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科 Buxaceae

105.黄杨科 Buxaceae

(1)小叶黄杨 Buxus sinica var.parvifolia M.Cheng

【药名别名】黄杨木、瓜子黄杨、千年矮。

【药用部位】为黄杨属植物小叶黄杨的根。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灌木形态,树高一般为0.6~1.8米,乔木形态,一般高度在2~6米。树干灰白光洁,枝条密生,枝四棱形。叶对生,革质,全缘,椭圆或倒卵形,长7~10毫米,宽5~7毫米,先端圆或微凹,表面亮绿色,背面黄绿色,有短柔毛。花簇生于叶腋或枝端,4—5月开放,花黄绿色,没有花瓣,有香气。蒴果卵圆形。9—10月成熟。

【生境分布】我市未见野生,城区及部分乡镇居民的宅旁、庭院有栽培。

【采收加工】四季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湿,理气止痛,清热解毒。主治风湿痹痛,牙痛,胸腹气胀,疝痛,跌打损伤,热疖。

【用法用量】治风湿痹痛:根15~25克,酒水各半煎服。治跌打损伤:枝叶9~12克,酒浸后服。

(2)雀舌黄杨 Buxus bodinieri Lévl.

【药名别名】匙叶黄杨。

【药用部位】为黄杨属植物雀舌黄杨的根、叶。

【植物形态】灌木,高3~4米,枝圆柱形;小枝四棱形,被短柔毛,后变无毛。叶薄革质,通常匙形,亦有狭卵形或倒卵形,大多数中部以上最宽,长2~4厘米,宽0.8~1.8厘米,先端微缺,有时圆或钝,基部狭长楔形,有时急尖。叶面绿色,光亮,叶背苍灰色,中脉凸出,侧脉极多,在两面或仅叶面显著,叶面中脉下半段大多数被微细毛;叶柄长1~2毫米。花序腋生,头状,花密集,苞片卵形,背面无毛,或有短柔毛。雄花约10朵,花梗长仅0.4毫米,萼片卵圆形,长约2.5毫米;雌花外萼片长约2毫米,内萼片长约2.5毫米,受粉期间,子房长2毫米,无毛,花柱长1.5毫米,略扁,柱头倒心形,下延达花柱1/3~1/2处。蒴果卵形,长5毫米,宿存花柱直立,长3~4毫米。花期2月,果期5—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400~2700米的平地或山坡林下。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王家湾、顺河镇、张家畈镇一带。

【采收加工】根:全年可挖,洗净,切片,晒干。叶: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止咳,止血,清热解毒。用于咳嗽,咯血,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附注】未查到其叶单用的有关资料。

(3)黄杨 Buxus sinica(Rehd.et Wils.)Cheng

【药名别名】黄杨木、瓜子黄杨。

【药用部位】为黄杨属植物黄杨的根。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6米;小枝黄绿色,四棱形,全面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对两侧面无毛。叶对生,革质,阔倒卵形、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大多数长1.5~3.5厘米,宽0.8~2厘米,先端微缺,有时圆或钝,基部圆或急尖或楔形,边全缘。叶面光亮,中脉凸出,下半段常有微细毛,侧脉明显;叶背中脉平坦或稍凸出,全无侧脉。叶柄极短,长1~2毫米,有微柔毛。花序腋生,头状,花密集,被毛,苞片阔卵形。雄花约10朵,无花梗,萼片4,长2.5~3毫米,外萼片卵状椭圆形,内萼片近圆形,无毛;雌花萼片长3毫米,子房较花柱稍长,无毛,花柱粗扁,柱头倒心形,下延达花柱中部。蒴果近球形,长6~8毫米,宿存花柱长2~3毫米。花期3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200~2600米的山谷、溪边、林下,现栽培作观赏用。我市分布于木子店镇、夫子河镇、顺河镇一带。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挖,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止咳,清热除湿。用于风湿痹痛,伤风咳嗽,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9~15克,鲜品15~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