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床科 Acanthaceae

164.爵床科 Acanthaceae

(1)白接骨 Asystasiella neesiana(Wall.)Lindau

【药名别名】接骨草、水牛膝。

【药用部位】为白接骨属植物白接骨的全草或根状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具白色,富黏液,竹节形根状茎;茎高达1米,略呈4棱形。叶卵形至椭圆状矩圆形,长5~20厘米,顶端尖至渐尖,边缘微波状至具浅齿,基部下延成柄,叶片纸质,侧脉6~7条,两面凸起,疏被微毛。总状花序或基部有分枝,顶生,长6~12厘米;花单生或对生,苞片2,微小,长1~2毫米;花萼裂片5,长约6毫米,主花轴和花萼被有柄腺毛;花冠淡紫红色,漏斗状,外疏生腺毛,花冠筒细长,长3.5~4厘米,裂片5,略不等,长约1.5厘米;雄蕊二强,着生于花冠喉部,2药室等高。蒴果长18~22毫米,上部具4粒种子,下部实心细长似柄。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溪边。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尿。用于肺结核,咽喉肿痛,糖尿病,腹水;外用治外伤出血,扭伤,疖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干品9~15克,鲜品30~60克;或捣烂绞汁,或研末。外用:适量,捣烂或研末撒敷患处。

(2)假杜鹃 Barleria cristata L.

【药名别名】紫靛、蓝花草。

【药用部位】为假杜鹃属植物假杜鹃的全株。

【植物形态】直立、无刺、多枝半灌木,高达2米。叶椭圆形至矩圆形,长3~10厘米,顶端尖,两面有毛。花通常1~4(8)朵簇生于叶腋;小苞片条形,长10~15毫米,有毛,顶端具小尖刺,边疏具小刺或否;萼片4,两两相对,外面2片卵状椭圆形,长1.2~2厘米,顶端有小尖刺,边有刺状小齿,里面2片甚小,条形,长约6毫米,白色。花冠青紫色或近白色,或有青紫色和白色条纹,花管漏斗状,长约6厘米,外面被毛,檐部裂片5,二唇形;雄蕊4,二强;花盘大,子房有4个胚珠,花柱长。蒴果长约1.2厘米。种子4颗,被微毛,扁平。花期9—12月。

【生境分布】多生于村边、路旁。我市城区有栽培。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祛风利湿,解毒消肿。用于肺热咳嗽,百日咳,风湿疼痛,风疹身痒,黄水疮,小便淋痛,跌打瘀肿,痈肿疮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泡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3)狗肝菜 Dicliptera chinensis(L.)Juss.

【药名别名】猪肝菜。

【药用部位】为狗肝菜属植物狗肝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茎外倾或上升,具6条钝棱和浅沟,节常膨大膝曲状,近无毛或节处被疏柔毛。叶卵状椭圆形,顶端短渐尖,基部阔楔形或稍下延,长2~7厘米,宽1.5~3.5厘米,纸质,绿深色,两面近无毛或背面脉上被疏柔毛;叶柄长5~25毫米。花序腋生或顶生,由3~4个聚伞花序组成,每个聚伞花序有少数花,具长3~5毫米的总花梗,下面有2枚总苞状苞片,总苞片阔倒卵形或近圆形,稀披针形,大小不等,长6~12毫米,宽3~7毫米,顶端有小凸尖,具脉纹,被柔毛;小苞片线状披针形,长约4毫米;花萼裂片5,钻形,长约4毫米;花冠淡紫红色,长10~12毫米,外面被柔毛,二唇形,上唇阔卵状近圆形,全缘,有紫红色斑点,下唇长圆形,3浅裂;雄蕊2,花丝被柔毛,药室2,卵形,一上一下。蒴果长约6毫米,被柔毛,开裂时由蒴底弹起,具种子4粒。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800米以下疏林下、溪边、路旁。我市山区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利尿解毒。治热病斑疹,便血,尿血,小便不利,肿毒疔疮。

【用法用量】煎服:30~60克。外用:捣烂外敷或熬膏贴。

(4)水蓑衣 Hygrophila salicifolia(Vahl)Nees

【药名别名】白马尾、大青草。

【药用部位】为水蓑衣属植物水蓑衣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至二年生草本,高80厘米,茎四棱形,幼枝被白色长柔毛,不久脱落近无毛或无毛;叶近无柄,纸质,长椭圆形、披针形、线形,长4~11.5厘米,宽0.8~1.5厘米,两端渐尖,先端钝,两面被白色长硬毛,背面脉上较密,侧脉不明显。花簇生于叶腋,无梗,苞片披针形,长约10毫米,宽约6.5毫米,基部圆形,外面被柔毛,小苞片细小,线形,外面被柔毛,内面无毛;花萼圆筒状,长6~8毫米,被短糙毛,5深裂至中部,裂片稍不等大,渐尖,被通常皱曲的长柔毛;花冠淡紫色或粉红色,长1~1.2厘米,被柔毛,上唇卵状三角形,下唇长圆形,喉凸上有疏而长的柔毛,花冠管稍长于裂片;后雄蕊的花药比前雄蕊的小一半。蒴果比宿存萼长1/4~1/3,干时淡褐色,无毛。花期秋季。

【生境分布】生于阴湿地或溪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瘀止痛。用于咽喉炎,乳腺炎,吐血,衄血,百日咳;外用治骨折,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30克;或泡酒,或绞汁饮。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5)九头狮子草 Peristrophe japonica(Thunb.)Bremek.

【药名别名】辣椒七。

【药用部位】为观音草属植物九头狮子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叶卵状矩圆形,长5~12厘米,宽2.5~4厘米,顶端渐尖或尾尖,基部钝或急尖。花序顶生或腋生于上部叶腋,由2~8(10)聚伞花序组成,每个聚伞花序下托以2枚总苞状苞片,一大一小,卵形,几倒卵形,长1.5~2.5厘米,宽5~12毫米,顶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平截,全缘,近无毛,羽脉明显;花萼裂片5,钻形,长约3毫米;花冠粉红色至微紫色,长2.5~3厘米,外疏生短柔毛,二唇形,下唇3裂;雄蕊2,花丝细长,伸出,花药被长硬毛,2室叠生,一上一下,线形纵裂。蒴果长1~1.2厘米,疏生短柔毛,开裂时胎座不弹起,上部具4粒种子,下部实心;种子有小疣状突起。

【生境分布】生于路旁、草地或林中。我市丘陵地区多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拔取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化痰,解毒。治风热咳嗽,小儿惊风,喉痛,疔毒,乳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绞汁饮。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患处或煎液熏洗。

(6)爵床 Rostellularia procumbens(L.)Nees

【药名别名】小青草。

【药用部位】为爵床属植物爵床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基部匍匐,通常有短硬毛,高20~50厘米。叶椭圆形至椭圆状长圆形,长1.5~3.5厘米,宽1.3~2厘米,先端锐尖或钝,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两面常被短硬毛;叶柄短,长3~5毫米,被短硬毛。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长1~3厘米,宽6~12毫米;苞片1,小苞片2,均披针形,长4~5毫米,有缘毛;花萼裂片4,线形,约与苞片等长,有膜质边缘和缘毛;花冠粉红色,长7毫米,二唇形,下唇3浅裂;雄蕊2。蒴果长约5毫米,上部具4粒种子,下部实心似柄状。种子表面有瘤状皱纹。

【生境分布】生于旷野或林中湿地。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8—9月盛花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用于感冒发热,疟疾,咽喉肿痛,小儿疳积,痢疾,肠炎,肾炎水肿,尿路感染,乳糜尿;外用治痈疮疖肿,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