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檗科 Berberidaceae
(1)安徽小檗 Berberis anhweiensis Ahrendt
【药名别名】刺黄柏。
【药用部位】为小檗属植物安徽小檗的根和树皮。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1~2米。老枝灰黄色或淡黄色,具条棱,散生黑色小疣点,幼枝暗紫色;节间长2~4厘米;茎刺单生或三分叉,长1~1.5厘米。叶薄纸质,近圆形或宽椭圆形,叶片长2~6厘米,宽1.5~3厘米,先端圆钝,基部楔形,下延,上面深绿色,中脉和侧脉隆起,背面淡绿色,中脉和侧脉明显隆起,两面网脉显著,无毛,叶缘平展,每边具15~40刺齿;叶柄长5~15毫米。总状花序具10~27朵花,总梗长1~1.5厘米,无毛;花梗长4~7毫米,无毛;苞片长约1毫米;花黄色;小苞片卵形,萼片2轮,外萼片长圆形,花瓣椭圆形,先端全缘,基部楔形,具2枚分离腺体;雄蕊长约3毫米,药隔不延伸,先端平截;胚珠2枚。浆果椭圆形或倒卵形。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400米的山坡灌丛中。我市龟山、三河口以及黄柏山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茎或树皮于秋季采收。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湿热痢疾,腹泻,目赤肿痛,劳热骨蒸,咯血,头晕,风湿痹痛,痈肿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2)川鄂小檗 Berberis henryana Schneid.
【药名别名】刺黄柏、黄栌木。
【药用部位】为小檗属植物川鄂小檗的根。
【植物形态】老枝灰黄色或暗褐色,幼枝红色,近圆柱形,具不明显条棱;茎刺单生或三分叉,与枝同色,长1~3厘米,有时缺如。叶坚纸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5~3厘米,偶长达6厘米,宽8~18毫米,偶宽达3厘米,先端圆钝,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中脉微凹陷,侧脉和网脉微显,背面灰绿色,常微被白粉,中脉隆起,侧脉和网脉显著,两面无毛,叶缘平展,每边具10~20不明显的细刺齿;叶柄长4~15毫米。总状花序具10~20朵花,长2~6厘米,包括总梗长1~2厘米;花梗长5~10毫米,无毛;苞片长1~1.5毫米;花黄色;小苞片披针形,先端渐尖,长1~1.5毫米;萼片2轮,外萼片长圆状倒卵形,长2.5~3.5毫米,宽1.5~2毫米,内萼片倒卵形,长5~6毫米,宽4~5毫米;花瓣长圆状倒卵形,长5~6毫米,宽4~5毫米,先端锐裂,基部具2枚分离腺体;雄蕊长3.5~4.5毫米,先端平截;胚珠2枚。浆果椭圆形,长约9毫米,直径约6毫米,红色,顶端具短宿存花柱,不被白粉。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2500米的山坡灌丛中。我市龟山、康王寨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挖根,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抗菌。主治痢疾。
【用法用量】目前川鄂小檗用于提取小檗碱(根皮中含有小檗碱)。
(3)庐山小檗 Berberis virgetorum Schneid.
【药名别名】刺黄柏、土黄柏、长叶小柏。
【药用部位】为小檗属植物庐山小檗的茎及根。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1.5~2米。幼枝紫褐色,老枝灰黄色,具条棱,无疣点;茎刺单生,偶有三分叉,长1~4厘米,腹面具槽。叶薄纸质,长圆状菱形,长3.5~8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急尖,短渐尖或微钝,基部楔形,渐狭下延,上面暗黄绿色,中脉稍隆起,侧脉显著,孤曲斜上至近叶缘联结,背面灰白色,中脉和侧脉明显隆起,叶缘平展,全缘,有时稍呈波状;叶柄长1~2厘米。总状花序具3~15朵花,长2~5厘米,包括总梗长1~2厘米;花梗细弱,长4~8毫米,无毛;苞片披针形,先端渐尖,长1~1.5毫米;花黄色;萼片2轮,外萼片长圆状卵形,长1.5~2毫米,宽1~1.2毫米,先端急尖,内萼片长圆状倒卵形,长约4毫米,宽1~1.8毫米,先端钝;花瓣椭圆状倒卵形,长3~3.5毫米,宽1~1.8毫米,先端钝,全缘,基部缢缩成爪,具2枚分离长圆形腺体;雄蕊长约3毫米,药隔先端不延伸,钝形;胚珠单生,无柄。浆果长圆状椭圆形,长8~12毫米,直径3~4.5毫米,熟时红色,顶端不具宿存花柱,不被白粉。花期4—5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灌丛、河边,海拔250~1800米处。我市龟山、狮子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挖取全株,剪除枝叶及细根,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肝炎,胆囊炎,肠炎,细菌性痢疾,咽喉炎,结膜炎,尿道炎,疮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研粉调敷。
(4)豪猪刺 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
【药名别名】小檗、三颗针、刺黄连。
【药用部位】为小檗属植物豪猪刺的根或根皮、茎皮。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高1~3米。老枝黄褐色或灰褐色,幼枝淡黄色,具条棱和稀疏黑色疣点;茎刺粗壮,三分叉,腹面具槽,与枝同色,长1~4厘米。叶革质,椭圆形、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3~10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中脉凹陷,侧脉微显,背面淡绿色,中脉隆起,侧脉微隆起或不显,两面网脉不显,不被白粉,叶缘平展,每边具10~20刺齿;叶柄长1~4毫米。花10~25朵簇生;花梗长8~15毫米;花黄色;小苞片卵形,长约2.5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急尖;萼片2轮,外萼片卵形,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先端急尖,内萼片长圆状椭圆形,长约7毫米,宽约4毫米,先端圆钝;花瓣长圆状椭圆形,长约6毫米,宽约3毫米,先端缺裂,基部缢缩成爪,具2枚长圆形腺体;胚珠单生。浆果长圆形,蓝黑色,长7~8毫米,直径3.5~4毫米,顶端具明显宿存花柱,被白粉。花期3月,果期5—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100~2100米的山坡、林中。我市龟山和狮子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枝叶、须根及泥土,或将皮剥下,分别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细菌性痢疾,胃肠炎,消化不良,黄疸,肝硬化腹水,尿路感染,急性肾炎,扁桃体炎,口腔炎,支气管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滴眼;或洗患处。
(5)八角莲 Dysosma versipellis(Hance)M.Cheng ex Ying
【药名别名】一把伞、六角莲。
【药用部位】为鬼臼属植物八角莲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植株高40~150厘米。根状茎粗壮,横生,多须根;茎直立,不分枝,无毛,淡绿色。茎生叶2枚,薄纸质,互生,盾状,近圆形,直径达30厘米,4~9掌状浅裂,裂片阔三角形、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2.5~4厘米,基部宽5~7厘米,先端锐尖,不分裂,上面无毛,背面被柔毛,叶脉明显隆起,边缘具细齿;下部叶柄长12~25厘米,上部叶柄长1~3厘米。花梗纤细、下弯、被柔毛;花深红色,5~8朵簇生于离叶基部不远处,下垂;萼片6,长圆状椭圆形,长0.6~1.8厘米,宽6~8毫米,先端急尖,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花瓣6,勺状倒卵形,长约2.5厘米,宽约8毫米,无毛;雄蕊6,长约1.8厘米,花丝短于花药,药隔先端急尖,无毛;子房椭圆形,无毛,花柱短,柱头盾状。浆果椭圆形,长约4厘米,直径约3.5厘米。种子多数。花期3—6月,果期5—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2000米的老树林下,或山坡石缝阴湿处。我市黄土岗的小漆园、龟山、黄柏山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末将全株挖起,除去茎叶。洗净泥沙,鲜用或晒干、烘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祛瘀消肿。治痈肿,疔疮,瘰疬,喉蛾,跌打损伤,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克;或研末。外用:研末调敷、捣敷或浸酒涂敷。
(6)淫羊藿 Epimedium sagittatum(Sieb.et Zucc.)Maxim.
【药名别名】三枝九叶草、箭叶淫羊藿、仙灵脾。
【药用部位】为淫羊藿属植物淫羊藿的叶片。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根茎长,横走,质硬,须根多数。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小叶9片,有长柄,小叶片薄革质,卵形至长卵圆形,长4.5~9厘米,宽3.5~7.5厘米,先端尖,边缘有细锯齿,锯齿先端成刺状毛,基部深心形,侧生小叶基部斜形,上面幼时有疏毛,开花后毛渐脱落,下面有长柔毛。花4~6朵成总状花序,花序轴无毛或偶有毛,花梗长约1厘米;基部有苞片,卵状披针形,膜质;花大,直径约2厘米,黄白色或乳白色;花萼8片,卵状披针形,2轮,外面4片小,不同形,内面4片较大,同形;花瓣4,近圆形,具长距;雄蕊4;雌蕊1,花柱长。蓇葖果纺锤形,成熟时2裂。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或沟边灌丛中。我市见于黄土岗镇和三河口镇。
【采收加工】夏、秋季茎叶茂盛时采割,除去茎、粗梗及杂质,晒干或阴干。
【功能主治】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用于阳痿遗精,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更年期高血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克;或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7)黔岭淫羊藿 Epimedium leptorrhizum Stearn
【药名别名】淫羊藿、近裂淫羊藿。
【药用部位】为淫羊藿属植物黔岭淫羊藿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2~30厘米。匍匐根状茎伸长达20厘米,直径1~2毫米,具节。一回三出复叶基生或茎生,叶柄被棕色柔毛;小叶柄着生处被褐色柔毛;小叶3枚,革质,狭卵形或卵形,长3~10厘米,宽2~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深心形;顶生小叶基部裂片近等大,相互近靠;侧生小叶基部裂片不等大,极偏斜,上面暗色,无毛,背面沿主脉被棕色柔毛,常被白粉,具乳突,边缘具刺齿;花茎具2枚一回三出复叶。总状花序具4~8朵花,长13~20厘米,被腺毛;花梗长1~2.5厘米,被腺毛;花大,直径约4厘米,淡红色;萼片2轮,外萼片卵状长圆形,长3~4毫米,先端钝圆,内萼片狭椭圆形,长11~16毫米,宽4~7毫米;花瓣较内萼片长,长达2厘米,呈角距状,基部无瓣片;雄蕊长约4毫米,花药长约3毫米,瓣裂,裂片外卷。蒴果长圆形,长约15毫米,宿存花柱喙状。花期4月,果期4—6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约1000米针阔叶混交林下或杂灌林下草丛中。我市山区丘陵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茎叶茂盛时采割,除去粗梗及杂质,晒干或阴干。
【功能主治】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用于阳痿遗精,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更年期高血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或同淫羊藿的用量。
(8)柔毛淫羊藿 Epimedium pubescens Maxim.
【药名别名】淫羊藿、土黄连。
【药用部位】为淫羊藿属植物柔毛淫羊藿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木,植株高20~70厘米。根状茎粗短,有时伸长,被褐色鳞片。一回三出复叶基生或茎生;茎生叶2枚对生,小叶3枚;小叶叶柄长约2厘米,疏被柔毛;小叶片革质,卵形、狭卵形或披针形,长3~15厘米,宽2~8厘米,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深心形,有时浅心形,顶生小叶基部裂片圆形,几等大;侧生小叶基部裂片极不等大,急尖或圆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密被茸毛、短柔毛和灰色柔毛,边缘具细密刺齿;花茎具2枚对生叶。圆锥花序具30~100朵花,长10~20厘米,通常序轴及花梗被腺毛,有时无总梗;花梗长1~2厘米;花直径约1厘米;萼片2轮,外萼片阔卵形,长2~3毫米,带紫色,内萼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急尖或渐尖,白色,长5~7毫米,宽1.5~3.5毫米;花瓣远较内萼片短,长约2毫米,囊状,淡黄色;雄蕊长约4毫米,花药长约2毫米;雌蕊长约4毫米,花柱长约2毫米。蒴果长圆形,宿存花柱长喙状。花期4—5月,果期5—7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400米以下的山坡林下草丛中。
【采收加工】同淫羊藿。
【功能主治】同淫羊藿。
【用法用量】同淫羊藿。
(9)四川淫羊藿 Epimedium sutchuenense Franch.
【药名别名】淫羊藿、山黄连。
【药用部位】为淫羊藿属植物四川淫羊藿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5~30厘米。匍匐地下茎纤细,直径1~3毫米,节间长达13厘米。一回三出复叶基生和茎生,小叶3枚;小叶薄革质,卵形或狭卵形,长5~13厘米,宽2~5厘米,先端长渐尖,边缘具密刺齿,基部深心形,顶生小叶基部裂片圆形,几相等,侧生小叶基部偏斜,内裂片圆形,外裂片较内裂片大,急尖,上面绿色,无毛,背面灰白色,具乳突,疏被灰色柔毛,基出脉5~7条,明显隆起,网脉显著;花茎具2枚对生叶。总状花序长8~15厘米,具花4~8朵,被腺毛;花梗长1.5~2.5厘米,被腺毛;花暗红色或淡紫红色,直径3~4厘米;萼片2轮,外萼片4枚,外1对卵形,长约3毫米,先端钝圆,内1对阔倒卵形,长约4毫米,内萼片4枚,狭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向背面反折,长1.5~1.7厘米,宽(基部)约3毫米;花瓣与内萼片等长或稍长,呈角状距,基部浅囊状,无瓣片,向先端渐细,蒴果长1.5~2厘米,宿存花柱喙状。花期3—4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同淫羊藿。
【采收加工】同淫羊藿。
【功能主治】同淫羊藿。
【用法用量】同淫羊藿。
(10)阔叶十大功劳 Mahonia bealei(Fort.)Carr.
【药名别名】十大功劳、土黄柏、八角刺。
【药用部位】为十大功劳属植物阔叶十大功劳的根、叶。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高1~4米。茎表面土黄色或褐色,粗糙,断面黄色。叶互生,厚革质,具柄,基部扩大抱茎;奇数羽状复叶,长25~40厘米,小叶7~15片,侧生小叶无柄,阔卵形,大小不等,长4~12厘米,宽2.5~4.5厘米,顶生小叶较大,有柄,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反卷,每边有2~8枚大的刺状锯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黄绿色。总状花序生于茎顶,直立,长5~10厘米,6~9个簇生,小苞片1;萼片9,排列成3轮;花黄褐色,花瓣6,长圆形,先端2浅裂,基部有2密腺;雄蕊6;雌蕊1。浆果卵圆形,直径约5毫米,成熟时蓝黑色,被白粉。花期8—10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2000米的阔叶林、竹林、杉木林及混交林下、林缘、草坡、溪边、路旁或灌丛中。我市龟山、狮子峰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全年可采挖,洗净切片。叶: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消肿,解毒。主治湿热痢疾,腹泻,黄疸,肺痨咯血,咽喉痛,目赤肿痛,疮疡,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捣烂或研末调敷。
(11)狭叶十大功劳 Mahonia fortunei(Lindl.)Fedde
【药名别名】十大功劳、细叶十大功劳、刺黄连。
【药用部位】为十大功劳属植物狭叶十大功劳的根(功劳根)、茎(功劳木)、叶(功劳叶)和果实(功劳子)。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高达2米,全体无毛。单数羽状复叶长8~23厘米,小叶3~9个,革质,矩圆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8~12厘米,宽1.2~1.9厘米,各侧生小叶几等长,向上小叶渐大,顶生小叶最大,均无柄,顶端急尖或略渐尖,有锐齿,基部楔形,边缘每侧有6~13刺状锐齿,上面暗绿色,下面灰黄绿色。总状花序长3~5厘米,4~8个簇生;花黄色;花梗长1~4毫米;小苞片1,卵形;萼片9,排列成3轮,花瓣6,较内轮萼片小;雄蕊6。浆果圆形或矩圆形,长4~5毫米,蓝黑色,有白粉。花期7—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烈士陵园等处有栽培。
【采收加工】栽培4~5年即可收获,果实成熟后蓝绿色,采摘果实和茎秆;叶子全年可采,晒干;秋、冬季挖根,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功劳子:清热,理湿;治潮热骨蒸,泄泻。功劳木:清热,燥湿,解毒;主治肺热咳嗽,黄疸,泄泻,痢疾,目赤肿痛,疮疡,湿疹,烫伤。功劳叶:清热补虚,燥湿,解毒;用于肺痨咯血,骨蒸潮热,头晕耳鸣,腰酸腿软,湿热黄疸,带下,痢疾,风热感冒,目赤肿痛,痈肿疮疡。功劳根: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用法用量】功劳叶:①内服:煎汤,6~9克。②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功劳木:①内服:煎汤,5~10克。②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功劳子:煎服,6~9克;或泡茶。功劳根:①内服:煎汤,9~15克;②外用:适量,用鲜品捣敷或煎洗。
(12)南天竹 Nandina domestica Thunb.
【药名别名】天竹。
【药用部位】为南天竹属植物南天竹的根、茎、叶片和果实。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高约2米;茎直立,少分枝,幼枝常为红色。叶对生,二至三回羽状复叶;小叶革质,椭圆状披针形,长3~10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深绿色,冬季常变红色,两面光滑无毛。圆锥花序顶生,长20~35厘米;花白色;萼片多轮,每轮3片,外轮较小,卵状三角形,内轮较大,卵圆形;雄蕊6,花瓣状,离生;子房1室,有2胚珠。浆果球形,直径5~8毫米,成熟时鲜红色,稀橙红色。种子扁圆形。花期3—6月,果期5—11月。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庭院、祠堂、庙观、陵园等处。
【采收加工】根、茎、叶,全年可采。其中根和茎趁鲜切片,与叶片分别晒干。
【功能主治】根茎:清热除湿,通经活络;用于感冒发热,眼结膜炎,肺热咳嗽,湿热黄疸,急性胃肠炎,尿路感染,跌打损伤。叶:清热解毒,止咳止血;用于肺热咳嗽,百日咳,疮痈,热淋,尿血,目赤肿痛,瘰疬。果实:止咳平喘;用于咳嗽,哮喘,百日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根、茎,15~50克;果实,9克。叶片:煎服,9~15克;外用适量,捣烂涂敷患处。
【附注】本品全株有小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