态】落叶木质藤本。小枝光滑或偶有微毛。卷须与叶对生,分叉。叶互生,阔卵形,长6~12厘米,宽5~10厘米,3~5掌状深裂,基部心形,边缘有粗齿,上面光滑,鲜绿色,下面有粉,光滑或脉上有微毛,叶柄长。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总花梗细,长于叶柄。花淡黄色,萼片合生成杯状;花瓣5,雄蕊5。浆果球形,直径6~8毫米,淡黄色或淡蓝色;种子1~2粒。花期5—7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400~1100米的山坡或沟谷林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自然保护区。
【采收加工】秋季挖根,剥取根皮,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炎解毒,生肌长骨,除风祛湿。治跌打损伤,骨折,疮疖肿痛,风湿关节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研末。外用:捣烂外敷。
(6)蛇葡萄 Ampelopsis sinica(Miq.)W.T.Wang
【药名别名】野葡萄根、见肿消。
【药用部位】为蛇葡萄属植物蛇葡萄的根或根皮。
【植物形态】木质藤本。枝条粗壮,嫩枝具柔毛。叶互生,阔卵形,长6~14厘米,宽5~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通常3浅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边缘有较大的圆锯齿,上面暗绿色,无毛或具细毛,下面淡绿色,被柔毛;叶柄长3~7厘米,被柔毛。聚伞花序与叶对生,花序梗长2~3.5厘米,被柔毛;花多数,细小,绿黄色;萼片5,几成截形;花瓣5。长圆形,镊合状排列;雄蕊5,雌蕊1,子房2室。浆果近球形或肾形,宽6~7毫米,由深绿色变蓝黑色。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700~1200米的山岗和山麓。我市狮子峰自然保护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挖根,洗净泥土,切片;或剥取根皮,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散结。主治肺痈吐脓,肺痨咯血,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毒,瘰疬,癌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烂或研末调敷。
(7)蓝果蛇葡萄 Ampelopsis bodinieri(Levl.& Vant.)Rehd.
【药名别名】闪光蛇葡萄、蛇葡萄。
【药用部位】为蛇葡萄属植物蓝果蛇葡萄的茎叶及根皮。
【植物形态】落叶木质藤本,小枝无毛,卷须长约7厘米。叶为单叶,叶片纸质,宽卵形、三角形或五角状卵形,长7~12厘米,宽6~9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浅心形、截状心形或截形,稀深心形,不分裂或上部三浅裂,边缘有齿或小齿,两面无毛或下面沿中脉有稀疏短毛,很快变无毛,下面绿白色,侧脉4~5对;叶柄长1.4~5厘米,无毛。聚伞花序长2~10厘米,直径1.5~4厘米,无毛或近无毛;苞片小,三角形;花无毛,花萼盘状,直径约2.2毫米;花瓣长约2.2毫米。浆果近球形,直径5~9毫米。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3000米的山谷林中或山坡灌丛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茎叶,洗净,鲜用或晒干。春、秋季采根,去木心,切段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茎叶:清热解毒,祛风活络,止痛,止血;用于风湿关节炎,呕吐,腹泻,溃疡病;外用治跌打损伤,肿痛,疮疡肿毒,外伤出血,烧烫伤。根皮:祛风除湿,活血散结;用于肺痈吐脓,肺痨咯血,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毒,瘰疬,癌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克。外用:煎水洗。
(8)白蔹 Ampelopsis japonica(Thunb.)Makino
【药名别名】五爪龙、猫卵子。
【药用部位】为蛇葡萄属植物白蔹的块根。
【植物形态】落叶攀援木质藤本,长约1米。块根粗壮,肉质,卵形、长圆形或长纺锤形,深棕褐色,数个相聚。茎多分枝,幼枝带淡紫色,光滑,有细条纹;卷须与叶对生。掌状复叶互生;叶柄长3~5厘米,微淡紫色,光滑或略具细毛;叶片长6~10厘米,宽7~12厘米;小叶3~5,羽状分裂或羽状缺刻,裂片卵形至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深锯齿或缺刻,中间裂片最长,两侧的较小,中轴有翅,裂片基部有关节,两面无毛。聚伞花序小,与叶对生,花序梗长3~8厘米,细长,常缠绕;花小,黄绿色;花萼5浅裂;花瓣、雄蕊各5;花盘边缘稍分裂。浆果球形,直径约6毫米,熟时白色或蓝色,有针孔状凹点。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岸边草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及细根,切成纵瓣或斜片,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结,生肌,止痛。治痈肿,疔疮,瘰疬,烫伤,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
(9)乌蔹莓 Cayratia japonica(Thunb.)Gagnep.
【药名别名】五爪龙、五叶花。
【药用部位】为乌蔹莓属植物乌蔹莓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蔓生草本。茎紫绿色,有纵棱,具卷须,幼枝有柔毛,后变光滑。叶为掌状复叶,具小叶5枚,排列成鸟爪状,中间小叶椭圆状卵形,长4~6厘米,宽2.5~3厘米,小叶柄长2~3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或圆形,两侧的4枚小叶渐小,成对着生于同一小叶柄上,但又各具小分叶柄,小叶柄的边缘具较均匀的圆钝锯齿,总叶柄长3~5厘米。聚伞花序腋生,横径6~15厘米;花小,黄绿色,具短梗;萼杯状;花瓣4,卵状三角形;雄蕊4,与花瓣对生;雌蕊1,子房上位,2室。浆果倒圆卵形,横径约7毫米,成熟时黑色。花期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边草丛或灌丛中。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割取藤茎或挖出根部,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用于热毒痈肿,疔疮,丹毒,咽喉肿痛,蛇虫咬伤,水火烫伤,风湿痹痛,黄疸,泻痢,白浊,尿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浸酒或捣汁饮。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10)地锦 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Sieb.et Zucc.)Planch.
【药名别名】爬山虎、爬墙虎。
【药用部位】为地锦属植物爬山虎的根或茎。
【植物形态】落叶大藤本,枝条粗壮;卷须短,多分枝,枝端有吸盘。叶宽卵形,长10~20厘米,宽8~17厘米,通常3裂,基部心形,叶缘有粗锯齿,表面无毛,下面脉上有柔毛;幼苗或下部枝上的叶较小,常分成3小叶,或为3全裂;叶柄长8~20厘米。聚伞花序通常生于短枝顶端的两叶之间;花5数,萼全缘,花瓣顶端反折;雄蕊与花瓣对生,花盘贴生于子房,不明显;子房两室,每室有2胚珠。浆果蓝色,直径6~8毫米。花期6—7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常攀援于岩石或石壁上。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茎:落叶前采集,切段晒干。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活血解毒。用于风湿关节痛,外用治跌打损伤,痈疖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或泡酒服。外用:适量,根皮捣烂,酒调敷患处。
(11)绿叶地锦 Parthenocissus laetevirens Rehd.
【药名别名】绿藤爬山虎、爬墙虎、爬岩藤、大绿藤。
【药用部位】为地锦属植物绿叶地锦的茎藤。
【植物形态】木质藤本。茎带绿色,卷须与叶对生,有5~8条细长分枝,末端吸盘常为黑色肥厚的一弯钩。掌状复叶互生,小叶5,倒卵形或椭圆形,长5~8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中部以上有疏锯齿,下面无毛或脉上有短柔毛。聚伞花序排成圆锥状,生于叶腋;花萼浅盘状,全缘;花瓣5,长卵形;雄蕊5,花柱圆柱形,子房2室。浆果小,圆球形。花期7—8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沟边、林下湿润处。我市山区丘陵、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在枯萎前割取藤茎,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舒筋活络,消肿散瘀,接骨。主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关节炎,腰肌劳损,四肢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泡酒,30~60克。外用:捣烂外敷或研粉调敷。
(12)刺葡萄 Vitis davidii(Roman.Du Caill.)Foex.
【药名别名】山葡萄、枝刺葡萄。
【药用部位】为葡萄属植物刺葡萄的根。
【植物形态】落叶木质藤本。长5~6米,小枝被皮刺,刺长2~4毫米,无毛。卷须二叉1分枝。叶卵状椭圆形,长5~1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心形,边缘不分裂或微3浅裂,具浅齿。两面无毛,基出脉5,网脉明显。花5数,圆锥花序与叶对生,长7~24厘米,花序梗长1~2.5厘米。花萼碟形,不规则5浅裂。花瓣帽状黏合脱落。子房圆锥形,浆果球形,直径1.1~2.5厘米,成熟后紫红色。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400米以下的山坡杂木林中。我市狮子峰自然保护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湿,利小便。主治慢性关节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鲜根120克,水煎或泡酒服。
(13)桦叶葡萄 Vitis betulifolia Diels et Gilg
【药名别名】野葡萄、大血藤。
【药用部位】为葡萄属植物桦叶葡萄的根。
【植物形态】木质藤本。小枝被蛛丝状柔毛,后变无毛;卷须与叶对生,二叉状分枝。单叶互生,叶柄长3~5厘米,被蛛丝状毛,后变无毛;叶片草质,卵形或宽卵形,长5~10厘米,宽4~9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浅心形或截状心形,边缘有多数小齿,上面几无毛,下面密或疏被淡褐色短柔毛;侧脉5~7对,3级细脉不明显。花杂性异株,圆锥花序长5.5~7厘米,与叶对生,疏被蛛丝状毛;两性花基部有小苞片;花萼盘状,直径约0.8毫米,无毛;花瓣5,顶部黏合成帽状脱落;雄蕊5,与花瓣对生;子房有短柱头,被花盘所包;雄花序狭长,雄花退化子房埋入花盘中。浆果球形,直径7~12毫米,成熟时黑色,有白粉。花期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470~2600米的山坡、林下、沟边。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或根皮:冬季挖取根部,洗净,或剥取根皮,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舒筋活血,利湿解毒。用于风湿瘫痪,跌打骨折,痢疾,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14)葡萄 Vitis vinifera L.
【药名别名】家葡萄。
【药用部位】为葡萄属植物葡萄的根和果实。
【植物形态】高大缠绕藤本,幼茎秃净或略被绵毛。叶纸质,互生,圆形或圆卵形,宽10~20厘米,常3~5裂,基部心形,边缘有粗而稍尖锐的齿缺,下面常密被蛛丝状绵毛;叶柄长达4~8厘米。花杂性,异株,圆锥花序大而长,与叶对生;花序柄无卷须;萼极小,杯状,全缘或不明显的5齿裂;花瓣5,黄绿色,先端黏合不展开,基部分离,开花时呈帽状整块脱落;雄蕊5;花盘隆起,由5个腺体构成,基部与子房合生;子房2室,每室有胚珠2,花柱短,圆锥形。浆果卵圆形至卵状矩圆形,富含汁液,成熟时紫黑色或红而带青色,外被蜡粉。花期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果实: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鲜用或风干。根:秋季挖取根部,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根:祛风通络,利湿消肿,解毒;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水肿,小便不利,痈肿疔毒。果实:解表透疹,利尿,安胎;用于麻疹不透,小便不利,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果实:①内服:煎汤,15~30克;或捣汁,或熬膏,或浸酒。②外用:适量,浸酒涂擦;或捣汁含咽,或研末撒。根:①内服:煎汤,15~30克;或炖肉。②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15)蘡薁 Vitis bryoniifolia Bunge
【药名别名】山葡萄、野葡萄。
【药用部位】为葡萄属植物蘡薁的根、茎、叶及果实。
【植物形态】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有棱纹,嫩枝密被蛛丝状茸毛或柔毛,以后脱落变稀疏。卷须二叉分枝,每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长圆卵形,长2.5~8厘米,宽2~5厘米,叶片3~7深裂或浅裂,稀混生有不裂叶者,中裂片顶端急尖至渐尖,基部常缢缩凹成圆形,边缘每侧有9~16缺刻粗齿或成羽状分裂,基部心形或深心形,基缺凹成圆形,下面密被蛛丝状茸毛和柔毛,以后脱落变稀疏;基生脉五出,中脉有侧脉4~6对;叶柄长0.5~4.5厘米,初时密被蛛丝状茸毛或茸毛和柔毛,以后脱落变稀疏。花杂性异株,圆锥花序与叶对生。果实球形,成熟时紫红色,直径0.5~0.8厘米;种子倒卵形,顶端微凹,基部有短喙。花期4—8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50~2500米的山谷林中、灌丛、沟岸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将根、茎、叶分别晒干或鲜用,果成熟时摘下,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用于肝炎,阑尾炎,乳腺炎,肺脓疡,多发性脓肿,风湿关节炎;外用治疮疡肿毒,中耳炎,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浸酒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注】蘡薁根:清湿热,消肿毒。治黄疸,湿痹,热淋,痢疾,肿毒,瘰疬,跌打损伤。煎服15~30克。
(16)毛葡萄 Vitis heyneana Roem.et Schult
【药名别名】野葡萄藤、五角叶葡萄、野葡萄。
【药用部位】为葡萄属植物毛葡萄的根皮、叶及全株。
【植物形态】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被灰色或褐色蛛丝状茸毛。卷须二叉分枝,密被茸毛,每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卵圆形、长卵状椭圆形或五角状卵形,长4~12厘米,宽3~8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浅心形,每边有9~19尖锐锯齿,上面初疏被蛛丝状茸毛,以后脱落无毛,下面密被灰色或褐色茸毛,基出脉3~5,叶柄长2.5~6厘米,密被蛛丝状茸毛。圆锥花序疏散,分枝发达,长4~14厘米,花序梗长1~2厘米,被灰色或褐色蛛丝状茸毛。花萼碟形,边缘近全缘;花瓣呈帽状黏合脱落;花盘5裂,子房卵圆形。果球形,直径1~1.3厘米,成熟时紫黑色。种子倒卵圆形,两侧洼穴向上达种子1/4处。花期4—6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3200米的山坡、沟谷灌丛、林缘。我市福田河镇、张家畈镇、夫子河镇、乘马岗镇、狮子峰林场康王寨、狮峰山、王家湾等地均有野生分布。
【采收加工】叶或全株: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根皮:洗净,除去木心,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根皮:舒筋活血,清热解毒,生肌,利湿。全株:止血,祛风湿,安胎,解热;治麻疹。叶: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治痢疾,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根皮、茎叶:煎服,6~9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研粉撒。根的用法用量不详。
(17)葛藟 Vitis flexuosa Thunb.
【药名别名】葛藟葡萄、山葡萄。
【药用部位】为葡萄属植物葛藟的果实、根及藤汁。
【植物形态】木质藤本。枝条细长,幼枝有灰白色茸毛;卷须与叶对生,二叉状分枝。单叶互生,叶柄长3~7厘米,被蛛丝状柔毛;叶片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3.5~11厘米,宽2.5~9.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心形或近截形,边缘有不等的波状齿,上面无毛,下面多少有毛,主脉和脉腋有柔毛。花杂性异株,圆锥花序细长,长6~12厘米,与叶对生,花序轴有白色丝状毛;花小,直径2毫米,雄花黄绿色,花梗下有小苞片;花萼盘状;花瓣5,先端黏合成帽状脱落;雄蕊5,退化子房埋于花盘中;两性花有短柱头,花盘5~6裂,雄蕊与子房等长。浆果球形,直径6~8毫米,熟时紫黑色。花期4—5月,果期5—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山地灌丛中。我市分布于张家畈镇、乘马岗镇、狮子峰林场、康王寨等地。
【采收加工】根:夏、秋季采集,洗净切片,晒干。果实:成熟时采集,晒干。藤汁:砍断鲜藤收集汁液。
【功能主治】果实:润肺止咳,凉血止血,消食;用于肺燥咳嗽,吐血,食积,泻痢。根:用于骨节酸痛,跌打损伤。藤汁:补五脏,续筋骨,益气,止渴。
【用法用量】藤汁:内服,5~10克。果实:煎服,10~15克。根:外用捣烂敷患处。
(18)桑叶葡萄 Vitis heyneana subsp.ficifblia(Bge.)C.L.Li
【药名别名】野葡萄、河南毛葡萄。
【药用部位】为葡萄属植物桑叶葡萄的根皮和叶。
【植物形态】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被灰色或褐色蛛丝状茸毛。卷须二叉分枝,密被茸毛,每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卵圆形、长卵状椭圆形或五角状卵形,常有3浅裂至中裂并混生有不分裂叶者;长4~12厘米,宽3~8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浅心形,每边有9~19尖锐锯齿,上面初疏被蛛丝状茸毛,以后脱落无毛,下面密被灰色或褐色茸毛,基出脉3~5,叶柄长2.5~6厘米,密被蛛丝状茸毛。圆锥花序疏散,分枝发达,长4~14厘米,花序梗长1~2厘米,被灰色或褐色蛛丝状茸毛。花萼碟形,边缘近全缘;花瓣呈帽状黏合脱落,花盘5裂,子房卵圆形。果球形,直径1~1.3厘米,成熟时紫黑色。种子倒卵圆形,两侧洼穴向上达种子1/4处。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1300米的山坡、沟谷灌丛或疏林中。我市分布于乘马岗镇、狮子峰林场、康王寨和王家湾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根皮: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根皮:调经活血,舒筋活络;主治月经不调,带下,外用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叶:止血,用于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不详。或参照毛葡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