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矾科 Symplocaceae
(1)山矾 Symplocos sumuntia Buch.-Ham.ex D.Don
【药名别名】山桂花。
【药用部位】为山矾属植物山矾的根、叶和花。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5~4米,小枝褐色,无毛。叶薄革质,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9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两面无毛,干后黄绿色,中脉在上面2/3以下部分凹入,下面凸起;叶柄长约5毫米,总状花序长2.5~4厘米,多少被毛,具5~10花,花梗短;萼筒无毛,裂片披针状卵圆形,有微柔毛;花冠白色,为萼的三倍长;雄蕊25~35,基部合生;子房顶端无毛。核果坛状,长约6毫米,黄绿色。花期4—5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1500米的山谷、溪边灌丛中。我市山区丘陵、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夏、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花:春季采集,晒干。叶:夏、秋季采集,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根: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祛风止痛;主治黄疸,泄泻,痢疾,血崩,风火牙痛,头痛,风湿痹痛。叶: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主治久痢,风火赤眼,扁桃体炎,中耳炎,咯血,便血,鹅口疮。花:化痰解郁,生津止渴;用于咳嗽胸闷,小儿消渴。
【用法用量】根:煎服,15~30克。叶: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汁含漱、滴耳。花:煎服,6~9克。
(2)华山矾 Symplocos chinensis(Lour.)Druce
【药名别名】土常山。
【药用部位】为山矾属植物华山矾的根、叶和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1~3米,幼枝、叶柄、叶下面及花序均密被柔毛。叶倒卵形至椭圆形,长4~7厘米,宽2~4厘米,先端急短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有细锯齿,中脉在上面凹下。圆锥花序顶生及腋生,长4~6厘米,花白色,直径8~10毫米;萼5裂,密被毛,长约2毫米;花瓣卵形,长约3毫米;雄蕊45~50,花丝基部合成五束。核果卵形,长约6毫米,熟时蓝色,被柔毛。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坡、杂木林中。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四季可采,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果实:成熟时采集,晒干。叶:夏、秋季采集,晒干。
【功能主治】根:解表退热,解毒除烦;用于感冒发热,心烦口渴,疟疾,腰腿痛,狂犬咬伤,毒蛇咬伤。叶:外用治外伤出血。果实:清热解毒,主治烂疮。
【用法用量】根:煎服,9~15克。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或干品研末敷患处。果实:外用适量,研末撒敷。
(3)白檀 Symplocos paniculata(Thunb.)Miq.
【药名别名】风桃树、乌子树。
【药用部位】为山矾属植物白檀的树皮、叶和花。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嫩枝、叶两面、叶柄和花序均被柔毛。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3~11厘米,宽2~4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尖锯齿,中脉在上面凹下。圆锥花序生于新枝顶端,长4~8厘米,花均有长花梗;花萼长约2毫米,裂片有毛;花冠有芳香,长4~5毫米,5深裂,有极短的花冠筒;雄蕊约30枚,花丝基部合生成五体雄蕊;子房顶端圆锥状,无毛,2室。核果蓝色,卵形,稍偏斜,长5~8毫米,宿存萼裂片直立。花期5月,果熟期7月。
【生境分布】多生于海拔200~1000米的丘陵山地疏林、灌丛中。我市五脑山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秋、冬季挖取。叶:春、夏季采摘。花、种子:5—7月花果期采收,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调气散结,祛风止痒。用于乳腺炎,淋巴腺炎,肠痈,疮疖,疝气,荨麻疹,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9~24克,单用根可至30~45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附注】本品资料摘自《中华本草》,其功用未见按药用部位详细分述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