虻科 Tabanidae

27.虻科 Tabanidae

中华虻 Tabanus mandarinus Schiner

【药名别名】虻虫、牛虻、鹿蜢。

【药用部位】为虻科昆虫中华虻的干燥雌成虫。

【动物形态】雌虻体长13~17毫米,黄绿色。复眼大型,无细毛,中部有1条细窄的黑色横带。额黄色或略带浅灰色,头顶被短毛。触角黄色,第3节肥大,基部具有粗钝的背突。唇基和颊黄灰色,下颚须第2节浅黄色,被白色并杂有黑色的短毛。中胸背板、侧板、腹板灰黄色,被黄色短毛并杂有黑色和黄灰色长毛,翅透明无斑,平衡棒黄色。足3对,中、后足的股节基部1/3处为灰色;前足跗节及前足胫节端部黑色;中、后足跗节的端部黑褐色。腹部暗黄灰色;第1~3或第1~4腹节背板两侧有大的黄色斑点,中间有暗黄色纵带,宽为腹部宽度的1/4~1/3。腹部被有稠密的黄色或黄灰色短毛,有时夹杂有黑色短毛。腹面灰色,第1~2或第1~3腹板的两侧黄色。雄虻形状相似,但体较小,复眼被纤细的灰色短毛。

【生境分布】平常居于草丛及树林中,喜阳光,多在白昼活动。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捕捉雌虫,捏其头部致死,晒干或阴干。

【功能主治】逐瘀,破积,通经。治癥瘕,积聚,少腹蓄血,血滞经闭,扑损瘀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克;研末,0.3~0.6克,或入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