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科 Euphorbiaceae

103.大戟科 Euphorbiaceae

(1)铁苋菜 Acalypha australis L.

【药名别名】海蚌含珠、血见愁。

【药用部位】为铁苋菜属植物铁苋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被柔毛。茎直立,多分枝。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长2.5~8厘米,宽1.5~3.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有疏毛,叶脉基部三出;叶柄长,花序腋生,有叶状肾形苞片1~3,不分裂,合对如蚌;通常雄花序极短,着生在雌花序上部,雄花萼4裂,雄蕊8;雌花苞片内。蒴果钝三棱形,淡褐色,有毛。种子黑色。花期5—7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草丛中及田地边、村旁屋侧等处。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积,止痢,止血。用于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小儿疳积,肝炎,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子宫出血;外用治痈疖疮疡,外伤出血,湿疹,皮炎,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克。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2)山麻杆 Alchornea davidii Franch.

【药名别名】野火麻、红火树。

【药用部位】为山麻杆属植物山麻杆的茎皮及叶。

【植物形态】灌木,高1~2米;幼枝密被茸毛。叶阔卵形至扁圆形,长7~13厘米,宽9~17厘米,下面密被茸毛,基出三脉;叶柄长3~9厘米。花小,单性,雌雄同株,无花瓣;雄花密,成长1~3厘米的圆柱状穗状花序,萼4裂,镊合状,雄蕊8,花丝分离,无退化子房;雌花疏生成长达4~5厘米的穗状花序,萼4裂,外面密被短柔毛;子房3室,每室1胚珠,密被短柔毛;花柱3,线形,长7~8毫米,不分裂。蒴果扁球形,宽约10毫米,密被短柔毛。种子卵状三角形,长约6毫米,种皮淡褐色或灰色,具小瘤体。花期3—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向阳山坡或沟边。我市分布于龟山的韩家湾等地。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驱虫,解毒,定痛。主治蛔虫病,狂犬、毒蛇咬伤,腰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注】关于本品的药用部位的记载多样,有的用根,《中华本草》记载用茎皮和叶;其功能主治都相同,用根的无用法用量的记载;故本书以《中华本草》为准。

(3)重阳木 Bischofia polycarpa(Levl.)Airy Shaw

【药名别名】秋枫木、红桐。

【药用部位】为秋枫属植物重阳木的根、树皮或叶。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达10米,树皮棕褐色或黑褐色,纵裂。全株光滑无毛,三出复叶互生,具长叶柄,叶片长圆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6~14厘米,宽4~7厘米,先端凸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钝锯齿,每厘米4~5个,两面光滑;叶柄长4~10厘米。腋生总状花序,花小,淡绿色,有花萼无花瓣,雄花序多簇生,花梗短细,雌花序疏而长,花梗粗壮,有2(稀至3)。果实球形浆果状,直径0.5~0.7厘米,熟时红褐色或蓝黑色,种子细小,有光泽。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我市在1979年中药资源普查时发现黄金桥道班有栽培,现狮子峰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消肿解毒。治风湿骨痛,痢疾,反胃。叶:外用治痈疽,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根及树皮,煎服9~15克,或浸酒服;鲜叶,60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4)狼毒 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

【药名别名】月腺大戟、白狼毒。

【药用部位】为大戟属植物月腺大戟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肥厚,肉质,纺锤形至圆锥形,外皮黄褐色,有黄色乳汁。茎绿色,基部带紫色。叶互生,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4~11厘米,宽1~2.5厘米,全缘。总花序多歧聚伞状,顶生,5伞梗呈伞状,每伞梗又生出3小伞梗或再抽第三回小伞梗;杯状聚伞花序宽钟形,总杯裂片先端有不规则浅裂;腺体半月形。蒴果三角状扁球形,无毛。种子圆卵形,棕褐色。花期4—6月,果期5—7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草丛中。我市各地有少量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逐水散结,破积杀虫。用于水肿腹胀,痰食虫积;外用于淋巴结结核,皮癣,灭蛆,多熬膏外敷。

【用法用量】内服:0.9~2.4克。一般熬膏外敷。

【附注】①本品有毒,临床上极少使用,而所用狼毒为瑞香狼毒,其来源不同,应加以区别。②本品药用历史悠久,现在有专家研究证实它除具有抗结核、抗肿瘤作用外,又是良好的生物农药原料。③孕妇禁用。

(5)泽漆 Euphorbia helioscopia L.

【药名别名】五朵云、牛奶浆草。

【药用部位】为大戟属植物泽漆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茎无毛或仅分枝略具疏毛,基部紫红色,上部淡绿色,分枝多而斜升。叶互生,倒卵形或匙形,长1~3厘米,宽0.5~1.8厘米,先端钝圆或微凹缺,基部宽楔形,无柄或由于突然狭窄而成短柄,边缘在中部以上有细锯齿;茎顶端具5片轮生叶状苞,与下部叶相似,但较大。多歧聚伞花序顶生,有5伞梗,每伞梗又生出3小伞梗,每小伞梗又第三回分为二叉;杯状花序钟形,总苞顶端4浅裂,裂间腺体4,肾形;子房3室;花柱3,蒴果无毛;种子卵形,长约2毫米,表面有凸起的网纹。直径约1.5毫米,暗褐色,具明显的脊网;种阜扁平状,无柄。花果期4—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沟、路边、荒野、湿地。我市各地有散在分布。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集全草,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逐水消肿,散结,杀虫。主治水肿,肝硬化腹水,细菌性痢疾;外用治淋巴结核,结核性瘘管,神经性皮炎。

【用法用量】内服:3~9克。外用:适量,一般熬膏外敷患处。

【附注】本品有毒,多作外用。

(6)地锦草 Euphorbia humifusa Willd.ex Schlecht.

【药名别名】奶浆草、铺地锦。

【药用部位】为大戟属植物地锦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根纤细,长10~18厘米,直径2~3毫米,常不分枝。茎匍匐,自基部以上多分枝,偶尔先端斜向上伸展,基部常红色或淡红色,长达20(30)厘米,直径1~3毫米,被柔毛或疏柔毛。叶对生,矩圆形或椭圆形,长5~10毫米,宽3~6毫米,先端钝圆,基部偏斜,略渐狭,边缘常于中部以上具细锯齿;叶面绿色,叶背淡绿色,有时淡红色,两面被疏柔毛;叶柄极短,长1~2毫米。花序单生于叶腋,基部具1~3毫米的短柄;总苞陀螺状,高与直径各约1毫米,边缘4裂,裂片三角形;腺体4,矩圆形,边缘具白色或淡红色附属物。雄花数枚,近与总苞边缘等长;雌花1枚,子房柄伸出至总苞边缘;子房三棱状卵形,光滑无毛;花柱3,分离;柱头2裂。蒴果三棱状卵球形,长约2毫米,直径约2.2毫米,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爿,花柱宿存。种子三棱状卵球形,长约1.3毫米,直径约0.9毫米,灰色,每个棱面无横沟,无种阜。花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田间草丛中。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全草,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治痢疾,肠炎,咯血,尿血,便血,崩漏,疮疖痈肿。

【用法用量】煎服:9~20克,或入散剂,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捣烂或研末敷患处。

(7)斑地锦 Euphorbia maculata L.

【药名别名】地锦草。

【药用部位】为大戟属植物斑地锦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根纤细,长4~7厘米,直径约2毫米。茎匍匐,长10~17厘米,直径约1毫米,被白色疏柔毛。叶对生,长椭圆形至肾状长圆形,长6~12毫米,宽2~4毫米,先端钝,基部偏斜,不对称,略呈渐圆形,边缘中部以下全缘,中部以上常具细小疏锯齿;叶面绿色,中部常具一个长圆形的紫色斑点,叶背淡绿色或灰绿色,新鲜时可见紫色斑,干时不清楚,两面无毛;叶柄极短,长约1毫米;托叶钻状,不分裂,边缘具毛。花序单生于叶腋,基部具短柄,柄长1~2毫米;总苞狭杯状,外部具白色疏柔毛,边缘5裂,裂片三角状圆形;腺体4,黄绿色,椭圆形,边缘具白色附属物。蒴果三角状卵形,长约2毫米,直径约2毫米,被稀疏柔毛,成熟时易分裂为3个分果爿。种子卵状四棱形,长约1毫米,直径约0.7毫米,灰色或灰棕色,每个棱面具5个横沟,无种阜。花果期4—9月。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山坡或平原路边湿地草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全草,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同地锦草。

【用法用量】同地锦草。

【附注】本品与地锦草的主要区别是本品叶上面中部具紫斑。

(8)湖北大戟 Euphorbia hylonoma Hand.-Mazz.

【药名别名】震天雷、大戟、大猫儿眼。

【药用部位】为大戟属植物湖北大戟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全株光滑无毛。根粗线形,长达十多厘米,直径3~5毫米。茎直立,上部多分枝。高50~100厘米,直径3~7毫米。叶互生,长圆形,变异较大,长4~10厘米,宽1~2厘米,先端圆,基部渐狭,叶面绿色,叶背有时淡紫色或紫色;侧脉6~10对;叶柄长3~6毫米;总苞叶3~5枚,同茎生叶;伞幅3~5,长2~4厘米;苞叶2~3枚,常为卵形,长2~2.5厘米,宽1~1.5厘米,无柄花序单生于二歧分枝顶端,无柄;总苞钟状,高约2.5毫米,直径2.5~3.5毫米,边缘4裂,裂片三角状卵形,全缘,被毛;腺体4,圆肾形,淡黑褐色。雄花多枚;雌花1枚,子房柄长3~5毫米;子房光滑;花柱3,分离;柱头2裂。蒴果球状,长3.5~4毫米,直径约4毫米,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爿。种子卵圆状,灰色或淡褐色,光滑,腹面具沟纹;种阜具极短的柄。花期4—7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于平原、路旁草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季发芽前或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杂质及须根,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泻水饮,利二便。主治肾炎水肿,水臌,痰饮,瘰疬及痈疽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2~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

【附注】本品有毒。孕妇忌服,体虚者慎用。

(9)续随子 Euphorbia lathylris L.

【药名别名】千金子、小巴豆。

【药用部位】为大戟属植物续随子的种子及茎叶的乳汁。

【植物形态】二年生草本,全株无毛。根柱状,长20厘米以上,直径3~7毫米,侧根多而细。茎直立,基部单一,略带紫红色,顶部二歧分枝,灰绿色,高可达1米。叶交互对生,于茎下部密集,于茎上部稀疏,线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4~7毫米,先端渐尖或尖,基部半抱茎,全缘;侧脉不明显;无叶柄;总苞叶和茎叶均为2枚,卵状长三角形,长3~8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近平截或半抱茎,全缘,无柄。花序单生,近钟状,高约4毫米,直径3~5毫米,边缘5裂,裂片三角状长圆形,边缘浅波状;腺体4,新月形,两端具短角,暗褐色。雄花多数,伸出总苞边缘;雌花1枚,子房柄几与总苞近等长;子房光滑无毛,直径3~6毫米;花柱细长,3枚,分离;柱头2裂。蒴果三棱状球形,长与直径各约1厘米,光滑无毛,花柱早落,成熟时不开裂。种子柱状至卵球状,长6~8毫米,直径4.5~6毫米,褐色或灰褐色,无皱纹,具黑褐色斑点;种阜无柄,极易脱落。花期4—7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山坡。我市黄土岗镇、三河口镇等地有栽培及野生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集种子,除去杂质晒干;乳汁从鲜叶中收集,即采即用。

【功能主治】逐水消肿,破血消癥。主治水肿,痰饮,积滞胀满,二便不通,血瘀经闭。

【用法用量】内服:1.5~3克(去壳)。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治顽癣及疣。

【附注】本品有毒,孕妇忌服。续随子乳汁用于白癜、面皯等疾病。

(10)猫眼草 Euphorbia lunulata Bunge

【药名别名】灯台草、猫儿眼。

【药用部位】为大戟属植物猫眼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全株含白色乳汁。茎直立,近基部稍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光滑无毛。单叶互生,近无柄;叶片长披针形,长3~5厘米,宽2~3毫米,先端圆或尖,基部窄楔形,全缘,茎顶端5叶轮生,花序基部的叶扇状半月形至三角状肾形。春、夏季开黄绿色花,总花序顶生,通常有5~6伞梗,每伞梗又有2~3分枝;杯状聚伞花序生于小枝顶端。总苞杯状,无毛,顶端4~5裂;裂片间腺体新月形,两端有短角,无花瓣状附属物。子房3室;花柱3;蒴果三棱状卵圆形,光滑无毛。种子光滑,无网纹及斑点。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草丛中。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全株,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利尿消肿,拔毒止痒。主治四肢浮肿,小便不利,颈淋巴结核,疮癣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外用:适量,熬膏外敷或研粉用香油调敷患处。

【附注】本品有毒,使用宜慎。

(11)铁海棠 Euphorbia milii Ch.des Moulins

【药名别名】虎刺梅、千脚刺、刺仔花。

【药用部位】为大戟属植物铁海棠的全株。

【植物形态】蔓生灌木。茎多分枝,长60~100厘米,直径5~10毫米,具纵棱,密生硬而尖的锥状刺,刺长1~1.5(2)厘米,直径0.5~1毫米,常呈3~5列排列于棱脊上,呈旋转状。叶互生,通常集中于嫩枝上,倒卵形或长圆状匙形,长1.5~5厘米,宽0.8~1.8厘米,先端圆,具小尖头,基部渐狭,全缘;无柄或近无柄;托叶钻形,长3~4毫米,极细,早落。花序2~4个或8个组成二歧状复花序,生于枝上部叶腋;复花序具柄,长4~7厘米;苞叶2枚,肾圆形,先端圆且具小尖头,其部渐狭,无柄,上面鲜红色,下面淡红色,紧贴花序;总苞钟状,高3~4毫米,直径3.5~4毫米,边缘5裂,裂片琴形,上部具流苏状长毛,且内弯;腺体5枚,肾圆形,长约1毫米,宽约2毫米,黄红色。蒴果三棱状卵形,长约3.5毫米,直径约4毫米,平滑无毛,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爿。种子卵柱状,长约2.5毫米,直径约2毫米,灰褐色,具微小的疣点;无种阜。花果期全年。

【生境分布】为我市城区引进栽培的花卉。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一般鲜用。

【功能主治】拔毒消肿。花,止血,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

【用法用量】茎叶:去刺,鲜用,捣烂敷患处。花:10~15朵与瘦猪肉同蒸或水煎服。

(12)猩猩木 Euphorbia pulcherrima Willd.ex Klotzsch

【药名别名】一品红。

【药用部位】为大戟属植物猩猩木的全株。

【植物形态】灌木。根圆柱状,极多分枝。茎直立,高1~3(4)米,直径1~4厘米,无毛。叶互生,卵状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25厘米,宽4~10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渐狭,绿色,边缘全缘或浅裂或波状浅裂,叶面被短柔毛或无毛,叶背被柔毛;叶柄长2~5厘米,无毛;无托叶;苞叶5~7枚,狭椭圆形,长3~7厘米,宽1~2厘米,通常全缘,极少边缘浅波状分裂,朱红色;叶柄长2~6厘米。花序数个聚伞排列于枝顶;花序柄长3~4毫米;总苞坛状,淡绿色,高7~9毫米,直径6~8毫米,边缘齿状5裂,裂片三角形,无毛;腺体常1枚,极少2枚,黄色,常压扁,呈二唇状,长4~5毫米,宽约3毫米。雄花多数,常伸出总苞之外;苞片丝状,具柔毛;雌花1枚,子房柄明显伸出总苞之外,无毛;子房光滑;花柱3,中部以下合生;柱头2深裂。蒴果,三棱状圆形,长1.5~2厘米,直径约1.5厘米,平滑无毛。种子卵状,长约1厘米,直径8~9毫米,灰色或淡灰色,近平滑;无种阜。花果期10月至翌年4月。

【生境分布】我市城区有栽培。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调经止血,接骨消肿。主治月经过多,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骨折。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13)大戟 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

【药名别名】京大戟、翻天印。

【药用部位】为大戟属植物大戟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圆锥状;茎直立,被白色短柔毛,上部分枝。叶互生,几无柄,矩圆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5~13毫米,全缘,背面稍被白粉。总花序通常有5伞梗,基部有卵形或卵状披针状苞片5枚轮生;杯状花序总苞坛形,顶端4裂,腺体椭圆形,无花瓣状附属物;子房球形,3室;花柱3,顶端2裂。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具疣状突起;种子卵形,光滑。灰褐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多生于海拔较低地区的山坡、荒地草丛或疏林下。我市各地有散在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至早春萌芽前,挖取,洗净,切片,晒干或烘干。

【功能主治】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治水肿,胸腹积水,痰饮积聚,二便不利,痈肿,瘰疬。

【用法用量】煎服:0.5~3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或熬膏敷;或煎水熏洗。

【附注】①本品有毒。②虚寒阴水者及孕妇忌服,体弱者慎用。

(14)通奶草 Euphorbia hypericifolia L.

【药名别名】小飞扬草、千根草。

【药用部位】为大戟属植物通奶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茎匍匐,多分枝,稍被毛,不及15厘米高,通常红色。叶对生,椭圆形至矩圆形,长4~6毫米,很少达8毫米,宽2~4毫米,先端钝,基部偏斜而呈截头状,边缘有极小的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带灰白色;叶柄甚短;托叶细小,生于叶柄基侧。杯状花序单生或少数聚伞状排列于叶腋;几无柄;总苞陀螺状,淡紫色,长约1毫米;腺体4,漏斗状;花单性,无花被;雌雄花同生于总苞内;雄花多数,只具雄蕊1;雌花1,生于花序中央,子房3室,花柱2,离生且顶端2裂。蒴果有毛,卵状三棱形,长约1.5毫米。种子有纵沟纹5~6条。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路边、沙质草丛中。我市平原丘陵地区有分布。本植物标本采自乌泥墩。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治疟疾,痢疾,泄泻,湿疹,乳痈,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30~60克);或捣汁煎。外用:捣烂外敷。

(15)黑面树 Breynia fruticosa(L.)Hook.f.

【药名别名】黑面神、青凡木、黑面叶。

【药用部位】为黑面神属植物黑面神的根、叶。

【植物形态】灌木,高1~3米;茎皮灰褐色;枝条上部常呈扁压状,紫红色;小枝绿色;全株均无毛。叶片革质,卵形、阔卵形或菱状卵形,长3~7厘米,宽1.8~3.5厘米,两端钝或急尖,上面深绿色,下面粉绿色,干后变黑色,具有小斑点;侧脉每边3~5条;叶柄长3~4毫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2毫米。花小,单生,雌花位于小枝上部,雄花则位于小枝的下部。雄花:花梗长2~3毫米;花萼陀螺状,长约2毫米,厚,顶端6齿裂;雄蕊3,合生呈柱状。雌花:花梗长约2毫米;花萼钟状,6浅裂,直径约4毫米,萼片近相等,顶端近截形,中间有凸尖,结果时约增大1倍,上部辐射张开呈盘状;子房卵状,花柱3,顶端2裂,裂片外弯。蒴果圆球状,直径6~7毫米,有宿存的花萼。花期4—9月,果期5—12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平地旷野的灌丛中或林缘。我市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叶: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根:用于急性胃肠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尿路结石,产后子宫收缩疼痛,风湿关节炎。叶:外用治烧烫伤,湿疹,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阴道炎。

【用法用量】根:煎服,6~9克。叶:外用适量,鲜枝叶煎水洗,或捣烂取汁搽。

【附注】①本品有毒。②孕妇忌服。

(16)毛桐 Mallotus barbatus(Wall.)Muell.Arg.

【药名别名】大毛桐子、红帽顶、柴糠木。

【药用部位】为野桐属植物毛桐的根、叶。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约3米。幼枝密被棕黄色的茸毛。叶互生,盾状着生;叶片卵圆形,长12~17厘米,宽8~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边缘有微小的齿,有时具不规则的波浪形,纸质,上面绿色,幼时被毛,后无毛,下面被棕色柔毛;叶柄长6~12厘米,密被茸毛。花单性,雌雄异株,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序柄被毛;雄花簇生,萼片3~5裂,无花瓣,雄蕊多数;雌花单生于苞腋内,萼片3~5裂,雌蕊1,子房圆形。蒴果圆球形,基部具苞片3,果柄长5~8毫米,所有部分均被星状毛。花期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400~1000米的山地疏林或灌丛中。我市狮子峰自然保护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叶: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根:清热利尿;主治肠炎腹泻,消化不良,尿道炎,带下。叶:清热解毒,燥湿止痒,凉血止血;用于褥疮,下肢溃疡,湿疹,背癣,漆疮,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根:煎服,15~30克。叶: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或研末撒。

(17)算盘子 Glochidion puberum(L.)Hutch.

【药名别名】算盘珠、金骨风。

【药用部位】为算盘子属植物算盘子的果实、根和叶。

【植物形态】灌木,高1~2米。小枝有灰色或棕色短柔毛。叶互生,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3~5厘米,宽达2厘米,尖头或钝头,基部宽楔形,上面橄榄绿色或粉绿色,下面稍带灰白色,叶脉密生毛,叶柄长1~2毫米。花小,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无花瓣,1至数朵簇生于叶腋,常下垂;下部叶腋生雄花,近顶部叶腋生雌花和雄花,萼片6,分内外2轮排列:雄蕊3;雌花子房通常5室,花柱合生。蒴果扁球形,直径12~16毫米,顶上凹陷,外有纵沟。种子黄赤色。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400米以下的山坡、沟边灌丛中或路旁。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全年可采,切片晒干。叶:夏、秋季采集晒干。果实:秋季采摘,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果实:清热除湿,解毒利咽,行气活血;治痢疾,泄泻,黄疸,疟疾,淋浊,带下,咽喉肿痛,牙痛,疝痛,产后腹痛。根:活血解毒;治痢疾,疟疾,黄疸,白浊,劳伤咳嗽,风湿痹痛,崩漏,带下,喉痛,牙痛,痈肿,瘰疬,跌打损伤。叶: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治痢疾,黄疸,淋浊,带下,感冒,咽喉肿痛,痈疖,漆疮,皮疹瘙痒。

【用法用量】叶:煎服,15~30克;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外敷。根: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果实:煎服,9~15克。

(18)湖北算盘子 Glochidion wilsonii Hutch.

【药名别名】算盘子。

【药用部位】为算盘子属植物湖北算盘子的根和叶。

【植物形态】灌木,高可达3米;小枝直而开展,无毛。叶披针形,纸质,长3~8厘米,宽1.5~3厘米,顶端锐尖或短渐尖,基部钝或宽楔形,无毛,下面带灰白色,侧脉5~6对;叶柄长3~4毫米,被极细柔毛或几无毛;托叶长2~2.5毫米。花绿色,单性,簇生于叶腋;雄花有长柄,萼片6,矩圆形,雄蕊3;雌花有短柄,萼片6,子房多室,无毛。蒴果扁球形,直径1.5厘米,有多数纵沟槽。基部常有宿存的萼片;种子近三棱形,红色,有光泽。花期4—7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缘、沟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四季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叶:夏、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根:治肠炎。叶:治生漆过敏,湿疹皮炎。

【用法用量】叶:煎服,15~30克;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外敷。根: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附注】根和叶的用法用量参照算盘子。

(19)白背叶 Mallotus apelta(Lour.)Muell.Arg.

【药名别名】白背木、野桐。

【药用部位】为野桐属植物白背叶的根和叶。

【植物形态】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密被星状毛。叶互生,宽卵形,不分裂或3浅裂,长4.5~15厘米,宽4~14厘米,两面被星状毛及棕色腺体,下面的毛更密厚;基出3脉,具2腺体;叶柄长1.5~8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无花瓣。雄穗状花序顶生,长15~30厘米;雌穗状花序顶生或侧生,长约15厘米;花萼3~6裂,外面密被茸毛;雄蕊50~65枚,花药2室;子房3~4室,被软刺及密生星状毛;花柱短,2~3。蒴果近球形,长5毫米,直径7毫米,密生软刺及星状毛;种子近球形,直径3毫米,褐色或黑色,光亮,具皱纹。花期6—9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和低山的灌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叶:夏、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叶:清热,解毒,祛湿,止血;用于蜂窝织炎,化脓性中耳炎,鹅口疮,湿疹,跌打损伤,外伤出血。根:清热,祛湿,收涩,消瘀;主治肝炎,肠炎,淋浊,带下,脱肛,子宫下垂,肝脾肿大,跌打扭伤。

【用法用量】根: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研末撒;或浸酒搽,或煎水洗。叶:煎服,4.5~9克;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煎水洗。

(20)蜜柑草 Phyllanthus ussuriensis Rupr.et Maxim.

【药名别名】夜关门。

【药用部位】为叶下珠属植物蜜柑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达60厘米;茎直立,常基部分枝,枝条细长;小枝具棱;全株无毛。叶片纸质,椭圆形至长圆形,长5~15毫米,宽3~6毫米,顶端急尖至钝,基部近圆,下面白绿色;侧脉每边5~6条;叶柄极短或几乎无叶柄;托叶卵状披针形。花雌雄同株,单生或数朵簇生于叶腋;花梗长约2毫米,丝状,基部有数枚苞片。雄花:萼片4,宽卵形;花盘腺体4,分离,与萼片互生;雄蕊2,花丝分离,药室纵裂。雌花:萼片6,长椭圆形,果时反折;花盘腺体6,长圆形;子房卵圆形,3室,花柱3,顶端2裂。蒴果扁球状,直径约2.5毫米,平滑;果梗短;种子长约1.2毫米,黄褐色,具有褐色疣点。花期4—7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低海拔的山坡、路边草丛中。我市平原、丘陵地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清肝明目。用于黄疸,痢疾,泄泻,水肿,淋证,小儿疳积,目赤肿痛,痔疮,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草捣烂外敷。

(21)叶下珠 Phyllanthus urinaria L.

【药名别名】珍珠草、夜合草。

【药用部位】为叶下珠属植物叶下珠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秃净或近秃净。茎直立,分枝常呈赤色,具翅状纵棱。单叶互生,排成2列,形似复叶;叶片长椭圆形,长5~15毫米,宽2~5毫米,先端尖或钝,基部圆形,下面灰绿色;叶柄短或近无柄;托叶小,尖三角形。花单性,雌雄同株,腋生,细小,赤褐色;无柄或具短柄;花萼6枚;花冠缺;雄花2~3朵聚生,雄蕊3,花丝基部合生,药室纵裂;雌花在叶下2列着生,子房3室。蒴果无柄,扁圆形,直径约3毫米,赤褐色,表面有鳞状突起。种子三角状卵形,淡褐色,有横纹。花期7—8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田埂、沟边和耕地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平肝清热,利水解毒。治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炎,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小儿疳积,火眼目翳,口疮头疮,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鲜者30~60克);或捣汁。外用:捣烂外敷。

(22)青灰叶下珠 Phyllanthus glaucus Wall.ex Muell.Arg.

【药名别名】木本叶下珠。

【药用部位】为叶下珠属植物青灰叶下珠的根。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3米左右,小枝光滑无毛。叶互生,椭圆形至长圆形,长2~3厘米,宽1~2厘米,顶端有小尖头,基部宽楔形或圆形,全缘,背面灰绿色,有短柄和托叶。花单性同株,簇生于叶腋,萼片5,很少为6,无花瓣;雌花通常1朵,着生于雄花群中,子房3室,花柱3,较长。浆果球形,紫黑色,有宿存花柱。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1000米的林缘、山坡、沟边灌丛中。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健脾消积。用于风湿痹痛,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克。

【附注】本植物标本采自康王寨。

(23)蓖麻 Ricinus communis L.

【药名别名】蓖麻子。

【药用部位】为蓖麻属植物蓖麻的种子、根、叶和油。

【植物形态】高大一年生草本,在南方地区常成小乔木,幼嫩部分被白粉。叶互生,圆形,盾状着生,直径15~60厘米,有时大至90厘米,掌状中裂,裂片5~11,卵状披针形至矩圆形,顶端渐尖,边缘有锯齿;叶柄长。花单性,同株,无花瓣,圆锥花序与叶对生,长10~30厘米或更长,下部雄花,上部雌花;雄花萼3~5裂;雄蕊多数,花丝多分枝;雌花萼3~5裂;子房3室,每室1胚珠;花柱3,深红色,2裂。蒴果球形,长1~2厘米,有软刺。种子矩圆形,光滑有斑纹。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本品为栽培植物,现在偶见野生于村落周围。

【采收加工】根:春、秋季采挖,鲜用或晒干。叶:夏、秋季采摘,鲜用或晒干。种子:秋季采摘,除去果壳,晒干。

【功能主治】蓖麻子:消肿拔毒,泻下通滞;用于痈疽肿毒,喉痹,瘰疬,大便燥结。根:镇静解痉,祛风散瘀;治破伤风,癫痫,风湿疼痛,跌打瘀痛,瘰疬。叶:祛风除湿,消肿拔毒;主治脚气,风湿痹痛,痈疮肿毒,疥癣瘙痒,子宫下垂,脱肛,咳嗽痰喘。蓖麻油: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蓖麻油:口服,一次10~20毫升。蓖麻子: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亦可入丸剂内服。根:煎服,15~30克;或炖肉食;外用适量,捣烂外敷。叶:煎服,5~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洗、热熨或捣烂外敷。

【附注】蓖麻子有毒,严防儿童误食。

(24)乌桕 Sapium sebiferum(L.)Roxb.

【药名别名】木子树、木蜡树。

【药用部位】为乌桕属植物乌桕的根皮或树皮、叶和种子。

【植物形态】乔木,高可达15米许,各部均无毛而具乳状汁液;树皮暗灰色,有纵裂纹;枝广展,具皮孔。叶互生,纸质,叶片菱形、菱状卵形或稀有菱状倒卵形,长3~8厘米,宽3~9厘米,顶端具长短不等的尖头,基部阔楔形,全缘;中脉两面微凸起,侧脉6~10对,纤细,斜上升,离缘2~5毫米弯拱网结,网状脉明显,长2.5~6厘米,顶端具2腺体;托叶顶端钝,长约1毫米。花单性,雌雄同株,聚集成顶生、长6~12厘米的总状花序。蒴果梨状球形,成熟时黑色,直径1~1.5厘米,具3种子;种子扁球形,黑色,外被白色、蜡质的假种皮。花期4—8月。

【生境分布】生于丘陵坡地、溪边、村旁湿地。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皮、树皮:全年可采,将皮剥下,除去栓皮,晒干。叶:夏、秋季采集鲜用或晒干。种子:果熟时采摘,取出种子,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乌桕子:消肿拔毒,杀虫止痒;主治湿疹,癣疮,皮肤皲裂,水肿,便秘。根皮或树皮:泻下逐水,消肿散结,解蛇虫毒;主治水肿,癥瘕积聚,膨胀,大、小便不通,疔毒痈肿,湿疹,疥癣,毒蛇咬伤。叶:泻下逐水,消肿散瘀,解毒杀虫;主治水肿,大、小便不利,腹水,湿疹,疥癣,痈疮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叶:煎服,6~12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洗。乌桕皮:煎服,9~12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乌桕子:煎服,9~12克,或入丸、散。

(25)山乌桕 Sapium discolor(Champ.ex Benth.)Muell.Arg.

【药名别名】红心乌桕、木子树。

【药用部位】为乌桕属植物山乌桕的根和叶。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或灌木,高达10米。小枝灰褐色,有点状皮孔。叶互生,叶柄长2~7.5厘米,顶端有腺体2;叶片纸质,椭圆状卵形,长3~10厘米,宽2~5厘米,全缘,下面粉绿色;侧脉8~12对。穗状花序顶生,长4~9厘米;单性,雌雄同序,无花瓣及花盘;雄花花萼杯状,先端不整齐齿状裂,雄蕊2,极少3;雌花生在花序的近基部,萼片3,三角形;子房卵形,3室,花柱3,基部合生。蒴果球形,黑色,直径1~1.5厘米;种子近球形,长4~5毫米,直径3~4毫米,外被蜡层。花期4—6月,果期6—12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或山坡混交林中。我市分布于张家畈镇、乘马岗镇。

【采收加工】根:秋后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叶: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叶:活血,解毒,利湿;主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湿疹,过敏性皮炎,缠腰火丹,乳痈。根:利水通便,去瘀消肿;治大便秘结,白浊,跌打损伤,蛇咬伤,痔疮,皮肤湿痒。

【用法用量】叶:外用,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根:煎服,3~6克;外用,捣烂外敷或煎洗。

(26)白木乌桕 Sapium japonicum(Sieb.et Zucc.)Pax et Hoffm.

【药名别名】白乳木。

【药用部位】为乌桕属植物白木乌桕的根皮。

【植物形态】灌木或乔木,高1~8米,各部均无毛;枝纤细,平滑,带灰褐色。叶互生,纸质;叶卵形,长7~16厘米,宽4~8厘米,顶端短尖或凸尖,基部钝、截平或有时呈微心形,两侧常不等,全缘。基部靠近中脉之两侧亦具2腺体;中脉在背面显著凸起,侧脉8~10对,斜上举,离缘3~5毫米弯拱网结,网状脉明显,叶柄长1.5~3厘米,两侧薄,呈狭翅状,顶端无腺体;托叶膜质,线状披针形,长约1厘米。花单性,雌雄同株常同序,聚集成顶生,长4.5~11厘米的纤细总状花序,雌花数朵生于花序轴基部,雄花数朵生于花序轴上部,有时整个花序全为雄花。雄花:花梗丝状,长1~2毫米;苞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2.5毫米,宽1~1.2毫米,顶端短尖至渐尖,边缘有不规则的小齿,每一苞片内有3~4朵花;花萼杯状,3裂;雄蕊3枚,稀2枚,常伸出于花萼之外,花药球形。雌花:花梗粗壮,长6~10毫米;苞片3深裂几达基部,裂片披针形,长2~3毫米,两侧之裂片其边缘各具1腺体;萼片3,三角形,长和宽近相等,顶端短尖或有时钝;子房卵球形,平滑,3室,花柱基部合生,柱头3,外卷。蒴果三棱状球形,直径10~15毫米。种子扁球形,直径6~9毫米。花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中湿润处或溪涧边。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老屋湾。

【采收加工】秋季挖根除去木心,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消肿利尿。主治水肿胀满,二便不通。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

(27)石岩枫 Mallotus repandus(Willd.)Muell.Arg.

【药名别名】杠香藤、黄豆树。

【药用部位】为野桐属植物石岩枫的根、茎、叶。

【植物形态】攀援状灌木;嫩枝、叶柄、花序和花梗均密生黄色星状柔毛;常有皮孔。叶互生,纸质或膜质,卵形,长3.5~8厘米,宽2.5~5厘米,顶端急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全缘,嫩叶两面均被星状柔毛,成长叶仅下面叶脉腋部被毛;基出脉3条,有时稍离基,侧脉4~5对;叶柄长2~6厘米。花雌雄异株,总状花序;雄花序顶生,稀腋生,长5~15厘米;苞片钻状,长约2毫米,密生星状毛,苞腋有花2~5朵;花梗长约4毫米。雄花:花萼裂片3~4,卵状长圆形,长约3毫米,外面被茸毛;雄蕊40~75枚,花丝长约2毫米,花药长圆形,药隔狭。雌花序顶生,长5~8厘米,苞片长三角形。雌花:花梗长约3毫米;花萼裂片5,卵状披针形,长约3.5毫米,外面被茸毛,具颗粒状腺体;花柱2(3)枚,柱头长约3毫米,被星状毛,密生羽毛状突起。蒴果具2(3)个分果爿,直径约1厘米。种子卵形,直径约5毫米,黑色,有光泽。花期3—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00~600米山地疏林中。我市分布于张家畈镇、乘马岗镇、夫子河镇。

【采收加工】根、茎: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叶: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解毒消肿,驱虫止痒。主治风湿痹证,腰腿疼痛,口眼㖞斜,跌打损伤,痈肿疮疡,绦虫病,湿疹,顽癣,蛇犬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9~30克。外用:适量,干叶研末调敷或鲜叶捣烂外敷。

【附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有关本品的功用均未以不同的药用部位分别叙述。

(28)粗糠柴 Mallotus philippensis(Lam.)Muell.Arg.

【药名别名】香桂树、香檀。

【药用部位】为野桐属植物粗糠柴的果实表面的粉状毛茸和根。

【植物形态】小乔木或灌木,高2~18米;小枝、嫩叶和花序均密被黄褐色短星状柔毛。叶互生或有时小枝顶部的对生,近革质,卵形、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8(22)厘米,宽3~6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近全缘,上面无毛,下面被灰黄色星状短茸毛,叶脉上具长柔毛,散生红色颗粒状腺体;基出脉3条,侧脉4~6对;近基部有褐色斑状腺体2~4个;叶柄长2~5(9)厘米,两端稍增粗,被星状毛。花雌雄异株,花序总状,顶生或腋生,单生或数个簇生;雄花序长5~10厘米,苞片卵形,长约1毫米,雄花1~5朵簇生于苞腋,花梗长1~2毫米。雄花:花萼裂片3~4枚,长圆形,长约2毫米,密被星状毛,具红色颗粒状腺体;雄蕊15~30枚,药隔稍宽。雌花序长3~8厘米,果序长达16厘米,苞片卵形,长约1毫米;雌花花梗长1~2毫米;花萼裂片3~5枚,卵状披针形,外面密被星状毛,长约3毫米。子房被毛,花柱2~3枚,长3~4毫米,柱头密生羽毛状突起。蒴果扁球形,直径6~8毫米,具2(3)个分果爿,密被红色颗粒状腺体和粉末状毛;种子卵形或球形,黑色,具光泽。花期4—5月,果期5—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00~1600米山地林中或林缘。我市山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随时可采,腺毛及毛茸于秋季采收,晒干。

【功能主治】根:清热利湿;用于急、慢性痢疾,咽喉肿痛。腺体粉末:驱绦虫、蛲虫。

【用法用量】根:煎服,15~30克。腺体粉末:成人每次6~9克(粉末有毒,使用宜慎)。

(29)野梧桐 Mallotus japonicus(Thunb.)Muell.Arg.

【药名别名】野桐、楸。

【药用部位】为野桐属植物野梧桐的树皮。

【植物形态】小乔木或灌木,高2~4米;树皮褐色。嫩枝具纵棱,枝、叶柄和花序轴均密被褐色星状毛。叶互生,纸质,形状多变,卵形、卵圆形、卵状三角形、肾形,长5~17厘米,宽3~11厘米,顶端急尖、凸尖,基部圆形、楔形,边全缘,不分裂,上面无毛,下面仅叶脉被稀疏星状毛,疏散橙红色腺点;基出脉3条;侧脉5~7对,近叶柄具黑色圆形腺体2颗;叶柄长5~17毫米。花雌雄异株,花序总状,长8~20厘米;苞片钻形,长3~4毫米;雄花在每苞片内3~5朵;花蕾球形,顶端急尖;花梗长3~5毫米;花萼裂片3~4,卵形,长约3毫米,外面密被星状毛和腺点;雄蕊25~75,药隔稍宽;雌花序长8~15厘米,开展;苞片披针形,长约4毫米;雌花在每苞片内1朵;花梗长约1毫米,密被星状毛;花萼裂片4~5,披针形,长2.5~3毫米,顶端急尖,外面密被星状茸毛;子房近球形,三棱状;花柱3~4,中部以下合生,柱头长约4毫米,具疣状突起和密被星状毛。蒴果近扁球形、钝三棱形,直径8~10毫米,密被有星状毛的软刺和红色腺点;种子近球形,褐色,直径约5毫米,具皱纹。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多生于海拔320~600米的林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炎,疮疡,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熬膏涂,或煎水洗。

(30)一叶萩 Flueggea suffruticosa(Pall.)Baill.

【药名别名】叶底珠、一模光。

【药用部位】为白饭树属植物一叶萩的嫩枝叶或根。

【植物形态】灌木,高1~3米,多分枝;小枝浅绿色,近圆柱形,有棱槽,有不明显的皮孔;全株无毛。叶片纸质,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稀倒卵形,长1.5~8厘米,宽1~3厘米,顶端急尖至钝,基部钝至楔形,全缘或间中有不整齐的波状齿或细锯齿,下面浅绿色;侧脉每边5~8条,两面凸起,网脉略明显;叶柄长2~8毫米;托叶卵状披针形,长1毫米,宿存。花小,雌雄异株,簇生于叶腋;雄花3~18朵簇生,花梗长2.5~5.5毫米;萼片通常5,椭圆形、卵形或近圆形,长1~1.5毫米,宽0.5~1.5毫米,全缘或具不明显的细齿。蒴果三棱状扁球形,直径约5毫米,成熟时淡红褐色,有网纹,3爿裂;果梗长2~15毫米,基部常有宿存的萼片;种子卵形而一侧扁压状,长约3毫米,褐色而有小疣状突起。花期3—8月,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400米以下的山坡、岸边、灌丛中。我市黄土岗镇、龟山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嫩枝叶:春末至秋末均可采收,割取连叶的绿色嫩枝,扎成小把,阴干。根:全年可采,除去泥沙,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舒筋,健脾益肾。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活血化瘀,收缩血管,抗肿瘤的作用。主治风湿腰痛,四肢麻木,偏瘫,阳痿,面神经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

【附注】《湖南药物志》记载其根具有补肾壮阳,强筋骨,通血脉的作用。

(31)油桐 Vernicia fordii(Hemsl.)Airy Shaw

【药名别名】桐油树、桐子树。

【药用部位】为油桐属植物油桐的种子、根和叶。

【植物形态】小乔木,高达9米。枝粗壮,无毛,皮孔灰色。单叶互生;叶柄长达12厘米,顶端有2红紫色腺体;叶片革质,卵状心形,长5~15厘米,宽3~1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有时3浅裂,幼叶被锈色短柔毛,后近于无毛,绿色有光泽。花先于叶开放,排列于枝端成短圆锥花序;单性,雌雄同株;萼不规则,2~3裂;花瓣5,白色,基部具橙红色的斑点与条纹;雄花具雄蕊8~20,排列成2轮,雌花子房3~5室,每室1胚珠,花柱2裂。核果近球形,直径3~6厘米;种子具厚壳状种皮。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较低的山坡、山麓和沟边。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叶:秋季采集,鲜用或晒干。根: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种子:秋季采收,将其泼水,覆以干草,经10天左右,外壳腐烂,除去外皮,收集种子,晒干。

【功能主治】种子:吐风痰,消肿毒,利二便;主治风痰喉痹,痰火痹疬,食积腹胀,二便不通,丹毒,疥癣,烫伤,急性软组织炎症,寻常疣。根:下气消积,利水化痰,驱虫;主治食积痞满,水肿,哮喘,瘰疬,蛔虫病。叶:清热消肿,解毒杀虫;用于肠炎,痢疾,痈肿。

【用法用量】叶: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烧灰研末撒。根:煎服,12~18克(鲜者30~60克);研末、炖肉、浸酒;外用适量,捣烂外敷。种子:煎服,1~2枚;或磨水,或捣烂冲;外用适量,研末敷;或捣烂外敷,或磨水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