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苣苔科 Gesneriaceae
(1)旋蒴苣苔 Boea hygrometrica(Bunge)R.Br.
【药名别名】散血草、猫耳朵。
【药用部位】为旋蒴苣苔属植物旋蒴苣苔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叶全部基生,莲座状,无柄,近圆形、圆卵形、卵形,长1.8~7厘米,宽1.2~5.5厘米,上面被白色贴伏长柔毛,下面被白色或淡褐色贴伏长茸毛,顶端圆形,边缘具波状浅齿,叶脉不明显。聚伞花序伞状,2~5条,每花序具2~5花;花序梗长10~18厘米,被淡褐色短柔毛和腺状柔毛;苞片2,极小或不明显;花梗长1~3厘米,被短柔毛。花萼钟状,5裂至近基部,裂片稍不等,上唇2枚略小,线状披针形,长2~3毫米,宽约0.8毫米,外面被短柔毛,顶端钝,全缘。花冠淡蓝紫色,长8~13毫米,直径6~10毫米,外面近无毛;筒长约5毫米,檐部稍二唇形,上唇2裂,裂片相等,长圆形,长约4毫米,比下唇裂片短而窄,下唇3裂,裂片相等,宽卵形或卵形;花药卵圆形,长约2.5毫米,顶端连着,药室2,顶端汇合;退化雄蕊3,极小。无花盘。雌蕊长约8毫米,不伸出花冠外,柱头1,头状。蒴果长圆形,长3~3.5厘米,直径1.5~2毫米,外面被短柔毛,螺旋状卷曲。种子卵圆形,长约0.6毫米。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生于丘陵或低山岩石上。我市山区丘陵、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季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止血,散血,消肿。治外伤出血,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或研粉撒敷,或10~15株煎洗。
(2)石吊兰 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
【药名别名】吊兰苣苔、吊石苣苔、石豇豆。
【药用部位】为吊石苣苔属植物石吊兰的全草。
【植物形态】半灌木,茎长7~30厘米,不分枝或分枝,幼枝常有短毛。叶对生或3~5叶轮生,有短柄或近无柄;叶片革质,楔形、楔状条形,有时狭矩圆形、狭卵形或倒卵形,长1.2~5.5厘米,宽3~16毫米,边缘在中部以上有齿,无毛,侧脉不明显。花序腋生,有1~2花,苞片小,披针形;花萼长4.5毫米,近无毛,5裂近基部,裂片三角状条形;花冠白色,常带紫色,长3.5~4.5厘米,无毛,上唇2裂,下唇3裂;能育雄蕊2,花药连着,退化雄蕊2;花盘杯状,4裂,雌蕊无毛。蒴果长7.5~9厘米;种子小,有长珠柄,顶端有1长毛。花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丘陵或山地沟谷石崖上。我市山区乡镇都有分布,本标本采自康王寨。
【采收加工】四季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祛痰止咳,活血调经。用于咳嗽,支气管炎,痢疾,钩端螺旋体病,风湿疼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浸酒。外用:捣烂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