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0年来麻城中药资源的发展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对中医中药的高度重视,在不同时期制定了相应政策和措施,促进了麻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建国初期,麻城的县医院称为县卫生院,各区设卫生所,而这些区卫生所的前身是联合诊所,其医务人员大多为师徒相承的中医,所用药品也以中药为主。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麻城道教所属的不少寺庙都备有一些草药、膏药和丸药,为老百姓救急。有些道长为麻城的中药事业做出很大贡献,但大多数道长的相关资料无法收集。现仅将原五脑山帝主庙道长丁慈良的情况做简要介绍。他认识的药最多,曾被聘请到当时城关区红石卫生所为药农,经常带领所里的医务人员上山采药、认药,传授麻城名贵、稀有药材鉴别的相关经验;亲自采集种子、种苗,建立百药园。1979年中药资源普查时,有很多标本是从他的百药园里采到的。1986年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时,因其年事已高,市普查办聘他为顾问。他的传人有丁周瑜、李景学,其中丁周瑜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有黄土岗新屋河金牛潭庙的邹高礼道人、龟山的杨道人及其弟子蔡长薪先生。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除县医院、县二医院、苏区医院外,各区都建立了卫生院,各小乡(当时的公社)建立了卫生所,各村(当时的生产大队)逐步建立了卫生室。1958年全县实行合作医疗,这在全国属于创举。为发展经济,满足临床用药需要,全县除加强对野生药材的采集调查和收购外,还将大宗药材转为家种,如桔梗、灵芝、丹参、射干、柳叶白前、金银花、天麻等;还从外地引进品种或移植本地野生种,如黄连、玄胡、杜仲、凹叶厚朴、黄柏、连翘、山茱萸、杭菊、地黄、玄参、白术、丹皮、白芍、红栀、木瓜、浙贝、当归、板蓝根(大青叶)、酸枣仁、川芎、白芷、牛蒡子、瓜蒌、穿心莲、泽泻、红花、白芥子、党参、续断、草决明、百合、三七、人参、通脱木(大通草)等。
在引种的30多个品种中,穿心莲因气候原因,不结籽,未再种;三七、人参、当归均未获成功。其中,惠兰山药材生产基地所引种的三七原长势很好,至1978年冬季因一次大雪全部冻死;当归,根本不发芽;黄连和党参因其生长缓慢、产量低而被放弃;泽泻和酸枣仁因加工麻烦亦未再种植。
上述栽培药材中除菊花(现在的福白菊)、茯苓、天麻外,山茱萸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年产鲜果约上百吨。
药用动物的饲养方面,1969年国营龟山茶场建立了梅花鹿养殖场,高峰期发展到200余头,至1990年底,因近亲繁殖,鹿的品种退化而停办。另外,还试养过水蛭和蜈蚣。
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展药材生产主要靠药材公司,其次是卫生院、卫生所、卫生室,为巩固合作医疗而纷纷建立药材生产基地。当时规模较大、品种较多的有新屋河卫生所(戴盛全任所长)的马家凹药材场和黄土岗卫生所(徐万鹏任所长)的燕子岩药材场,这些药材场都有专人专班;其所用种子、种苗除采集野生移栽外,大多数是由县药材公司统一协调解决的,技术上也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与帮助。这样不但解决了部分自己所需药材,多余部分也由药材公司收购,其所得收入用以补充合作医疗经费,并且还锻炼培养了一批卫生院、卫生所的医药工作人员。
在中药人工栽培方面,以县药材公司为主体。县药材公司主要建立了“三山”药材生产基地,即盐田河的惠兰山、阎家河的四方山、龙池的五脑山(仙姑洞附近),此外,还有福田河的仙羊岩。当时具一定规模的药材场共十余个。其中惠兰山药材场为全县提供了一些种子、种苗,成为全县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和人才培训中心,即药材学校。仙羊岩药材场因自然条件较好,种植面积大,品种多,省药材公司曾在那里召开过现场会。那时种药基本上是利用荒山、田地岸边等闲散土地而不占用耕地,群众也自发地在房前屋后栽种紫玉兰(辛夷)、杜仲、厚朴、黄柏、冬青、吴茱萸、栀子等木本植物;除药用外,还用于美化环境。
自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后,野生和种植药材的品种数量、产量在结构上都发生了变化。
一是野生资源方面,重点品种、大宗药材有减少的趋势。我们从2012—2014年的调查中发现以下品种均难于采到标品:王不留行、紫草、龙胆草、蒺藜子、白鲜皮、芫花叶白前、细茎石斛、白薇、狗脊、鹿含草、白屈菜等。有些大宗药材品种虽有分布,但产量逐年减少,例如苍术、百部、天冬、猫爪草、白蚤休、红蚤休、白及、黄精、半枝莲、桔梗、徐长卿、骨碎补、青风藤等。究其原因可能是:①受当时的价格刺激,人们过度采挖;②生长环境包括植被变化的影响;③除草剂的广泛使用,例如令农民很头痛的莎草(香附子),现亦明显减少;④调查路线限制,特别是有些深山无法进去,以致调查不全面;⑤农村识药和采药的人非常少,多数人外出务工挣钱,这些野生药材不再作为家庭收入的一个来源。
另外,我们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新发现的重点品种有木鳖子、蓝布正(路边青)、北豆根(蝙蝠葛)、蒲黄、南五味子(华中五味子)等。这些品种资源较为丰富,有开发价值。
二是栽培药材品种的变化。木本药材变化不大,菌类药材的品种明显增加而且发展较快,除传统的茯苓及一系列产品外,还有灵芝、香菇、银耳、黑木耳、竹荪及试种中的血耳。草本类药材有传统的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和菊科菊属多年野生的其他多种药用品种。关于菊花,1670年(康熙九年),《麻城县志》记载的药草中的甘菊和菊花是否与此同种,未能考证。据麻城药材公司一直负责药材生产的元老——八十高龄的余道济先生讲,大约是20世纪50年代,他从浙江引进了杭菊,其加工方法也是他亲自请来的浙江师傅培训指导的。当时先在福田河区(包括现在的黄土岗镇)进行种植。自此以后,麻城成为全省菊花的主产区之一,那时的种植面积、产量、质量可能都不及现在的福白菊。新品牌的福白菊(Chrysanthemum‘fubaiju’),是举世闻名的优质品种,其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麻城为全国菊花三大产区之一,2010年种植面积已达25平方千米,年产干花2500吨。天麻虽是传统的栽培药材,但产量近二十年来剧增,年产量(成品)已达50吨以上。此外,本书收载了甘菊(Chrysanthemum lavandulifolium),别名岩香菊、野菊花。它与菊花是同属的另外一种药用菊花,这种菊花既有野生分布,又有零星栽培;这次的标本为城区的栽培品。其他新增加的种植品种还有知母、紫菀、黄芪、黄芩、牡丹、芍药等。另外,近几年在三河口镇的平堵山村有不少农户定向种植(包括回收产品)瓜蒌。鉴于一些野生药材的资源现状,如白蚤休(重楼、七叶一枝花)和白及,在三河口镇的有些农户试图将野生种转变为家种。因多种因素特别是市场价格的影响,有些传统的栽培药材,现在已少有种植,如麻荆芥、浙贝、白前草、地黄、玄参、白芷、紫苏、板蓝根、白术等。
1987年,长江大学农学院朱一恕教授被派到麻城任科技副市长,进行大别山老区的科技扶贫工作。于是他将其重要科研成果——道地药材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与华枸杞(Lycium chinense,即湖北本地野生枸杞。这种枸杞的根皮即地骨皮,嫩苗可作蔬菜)的杂交新品种在麻城进行推广应用。这种杂交枸杞具有抗性强、结果早、果期长和产量高等诸多优点。种植面积曾达15000亩,亩产鲜果1500~2000千克,可用于开发生产枸杞酒、枸杞糖果、保健饮料和保健食品,其中枸杞酒为主要产品,且畅销一时。按药用枸杞标准检测这种杂交枸杞仅含糖量偏低,其他项目均合格;但经脱水干燥后品相较差,折干率低,不宜作药用。其面积和规模在麻城种药史上是空前的,引种栽培本身也是成功的。后因枸杞酒等产品市场销路及其他多种原因,大约于1993年停产。
根据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相关资料统计,麻城常用收购药材品种约为200种,大宗药材年产量5吨以上的有地黄、菊花、夏枯草、香附子、络石藤、石韦、细梗胡枝子、艾叶、白茅根、山豆根、茵陈、苦参、白头翁、鱼腥草、野菊花、桔梗、苍术、柴胡、垂盆草、丹参、射干、前胡、黄精、瞿麦等140种。其中年产量50吨以上的有菊花、茯苓、地黄、丹参等。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时,麻城收购药材的品种数和年产量,不完全统计较上次普查略有减少,特别是一些小品种,总共150种左右。其中还包括外省药商直接定购的新品种,如蓝花参、金樱根、合欢皮、博落回果实等。年产量除菊花(福白菊)达几千吨外,百吨以上的品种有茯苓、金樱子、艾叶、野菊花、牛至(野荆芥)、虎杖、红栀;年产量50吨以上的有天麻、山茱萸(2014年因市场原因只少量收购);年产量5吨以上的有木瓜、吴茱萸、金银花、忍冬藤、沙参、灵芝、黑木耳、香菇、丹参、桔梗、苍术、蔓荆子、山楂、益母草、香附子、连线草等。其他一般品种还有柴胡、桑白皮、地骨皮、五加皮、淡竹叶、黄精、蒲公英、海金沙、葛根、路路通、射干、杜仲、瞿麦、芫花、茅根、七叶一枝花、天冬、百部、旱莲草、猫爪草、天丁等。
另外,现在药材收购网点较上次普查时明显减少,尤其是平原乡镇,如宋埠、铁门、歧亭,基本没有见到药材收购点,山区丘陵各收购点比较分散,而且有些是特定品种。农村大量劳力进城务工,没有劳力去采药,甚至没有人认识,所以一些小品种虽有分布而难于收购,或因产量太小而无人采集。这也是药材收购品种减少的原因。
60多年来,麻城中药资源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1949年后至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这个时期无论是野生药材还是人工栽培养殖的药材在总的品种数和产量方面均达到高峰,当时的土地归集体所有,种植药材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县药材公司按省公司的计划和要求,组成专班发展生产并提供种子、种苗和技术指导。同时在经营方式上一直是省内统一调拨。二是从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后至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近30年,野生和家种的品种数上有所减少。因经营方式的改变,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需求量的增加,特别是中成药的生产企业迅速发展,所以这个时期的家种药材在前期木本药材受益的情况下,变为由个体农户按市场需求进行选择性栽培。除银杏、山茱萸、黄柏、厚朴、杜仲、吴茱萸、红栀、辛夷花等具有一定规模产量和较高经济效益外,天麻、茯苓、灵芝也有较大的发展。在新引进或再次引进的栽培药材方面,根据2012年的初步调查得知:面积较大的有丹参(三倍体丹参,学名不详),原计划种植面积20000亩;基地建在夫子河、歧亭和宋埠三个镇。瓜蒌、金银花(分别从山东和河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大多种植在三河口镇。药食兼用的百合、香菇、黑白木耳、竹荪等的栽培正稳步发展,效益可观。外贸部门定种、包回收产品的有苍术(包括北苍术 Atractylodes chinensis)、三岛柴胡(日本柴胡Bupleurum falcatum)。历来被认为具益气活血、平肝阳、祛热毒功用,用于治妇科病和肝炎的名贵药材血耳(Tremella sanguinea,又称红耳、药耳、血木耳),虽然大别山有野生分布,但产量极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麻城中药材公司的郑才象老先生就开始对血耳的人工栽培进行研究。2016年,在市农业局的支持下,张家畈镇建有一定规模的基地;龟山的张可福师傅作为个体农户当年就栽培成功。2017年,郑老先生又向他的老家木子店镇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