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开展中药资源普查情况与初步分析

四、麻城开展中药资源普查情况与初步分析

中药资源普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查清各地所分布的药材的种质资源,从而发现新的药源、新的药用部位或新的有效成分,其范围也不限于常用的四五百味中药。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至今共四次,前两次可能主要由地区以上药材公司和药检所负责,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转由县药材公司承担,卫生部门协助,第四次则由卫生系统独立完成。

在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之前(1978—1980年),按照湖北省卫生厅的要求,湖北省药品检验所(简称湖北省药检所)牵头,在省中药材公司协助下,组织了一次全省中药资源普查。在普查之前,全省分东西两片进行了培训,其中东片在鄂城(时为黄冈地区所属)办班培训,各县药检所、中药材公司选派1人参加,培训工作由湖北省药检所马元俊教授(当时被称为湖北省药用植物专家,他采集的标本约有5000号)负责。尔后,黄冈地区药检所又在新洲县(当时亦归黄冈地区管辖)的将军山进行现场培训。两次培训为各县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为县级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1979年初各县开始野外调查,以植物药为主,所采集的标本全部随时送往湖北省药检所,鉴定结果再通知到各县药检所。那次普查,麻城共采集2500余份标本,分属140多个科,585个品种。按照黄冈地区药检所的要求,麻城整理并填写了《麻城县中药资源普查统计表》,药检所被评为黄冈地区中药资源普查的先进单位。各县所有数据由省卫生厅统计、整理并组织专家编写成《湖北药用植物名录》。此书中注明了该县药检所标本采集者的姓名及其采集号和鉴定结果。

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麻城实际完成年限为1986—1987年。此次普查,麻城抽调了卫生系统、供销系统的专业人员共13人,分外业和内业两个小组,外业人员负责采集标本,内业人员负责整理标本。外业人员几乎走遍了麻城的山区、丘陵、平原的各个乡、镇(场)。按照文件规定的363个重点品种,麻城有产的植物药有199个品种,其中有18个品种未采到标本;共完成了57个样方,提供了109种植物药蕴藏量测算的依据,纠正和澄清了一些混乱品种。按照省普查办的统一要求,麻城编印了《麻城市单验方集》(收载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等疾病防治的处方200个)和《麻城市药用植物名录》,总结编写了麻城名优药材茯苓、丹参、天冬、白前、射干、鳖甲6个品种的专题调查报告。这次普查,共采集了312种植物药标本(未记号数)2514份。

《麻城市药用植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成书于1986年,共收载植物药147个科,580个种;当时,因时间仓促,此书在印刷时,可能未得到很好校对,以致错误较多,但作为内部资料也未尝不可。在内容上,它与前期的《麻城县中药资源普查统计表》的内容基本相同。该《名录》从收载的品种上看,显然与同属大别山区的罗田、英山和金寨(安徽)1000种以上的品种数相差较远,但是毕竟首次将麻城中药资源分布情况从文字上展示出来。品种包括当时家种、野生两部分,多为药材公司收购和医疗单位自己使用的品种,也包括民间医生自己采集和使用的药材(草药)品种。

1978—1980年全省中药资源普查规定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查清各县中药材的混乱品种,并进行纠正。按照当时《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名称及来源,麻城习用的“败酱草”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亦名南败酱,苏败酱)而非败酱科植物;“白头翁”为蔷薇科植物委陵菜(又名黄州白头翁)而不是毛莨科的白头翁;透骨草只用凤仙透骨草,山豆根习用豆科木蓝属多种植物的根等。对名称上混乱的同名异物的品种亦予以澄清。按省药检所的统一安排,分期、分批进行了调查、纠正。1980年县卫生局举办了培训班,在培训班上展出易混药材的样品及相关的植物标本,使全县中药工作人员明确了什么是药材的正品、地方习用品、混用品和伪品,从而进一步把好药材收购、使用的质量关。对一些药名相同或相近、来源相似的易混品也进行调查、澄清和纠正,其中主要问题包括:益母草中混有同属植物錾菜,丹参中混有同属植物河南鼠尾的根,萱草根混充麦冬;把飞廉误作为大蓟,锦鸡儿误作白鲜皮,大血藤当作鸡血藤等。当时,麻城所产的五味子除华中五味子外还有不同属的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又名香血藤、红木香,麻城称之为红钻骨风,一般只用藤茎和根,其果实不作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入药。

此外,当时麻城中药材公司在调进的瓜蒌子中有一种与瓜蒌子同科同属植物王瓜的种子,因中间有隆起环纹,故名“玉带缠腰”,作瓜蒌子用。多年来,麻城民间有人将兰科植物细葶无柱兰和麦角科的亚香棒虫草误作为冬虫夏草,把八角科红茴香(野八角)的果实误作大茴。麻城分布的“防风”尽管与正品防风的性状、气味极相似,但查其来源为伞形科岩风属植物香蒿(或名为香芹)的根,这次已改称麻防风收载,以示与防风区别。

麻城于2012年3月17日正式启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至2014年元月基本完成各项任务,共采集植物药标本700多号,计5000余份,分属150多个科。时至2017年9月,收到了省普查办的最终鉴定结果:标本总计692号,其中重号36种,实有号数656种;这其中又有26种目前未能查到药用资料,暂按植物药剔除;还有鉴定有误的,如夹竹桃科的羊角拗(Strophanthus divaricatus)应为同科植物夹竹桃(Nerium indicum),因而本书仍按夹竹桃收载。在几次中药资源普查中,均以植物药为主,这次普查亦不例外。为了展现麻城中药资源的种质及分布的真实面貌,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上述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又于2014年9—11月进行了一次小班子的野外补充调查。然而补充调查较普查的难度要大得多,要调查的品种都很陌生,从未见过,很难识别。哪怕是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季节、不同生长阶段的同一品种,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调查时必须开辟新的路线,多爬山,多跑路,吃大苦才能完成。经过三个多月努力,我们完成了野外调查工作任务,终于使植物药总品种数达到185个科,1002个品种,实现了初稿计划。这个阶段(初稿)比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147个科增加了藻类,念珠菌科、水绵科;真菌类,麦角菌科、侧耳科、鬼笔科、无孢菌科、白蘑科;苔藓类,羽藓科、金发藓科;蕨类,石杉科、里白科、鳞始蕨料、裸子蕨科、水蕨科;裸子植物,苏铁科、罗汉松科;双子叶植物,蛇菰科、落葵科、猪笼草科、海桐科、槭树科、黄杨科、省沽油科、清风藤科、椴树科、秋海棠科、千屈菜科、旱金莲科、柳叶菜科、列当科、桃金娘科、透骨草科;单子叶植物,水鳖科、龙舌兰科、芭蕉科和美人蕉科等38个科。目前,还有近40种的图片或标本资料未能鉴定收载。另外,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新发现的重点药材品种主要有蓝布正、北豆根、断血流等。

在新增品种中,有的是从外地引进的园林和观赏植物,能供药用的;有的是原来应有,而这次才发现和《省名录》未收载的品种。如:猪笼草科的猪笼草,桃金娘科的红千层,锦葵科的五指山参,鼠李科的铜钱树,水蕨科的水蕨和百合科的大别山贝母(暂定)等。

时至2016年底,麻城林业局的秦建明主任(林业工程师)又提供了一批极有价值的资料,从而又增补了250多种木本(乔木、灌木及少数草本)植物药。为全面了解和掌握麻城中药资源的准确数据,从2014年开始直至截稿时(2018年底),野外调查才停止,最后调查的一个品种为鸟巢蕨。调查得出麻城的植物药资源有195个科,763属,1447个品种。其中,比初稿又增加了10个科:石地钱科、灰藓科、肾蕨科、红豆杉科、杨梅科、铁青树科、交让木科、七叶树科、杜英科和大风子科;增加了很多重要的药材品种,例如:亚香棒虫草、榧子(香榧)、掌叶覆盆子、远志、雷公藤、桑寄生(包括能供药用的广寄生和锈毛钝果寄生)、朱砂根、白蜡树(秦皮来源之一)、钩藤、大青、土茯苓(光叶菝葜)、刺楸(丁桐皮)、武当玉兰、阔叶十大功劳、红豆杉、云南红豆杉、五味子(北五味子)、川桂、杨梅、南酸枣、金银忍冬、三桠乌药、望江南、常春油麻藤、红花锦鸡儿、清风藤、狗枣猕猴桃、对萼猕猴桃(猫人参)、刺五加及同属多种作五加皮药用的植物;还有毛茛科的威灵仙类(柱果铁线莲等同属品种近10个)以及基及树(福建茶)、海州常山(臭梧桐)、香茶菜、冬凌草(暂定)、虎刺、红豆楸、透骨草(透骨草科)、山枇杷、大果榆(芜荑)、鸽子树(珙桐)、珍珠莲、藤三七、水麻、鸡麻、鸡树条、黑面神、梭罗子(七叶树)、异叶梁王茶、菜豆树、苦地丁、长叶地榆、野杏、石虎、酸橙、救必应、蔓荆、青荚叶、杠柳、猪毛蒿等。这些品种多为每次普查列为重点药材的必查品种或具较大药用价值及科研价值的品种。其中,远志等品种为首次发现在大别山有分布。此外,本次普查还发现动物药59个科,64种;矿物及其他中药8种。

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的记载,本书收载的药材和饮片如下:①植物药:一枝黄花、九里香、刀豆、三白草、三颗针、豪猪刺、安徽小檗、川鄂小檗、庐山小檗、生姜、干姜、炮姜、漆树、土贝母、土槿皮、土茯苓、大叶紫珠、大血藤、大皂角、大青叶、大枣、大蒜、大蓟、山麦冬、山茱萸、山药、山银花、山楂、千里光、千金子、川木通、川射干、广枣、女贞子、小茴香、小通草、小蓟、马齿苋、马勃、马兜铃、北马兜铃、马鞭草、王不留行、天仙藤、天花粉、天南星、异叶天南星、制天南星、天麻、天葵子、云芝、木瓜、木芙蓉、三叶木通、白木通、木鳖子、五加皮、五味子、五倍子、盐肤木、青麸杨、红麸杨、太子参、车前草、车前子(车前、平车前)、瓦松、牛蒡子、牛膝、化橘红(柚子)、月季花、丹参、乌药、乌梅、水红花子、玉竹、功劳木(阔叶十大功劳、细叶十大功劳)、艾叶、石韦、有柄石韦、石吊兰、石菖蒲、细茎石斛、霍山石斛、石榴皮、条叶龙胆、阴行草、北豆根、四季青、仙鹤草、白芨、白术、白头翁、白芍、白芷、白茅根、白果、白屈菜、柳叶白前、白扁豆、白蔹、白鲜皮、蔓生白薇、瓜子金、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冬瓜皮、碎米桠、冬葵果、玄参、半边莲、半枝莲、半夏、法半夏、姜半夏、丝瓜络、老鹳草、野老鹳草、地肤子、地骨皮、地黄、熟地黄、地榆、长叶地榆、地锦草、斑地锦、西瓜、西河柳、百合、卷丹、细叶百合、百部、朱砂根、竹茹、合欢皮、合欢花、决明子、小决明、关黄柏、灯心草、红花、麦冬、麦芽、远志、赤芍、芫花、花椒、青椒、芥子、茅苍术、北苍术、苍耳子、芡实、木立芦荟、库拉索芦荟、斑纹芦荟、芦根、杜仲、杜仲叶、杠板归、连钱草、连翘、吴茱萸、石虎、牡丹皮、牡荆叶、何首乌、制首乌、夜交藤、伸筋草、皂角刺、佛手、谷芽、谷精草、望春花、玉兰、武当玉兰、灵芝(赤芝、紫芝)、陈皮、附子、忍冬藤、鸡冠花、青风藤、青皮、青葙子、青蒿、玫瑰花、苦木、苦杏仁、苦参、苦楝皮、苘麻子、枇杷叶、板蓝根、马尾松、油松、枫香脂、虎杖、知母、垂盆草、萎陵菜、侧伯叶、佩兰、金沸草、金荞麦、金钱草、金银花、金樱子、鱼腥草、大戟、闹羊花、卷柏、油松节、泽兰、细辛、贯叶金丝桃、荆芥、荆芥炭、荆芥穗、荆芥穗炭、茜草、荜澄茄、草乌、制草乌、草乌叶、茵陈蒿、猪毛蒿、茯苓、茯苓皮、茺蔚子、南五味子、南沙参、野胡萝卜子、枳壳、枳实、柏子仁、栀子、焦栀子、枸骨叶、柿蒂、威灵仙、厚朴、凹叶厚朴、厚朴花、牵牛子、圆叶牵牛、韭菜子、骨碎补、钩藤、香加皮、香附、香橼、石香薷、重楼、七叶一枝花、急性子、紫花前胡、洋金花、络石藤、苦枥白蜡树、白蜡树、莱菔子、莲子、莲子心、莲房、莲须、荷叶、藕节、桔梗、桃仁、山桃仁、桃枝、核桃、夏天无、夏枯草、柴胡、狭叶柴胡、鸭跖草、积雪草、射干、徐长卿、狼毒、凌霄花、美洲凌霄、拳参、益母草、娑罗子、海金砂、紫背浮萍、通脱木、预知子、白木通、三叶木通、桑叶、桑白皮、桑枝、桑椹子、桑寄生、黄山药、黄柏、黄精、多花黄精、菝葜、菟丝子、菊花、梅花、救必应、黄常山、野菊花、银杏叶、甜瓜子、猪牙皂、猫爪草、鹿衔草、商陆、垂序商陆、旋覆花、条叶旋覆花、灯笼草、风轮菜、淫羊藿、箭叶淫羊藿、柔毛淫羊、淡竹叶、续断、粗茎鳞毛蕨、葛根、篇蓄、楮实子、棕榈、紫花地丁、紫花前胡、紫苏叶、紫苏子、苏梗、紫草、紫珠叶、紫萁贯众、黑芝麻、黑豆、筋骨草、鹅不食草、蓝布正、蓖麻子、蒺藜子、蒲公英、蒲黄、椿皮、槐花、槐角、雷丸、路路通、锦灯笼、矮地茶、蔓荆、单叶蔓荆、榧子、豨莶、腺梗豨莶、毛梗豨莶、辣椒、槲寄生、旱莲草、天名精、薤白、薏苡仁、薄荷、橘红、橘核、藁本、华东覆盆子、瞿麦、石竹、翻白草、茶油、麻油。(注:黑豆即黑大豆,其种皮为黑色,麻城黄土岗镇有栽培,本书未另行收载。)②动物药:九香虫、土鳖虫、牛黄、乌梢蛇、水牛角、水蛭、地龙、血余炭、全蝎、鸡内金、龟板、鳖甲、鳖甲胶、桑螵蛸、蛇蜕、猪胆汁粉、鹿茸、鹿角、鹿角霜、斑蝥、蜈蚣、蜂房、蜂胶、蜂蜡、蜂蜜、蝉蜕、僵蚕、蟾酥。③矿物:金礞石。

最后的这些数据不但较为准确,而且更能充分体现麻城中药资源分布的真貌,也是对麻城中药资源分布的首次最全面和较彻底的调查和总结,充分证明麻城中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近四十年来,通过亲身经历麻城的几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后期的补充调查,我对麻城的中药资源的总体印象是分布的品种种数多,但不密集,还有不少品种有其名而无产量,如太子参、紫草、龙胆草、柳叶白前、骨碎补、白薇、连翘、白鲜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