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草科 Boraginaceae
(1)柔弱斑种草 Bothriospermum tenellum(Hornem.)Fisch.et Mey.
【药名别名】狗脚迹、鬼点灯。
【药用部位】为斑种草属植物柔弱斑种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茎细弱,丛生,直立或平卧,多分枝,被向上贴伏的糙伏毛。叶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长1~2.5厘米,宽0.5~1厘米,先端钝,具小尖,基部宽楔形,上下两面被向上贴伏的糙伏毛或短硬毛。花序柔弱,细长,长10~20厘米;苞片椭圆形或狭卵形,长0.5~1厘米,宽3~8毫米,被伏毛或硬毛;花梗短,长1~2毫米,果期不增长或稍增长;花萼长1~1.5毫米,果期增大,长约3毫米,外面密生向上的伏毛,内面无毛或中部以上散生伏毛,裂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裂至近基部;花冠蓝色或淡蓝色,长1.5~1.8毫米,基部直径1毫米,檐部直径2.5~3毫米,裂片圆形,长、宽约1毫米,喉部有5个梯形的附属物,附属物高约0.2毫米;花柱圆柱形,极短,长约0.5毫米,约为花萼1/3或不及。小坚果肾形,长1~1.2毫米,腹面具纵椭圆形的环状凹陷。花果期2—10月。
【生境分布】生于荒地、菜园边、田地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止咳,止血。用于咳嗽,吐血。
【用法用量】煎服:9~12克,止血,炒焦用。
(2)基及树 Carmona microphylla(Lam.)G.Don
【药名别名】福建茶、猫仔树。
【药用部位】为基及树属植物基及树的叶。
【植物形态】灌木,高1~3米,具褐色树皮,多分枝;分枝细弱,节间长1~2厘米,幼嫩时被稀疏短硬毛;腋芽圆球形,被淡褐色茸毛。叶在长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革质,倒卵形或匙形,长1.5~3.5厘米,宽1~2厘米,先端圆形或截形,具粗圆齿,基部渐狭为短柄,边缘上部有少数齿,上面有短硬毛或斑点,下面近无毛;脉在叶上面下陷,在下面稍隆起。团伞花序开展,宽5~15毫米;花序梗细弱,长1~1.5厘米,被毛;花梗极短,长1~1.5毫米,或近无梗;花萼长4~6毫米,裂至近基部,裂片线形或线状倒披针形,宽0.5~0.8毫米,中部以下渐狭,被开展的短硬毛,内面有稠密的伏毛;花冠钟状,白色,或稍带红色,长4~6毫米,披针形,裂片长圆形,伸展,较筒部长;花丝长3~4毫米,着生于花冠筒近基部,花药长圆形,长1.5~1.8毫米,伸出;花柱长4~6毫米,无毛。核果直径3~4毫米,内果皮圆球形,具网纹,直径2~3毫米,先端有短喙。
【生境分布】生于低海拔平原、丘陵及空旷灌丛处。我市张家畈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采集,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解毒敛疮,用于疔疮。
【用法用量】煎服:3~9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附注】本品药用资料摘自《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修订版)》。
(3)粗糠树 Ehretia macrophylla Wall.
【药名别名】破布子、野枇杷。
【药用部位】为厚壳树属植物粗糠树的树皮或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约15米,胸径20厘米;树皮灰褐色,纵裂;枝条褐色,小枝淡褐色,均被柔毛。叶宽椭圆形、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长8~25厘米,宽5~15厘米,先端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具开展的锯齿,上面密生具基盘的短硬毛,极粗糙,下面密生短柔毛;叶柄长1~4厘米,被柔毛。聚伞花序顶生,呈伞房状或圆锥状,宽6~9厘米,具苞片或无;花无梗或近无梗;苞片线形,长约5毫米,被柔毛;花萼长3.5~4.5毫米,裂至近中部,裂片卵形或长圆形,具柔毛;花冠筒状钟形,白色至淡黄色,芳香,长8~10毫米,基部直径2毫米,喉部直径6~7毫米,裂片长圆形,长3~4毫米,比筒部短;雄蕊伸出花冠外,花药长1.5~2毫米,花丝长3~4.5毫米,着生花冠筒基部以上3.5~5.5毫米处;花柱长6~9毫米,无毛或稀具伏毛,分枝长1~1.5毫米。核果黄色,近球形,直径10~15毫米,内果皮成熟时分裂为2个具2粒种子的分核。花期3—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25~2300米山坡疏林及土质肥沃的山脚阴湿处。我市张家畈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树皮,鲜用或切片晒干;果实于成熟时采集,晒干。
【功能主治】树皮:散瘀消肿,用于跌打损伤。果实:消食除胀。枝叶亦供药用。
【用法用量】树皮:煎服,3~9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果实和枝叶用法用量不详。
【附注】本品别名破布子,它与破布木是不同属的两种植物,应注意区别。
(4)厚壳树 Ehretia thyrsiflora(Sieb.et Zucc.)Nakai
【药名别名】大岗茶、松杨。
【药用部位】为厚壳树属植物厚壳树的叶、心材和树枝。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达15米,干皮灰黑色纵裂。枝黄褐色或赤褐色,无毛,有明显的皮孔,单叶互生,叶厚纸质,长椭圆形,长7~16厘米,宽3~8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叶表沿脉散生白短毛,背面疏生黄褐毛,脉腋有簇毛,缘具浅细尖锯齿。叶柄短,有纵沟。花两性,顶生或腋生圆锥花序,有疏毛,花小,无柄,密集,花冠白色,有5裂片,雄蕊伸出花冠外,花萼钟状,绿色,5浅裂,缘具白毛。核果,近球形,橘红色,熟后黑褐色,直径3~4毫米。花期4月,果期7月。
【生境分布】生于丘陵、山地林中。我市龟山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叶:清热解暑,去腐生肌;主治感冒,偏头痛。心材:破瘀生新,止痛生肌;治跌打损伤肿痛,骨折,痈疮红肿。树枝:收敛止血,治肠炎腹泻。
【用法用量】叶:煎服,15~30克。心材、树枝的用法用量不详。
(5)紫草 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et Zucc.
【药名别名】硬紫草。
【药用部位】为紫草属植物紫草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富含紫色物质。茎通常1~3条,直立,高40~90厘米,有贴伏和开展的短糙伏毛,上部有分枝,枝斜升并常稍弯曲。叶无柄,卵状披针形至宽披针形,长3~8厘米,宽7~17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两面均有短糙伏毛,脉在叶下面凸起,沿脉有较密的糙伏毛。花序生于茎和枝上部,长2~6厘米,果期延长;苞片与叶同形而较小,花萼裂片线形,长约4毫米,果期可达9毫米,背面有短糙伏毛;花冠白色,长7~9毫米,外面稍有毛,筒部长约4毫米,檐部与筒部近等长,裂片宽卵形,长2.5~3毫米,开展,全缘或微波状,先端有时微凹,喉部附属物半球形,无毛;雄蕊着生于花冠筒中部稍上,花丝长约0.4毫米,花药长1~1.2毫米;花柱长2.2~2.5毫米,柱头头状。小坚果卵球形,乳白色或带淡黄褐色,长约3.5毫米,平滑,有光泽,腹面中线凹陷呈纵沟。花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路边或灌丛中。第三次普查见黄土岗镇、福田河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功能主治】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用于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5~9克。外用:适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擦。
(6)梓木草 Lithospermum zollingeri A.DC.
【药名别名】地仙桃。
【药用部位】为紫草属植物梓木草的全草及果实。
【植物形态】多年生匍匐草本。根褐色,稍含紫色物质。匍匐茎长可达30厘米,有开展的糙伏毛;茎直立,高5~25厘米。基生叶有短柄,叶片倒披针形或匙形,长3~6厘米,宽8~18毫米,两面都有短糙伏毛但下面毛较密;茎生叶与基生叶同形而较小,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渐狭,近无柄。花序长2~5厘米,有花1至数朵,苞片叶状;花有短花梗,花萼长约6.5毫米,裂片线状披针形,两面都有毛;花冠蓝色或蓝紫色,长1.5~1.8厘米,外面稍有毛,筒部与檐部无明显界限,檐部直径约1厘米,裂片宽倒卵形,近等大,长5~6毫米,全缘,无脉,喉部有5条向筒部延伸的纵褶,纵褶长约4毫米,稍肥厚并有乳头;雄蕊着生于纵褶之下,花药长1.5~2毫米;花柱长约4毫米,柱头头状。小坚果斜卵球形,长3~3.5毫米,乳白色而稍带淡黄褐色,平滑,有光泽,腹面中线凹陷呈纵沟。花果期5—8月。
【生境分布】生于丘陵草地或灌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全草:抗结核,治狂犬病。果实:温中散寒,消肿止痛;用于胃脘冷痛作胀,泛吐酸水,跌打肿痛,骨折。
【用法用量】果实:煎服,3~6克;或研末;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7)盾果草 Thyrocarpus sampsonii Hance
【药名别名】野生地、盾形草。
【药用部位】为盾果草属植物盾果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茎直立或斜升,常自下部分枝,全株密被开展的长硬毛和短糙毛。基生叶丛生,有短柄,叶片匙形,长3.5~19厘米,宽1~5厘米,先端钝,基部渐狭,两面均被具基盘的长硬毛和短糙毛;茎生叶较小,无柄,叶片狭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长2~8厘米,宽1~2厘米。花单生于叶腋或着生于腋外,或成蝎尾状总状花序,长6~16厘米;苞片狭卵形或披针形;花萼5深裂,裂片狭椭圆形,背面和边缘有长硬毛;花冠淡蓝色或白色,花冠筒较裂片稍长,裂片近圆形,开展,喉部有5个附属物呈线形,肥厚,有乳头状突起,先端微缺;雄蕊5,花丝短,内藏,着生于花冠筒中部;子房小,花柱短,柱头头状,2浅裂。小竖果4,卵圆形,黑褐色,长约2毫米,密生疣状突起,上部分裂成2层,外层的一轮有长齿,内层全缘,内外两层紧贴,呈碗状突起。花期4—5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路旁或石砾堆、灌丛中。我市分布于祖公山。
【采收加工】4—6月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主治痈肿,疔疮,咽喉疼痛,泄泻,痢疾。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9~15克,鲜品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8)附地菜 Trigonotis peduncularis(Trev.)Benth.ex Baker et Moore
【药名别名】鸡肠草、地胡椒。
【药用部位】为附地菜属植物附地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5~30厘米。茎通常在基部分枝,纤细,直立,或丛生,具平伏细毛。叶互生,匙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3厘米,宽5~20毫米,先端圆钝或尖锐,基部狭窄,两面均具平伏粗毛;下部叶具短柄,上部叶无柄。总状花序顶生,细长,不具苞片;花通常生于花序的一侧,有柄,长3~6毫米;花萼长1~2.5毫米,5裂,裂片长圆形,先端尖锐;花冠蓝色,长约1.5毫米,5裂,裂片卵圆形,先端圆钝;雄蕊5,子房深4裂,花柱线形,柱头头状。小坚果三角状四边形,具细毛,少有光滑,有小柄。花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平原、丘陵、草地或林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拔取全株,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温中健胃,消肿止痛,止血。用于胃痛,吐酸,吐血;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捣汁或浸酒。外用:捣烂外敷或研末擦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