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菜科 Onagraceae
(1)露珠草 Circaea cordata Royle
【药名别名】片泷草、牛泷草、三角叶。
【药用部位】为露珠草属植物露珠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70厘米;茎绿色,密被短柔毛。叶对生,卵形,基部浅心形,长5~9厘米,宽4~8厘米,边缘疏生锯齿,两面都被短柔毛;叶柄长4~8厘米,被毛。总状花序顶生,花序轴密被短柔毛;苞片小,花两性,白色;萼筒卵形,裂片2,长1.5~2毫米;花瓣2,宽倒卵形,短于萼裂片,顶端凹缺;雄蕊2,子房下位,2室。果实坚果状,倒卵状球形,长2.5~3毫米,直径约2.5毫米,外被浅棕色钩状毛;果柄被毛,稍短于果实或近等长。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边、林下阴湿处。我市龟山电视塔下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生肌。外用治疥疮,脓疮,刀伤。
【用法用量】煎服:6~12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研末调敷。
【附注】本品有小毒。
(2)南方露珠草 Circaea mollis Sieb.et Zucc.
【药名别名】细毛谷蓼、三角叶。
【药用部位】为露珠草属植物南方露珠草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茎密被曲柔毛。叶对生,狭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5~11厘米,宽2~4厘米,被短柔毛,边缘有疏锯齿,具长1~2厘米的柄。总状花序顶生与腋生,花序轴被曲柔毛或近无毛;苞片小;花两性,萼筒卵形,裂片2,绿白色,长1.5~2毫米;花瓣2,倒卵形,长约为花萼裂片的一半,顶端凹缺,雄蕊2;子房下位,2室。果实坚果状,倒卵状球形,长3~3.5毫米,直径约3毫米,具4纵沟,外被钩状毛;果柄被短柔毛或近无毛,稍长于果实或近等长。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2400米的山坡林下阴湿处。我市龟山风景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消肿,清热解毒。主治风湿痹痛,跌打瘀肿,乳痈,瘰疬,疮肿,无名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或绞汁。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3)小花柳叶菜 Epilobium parviflorum Schreber
【药名别名】无。
【药用部位】为柳叶菜属植物小花柳叶菜的根及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密被曲柔毛。叶对生,茎上部的互生,长椭圆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1.1~1.8厘米,边缘具疏细齿,两面密被曲柔毛,基部无柄。花两性,单朵腋生,淡红色,长5~7毫米;花萼裂片4,长3~4毫米,外面散生短毛;花瓣4,宽倒卵形,顶端凹缺,长5~7毫米,宽4~5毫米;雄蕊8,4长4短;子房下位,柱头4裂,裂片长约1.5毫米。蒴果圆柱形,长4~6厘米,疏被短腺毛;果柄长5~8毫米;种子倒卵状椭圆形,长约1毫米,密生小乳突,顶端具1簇白色种缨。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1800米的山区河谷、溪流、湖泊湿润地,向阳及荒坡草地。我市福田河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根或带根全草,洗净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根:治跌打损伤,骨折,腰痛。全草:止泻,解毒。
【用法用量】根、全草:煎服,5~15克。
(4)长籽柳叶菜 Epilobium pyrricholophum Franch.et Savat.
【药名别名】心胆草、柳叶菜、针筒草。
【药用部位】为柳叶菜属植物长籽柳叶菜的全草或种毛。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70厘米;茎被短腺毛,幼枝较密。下部叶对生,上部叶互生,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5厘米或更长,宽0.7~2.5厘米,后带紫红色,边缘具不规则疏齿,脉上被短腺毛,基部近圆形,有极短的柄。花两性,单生于叶腋,淡红紫色,长4~8毫米;花萼裂片4,长4~6毫米,外被腺毛;花瓣4,宽倒卵形,顶端凹缺;雄蕊8,4长4短;子房下位,柱头棒状,长2毫米,宽1.2毫米,稍短于花柱。蒴果圆柱形,长4~6厘米,被短腺毛;种子长椭圆形,长约1.5毫米,较薄,密被小乳突,顶端具1簇棕黄色种缨,常宿存。花期7—9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00~1700米的山区河谷、溪沟旁、池塘与水田湿处。我市分布于福田河镇的护儿山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止血安胎,解毒消肿。用于痢疾,吐血,咯血,便血,月经过多,胎动不安,痈疮疖肿,烫伤,跌打伤肿,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5~15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研粉调敷,或取种子冠毛敷。
(5)丁香蓼 Ludwigia prostrata Roxb.
【药名别名】水丁香。
【药用部位】为丁香蓼属植物丁香蓼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须根多数,幼苗时平卧地上,或作倾卧状,后抽茎直立,长20~50厘米。茎有棱角,多分枝,枝带四方形,至秋茎叶皆变紫红色,全体光滑无毛。单叶互生,叶片披针形,长4~7.5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全缘,基部渐狭,叶柄长不及叶片之半。花腋生,通常1~2朵,无梗;花萼4~5裂,裂片卵形,宿存;花瓣与花萼裂片同数,椭圆形,长约3毫米,先端钝圆,基部狭,作短爪状,早脱;雄蕊4~5;子房下位,外面密被短细毛,4室,花柱短,柱头单一,头状。蒴果线状四方形,直立或微弯,两端截切,长15~20毫米,成熟时变成紫色;种子细小,光滑,棕黄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田间、水沟边或沟渠湿地。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结果时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利尿消肿,清热解毒。治水肿,淋证,痢疾,带下,痈疽,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6)粉花月见草 Oenothera rosea L'Her.ex Ait.
【药名别名】月见草。
【药用部位】为月见草属植物粉花月见草的根和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常丛生,上升,长达50厘米,多分枝,被曲柔毛,有时混生长柔毛,下部常紫红色。基生叶紧贴地面,倒披针形,长1.5~4厘米,自中部渐窄或骤窄,并不规则羽状深裂下延至柄,叶柄长0.5~1.5厘米;茎生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长3~6厘米,基部宽楔形并骤缩下延至柄,边缘具齿突,基部细羽状裂,侧脉6~8对,两面被曲柔毛,叶柄长1~2厘米。花单生于茎、枝顶部叶腋,近早晨日出开放。萼片披针形,长6~9毫米,背面被曲柔毛,反折再向上翻;花瓣粉红色或紫红色,宽倒卵形,长6~9毫米,先端钝圆,具4~5对羽状脉;花粉约50%发育;花柱白色,长0.8~1.2厘米,伸出花筒部分长4~5毫米,柱头围以花药,裂片长约2毫米。蒴果棒状,长0.8~1厘米,具4条纵翅,翅间具棱,顶端具短喙;果柄长0.6~1.2厘米。种子长圆状倒卵形,长0.7~0.9毫米。花期4—11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本品于我市城区四桥花园等处有栽培。
【采收加工】根: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油:为种子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所得之脂肪油。
【功能主治】根:祛风湿,强筋骨;主治风寒湿痹,筋骨酸软。油:活血通络;用于胸痹心痛,中风偏瘫,肝风内动,小儿多动症,风湿麻痛,腹痛泄泻,痛经,疮疡,湿疹。常为成药,用法见说明。
【用法用量】根:煎服,5~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