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科 Liliaceae
(1)粉条儿菜 Aletris spicata(Thunb.)Franch.
【药名别名】肺筋草、小肺筋草。
【药用部位】为粉条儿菜属植物粉条儿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短,丛生纤维状须根。根毛局部膨大,膨大部分长3~6毫米,宽0.5~0.7毫米,白色。叶簇生,纸质,条形,有时下弯,长10~25厘米,宽3~4毫米,先端渐尖。花葶高40~70厘米,有棱,密生柔毛,中下部有几枚长1.5~6.5厘米的苞片状叶;总状花序长6~30厘米,疏生多花;苞片2枚,窄条形,位于花梗的基部,长5~8毫米,短于花;花梗极短,有毛;花被黄绿色,上端粉红色,外面有柔毛,长6~7毫米,分裂部分占1/3~1/2;裂片条状披针形,长3~3.5毫米,宽0.8~1.2毫米;雄蕊着生于花被裂片的基部,花丝短,花药椭圆形;子房卵形,花柱长1.5毫米。蒴果倒卵形或矩圆状倒卵形,有棱角,长3~4毫米,宽2.5~3毫米,密生柔毛。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地区阳光充足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5—6月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止咳,活血调经,杀虫。用于咳嗽,咯血,百日咳,肺痈,乳痈,腮腺炎,经闭,缺乳,小儿疳积,蛔虫病,风火牙痛。
【用法用量】煎服:10~30克(鲜品60~12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患处。
(2)洋葱 Allium cepa L.
【药名别名】大头葱、球葱。
【药用部位】为葱属植物洋葱的鳞茎。
【植物形态】二年生草本植物,鳞茎球形、长球形或扁球形,粗大;鳞茎外皮红褐色、黄褐色至黄白色,纸质或薄革质。花葶粗壮,高可达1米,圆柱形,中空,在中部以下膨大,向上渐狭,下部具叶鞘。叶圆柱形,中空,中部以下最粗,向上渐狭。伞形花序球形,多花,密集;花梗为花被的数倍长;花被星状展开,绿白色;花被片6,矩圆形或卵状矩圆形;花丝比花被片长,约1/5合生并与花被贴生,内轮的基部极扩大,两侧各具1齿,外轮的锥形。一般认为红皮的较好。花期6—7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6月采收。加工方法略。
【功能主治】健胃理气,解毒杀虫,降血脂。用于食少腹胀,创伤性溃疡,滴虫性阴道炎,高血脂。
【用法用量】内服:生食或煮食,30~60克。外用:捣烂外敷或捣汁涂敷。
【附注】近有报道:洋葱有一定的防癌抗癌、开胃消食、降血糖、降血压及抗衰老作用。
(3)藠头 Allium chinense G.Don
【药名别名】野葱、薤。
【药用部位】为葱属植物藠头的鳞茎或叶。
【植物形态】鳞茎数枚聚生,狭卵状,粗(0.5)1~1.5(2)厘米;鳞茎外皮白色或带红色,膜质,不破裂。叶2~5枚,具3~5棱的圆柱状,中空,近与花葶等长,粗1~3毫米。花葶侧生,圆柱状,高20~40厘米,下部被叶鞘;总苞2裂,比伞形花序短;伞形花序近半球状,较松散;小花梗近等长,比花被片长1~4倍,基部具小苞片;花淡紫色至暗紫色;花被片宽椭圆形至近圆形,顶端钝圆,长4~6毫米,宽3~4毫米,内轮的稍长;花丝等长,约为花被片长的1.5倍,仅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内轮的基部扩大,扩大部分每侧各具1齿,外轮的无齿,锥形;子房倒卵球状,腹缝线基部具有帘的凹陷蜜穴;花柱伸出花被外。花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本品的标本采自我市平堵山小河堤上,是栽培逸为野生还是野生的不详。
【采收加工】鳞茎:5—6月采挖,除去杂质,洗净,鲜用或略蒸,晒干或炕干。叶:使用时采集,多为鲜用。
【功能主治】鳞茎: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用于胸痹疼痛,痰饮咳喘,泄泻。叶:治疗痢疾。
【用法用量】鳞茎:煎服,5~9克。叶:适量,煮食。
【附注】其鳞茎为《中国药典》所收载的薤白的来源之一。
(4)葱白 Allium fistulosum L.
【药名别名】葱头、葱。
【药用部位】为葱属植物葱的鳞茎或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可达50厘米。通常簇生,全体具辛臭味,折断后有辛味之黏液。须根丛生,白色。鳞茎圆柱形,先端稍肥大,鳞叶成层,白色,上具白色纵纹。叶基生,圆柱形,中空,长约45厘米,直径1.5~2厘米,先端尖,绿色,具纵纹;叶鞘浅绿色。花茎自叶丛抽出,通常单一,中央部膨大,中空,绿色,亦有纵纹;伞形花序圆球状;总苞膜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被6,披针形,白色,外轮3枚较短小,内轮3枚较大,花被片中央有一条纵脉;雄蕊6,花丝伸出,花药黄色,“丁”字形着生;子房3室。蒴果三棱形。种子黑色,三角状半圆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都有栽培。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叶及外膜,鲜用。
【功能主治】发表,通阳,解毒,杀虫。主治感冒风寒,阴寒腹痛,二便不通,痢疾,疮痈肿痛,虫积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酒煎;煮食,每次可用鲜品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炒熨,煎水洗,以蜂蜜或醋调敷。
【附注】①葱的全草功用同葱白。②各种葱均不宜与蜂蜜同食。
(5)细香葱 Allium ascalonicum L.
【药名别名】四季葱、火葱。
【药用部位】为葱属植物细香葱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簇生。根坚韧,鳞茎不明显,外包皮膜。叶基生,线状,中空而细,长15~60厘米。花葶自叶丛抽出,与叶等长或稍短于叶;头状花序顶生,花多数,粉红色至紫色;花被6,裂片长尖;雄蕊6,花丝伸出;雌蕊1,子房3室。花期6月。栽培条件下不抽葶开花,用鳞茎分株繁殖,但在野生条件下是能够开花结实的。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普遍作蔬菜栽培。
【采收加工】四季均可采收,鲜用。
【功能主治】解表,通阳,解毒。治感冒风寒,阴寒腹痛,小便不通,痈疽肿毒,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5~1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炒熨。
(6)薤白 Allium macrostemon Bunge
【药名别名】小蒜、小根蒜。
【药用部位】为葱属植物薤白的鳞茎。
【植物形态】鳞茎近球状,粗0.7~1.5(2)厘米,基部常具小鳞茎(因其易脱落故在标本上不常见);鳞茎外皮带黑色,纸质或膜质,不破裂,但在标本上多因脱落而仅存白色的内皮。叶3~5枚,半圆柱状,或因背部纵棱发达而为三棱状半圆柱形,中空,上面具沟槽,比花草短。花葶圆柱状,高30~70厘米,1/4~1/3被叶鞘;总苞2裂,比花序短;伞形花序半球状至球状,具多而密集的花,或间具珠芽或有时全为珠芽;小花梗近等长,比花被片长3~5倍,基部具小苞片;珠芽暗紫色,基部亦具小苞片;花淡紫色或淡红色;花被片矩圆状卵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4~5.5毫米,宽1.2~2毫米,内轮的常较狭;花丝等长,比花被片稍长直到比其长1/3,在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分离部分的基部呈狭三角形扩大,向上收狭成锥形,内轮的基部约为外轮基部宽的1.5倍;子房近球状,腹缝线基部具有帘的凹陷蜜穴;花柱伸出花被外。花果期5—7月。
【生境分布】生于沟边、路旁、田地边阴湿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蒸透或置沸水中烫透,晒干。
【功能主治】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用于胸痹疼痛,痰饮咳喘,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克(鲜品30~6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7)大蒜 Allium sativum L.
【药名别名】蒜、大蒜瓣。
【药用部位】为葱属植物大蒜的鳞茎。
【植物形态】一至二年生草本,具强烈蒜臭气。鳞茎大型,具6~10瓣,扁平,线状披针形,宽约2.5厘米,基部呈鞘状。花茎直立,高约60厘米。叶基生,实心喙,长7~10厘米;伞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长8~10厘米,膜质,浅绿色;花小型,花间多杂以淡红色珠芽,长4毫米,或完全无珠芽;花柄细,长于花;花被6,粉红色,椭圆状披针形;雄蕊6,白色,花药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凹入,3室。蒴果,1室开裂。种子黑色。花期为夏季。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广泛栽培。
【采收加工】6月叶枯时采挖,除去泥沙,鲜用或通风晾干,或烘烤至外皮干燥。
【功能主治】健胃,止痢,止咳,杀菌,驱虫。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肺结核,百日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炎,蛲虫病,钩虫病;外用治滴虫性阴道炎,急性阑尾炎。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
(8)韭菜 Allium tuberosum Rottl.ex Spreng.
【药名别名】韭、韭菜子。
【药用部位】为葱属植物韭菜的种子及全草。
【植物形态】具倾斜的横生根状茎。鳞茎簇生,近圆柱状;鳞茎外皮暗黄色至黄褐色,破裂成纤维状,呈网状或近网状。叶条形,扁平,实心,比花葶短,宽1.5~8毫米,边缘平滑。花草圆柱状,高25~60厘米,下部被叶鞘;总苞单侧开裂,宿存;伞形花序半球状或近球状,具多但较稀疏的花;小花梗近等长,比花被片长2~4倍,基部具小苞片,且数枚小花梗的基部又为1枚共同的苞片所包围;花白色;花被片常具绿色或黄绿色的中脉,内轮的矩圆状倒卵形,稀为矩圆状卵形,先端具短尖头或钝圆,长4~7(8)毫米,宽2.1~3.5毫米,外轮的常较窄,矩圆状卵形至矩圆状披针形,先端具短尖头,长4~7(8)毫米,宽1.8~3毫米;花丝等长,为花被片长度的2/3~4/5,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合生部分高0.5~1毫米,分离部分狭三角形,内轮的稍宽;子房倒圆锥状球形,具3圆棱,外壁具细的疣状突起。花果期7—9月。
【生境分布】为我市各地广泛栽培的蔬菜。
【采收加工】秋季果熟时采收,搓出种子,簸净果皮及杂质。全草鲜用,随时割取。
【功能主治】种子:补益肝肾,壮阳固精;用于肾虚阳痿,腰膝酸软,遗精,尿频,尿浊,带下清稀。全草:健胃,提神,止汗固涩;用于噎膈反胃,自汗盗汗;外用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种子:煎服,3~9克,或入丸、散。全草:内服,捣汁饮,30~60克;或作菜食;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9)库拉索芦荟 Aloe barbadensis Mill
【药名别名】芦荟、美国芦荟。
【药用部位】为芦荟属植物库拉索芦荟的叶汁干燥品或叶片。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极短。叶簇生于茎顶,直立或近于直立,肥厚多汁;呈狭披针形,长15~36厘米,宽2~6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宽阔,粉绿色,边缘有刺状小齿。花茎单生或稍分枝,高60~90厘米;总状花序疏散;花点垂,长约2.5厘米,黄色或有赤色斑点;花被管状,6裂,裂片稍外弯;雄蕊6,花药“丁”字形着生;雌蕊1,3室,每室有多数胚珠。蒴果,三角形,室背开裂。花期2—3月。
【生境分布】本品标本为城区市中药材公司郑才象老先生的栽培品。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割取叶片,收集其流出的汁液,置锅内熬成稠膏,倾入容器,冷却凝固。
【功能主治】清肝热,通便。用于便秘,小儿疳积,惊风;外治湿癣。
【用法用量】内服:2~5克。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附注】①本品为《中国药典》收载品种。②本品具有泻下、治疗创伤、抗癌和抗菌作用。③现在广泛将其鲜叶用于美容。④其他用途同斑纹芦荟。
(10)斑纹芦荟 Aloe chinensis Berger.
【药名别名】芦荟、中国芦荟。
【药用部位】为芦荟属植物斑纹芦荟的叶汁干燥物及叶。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系段状,茎短或无茎。叶簇生,螺旋状排列,直立,肥厚;叶片狭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5~2.5厘米,厚5~8毫米,先端渐尖,基部阔而抱茎,边缘有刺状小齿,下有斑纹。花茎单生或分枝,高60~90厘米;总状花序疏散;花梗长约2.5厘米;花黄色或有紫色斑点,具膜质苞片;花被筒状,6裂,裂片稍向外弯;雄蕊6,有时突出,花药2室,背部着生;子房上位,3室,花柱线形。蒴果三角形,长约8毫米。花期7—8月。
【生境分布】我市城区有少量栽培。
【采收加工】①芦荟药材(浸膏):种植2~3年后即可收获,将中下部生长良好的叶片分批采收。将叶片洗净,横切成片,加入与叶片同等量的水,煎煮2~3小时,过滤,将滤液浓缩成黏稠状,倒入模型内烘干或暴晒干,即得芦荟膏。②叶: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叶:泻火,解毒,化瘀,杀虫;用于目赤,便秘,白浊,尿血,小儿惊痫,疳积,烧烫伤,闭经,痔疮,疥疮,痈疖肿毒,跌打损伤。芦荟:清肝热,通便;用于便秘,小儿疳积,惊风,外治湿癣。
【用法用量】芦荟:内服2~5克;外用适量,研末外敷。叶:煎服3~9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11)木立芦荟 Aloe arborescens Mill.
【药名别名】芦荟、龙爪菊、观赏芦荟。
【药用部位】为芦荟属植物木立芦荟的叶。
【植物形态】多年生肉质常绿的草本植物,茎短或明显。叶肉质,呈莲座状簇生或有时二列着生,先端锐尖,边缘常有硬齿或刺。高可达1~2米,茎上长侧芽。叶轮生,宽3~4厘米,长约30厘米,厚1~1.5厘米。花葶从叶丛中抽出,花多朵排成总状花序或伞形花序;花被圆筒状,有时稍弯曲;通常外轮3枚花被片合生至中部;雄蕊6,着生于基部;花丝较长,花药背着;花柱细长,柱头小。蒴果具多数种子。
【生境分布】我市城区有盆栽。
【采收加工】种植2~3年后即可收获,叶片鲜用或将采收的鲜叶片切口向下直放于盛器中,取其流出的汁液,干燥即成。也可将叶片洗净,横切成片,加入与叶片等量的水,煎煮2~3小时,过滤,将滤液浓缩成黏稠状,倒入模型内烘干或暴晒干,即得芦荟膏。
【功能主治】具有健胃、清肠解毒、消除便秘、消除炎肿、抗菌、抗衰老等保健功能。主治创伤,失眠,胃肠紊乱,身体疼痛,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一般鲜用,取汁服用。外用:鲜品捣烂外敷患处。
【附注】本品非《中国药典》收载的芦荟品种。据目前资料,其叶片可供食用并具有多个方面的医疗保健功能。
(12)知母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
【药名别名】毛知母、光知母。
【药用部位】为知母属植物知母的根茎。
【植物形态】根状茎粗0.5~1.5厘米,为残存的叶鞘所覆盖。叶长15~60厘米,宽1.5~11毫米,向先端渐尖而成近丝状,基部渐宽而成鞘状,具多条平行脉,没有明显的中脉。花葶比叶长得多;总状花序通常较长,可达20~50厘米;苞片小,卵形或卵圆形,先端长渐尖;花粉红色、淡紫色至白色;花被片条形,长5~10毫米,中央具3脉,宿存。蒴果狭椭圆形,长8~13毫米,宽5~6毫米,顶端有短喙。种子长7~10毫米。花期5—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为我市平堵山汪茂华先生引进栽培。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克;或入丸、散。
【附注】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13)天门冬 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Merr.
【药名别名】天冬。
【药用部位】为天门冬属植物天门冬的块根。
【植物形态】攀援植物,根在中部或近末端成纺锤状膨大,膨大部分长3~5厘米,粗1~2厘米。茎平滑,常弯曲或扭曲,长可达1~2米,分枝具棱或狭翅。叶状枝通常每3枚成簇,扁平或由于中脉龙骨状而略呈锐三棱形,稍镰刀状,长0.5~8厘米,宽1~2毫米;茎上的鳞片状叶基部延伸为长2.5~3.5毫米的硬刺,在分枝上的刺较短或不明显。花通常每2朵腋生,淡绿色;花梗长2~6毫米,关节一般位于中部,有时位置有变化。雄花:花被长2.5~3毫米,花丝不贴生于花被片上。雌花大小和雄花相似。浆果直径6~7毫米,熟时红色,有1颗种子。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750米以下的阴湿的山坡林边、灌丛中。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冬季采挖,洗净泥土,除去须根;按大小分开,入沸水中煮或蒸至外皮易剥落时为宜;捞出浸入清水中,趁热除去外皮,洗净,微火烘干或用硫黄熏后再烘干。
【功能主治】滋阴,润燥,清肺,降火。治阴虚发热,咳嗽吐血,肺痿,肺痈,咽喉肿痛,消渴,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克;熬膏或入丸、散。
(14)羊齿天门冬 Asparagus filicinus Buch.-Ham.ex D.Don
【药名别名】羊齿天冬、小天冬。
【药用部位】为天门冬属植物羊齿天门冬的块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50~70厘米。根肉质,呈纺锤形,多条至数10条簇生,外皮黄褐色,肉质白色,多数形似麦冬而大,其长度不一,最长可达8厘米,粗5~9毫米,但形状大小、色泽常变化不一。根茎极短,其上生茎,近平滑,通常2分枝,无木质化硬刺。叶片极小,退化呈鳞片状;形似叶的绿色部分为叶状枝,常2~5成丛,扁平呈镰刀状,外观似羊齿植物,长3~15毫米,宽0.8~2毫米,先端渐尖,具中脉。花单性;雌雄异株,淡绿色,有时略带紫色,每1~2朵腋生;花梗纤细,长约20毫米,中部有关节;雄花,花被片6;雄蕊短于花被;花丝不贴生于花被片上。浆果近球形,下垂,干后变紫黑色,直径约6毫米;种子2~3颗。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灌丛下、山谷及沟底阴湿处。我市分布于龟山、福田河等地。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茎,洗净,煮沸约30分钟,捞出,剥除外皮,晒干。
【功能主治】润肺止咳。用于肺结核久咳,肺脓疡,百日咳,咯痰带血,支气管哮喘。
【用法用量】煎服:6~15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15)石刁柏 Asparagus officinalis L.
【药名别名】芦笋、龙须菜。
【药用部位】为天门冬属植物石刁柏的块根。
【植物形态】直立草本,高可达1米,根粗2~3毫米。茎平滑,上部在后期常俯垂,分枝较柔弱。叶状枝每3~6枚成簇,近扁的圆柱形,略有钝棱,纤细,常稍弧曲,长5~30毫米,粗0.3~0.5毫米;鳞片状叶基部有刺状短距或近无距。花每1~4朵腋生,绿黄色;花梗长8~12(14)毫米,关节位于上部或近中部;雄花花被长5~6毫米,花丝中部以下贴生于花被片上;雌花较小,花被长约3毫米。浆果直径7~8毫米,熟时红色,有2~3颗种子。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我市中馆驿镇等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春、秋季挖块根,洗净,开水烫后晒干。
【功能主治】润肺镇咳,祛痰杀虫。用于肺热咳嗽,杀疳虫;外治皮肤疥癣及寄生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
【附注】芦笋即石刁柏的嫩芽,为一种保健食品。其内含芦丁、维生素C,能降低血压,软化血管,减少胆固醇吸收,可作为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食疗方剂,还具有较强的防癌、抗癌活性。芦笋中的组织蛋白能促使细胞正常生长,并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16)文竹 Asparagus setaceus(Kunth)Jessop
【药名别名】蓬莱竹、小百部。
【药用部位】为天门冬属植物文竹的全草或块根。
【植物形态】攀援植物,高可达几米。根稍肉质,细长。茎的分枝极多,分枝近平滑。叶状枝通常每10~13枚成簇,刚毛状,略具三棱,长4~5毫米;鳞片状叶基部稍具刺状距或距不明显。花通常每1~3(4)朵腋生,白色,有短梗;花被片长约7毫米。浆果直径6~7毫米,熟时紫黑色,有1~3颗种子。花期9—10月,果期冬季至翌年春季。
【生境分布】我市见于城区的盆栽。
【采收加工】秋季割去蔓茎,挖出块根,去掉泥土,用水煮或蒸至皮裂,剥去外皮,切段,干燥。全株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润肺止咳,凉血通淋。主治阴虚肺燥,咳嗽,咯血,小便淋沥。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30克。
【附注】验方:①治郁热咯血:文竹15~24克,酌冲开水和冰糖炖服;②治小便淋沥:文竹30克,酌加水煎,取半碗,日服两次。
(17)大百合 Cardiocrinum giganteum(Wall.)Makino
【药名别名】百合莲、白瓦。
【药用部位】为大百合属植物大百合的鳞茎。
【植物形态】小鳞茎卵形,高3.5~4厘米,直径1.2~2厘米,干时淡褐色。茎直立,中空,高1~2米,直径2~3厘米,无毛。叶纸质,网状脉;基生叶卵状心形或近宽矩圆状心形,茎生叶卵状心形,下面的长15~20厘米,宽12~15厘米,叶柄长15~20厘米,向上渐小,靠近花序的几枚为船形。总状花序有花10~16朵,无苞片;花狭喇叭形,白色,里面具淡紫红色条纹;花被片条状倒披针形,长12~15厘米,宽1.5~2厘米;雄蕊长6.5~7.5厘米,长约为花被片的1/2;花丝向下渐扩大,扁平;花药长椭圆形,长约8毫米,宽约2毫米;子房圆柱形,长2.5~3厘米,宽4~5毫米;花柱长5~6厘米,柱头膨大,微3裂。蒴果近球形,长3.5~4厘米,宽3.5~4厘米,顶端有1小尖突,基部有粗短果柄,红褐色,具6钝棱和多数细横纹,3瓣裂。种子呈扁钝三角形,红棕色,长4~5毫米,宽2~3毫米,周围具淡红棕色半透明的膜质翅。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阴湿山谷、沟旁林中。我市分布于龟山、康王寨等地。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止咳,凉血消肿。用于肺结核咯血,痈疽疮毒。
【用法用量】煎汤:6~15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18)吊兰 Chlorophytum comosum(Thunb.)Baker
【药名别名】钓兰。
【药用部位】为吊兰属植物吊兰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短而肥厚,呈纺锤状。叶自根际丛生,多数;叶细长而尖,绿色或有黄色条纹,长10~30厘米,宽1~2厘米,向两端稍变狭。花葶比叶长,有时长达50厘米,常变为匍匐枝,近顶部有叶束或生幼小植株;花小,白色,常2~4朵簇生,排成疏散的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花梗关节位于中部至上部;花被叶状,裂片6枚;雄蕊6;稍短于花被片,花药开裂后常卷曲;子房无柄,3室,花柱线形。蒴果三角状扁球形,每室具种子3~5颗。花期5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都有栽培。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洗净,鲜用。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散瘀消肿,清热解毒。用于痰热咳嗽,跌打损伤,骨折,痈肿,痔疮,烧伤。
【用法用量】煎服:6~15克(鲜品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19)长花龙血树 Dracaena angustifolia Roxb.
【药名别名】血竭、龙血树、狭叶龙血树。
【药用部位】为龙血树属植物长花龙血树的树脂。
【植物形态】灌木状,高1~3米。茎不分枝或稍分枝,有疏的环状叶痕,皮灰色。叶生于茎上部或近顶端,彼此有一定距离,条状倒披针形,长20~30(45)厘米,宽1.5~3(5.5)厘米,中脉在中部以下明显,基部渐窄成柄状,有时有明显的柄,柄长2~6厘米。圆锥花序长30~50厘米,花序轴无毛;花每2~3朵簇生或单生,绿白色;花梗长7~8毫米,关节位于上部或近顶端;花被圆筒状,长19~23毫米;花被片下部合生成筒,筒长7~8毫米,裂片长11~16毫米;花丝丝状,花药长2~3毫米;花柱长为子房的5~8倍。浆果直径8~12毫米,橘黄色,具1~2颗种子。花期3—5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我市城区各单位、宾馆、公园及龟山风景区等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树干及果实的树脂,加工方法略。
【功能主治】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用于跌打损伤,心腹瘀痛,外伤出血,疮疡不敛。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2克,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或入膏药用。
【附注】其历史来源较复杂,本品非《中国药典》收载血竭的正品棕榈科植物的树脂。
(20)宝铎草 Disporum sessile D.Don
【药名别名】竹林霄、白龙须、淡竹花。
【药用部位】为万寿竹属植物宝铎草的根。
【植物形态】根状茎肉质,横出,长3~10厘米;根簇生,粗2~4毫米。茎直立,高30~80厘米,上部具叉状分枝。叶薄纸质至纸质,矩圆形、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长4~15厘米,宽1.5~5(9)厘米,下面色浅,脉上和边缘有乳头状突起,具横脉,先端骤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有短柄或近无柄。花黄色、绿黄色或白色,1~3(5)朵着生于分枝顶端;花梗长1~2厘米,较平滑;花被片近直出,倒卵状披针形,长2~3厘米,上部宽4~7毫米,下部渐窄,内面有细毛,边缘有乳头状突起,基部具长1~2毫米的短距;雄蕊内藏,花丝长约15毫米,花药长4~6毫米;花柱长约15毫米,具3裂而外弯的柱头。浆果椭圆形或球形,直径约1厘米,具3颗种子。种子直径约5毫米,深棕色。花期3—6月,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600~2500米的林下或灌丛中。我市分布于龟山、黄土岗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润肺止咳,健脾消食,舒筋活络,清热解毒。用于肺热咳嗽,肺痨咯血,食积胀满,风湿痹痛,腰腿痛,骨折,烧、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熬膏涂擦,或研粉调敷。
(21)大别山贝母 Fritillaria hupehensis var.dabieshanensis M.P.Deng et K.Yao(暂定)
【药名别名】贝母。
【药用部位】为贝母属植物大别山贝母的鳞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株高20~40厘米,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1.5~2厘米。叶对生,有时兼有互生;叶片短圆状披针形,长3~17厘米,宽1~3厘米,先端不卷曲或稍卷曲。花淡紫色,下面具1~2枚苞片;花梗长1~2厘米;花被片长约4厘米,宽约1~5厘米;近基部着药。花单朵,柱头裂片较长,长约3.5毫米;蒴果长约2厘米,宽约2.5厘米,棱上翅宽约5毫米。花果期4—6月。
【生境分布】常生于较阴湿肥沃及比较疏松的林下山坡草丛中。我市分布于龟山、三河口镇、狮子峰等地。
【采收加工】5月底至6月初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除去泥土及须根,洗净,干燥。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止咳散结。用于热痰咳嗽,痰核瘰疬,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或研末冲服。
【附注】本品为湖北贝母的变种,有关药用资料参照湖北贝母。
(22)黄花菜 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
【药名别名】黄花、金针菜。
【药用部位】为萱草属植物黄花菜的花蕾和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5厘米。根簇生,肉质,根端膨大成纺锤形。叶基生,狭长带状,下端重叠,向上渐平展,长40~60厘米,宽2~4厘米,全缘,中脉于叶下面凸出。花茎自叶腋抽出,茎顶分枝开花,有花数朵,大,橙黄色,漏斗形,花被6裂。花葶一般稍长于叶,基部三棱形,上部多少圆柱形,有分枝;苞片披针形,下面的长可达3~10厘米,自下向上渐短,宽3~6毫米;花梗较短,通常长不到1厘米;花多朵,最多可达100朵以上;花被淡黄色;花被管长3~5厘米,花被裂片长7~12厘米,内三片宽2~3厘米。蒴果钝三棱状椭圆形,长3~5厘米。种子20多个,黑色,有棱。花果期5—9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栽培。野生标本采自黄土岗镇,其他乡镇亦有野生分布。
【采收加工】根: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花蕾:5—8月花将要开放时采收,蒸后晒干。
【功能主治】根:养血平肝,利尿消肿;治头晕,耳鸣,心悸,腰痛,吐血,衄血,大肠下血,水肿,淋证,咽痛,乳痈。花蕾:清热利湿,宽胸解郁,凉血解毒;用于小便短赤,黄疸,胸闷心烦,少寐,痔疮便血,疮痈。
【用法用量】根:煎服,9~15克,或炖肉;外用适量,捣烂外敷。花蕾:煎服,15~30克,或煮食。
(23)萱草 Hemerocallis fulva(L.)L.
【药名别名】黄花草、金针根。
【药用部位】为萱草属植物萱草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根茎极短,丛生多数肉质纤维根及膨大呈纺锤形的块根。叶基生,线形,长达60~100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抱茎,全缘,主脉明显,在背面凸出。花茎圆柱状,自叶丛抽出,高出叶面;花6~10朵,集成伞房花序,两歧;苞片短卵状三角形,花梗长约2厘米;花大,橘红色或黄红色,无香味,长7~12厘米;花被下部管状,长约2.5厘米,上部钟状,6裂,裂片长椭圆形,排列为2轮,外轮3片,宽1.2~1.8厘米,内轮2片,宽约2.5厘米,边缘稍呈波状,脉纹分枝或接合;雄蕊6,突出花被外,花丝线状,花药多少“丁”字形;子房长圆形,3室。蒴果长圆形,长5~10厘米,具钝棱,成熟时开裂。种子有棱角,黑色,光亮。花期6—7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谷沟边草丛中,也有栽培。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茎苗及细根,洗净泥土,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消肿。用于黄疸,水肿,淋浊,带下,衄血,便血,崩漏,乳痈。
【用法用量】煎服:6~9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24)玉簪 Hosta plantaginea(Lam.)Aschers.
【药名别名】白玉簪、白萼。
【药用部位】为玉簪属植物玉簪的全草、根及花。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具粗根茎。叶根生;叶柄长20~40厘米;叶片卵形至心状卵形,长15~25厘米,宽9~15.5厘米。花葶于夏、秋两季从叶丛中抽出,具1枚膜质的苞片状叶,后者长4~6厘米,宽1.5~2厘米;总状花序,花梗长1.2~2厘米,基部具苞片,苞片长2~3厘米,宽1~1.2厘米;花白色,芳香,花被筒下部细小,长5~6厘米,直径2.5~3.5厘米,花被裂片6,长椭圆形,长3.5~4厘米,宽约1.2厘米;雄蕊下部与花被筒贴生,与花被等长,或稍伸出花被外;子房长约1.2厘米;花柱常伸出花被外。蒴果圆柱形,长6厘米,直径1厘米。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我市城区等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全草:四季可采,多为鲜用。花:含苞待放时采收,阴干。根:秋季采挖,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根、叶: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外用治乳腺炎,中耳炎,颈淋巴结结核,疮疡肿毒,烧烫伤。全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主治乳痈,痈肿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根: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或捣烂取汁滴耳中。全草及叶:煎服,鲜品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捣汁涂。
【附注】花:治咽喉肿痛,小便不通,疮毒,烧伤。用法:煎服3~6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25)紫玉簪 Hosta ventricosa(Salisb.)Stearn
【药名别名】紫萼、小玉簪花。
【药用部位】为玉簪属植物紫玉簪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60~70厘米。叶基生;柄长14~42厘米,两边具翅;叶片卵形至卵圆形,长10~17厘米,宽6.5~7厘米,基部心形,具5~9对拱形平行的侧脉。花葶从叶丛中抽出,具1枚膜质的苞片状叶,后者长卵形,长1.3~4厘米(多数长2~2.5厘米)。总状花序,花梗长6~8毫米,基部具膜质卵形苞片,苞片长于花梗,稀稍短于花梗;花紫色或淡紫色;花被筒下部细,长1~1.5厘米,上部膨大成钟形,与下部近于等长,直径2~3厘米;花被裂片6,长椭圆形,长1.5~1.8厘米,宽8~9毫米;雄蕊着生于花被筒基部,伸出花被筒外。蒴果圆柱形,长2~4.5厘米,先端具细尖;种子黑色。花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沟边阴湿处。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除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血,下骨鲠。主治咽喉肿痛,痈肿疮疡,跌打损伤,胃痛,牙痛,吐血,崩漏,骨鲠。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患处。
(26)百合 Lilium brownii var.viridulum Baker
【药名别名】野百合。
【药用部位】为百合属植物百合的鳞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鳞茎球状,白色,肉质,先端常开放如荷花状,长3.5~5厘米,直径3~4厘米,下面着生多数须根。茎直立,圆柱形,常有褐紫色斑点。叶4~5列互生,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长4.5~10厘米,宽8~20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或微波状,叶脉5条,平行。花大,单生于茎顶,少有1朵以上者;花梗长达3~10厘米;花被6片,乳白色或带淡棕色,倒卵形;雄蕊6,花药线形,“丁”字形着生;雌蕊1,子房圆柱形,3室,每室有多数胚珠,柱头膨大,盾状。蒴果长卵圆形,室间开裂,绿色;种子多数。花期6—8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生于土壤深肥的林边或草丛中。我市山区丘陵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洗净,剥取鳞叶,置沸水中略烫,干燥。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煎服:9~30克,蒸食或煮粥食。
(27)条叶百合 Lilium callosum Sieb.et Zucc.
【药名别名】百合、竹叶百合。
【药用部位】为百合属植物条叶百合的鳞茎。
【植物形态】鳞茎小,扁球形,高2厘米,直径1.5~2.5厘米;鳞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2厘米,宽6~12毫米,白色。茎高50~90厘米,无毛。叶散生,条形,长6~10厘米,宽3~5毫米,有3条脉,无毛,边缘有小乳头状突起。花单生或少有数朵排成总状花序;苞片1~2枚,长1~1.2厘米,顶端加厚;花梗长2~5厘米,弯曲;花下垂;花被片倒披针状匙形,长2~4厘米,宽4~6毫米,中部以上反卷,红色或淡红色,几无斑点,蜜腺两边有稀疏的小乳头状突起;花丝长2~2.5厘米,无毛,花药长7毫米;子房圆柱形,长1~2厘米,宽1~2毫米;花柱短于子房,柱头膨大,3裂。蒴果狭矩圆形,长约2.5厘米,宽6~7毫米。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草丛中,海拔182~640米。我市黄土岗、福田河、龟山、三河口等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洗净,剥取鳞叶,置沸水中略烫,干燥。
【功能主治】同百合。
【用法用量】同百合。
【附注】本品为野生种,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时已发现有分布。
(28)渥丹 Lilium concolor Salisb.(暂定)
【药名别名】百合、小百合、有斑百合。
【药用部位】为百合属植物渥丹的鳞茎。
【植物形态】鳞茎卵球形,高2~3.5厘米,直径2~3.5厘米;鳞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5(3.5)厘米,宽1~1.5(3)厘米,白色,鳞茎上方茎上有根。茎高30~50厘米,少数近基部带紫色,有小乳头状突起。叶散生,条形,长3.5~7厘米,宽3~6毫米,脉3~7条,边缘有小乳头状突起,两面无毛。花1~5朵排成近伞形或总状花序;花梗长1.2~4.5厘米;花直立,星状开展,深红色,无斑点,有光泽;花被片矩圆状披针形,长2.2~4厘米,宽4~7毫米,蜜腺两边具乳头状突起;雄蕊向中心靠拢;花丝长1.8~2厘米,无毛,花药长矩圆形,长约7毫米;子房圆柱形,长1~1.2厘米,宽2.5~3毫米;花柱稍短于子房,柱头稍膨大。蒴果矩圆形,长3~3.5厘米,宽2~2.2厘米。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丘陵草地或灌丛中。我市野生分布见于龟山。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泥土,剥取鳞片,置沸水中略烫或蒸后,晒干或焙干。
【功能主治】润肺止咳,宁心安神。主治肺虚久咳,痰中带血,神经衰弱,惊悸,失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或煮粥食。
(29)卷丹 Lilium lancifolium Thunb.
【药名别名】百合、家百合。
【药用部位】为百合属植物卷丹的鳞茎。
【植物形态】鳞茎近宽球形,高约3.5厘米,直径4~8厘米;鳞片宽卵形,长2.5~3厘米,宽1.4~2.5厘米,白色。茎高0.8~1.5米,带紫色条纹,具白色绵毛。叶散生,矩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6.5~9厘米,宽1~1.8厘米,两面近无毛,先端有白毛,边缘有乳头状突起,有5~7条脉,上部叶腋有珠芽。花3~6朵或更多;苞片叶状,卵状披针形,长1.5~2厘米,宽2~5毫米,先端钝,有白色绵毛;花梗长6.5~9厘米,紫色,有白色绵毛;花下垂,花被片披针形,反卷,橙红色,有紫黑色斑点;外轮花被片长6~10厘米,宽1~2厘米;内轮花被片稍宽,蜜腺两边有乳头状突起,尚有流苏状突起;雄蕊四面张开;花丝长5~7厘米,淡红色,无毛,花药矩圆形,长约2厘米;子房圆柱形,长1.5~2厘米,宽2~3毫米;花柱长4.5~6.5厘米,柱头稍膨大,3裂。蒴果狭长卵形,长3~4厘米。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土壤深肥的林边或草丛中。在我市野生种少见,主要是栽培种。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洗净,剥取鳞叶,置沸水中略烫,干燥。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克;或入丸、散,亦可蒸食、煮粥食。
(30)山麦冬 Liriope spicata(Thunb.)Lour.
【药名别名】麦冬、寸冬。
【药用部位】为山麦冬属植物山麦冬的块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植株有时丛生;根稍粗,长1.5~3.5厘米,直径3~5毫米,有时分枝多,近末端处常膨大成矩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肉质小块根;根状茎短,木质,具地下走茎。叶长25~60厘米,宽4~6(8)毫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常包以褐色的叶鞘,上面深绿色,背面粉绿色,具5条脉,中脉比较明显,边缘具细锯齿。花葶通常长于或几等长于叶,少数稍短于叶,长25~65厘米;总状花序长6~15(20)厘米,具多数花;花通常(2)3~5朵簇生于苞片腋内;苞片小,披针形,最下面的长4~5毫米,干膜质;花梗长约4毫米,关节位于中部以上或近顶端;花被片矩圆形、矩圆状披针形,长4~5毫米,先端钝圆,淡紫色或淡蓝色;花丝长约2毫米;花药狭矩圆形,长约2毫米;子房近球形,花柱长约2毫米,稍弯,柱头不明显。种子近球形,直径约5毫米。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间阴湿处、山谷林下及路旁。我市山区丘陵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立夏或清明前后采挖,剪下块根,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养阴生津。主治阴虚肺燥,咳嗽痰黏,胃阴不足,口燥咽干,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
(31)沿阶草 Ophiopogon bodinieri Levl.
【药名别名】麦门冬、韭叶麦冬。
【药用部位】为沿阶草属植物沿阶草的块根。
【植物形态】根纤细,近末端处有时具膨大成纺锤形的小块根;地下走茎长,直径1~2毫米,节上具膜质的鞘;茎很短。叶基生成丛,禾叶状,长20~40厘米,宽2~4毫米,先端渐尖,具3~5条脉,边缘具细锯齿。花葶较叶稍短或几等长,总状花序长1~7厘米,具几朵至十几朵花;花常单生或2朵簇生于苞片腋内;苞片条形或披针形,少数呈针形,稍带黄色,半透明,最下面的长约7毫米,少数更长些;花梗长5~8毫米,关节位于中部;花被片卵状披针形、披针形或近矩圆形,长4~6毫米,内轮三片宽于外轮三片,白色或稍带紫色;花丝很短,长不及1毫米;花药狭披针形,长约2.5毫米,常呈绿黄色;花柱细,长4~5毫米。种子近球形或椭圆形,直径5~6毫米。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600~3400米的山坡、山谷潮湿处、沟边或林下。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立夏期间挖起后,剪下块根,洗净泥土,暴晒3~4天,堆通风处,使其反潮,蒸发水气,约3日,摊开再晒,如此反复2~3次。晒干后,除净须根杂质即可。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主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痈,虚劳烦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克;或入丸,散。
(32)麦冬 Ophiopogon japonicus(L.f.)Ker-Gawl.
【药名别名】麦门冬。
【药用部位】为沿阶草属植物麦冬的块根。
【植物形态】根较粗,中间或近末端常膨大成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小块根;小块根长1~1.5厘米,或更长些,宽5~10毫米,淡褐黄色;地下走茎细长,直径1~2毫米,节上具膜质的鞘。茎很短,叶基生成丛,禾叶状,长10~50厘米,少数更长些,宽1.5~3.5毫米,具3~7条脉,边缘具细锯齿。花葶长6~15(27)厘米,通常比叶短得多,总状花序长2~5厘米,或有时更长些,具几朵至十几朵花;花单生或成对着生于苞片腋内;苞片披针形,先端渐尖,最下面的长可达7~8毫米;花梗长3~4毫米,关节位于中部以上或近中部;花被片常稍下垂而不展开,披针形,长约5毫米,白色或淡紫色;花药三角状披针形,长2.5~3毫米;花柱长约4毫米,较粗,宽约1毫米,基部宽阔,向上渐狭。种子球形,直径7~8毫米。花期5—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山坡林下或溪旁。我市各地有野生分布。
【采收加工】同沿阶草。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主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痈,虚劳烦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或入丸、散、膏。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33)重楼 Paris polyphylla Sm.
【药名别名】七叶一枝花、白蚤休。
【药用部位】为重楼属植物重楼的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状茎粗壮,圆锥状或圆柱状,粗可达3厘米,具多数环状结节,棕褐色,具多数须根。茎直立,圆柱形,不分枝,基部常带紫色。叶7~10片,轮生于茎顶,长圆形、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稀楔形,全缘,无毛;叶柄长2~5厘米,通常带紫色。花单生于茎顶,在轮生叶片上端;花梗长5~16(30)厘米;外轮花被片(萼片)4~6,大型,似叶状,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绿色,长3.5~8厘米,内轮花被片(花瓣)退化呈线状,先端常渐尖,等长或长于萼片2倍;雄蕊8~12枚,花丝与花药近等长,药隔突出部分长0.5~1(2)毫米;子房圆锥状,有5~6棱;花柱粗短,4~6枚。蒴果近球形,紫色,3~6瓣裂。种子多数。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700~1100米的山谷、阔叶林下阴湿处。我市小漆园有分布。
【采收加工】野生种夏、秋季采挖。栽培品3~5年秋末地上部分枯萎后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平喘止咳,熄风定惊。用于痈肿,疔疮,瘰疬,喉痹,慢性支气管炎,小儿惊风抽搐,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3~9克,磨汁、捣汁或入散剂。外用: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涂。
(34)七叶一枝花 Paris polyphylla var.chinensis(Franch.)Hara
【药名别名】华重楼、草河车。
【药用部位】为重楼属植物七叶一枝花的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叶5~8片轮生于茎顶,叶片长圆状披针形、倒卵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17厘米,宽2.5~5厘米。花梗从茎顶抽出,通常比叶长,顶生一花,萼片4~6,叶状,绿色,长3~7厘米;花被片细线形,黄色或黄绿色,宽1~1.5毫米,长为萼片的1/3至近等长;雄蕊8~10,花药长1.2~2厘米。蒴果球形,种子有红色肉质假种皮。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山坡、林下或溪边湿地。我市三河口、龟山等地有少量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挖取根茎,洗净,削去须根,晒干或烘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平喘止咳,熄风定惊。治痈肿,疔疮,瘰疬,喉痹,慢性支气管炎,小儿惊风抽搐,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外用: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涂。
【附注】由于其野生资源越来越少,平堵山地区已开始人工栽培。
(35)卷叶黄精 Polygonatum cirrhifolium(Wall.)Royle
【药名别名】黄精、老虎姜、罗汉七。
【药用部位】为黄精属植物卷叶黄精的根茎。
【植物形态】根状茎肥厚,圆柱状,直径1~1.5厘米,或根状茎连珠状,结节直径1~2厘米。茎高30~90厘米。叶通常每3~6枚轮生,很少下部有少数散生的,细条形至条状披针形,少有矩圆状披针形,长4~9(12)厘米,宽2~8(15)毫米,先端拳卷或弯曲成钩状,边常外卷。花序轮生,通常具2花,总花梗长3~10毫米,花梗长3~8毫米,俯垂;苞片透明膜质,无脉,长1~2毫米,位于花梗上或基部,或苞片不存在;花被淡紫色,全长8~11毫米,花被筒中部稍缢狭,裂片长约2毫米;花丝长约0.8毫米,花药长2~2.5毫米;子房长约2.5毫米,花柱长约2毫米。浆果红色或紫红色,直径8~9毫米,具4~9颗种子。花期5—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高山林中山坡或草地较肥湿处。我市1979年见福田河镇有分布,现发现狮子峰等地有野生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两季挖取根茎。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润肺养阴,健脾益气,祛痰止血,消肿解毒。用于虚痨咳嗽,头昏,食少,遗精,盗汗,崩漏带下,产后体亏,吐血,衄血,外伤出血,咽喉肿痛,疮肿,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6~15克,研末或浸酒。外用:捣烂敷患处。
(36)多花黄精 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
【药名别名】黄精、姜形黄精。
【药用部位】为黄精属植物多花黄精的根茎。
【植物形态】根状茎肥厚,通常连珠状或结节成块,少有近圆柱形,直径1~2厘米。茎高50~100厘米,通常具10~15枚叶。叶互生,椭圆形、卵状披针形至矩圆状披针形,少有稍作镰状弯曲,长10~18厘米,宽2~7厘米,先端尖至渐尖。花序具(1)2~7(14)花,伞形,总花梗长1~4(6)厘米,花梗长0.5~1.5(3)厘米;苞片微小,位于花梗中部以下,或不存在;花被黄绿色,全长18~25毫米,裂片长约3毫米;花丝长3~4毫米,两侧扁或稍扁,具乳头状突起至具短绵毛,顶端稍膨大乃至具囊状突起,花药长3.5~4毫米;子房长3~6毫米,花柱长12~15毫米。浆果黑色,直径约1厘米,具3~9颗种子。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2100米林中、灌丛或山坡阴处。我市山区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挖起,去掉茎秆,洗净泥沙,除去须根和烂疤,蒸到透心后,晒或烘干。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润心肺,强筋骨。用于虚损寒热,肺痨咯血,病后体虚食少,筋骨软弱,风湿疼痛,风癞癣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鲜品30~60克);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37)长梗黄精 Polygonatum filipes Merr.
【药名别名】竹根七、黄精。
【药用部位】为黄精属植物长梗黄精的根茎。
【植物形态】根状茎连珠状或有时“节间”稍长,直径1~1.5厘米。茎高30~70厘米。叶互生,矩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先端尖至渐尖,长6~12厘米,下面脉上有短毛。花序具2~7花,总花梗细丝状,长3~8厘米,花梗长0.5~1.5厘米;花被淡黄绿色,全长15~20毫米,裂片长约4毫米,筒内花丝贴生部分稍具短绵毛;花丝长约4毫米,具短绵毛,花药长2.5~3毫米;子房长约4毫米,花柱长10~14毫米。浆果直径约8毫米,具2~5颗种子。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600米的林下灌丛或草丛中。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透心,干燥。
【功能主治】用于阴虚劳嗽,肺燥咳嗽,脾虚乏力,食少口干,消渴,肾亏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耳鸣目暗,须发早白,风癞癣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鲜品30~60克);或入丸、散,熬膏。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熬膏涂,或浸酒搽。
【附注】本品标本原采自狮子峰。
(38)玉竹 Polygonatum odoratum(Mill.)Druce
【药名别名】萎蕤、玉参。
【药用部位】为黄精属植物玉竹的根茎。
【植物形态】根状茎圆柱形,直径5~14毫米。茎高20~50厘米,具7~12叶。叶互生,椭圆形至卵状矩圆形,长5~12厘米,宽3~16厘米,先端尖,下面带灰白色,下面脉上平滑至呈乳头状粗糙。花序具1~4花(在栽培情况下,可多至8朵),总花梗(单花时为花梗)长1~1.5厘米,无苞片或有条状披针形苞片;花被黄绿色至白色,全长13~20毫米,花被筒较直,裂片长3~4毫米;花丝丝状,近平滑至具乳头状突起,花药长约4毫米;子房长3~4毫米,花柱长10~14毫米。浆果蓝黑色,直径7~10毫米,具7~9颗种子。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3000米林中或山野阴坡。我市山区和部分丘陵地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至柔软后,反复揉搓、晾晒至无硬心,晒干。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熬膏或入丸、散。
【附注】本品标本采自龟山。
(39)黄精 Polygonatum sibiricum Delar.ex Redoute
【药名别名】白芨黄精。
【药用部位】为黄精属植物黄精的根茎。
【植物形态】根状茎圆柱状,由于结节膨大,因此“节间”一头粗,一头细,在粗的一头有短分枝(《中药志》称这种根状茎所制成的药材为鸡头黄精),直径1~2厘米。茎高50~90厘米,或可达1米以上,有时呈攀援状。叶轮生,每轮4~6枚,条状披针形,长8~15厘米,宽(4)6~16毫米,先端拳卷或弯曲成钩。花序通常具2~4朵花,似成伞形状,总花梗长1~2厘米,花梗长(2.5)4~10毫米,俯垂;苞片位于花梗基部,膜质,钻形或条状披针形,长3~5毫米,具1脉;花被乳白色至淡黄色,全长9~12毫米,花被筒中部稍缢缩,裂片长约4毫米;花丝长0.5~1毫米,花药长2~3毫米;子房长约3毫米,花柱长5~7毫米。浆果直径7~10毫米,黑色,具4~7颗种子。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2000米林中、灌丛或山坡阴处。我市山区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透心,干燥。
【功能主治】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鲜品30~60克);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40)轮叶黄精 Polygonatum verticillatum(L.)All.(暂定)
【药名别名】黄精、红果黄精。
【药用部位】为黄精属植物轮叶黄精的根茎。
【植物形态】根状茎的“节间”长2~3厘米,一头较粗,一头较细,有短分枝,每一节似呈菱角状,直径7~15毫米,稀根状茎为连珠状。茎高(20)40~80厘米。叶大部分为3叶轮生,或间有少数对生或互生者,矩圆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2~3厘米)至条状披针形或条形(长达10厘米,宽仅5毫米),顶端尖至渐尖。花序腋生,具1~2(4)花,俯垂,总花梗长1~2厘米,花梗(成花序时)长3~5毫米;花被淡黄色或淡紫色,合生成筒状,全长8~10毫米,裂片6,长2~3毫米;雄蕊6,花丝极短,着生近花被筒中部;子房长约3毫米,具约等长的花柱。浆果直径6~9毫米,熟时红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山坡较阴湿的草丛中。我市龟山茶园冲有少量分布。
【采收加工】参考湖北黄精。
【功能主治】参考湖北黄精。
【用法用量】参考湖北黄精。
【附注】因本品标本未见花果,故按轮叶黄精暂定。
(41)湖北黄精 Polygonatum zanlanscianense Pamp.
【药名别名】黄精、鸡头参。
【药用部位】为黄精属植物湖北黄精的根茎。
【植物形态】根状茎连珠状或姜块状,肥厚,直径1~2.5厘米。茎直立或上部多少有些攀援,高可达1米以上。叶轮生,每轮3~6枚,叶形变异较大,椭圆形、矩圆状披针形、披针形至条形,长(5)8~15厘米,宽(4)13~28(35)毫米,先端拳卷至稍弯曲。花序具2~6(11)花,近伞形,总花梗长5~20(40)毫米,花梗长(2)4~7(10)毫米;苞片位于花梗基部,膜质或中间略带草质,具1脉,长(1)2~6毫米;花被白色或淡黄绿色或淡紫色,全长6~9毫米,花被筒近喉部稍缢缩,裂片长约1.5毫米;花丝长0.7~1毫米,花药长2~2.5毫米;子房长约2.5毫米,花柱长1.5~2毫米。浆果直径6~7毫米,紫红色或黑色,具2~4颗种子。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2700米林下或山坡阴湿处。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透心,干燥。
【功能主治】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用法用量】参考黄精。
(42)万年青 Rohdea japonica(Thunb.)Roth
【药名别名】牛尾七。
【药用部位】为万年青属植物万年青的根茎或全草。
【植物形态】根状茎粗1.5~2.5厘米。叶3~6枚,厚纸质,矩圆形、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15~50厘米,宽2.5~7厘米,先端急尖,基部稍狭,绿色,纵脉明显浮凸;鞘叶披针形,长5~12厘米。花葶短于叶,长2.5~4厘米;穗状花序长3~4厘米,宽1.2~1.7厘米;具几十朵密集的花;苞片卵形,膜质,短于花,长2.5~6毫米,宽2~4毫米;花被长4~5毫米,宽6毫米,淡黄色,裂片厚;花药卵形,长1.4~1.5毫米。浆果直径约8毫米,熟时红色。花期5—6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750~1700米林中阴湿处或草地上。我市野生种分布于坳峰河(三河口镇),城区近年也有栽培。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根状茎,洗净,去须根,鲜用或切片晒干。全草鲜用,四季可采。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强心利尿。用于防治白喉,白喉引起的心肌炎,咽喉肿痛,狂犬咬伤,细菌性痢疾,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外用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烧烫伤,乳腺炎,痈疖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鲜品可用至30克;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捣汁涂。
【附注】①本品有毒,内服宜慎。②孕妇忌服。
(43)绵枣儿 Scilla scilloides(Lindl.)Druce
【药名别名】石枣儿、地枣。
【药用部位】为绵枣儿属植物绵枣儿的鳞茎或全草。
【植物形态】鳞茎卵形或近球形,高2~5厘米,宽1~3厘米,鳞茎皮黑褐色。基生叶通常2~5枚,狭带状,长15~40厘米,宽2~9毫米,柔软。花葶通常比叶长;总状花序长2~20厘米,具多数花;花紫红色、粉红色至白色,小,直径4~5毫米,在花梗顶端脱落;花梗长5~12毫米,基部有1~2枚较小的、狭披针形苞片;花被片近椭圆形、倒卵形或狭椭圆形,长2.5~4毫米,宽约1.2毫米,基部稍合生而成盘状,先端钝而且增厚;雄蕊生于花被片基部,稍短于花被片;花丝近披针形,边缘和背面常多少具小乳突,基部稍合生,中部以上骤然变窄,变窄部分长约1毫米;子房长1.5~2毫米,基部有短柄,表面多少有小乳突,3室,每室1个胚珠;花柱长为子房的1/2~2/3。果近倒卵形,长3~6毫米,宽2~4毫米。种子1~3颗,黑色,矩圆状狭倒卵形,长2.5~5毫米。花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6—7月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解毒消肿,强心利尿。用于跌打损伤,筋骨疼痛,疮痈肿痛,乳痈,心源性水肿。
【用法用量】煎服:3~9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44)鹿药 Smilacina japonica A.Gray
【药名别名】盘龙七。
【药用部位】为鹿药属植物鹿药的根茎。
【植物形态】植株高30~60厘米,根状茎横走,粗6~10毫米,有时具膨大结节。茎中部以上或仅上部具粗伏毛,具4~9叶。叶纸质,卵状椭圆形、椭圆形或矩圆形,长6~13厘米,宽3~7厘米,先端近短渐尖,两面疏生粗毛或近无毛,具短柄。圆锥花序长3~6厘米,有毛,具10~20朵花;花单生,白色;花梗长2~6毫米;花被片分离或仅基部稍合生,矩圆形或矩圆状倒卵形,长约3毫米;雄蕊长2~2.5毫米,基部贴生于花被片上,花药小;花柱长0.5~1毫米,与子房近等长,柱头几不裂。浆果近球形,直径5~6毫米,熟时红色,具1~2颗种子。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900~1950米林中及山坡阴湿处。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本标本采自护儿山。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补气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用于痨伤,阳痿,偏、正头痛,风湿疼痛,跌打损伤,乳痈,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浸酒。外用:捣烂外敷或加热熨患处。
(45)托柄菝葜 Smilax discotis Warb.
【药名别名】土茯苓、金刚藤。
【药用部位】为菝葜属植物托柄菝葜的根状茎。
【植物形态】灌木,多少攀援。茎长0.5~3米,疏生刺或近无刺。叶纸质,通常近椭圆形,长4~10(20)厘米,宽2~5(10)厘米,基部心形,下面苍白色;叶柄长3~5(15)毫米,脱落点位于近顶端,有时有卷须;鞘与叶柄等长或稍长,宽3~5毫米(一侧),近半圆形或卵形,多少呈贝壳状。伞形花序生于叶尚幼嫩的小枝上,通常具几朵花;总花梗长1~4厘米;花序托稍膨大,有时延长,具多枚小苞片;花绿黄色;雄花外花被片长约4毫米,宽约1.8毫米,内花被片宽约1毫米;雌花比雄花略小,具3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6~8毫米,熟时黑色,具粉霜。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650~2100米的林下、灌丛中或山坡阴处。我市山区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四季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用于风湿热痹,足膝肿痛,血淋,崩漏。
【用法用量】煎服:30克。
(46)短梗菝葜 Smilax scobinicaulis C.H.Wright
【药名别名】铁丝威灵仙。
【药用部位】为菝葜属植物短梗菝葜的根茎。
【植物形态】落叶攀援灌木。茎和枝条通常疏生刺或近无刺,较少密生刺,刺针状,长4~5毫米,稍黑色,茎上的刺有时较粗短。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干后有时变为黑褐色,长4~12.5厘米,宽2.5~8厘米,基部钝或浅心形;叶柄长5~15毫米。总花梗很短,一般不到叶柄长度的一半。雌花具3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6~9毫米。花期5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2000米的林下、灌丛下或山坡阴处。我市山区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四季可采,挖取根茎,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具有抗菌、抗氧化、活血解毒、增强免疫、镇痛等多种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
(47)尖叶菝葜 Smilax arisanensis Hay.
【药名别名】铁菱角。
【药用部位】为菝葜属植物尖叶菝葜的根茎。
【植物形态】攀援灌木,具粗短的根状茎。茎长可达10米,无刺或具疏刺。叶纸质,矩圆形、矩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2(15)厘米,宽1.5~3.5(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圆形,干后常带古铜色;叶柄长7~20毫米,常扭曲,约占全长的1/2,具狭鞘,一般有卷须,脱落点位于近顶端。伞形花序或生于叶腋,或生于披针形苞片的腋部,前者总花梗基部常有一枚与叶柄相对的鳞片(先出叶),较少不具;总花梗纤细,比叶柄长3~5倍;花序托几不膨大;花绿白色;雄花内、外花被片相似,长2.5~3毫米,宽约1毫米;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2/3;雌花比雄花小,花被片长约1.5毫米,内花被片较狭,具3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约8毫米,熟时紫黑色。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林中、灌丛下或山谷溪边阴蔽处。我市山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四季可采,挖取根茎,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主治风湿关节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
(48)武当菝葜 Smilax outanscianensis Pamp.
【药名别名】菝葜。
【药用部位】为菝葜属植物武当菝葜的根茎。
【植物形态】攀援灌木,茎长2~3米,枝条具纵棱,疏生刺或近无刺。叶草质,干后膜质或薄纸质,椭圆形、卵形至矩圆形,长4~10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近宽楔形,下面淡绿色;叶柄长5~10毫米,中部以下具宽1~2毫米的鞘(一侧),少数叶柄有卷须,脱落点位于近中部。伞形花序生于叶尚幼嫩的小枝上,具几朵花;总花梗长5~12毫米,稍长于叶柄;花序托有时稍延长,具多数宿存小苞片;花绿黄色;雄花外花被片长约7毫米,宽约2.7毫米,内花被片宽约为外花被片的一半;雌花比雄花小,具3~6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7~10毫米,熟时紫黑色。花期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2000米的山坡林下或路边灌丛中。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挖取根茎,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主治关节疼痛,肢体麻木。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
(49)长托菝葜 Smilax ferox Wall.ex Kunth
【药名别名】刺萆薢。
【药用部位】为菝葜属植物长托菝葜的根茎。
【植物形态】攀援灌木,茎长可达5米,枝条具纵条纹,疏生刺。叶厚革质至坚纸质,干后灰绿黄色或暗灰色,椭圆形、卵状椭圆形至矩圆形,变化较大,长3~16厘米,宽1.5~9厘米,下面通常苍白色,极罕近绿色,主脉一般3条,很少5条;叶柄长5~25毫米,占全长的1/2~3/4,具鞘,通常只有少数叶柄具卷须,少有例外,脱落点位于鞘上方。伞形花序生于叶尚幼嫩的小枝上,具几朵至10余朵花;总花梗长1~2.5厘米,偶尔有关节;花序托常延长而使花序多少呈总状,具多枚宿存小苞片;花黄绿色或白色;雄花外花被片长4~8毫米,宽2~3毫米,内花被片稍狭;雌花比雄花小,花被片长3~6毫米,具6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8~15毫米,熟时红色。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900~3400米的林下、灌丛中或山坡阴蔽处。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冬季及春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湿,利小便,解疮毒。用于风湿痹痛,小便淋浊,疮疹瘙痒,臁疮。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煎水洗。
(50)小果菝葜 Smilax davidiana A.DC.
【药名别名】铁菱角。
【药用部位】为菝葜属植物小果菝葜的根茎。
【植物形态】攀援灌木,具粗短的根状茎。茎长1~2米,少数可达4米,具疏刺。叶坚纸质,干后红褐色,通常椭圆形,长3~7(14)厘米,宽2~4.5(12)厘米,先端微凸或短渐尖,基部楔形,下面淡绿色;叶柄较短,一般长5~7毫米,占全长的1/2~2/3,具鞘,有细卷须,脱落点位于近卷须上方;鞘耳状,宽2~4毫米(一侧),明显比叶柄宽。伞形花序生于叶尚幼嫩的小枝上,具几朵至10余朵花,多少呈半球形;总花梗长5~14毫米;花序托膨大,近球形,较少稍延长,具宿存的小苞片;花绿黄色;雄花外花被片长3.5~4毫米,宽约2毫米,内花被片宽约1毫米;花药比花丝宽2~3倍;雌花比雄花小,具3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5~7毫米,熟时暗红色。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林下、灌丛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龟山、五脑山、张家畈。
【采收加工】秋、冬季及春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主治风湿痹痛,肌肉麻木,淋证。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
(51)土茯苓 Smilax glabra Roxb.
【药名别名】光叶菝葜、禹余粮、土苓。
【药用部位】为菝葜属植物光叶菝葜的根茎。
【植物形态】攀援灌木,长1~4毫米。茎光滑,无刺。根状茎粗厚、块状,常由匍匐茎相连接,粗2~5厘米。叶互生;叶柄长5~15毫米,占全长的1/4~3/5,具狭鞘,常有纤细的卷须2条,脱落点位于近顶端;叶片薄革质,狭椭圆状披针形至狭卵状披针形,长6~12厘米,宽1~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钝,下面通常淡绿色。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通常具10余朵花;雄花序总花梗长2~5毫米,通常明显短于叶柄,极少与叶柄近等长,在总花梗与叶柄之间有1芽;花序托膨大,连同多数宿存的小苞片多少呈莲座状,宽2~5毫米,花绿白色,六棱状球形,直径约3毫米;雄花外花被片近扁圆形,宽约2毫米,兜状,背面中央具纵槽,内花被片近圆形,宽约1毫米,边缘有不规则的齿;雄花靠合,与内花被片近等长,花丝极短;雌花序的总梗长约1厘米,雌花外形与雄花相似,但内花被片边缘无齿,具3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6~8毫米,熟时黑色,具粉霜。花期5—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00~1000米的密林下或山坡阴处草丛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龟山。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成薄片,干燥。
【功能主治】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60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附注】本品为药用土茯苓正品。
(52)防己叶菝葜 Smilax menispermoidea A.DC.
【药名别名】白菝葜。
【药用部位】为菝葜属植物防己叶菝葜的根茎。
【植物形态】攀援灌木,茎长0.5~3米,枝条无刺。叶纸质,卵形或宽卵形,长2~6(10)厘米,宽2~5(7)厘米,先端急尖并具尖凸,基部浅心形至近圆形,下面苍白色;叶柄长5~12毫米,占全长的2/3~3/4,具狭鞘,通常有卷须,脱落点位于近顶端。伞形花序具几朵至10余朵花;总花梗纤细,比叶柄长2~4倍;花序托稍膨大,有宿存小苞片;花紫红色;雄花外花被片长约2.5毫米,宽约1.1毫米,内花被片稍狭;雄蕊较短,长0.6~1毫米;花丝合生成短柱,雌花稍小或和雄花近等大,具6枚退化雄蕊,其中1~3枚具不育花药。浆果直径7~10毫米,熟时紫黑色。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500~2500米的山坡林下或灌丛中。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冬季及春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煎水洗。
(53)菝葜 Smilax china L.
【药名别名】金刚藤、铁菱角。
【药用部位】为菝葜属植物菝葜的根茎或叶。
【植物形态】攀援灌木,根状茎粗厚,坚硬,为不规则的块状,粗2~3厘米。茎长1~3米,少数可达5米,疏生刺。叶薄革质或坚纸质,干后通常红褐色或近古铜色,圆形、卵形或其他形状,长3~10厘米,宽1.5~6(10)厘米,下面通常淡绿色,较少苍白色;叶柄长5~15毫米,占全长的1/2~2/3,具宽0.5~1毫米(一侧)的鞘,几乎都有卷须,少有例外,脱落点位于靠近卷须处。伞形花序生于叶尚幼嫩的小枝上,具十几朵或更多的花,常呈球形;总花梗长1~2厘米;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较少稍延长,具小苞片;花绿黄色,外花被片长3.5~4.5毫米,宽1.5~2毫米,内花被片稍狭;雄花中花药比花丝稍宽,常弯曲;雌花与雄花大小相似,有6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6~15毫米,熟时红色,有粉霜。花期2—5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林下灌丛中、路旁、山坡。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解毒消肿。根状茎: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胃肠炎,痢疾,消化不良,糖尿病,乳糜尿,带下,癌症。叶:外用治痈疖疔疮,烫伤。
【用法用量】根茎:煎服,30~60克,叶:外用适量,研末,以油调外敷。
(54)黑果菝葜 Smilax glaucochina Warb.
【药名别名】粉菝葜、金刚藤头、大包包刺蔸。
【药用部位】为菝葜属植物黑果菝葜的根茎或叶。
【植物形态】落叶藤状灌木,根茎块状,多横行,具膨大及坚硬的木质菱角状突起,先端具硬的细根,外表灰白色带淡黄色,剖面淡红色。茎坚硬,有倒生或平生坚硬的皮刺。叶互生,革质;叶片长椭圆形至狭长椭圆形,或卵圆形,长3.5~8厘米,宽1.8~4.5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粉白色,脉三出;叶柄长1~1.2厘米;基部具鞘,在鞘的顶端有2条卷须。伞形花序腋生;单性,异株;总花柄长1.5~2厘米,花柄长1~1.4厘米;雄花被片6,浅绿黄色,长椭圆形,雄蕊6;雌花长4毫米,具退化雄蕊6,子房上位,长椭圆形;柱头3,反卷。浆果球形,蓝黑色,直径约7毫米。花期4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或灌丛中。我市山区丘陵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茎: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叶:春、夏季采收,鲜用。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利湿,解毒。用于风湿痹证,腰腿疼痛,跌打损伤,小便淋涩,瘰疬,痈肿疮毒,臁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55)牛尾菜 Smilax riparia A.DC.
【药名别名】大伸筋、草菝葜。
【药用部位】为菝葜属植物牛尾菜的根及根状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质藤本,茎长1~2米,中空,有少量髓,干后凹瘪并具槽。叶片较厚,形状变化较大,长7~15厘米,宽2.5~11厘米,下面绿色,无毛;叶柄长7~20毫米,通常在中部以下有卷须。伞形花序总花梗较纤细,长3~5(10)厘米;小苞片长1~2毫米,在花期一般不落;雌花比雄花略小,不具或具钻形退化雄蕊。浆果直径7~9毫米。花期6—7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林下、灌丛、山沟或山坡草丛中。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本标本采自木子店镇。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洗净,晾干。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祛痰止咳。主治风湿痹证,劳伤腰痛,跌打损伤,咳嗽气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大剂量可用至30~60克;浸酒或炖肉。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患处。
(56)肖菝葜 Heterosmilax japonica Kunth
【药名别名】白萆薢、白土苓。
【药用部位】为肖菝葜属植物肖菝葜的根状茎。
【植物形态】攀援灌木,无毛;小枝有钝棱。叶纸质,卵形、卵状披针形或近心形,长6~20厘米,宽2.5~12厘米,先端渐尖或短渐尖,有短尖头,基部近心形,主脉5~7条,边缘2条到顶端与叶缘汇合,支脉网状,在两面明显;叶柄长1~3厘米,在下部1/4~1/3处有卷须和狭鞘。伞形花序有20~50朵花,生于叶腋或生于褐色的苞片内;总花梗扁,长1~3厘米;花序托球形,直径2~4毫米;花梗纤细,长2~7毫米。雄花:花被筒矩圆形,长3.5~4.5毫米,顶端有3枚钝齿;雄蕊3枚,长约为花被的2/3,花丝约一半合生成柱,花药长为花丝的1/2强。雌花:花被筒卵形,长2.5~3毫米,具3枚退化雄蕊,子房卵形,柱头3裂。浆果球形而稍扁,长5~10毫米,宽6~10毫米,熟时黑色。花期6—8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400~2600米的灌木林中、路边杂木林中、密林中。我市狮子峰、五脑山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芦茎,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治小便淋涩,白浊,带下,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
(57)凤尾兰 Yucca gloriosa L.
【药名别名】凤尾丝兰、厚叶丝兰、剑麻。
【药用部位】为丝兰属植物凤尾兰的花。
【植物形态】常绿木本植物,具短茎或高达5米的茎,常不分枝或分枝很少。叶坚硬,挺直,条状披针形,长40~80厘米或更长,宽4~6厘米,长渐尖,先端坚硬成刺状,边缘幼时具少数疏离的齿,老时全缘,稀具分离的细纤维。圆锥花序长1~1.5米,通常无毛;花下垂,白色至淡黄白色,先端常带紫红色;花被片6,卵状菱形,长4~5.5厘米,宽1.5~2厘米;柱头3裂。果实倒卵状长圆形。花期6—8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我市城区、龟山风景区、三河口、福田河等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花开时采摘,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止咳平喘。用于支气管哮喘,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
(58)光慈姑 Tulipa edulis(Miq.)Baker
【药名别名】老鸦瓣、山慈菇、光菇。
【药用部位】为郁金香属植物光慈姑的鳞茎。
【植物形态】鳞茎皮纸质,内面密被长柔毛。茎长10~25厘米,通常不分枝,无毛。叶2枚,长条形,长10~25厘米,远比花长,通常宽5~9毫米,少数可窄到2毫米或宽达12毫米,上面无毛。花单朵顶生,靠近花的基部具2枚对生(较少3枚轮生)的苞片,苞片狭条形,长2~3厘米;花被片狭椭圆状披针形,长20~30毫米,宽4~7毫米,白色,背面有紫红色纵条纹;雄蕊3长3短,花丝无毛,中部稍扩大,向两端逐渐变窄或从基部向上逐渐变窄;子房长椭圆形;花柱长约4毫米。蒴果近球形,有长喙,长5~7毫米。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路边。我市分布于黄土岗镇刘家山,福田河镇护儿山等处。
【采收加工】春、秋、冬三季均可采收。挖取鳞茎,洗净,除去须根及外皮,晒干,放置干燥处保存。
【功能主治】散结,化瘀。治咽喉肿痛,瘰疬,痈疽,疮肿,产后瘀滞。
【用法用量】煎服:3~6克。外用:捣烂外敷或捣汁涂。
(59)藜芦 Veratrum nigrum L.
【药名别名】翻天印、山葱。
【药用部位】为藜芦属植物藜芦的根及根状茎。
【植物形态】根状茎圆柱形,直径5~14毫米。茎高20~50厘米,具7~12叶。叶互生,椭圆形至卵状矩圆形,长5~12厘米,宽3~16厘米,先端尖,下面带灰白色,下面脉上平滑至呈乳头状粗糙。花序具1~4花(在栽培情况下,可多至8朵),总花梗(单花时为花梗)长1~1.5厘米,无苞片或有条状披针形苞片;花被黄绿色至白色,全长13~20毫米,花被筒较直,裂片长3~4毫米;花丝丝状,近平滑至具乳头状突起,花药长约4毫米;子房长3~4毫米,花柱长10~14毫米。浆果蓝黑色,直径7~10毫米,具7~9颗种子。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200~3000米山坡或山谷。我市分布于龟山。
【采收加工】5—6月未抽花葶前采挖,除去叶,晒干或烘干。
【功能主治】涌吐风痰,杀虫。主治中风痰壅,癫痫,疟疾,疥癣,恶疮。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3~0.6克。外用:适量,研末,以油或水调涂。
【附注】本品有毒,为催吐药,临床很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