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矛科 Celastraceae

108.卫矛科 Celastraceae

(1)南蛇藤 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

【药名别名】南蛇风、黄果藤。

【药用部位】为南蛇藤属植物南蛇藤的藤茎。

【植物形态】藤状灌木,小枝有多数皮孔。叶宽椭圆形、倒卵形或近圆形,长6~10厘米,宽5~7厘米;柄长达2厘米。聚伞花序顶生及腋生,5~7花,花梗短;花杂性,黄绿色。雄花:萼片5,花瓣5,雄蕊5,着生于杯状花盘边缘,退化雌蕊柱状。雌花:雄蕊不育,子房基部包在杯状花盘中,但不与之合生,子房3室,花柱细长,柱头3裂,裂端再2浅裂。蒴果黄色,球形,直径约1厘米,3裂;种子每室2粒,有红色肉质假种皮。花期5—6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丛中。我市龟山、西张店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采根、藤,夏季采叶,秋季采果;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根、藤:祛风活血,消肿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腰腿痛,经闭。果:安神镇静;用于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健忘。叶:解毒,散瘀;用于跌打损伤,多发性疖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根、藤,9~15克;果,6~15克。叶: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2)大芽南蛇藤 Celastrus gemmatus Loes.

【药名别名】霜红藤、哥兰叶、小红藤。

【药用部位】为南蛇藤属植物大芽南蛇藤的根或茎叶。

【植物形态】藤状灌木。小枝具多数棕灰白色突起皮孔,冬芽长达1.2厘米。叶长圆形、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6~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具浅锯齿,侧脉5~7对,网脉密网状,两面均突起,下面或脉上具棕色短毛;叶柄长1~2.3厘米。顶生聚伞花序长约3厘米,侧生花序短而具少花;花序梗长0.5~1厘米。花梗长2.5~5毫米,关节在中下部;花萼裂片卵圆形,长约1.5毫米,边缘啮蚀状;花瓣长圆状倒卵形,长3~4毫米;花盘浅杯状;雄蕊与花冠等长,在雌花中退化;退化雌蕊长1~2毫米;雌花中子房球状,花柱长1.5毫米,具长约1.5毫米的退化雄蕊。蒴果球形,直径1~1.3厘米。种子宽椭圆形,红棕色,有光泽,长4~4.5毫米。花期4—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2500米密林中或灌丛中。我市主要分布于狮子峰。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集,洗净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经闭,产后腹痛,胃痛,疝痛,疮痈肿痛,骨折,风疹,湿疹,带状疱疹,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10~30克,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或磨汁涂,或鲜品捣烂外敷。

【附注】孕妇慎服。

(3)皱叶南蛇藤 Celastrus rugosus Rehd.et Wils.

【药名别名】南蛇藤。

【药用部位】为南蛇藤属植物皱叶南蛇藤的根。

【植物形态】藤状灌木,小枝紫褐色,光滑;冬芽球状或卵球状,直径约2毫米。叶在花期薄纸质,果期纸质,稀坚纸质,椭圆形、倒卵形或长方椭圆形,长6~13厘米,宽3~8(9)厘米,先端渐尖或顶端圆阔,具短尖,基部楔形、阔楔形或近圆形,边缘锯齿状,侧脉4~6对,叶面光滑,叶背白绿色,脉上被黄白色短柔毛;叶柄长10~17毫米。花序顶生及腋生,顶生花序长3~6厘米,腋生花序多3~5花,花序梗长2~5毫米,小花梗长2~6毫米;萼片卵形,先端钝,有细缘毛;花瓣稍倒卵长方形,长约4毫米,宽约1.5毫米;花盘浅杯状稍肉质,裂片近半圆形或稍窄;雄蕊长约4毫米,花丝丝状,花药长方椭圆形,在雌花中雄蕊短小不育;雌蕊瓶状,子房球状,花柱细长,柱头3浅裂。蒴果球状,直径8~10毫米;种子椭圆状,长4~5毫米,直径1.5~2.5毫米,棕褐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200~3600米的山坡路旁或灌丛中。我市主要分布于狮子峰。

【采收加工】秋后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透发麻疹,祛风通络。用于小儿麻疹,风湿痹痛,劳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

(4)青江藤 Celastrus hindsii Benth.

【药名别名】夜茶藤、黄果藤。

【药用部位】为南蛇藤属植物青江藤的根。

【植物形态】常绿藤本,小枝紫色,皮孔较稀少。单叶互生,叶纸质或革质,干后常灰绿色,长方窄椭圆形至椭圆状倒披针形,长7~14厘米,宽3~6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具疏锯齿,侧脉5~7对,侧脉间小脉密而平行成横格状,两面均突起;叶柄长6~10毫米。顶生聚伞圆锥花序,长5~14厘米,腋生花序近具1~3花。花5数,淡绿色,小花梗具关节,关节在中部偏上;花萼5片,裂片近半圆形,覆瓦状排列;花瓣长方形,长约2.5毫米,边缘具细短缘毛;花盘杯状,厚膜质,浅裂,裂片三角形;蒴果近球状或稍窄,长7~9毫米;幼果顶端具明显宿存花柱,裂瓣略皱缩;种子1粒,阔椭圆状到近球状,假种皮橙红色。花期5—7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00~2500米的灌丛中。我市狮子峰林场、三河口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后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通经,利尿。用于经闭,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

【附注】孕妇慎服。

(5)苦皮藤 Celastrus angulatus Maxim.

【药名别名】苦树皮、杀虫药。

【药用部位】为南蛇藤属植物苦皮藤的根或根皮。

【植物形态】落叶藤状灌木,高7~10米。树皮灰黑色;幼枝灰绿色,无毛,具明显黄色皮孔。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常集生于枝端,长20~30厘米,小叶11~13;小叶片卵状披针形至阔卵形,长4~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长尖,基部阔楔形,两侧不对称,边缘具不整齐锯齿;柄极短或几无柄。花黄绿色而小,雌雄异株,6~8朵集成腋生聚伞花序,总梗长达12厘米,密生短柔毛;花萼4~5,卵形,有时被细毛;花瓣4~5,倒卵形,比萼片长约2倍;雄蕊4~5,着生在4~5裂的花盘基部;雌花较雄花小,子房卵形,4~5室,花柱4~5,基部连合。核果倒卵形,肉质,红色,基部具宿存花萼。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1200米的山坡、山谷、林缘、溪边、路旁等处。我市狮子峰林场、龟山风景区和三河口镇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挖,剥取皮,洗净,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解毒杀虫。用于湿疹,疮毒,疥癣,蛔虫病,急性胃肠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研末,每次1.5~3克;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撒敷。

【附注】孕妇忌服。

(6)粉背南蛇藤 Celastrus hypoleucus(Oliv.)Warb.ex Loes.

【药名别名】博根藤、落霜红。

【药用部位】为南蛇藤属植物粉背南蛇藤的根。

【植物形态】落叶藤状灌木,高达5米。小枝幼时被白粉。叶互生,椭圆形或宽椭圆形,长6~14厘米,宽5~7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背面被白粉,脉上有时有疏毛;叶柄长1~1.5厘米。聚伞圆锥花序顶生,长6~12厘米,腋生花序短小,3~7花;花梗长2~8毫米,中部以上有关节;花白绿色,4数,单性,雄花有退化子房;雌花有短花丝的退化雄蕊,子房具细长花柱,柱头3裂,平展。果序顶生,长而下垂,腋生花多不结实;蒴果有长梗,疏生,球状,橙黄色,果皮裂瓣内侧有樱红色斑点。种子黑棕色,有橙红色假种皮。花期5—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400~2500米的丛林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自然保护区。

【采收加工】秋季挖取,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化瘀消肿,止血生肌。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和镇痛作用。

【用法用量】参考南蛇藤,煎服,9~10克;或浸酒。

(7)灰叶南蛇藤 Celastrus glaucophyllus Rehd.et Wils.

【药名别名】过山枫藤、麻麻藤。

【药用部位】为南蛇藤属植物灰叶南蛇藤的根。

【植物形态】藤本灌木,小枝具疏散皮孔。叶互生,叶柄长8~12毫米,叶在果期近革质;叶片长方宽椭圆形、倒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5~6.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至宽楔形,边缘具稀疏细锯齿,叶背面灰白色。花序腋生、侧生及顶生,腋生及侧生者多3~5花,顶生者成总状圆锥花序,长3~6厘米;花梗长2.5~3.5毫米,关节在中部或偏上;雄蕊花萼半裂或较深,裂片卵状椭圆形,长1.5~2毫米;边缘具稀疏不整齐小齿;花瓣倒卵状长方形,长4~5毫米;花盘肉质,裂片近半圆形;雄蕊稍短于花冠,退化雌蕊长1.5~2毫米;雌蕊较雄花稍小,退化雄蕊长约1.5毫米,雌蕊长约3毫米,子房近圆形。果实球形,直径9~10毫米,果梗长5~9毫米。种子黑色,椭圆形,长4~5毫米。花期3—6月,果熟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700~3700米的高处的混交林中。我市狮子峰自然保护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后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用于跌打损伤,刀伤出血,肠风便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外用:适量,研末外敷。

【附注】孕妇忌服。

(8)窄叶南蛇藤 Celastrus oblanceifolius Wang et Tsoong

【药名别名】倒披针叶南蛇藤。

【药用部位】为南蛇藤属植物窄叶南蛇藤的根、茎。

【植物形态】藤状灌木,当年生小枝密被棕褐色短毛。叶柄长5~9毫米,叶倒披针形,长6.5~12.5厘米,宽1.5~4厘米,先端窄急尖,基部窄楔形到楔形,边缘具疏浅锯齿,侧脉7~10对。聚伞花序腋生或侧生,1~3花,雄株偶有多于3花,花序梗由不明显到长2毫米,花梗长1~2.5毫米,均被棕色短毛,关节在上部;雄花萼片椭圆状卵形,长2毫米,宽1毫米;花瓣倒披针形,长约4毫米,宽1.5毫米,边缘具极短毛;花盘肉质较平坦,不裂;雄蕊与花瓣近等长,花丝被乳突状毛,花药宽卵形,顶端常有小凸尖;退化雄蕊长不及2毫米。蒴果球形,直径7.5~8.5毫米。种子新月形,长约5毫米。花期3—4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1000米的山坡湿地或溪旁灌丛中。我市狮子峰林场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行气,解毒消肿。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疝气痛,疮疡肿毒,带状疱疹,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外用:适量,根皮研粉调敷;或用根加水磨汁涂敷。

【附注】孕妇慎服。

(9)短梗南蛇藤 Celastrus rosthornianus Loes.

【药名别名】大藤菜、白花藤。

【药用部位】为南蛇藤属植物短梗南蛇藤的根及根皮、茎叶和果实。

【植物形态】藤状灌木,高达7米。小枝具较大而突起的皮孔。单叶互生,叶柄长5~15毫米;叶片长圆状窄椭圆形,长4~11厘米,宽3~6厘米。雌雄异株,雄花序顶生及腋生,顶生花序长达5厘米,花序轴分枝短,腋生花序有花1~3朵;雌花序均为腋生,3~7花,花黄绿色;雄花具杯状花盘,雄蕊着生于花盘边缘,退化雌蕊短柱状;雌花有退化雄蕊,子房与杯状花盘离生,花柱细长,柱头3裂,每裂二叉分枝。蒴果近球状,直径约1厘米。种子3~6颗,具橙红色假种皮。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500~1800米的山坡林缘、杂木林下或路旁。我市狮子峰林场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及根皮:秋后采收,洗净切片或剥皮晒干。茎叶:春、秋季采收,切段晒干。果实:秋后果熟后采收,晒干。

【功能主治】根:祛风除湿,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疝气,疮疡肿毒,带状疱疹,湿疹,毒蛇咬伤。茎叶:祛风除湿,活血止血,解毒消肿;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脘腹痛,牙痛,疝气痛,月经不调,经闭,血崩,肌衄,疮肿,带状疱疹,湿疹。果实:宁心安神;用于失眠,多梦。

【用法用量】根:煎服,9~15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茎叶:煎服,6~15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果实:煎服,6~30克。

【附注】孕妇慎服。

(10)雷公藤 Tripterygium wilfbrdii Hook.f.

【药名别名】黄藤、断肠草。

【药用部位】为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的根、叶及花。

【植物形态】攀援藤本,高2~3米。小枝红褐色,有棱角,具长圆形的小瘤状突起和锈褐色茸毛。单叶互生,亚革质,卵形、椭圆形或广卵圆形,长5~10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光滑,下面淡绿色,主脉和侧脉在叶的两面均稍隆起,脉上疏生锈褐色短柔毛:叶柄长约5毫米,表面密被锈褐色短茸毛。花小,白色,为顶生或腋生的大型圆锥花序,萼为5浅裂;花瓣5,椭圆形;雄蕊5,花丝近基部较宽,着生在杯状花盘边缘;子房上位,三棱状,花柱短,柱头头状。翅果,膜质,先端圆或稍成截形,基部圆形,长约1.5厘米,宽约1厘米,黄褐色,3棱,中央通常有种子1粒。种子细长,线形。花期5—6月,果熟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背阴多湿稍肥的山坡、山谷、溪边灌木林及杂木林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

【采收加工】根:秋季采挖,洗净晒干。叶:夏季采集,晒干。花、果:夏、秋季采收,分别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解毒,杀虫。外用治类风湿关节炎,皮肤发痒。可以用于毒杀害虫。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捣汁搽患处。

【附注】①本品有剧毒,外用亦不宜久敷,否则也会中毒。内服一般只用其提取物,故不做详细介绍。②本植物的全株有大毒,可以开发为生物农药。

(11)西南卫矛 Euonymus hamiltonianus Wall.

【药名别名】桃叶卫矛。

【药用部位】为卫矛属植物西南卫矛的根、根皮、茎皮、枝叶。

【植物形态】乔木,高5~10米。叶对生,叶柄长1.5~5厘米;叶片长圆状椭圆形、长圆状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7~12厘米,宽3~7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叶背脉上常有短毛。聚伞花序有5至多花,总花梗长1~2.5厘米;花白绿色,直径约1厘米,4数,花丝细长,花药紫色。蒴果粉红色带黄色,倒三角形,上部4浅裂,直径1厘米以上。种子每室1~2颗,红棕色,有橙红色假种皮。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林中。我市狮子峰林场、三河口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枝叶夏、秋季采集,切段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湿,强筋骨,活血解毒。用于风寒湿痹,腰痛,跌打损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痔疮,漆疮。尚未查到按药用部位分别介绍的资料。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汤洗或鲜品捣烂外敷。

(12)大果卫矛 Euonymus myrianthus Hemsl.

【药名别名】山棉皮、黄褚。

【药用部位】为卫矛属植物大果卫矛的根、茎。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高达1~6米。叶对生;叶柄长5~8毫米;革质,倒卵状披针形至长椭圆形,长5~13厘米,宽3~4.5厘米,先端渐尖,边缘具细锯齿。花序近顶生,多回分枝形成多花聚伞圆锥花序;花黄色,直径7~10毫米,4数,雄蕊具极短花丝。蒴果金黄色,倒卵形或倒卵状圆锥形,长约1.5厘米,直径约1厘米。种子有橙黄色假种皮。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林、溪边、沟谷较湿润处。我市分布于狮子峰自然保护区。

【采收加工】根:秋后采收,洗净,切片,晒干。茎: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益肾壮腰,化瘀利湿。用于肾虚腰痛,胎动不安,慢性肾炎,产后恶露不净,跌打骨折,风湿痹痛,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60克。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13)刺果卫矛 Euonymus acanthocarpus Franch.

【药名别名】扣子花、钻岩筋。

【药用部位】为卫矛属植物刺果卫矛的根,其茎叶亦供药用。

【植物形态】常绿藤状灌木,直立或藤本,高2~3米;小枝密被黄色细疣突。叶革质,长方椭圆形、长方卵形或窄卵形,少为阔披针形,长7~12厘米,宽3~5.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阔楔形或稍近圆形,边缘疏浅齿不明显,侧脉5~8对,在叶缘边缘处结网,小脉网通常不显;叶柄长1~2厘米。聚伞花序较疏大,多为2~3次分枝;花序梗扁宽或4棱,长2~6厘米,第一次分枝较长,通常1~2厘米,第二次稍短;小花梗长4~6毫米;花黄绿色,直径6~8毫米;萼片近圆形,花瓣近倒卵形,基部窄缩成短爪;花盘近圆形;雄蕊具明显花丝,花丝长2~3毫米,基部稍宽;子房有柱状花柱,柱头不膨大。蒴果成熟时棕褐色带红色,近球状,直径连刺1~1.2厘米,刺密集,针刺状,基部稍宽,长约1.5毫米;种子外被橙黄色假种皮。花期6月,果熟期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700~2000米的山谷丛林中。我市狮子峰自然保护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秋后采收,洗净,切片,晒干。茎: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根: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利湿消肿。主治风湿痹痛,劳伤,水肿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

(14)无柄卫矛 Euonymus subsessilis Sprague

【药名别名】棘刺卫矛。

【药用部位】为卫矛属植物无柄卫矛的根皮及茎皮。

【植物形态】灌木直立或藤本状,高2~7.5米;小枝常方形并有较明显的纵棱。叶在花期多为纸质,至果期稍增厚成半革质,椭圆形、窄椭圆形或长方窄卵形,大小变异颇大,一般长为4~7厘米,可达10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阔楔形或近圆形,叶缘有明显锯齿,侧脉明显,老叶柄常在叶面呈凹入状,小脉有时也呈凹入状;叶无柄或稀有短柄,有柄时,长2~5毫米。聚伞花序2~3次分枝;花序梗和分枝一般全具4棱,小花梗则呈圆柱状,先端稍膨大,并常具细瘤点;花4数,黄绿色,直径约5毫米;花盘方形;雄蕊具细长花丝,长2~3毫米;子房具细长花柱。蒴果近球状,密被棕红色三角状短尖刺,直径连刺1~1.2厘米;果序梗具4棱,较粗壮;种子每室1~2,假种皮红色。花期5—6月,果期8月以后。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2000米山林中。我市狮子峰林场有野生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茎皮,秋后采根,均鲜用或剥皮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散瘀续骨。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克;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烂外敷。

(15)陕西卫矛 Euonymus schensianus Maxim.

【药名别名】八树、石枣子、金丝吊蝴蝶。

【药用部位】为卫矛属植物陕西卫矛的树皮。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4米;枝条稍带灰红色。叶花时薄纸质,果时纸质或稍厚,披针形或窄长卵形,长4~7厘米,宽1.5~2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边缘有纤毛状细齿,基部阔楔形;叶柄细,长3~6毫米。花序长大细柔,多数集生于小枝顶部,形成多花状,每个聚伞花序具一细柔长梗,长4~6厘米,在花梗顶端有5数分枝,中央分枝一花,长约2厘米,内外一对分枝长达4厘米,顶端各有一三出小聚伞;小花梗长1.5~2厘米,最外一对分枝一般长仅达内侧分枝之半,聚伞的小花梗也稍短;花4数,黄绿色;花瓣常稍带红色,直径约7毫米。蒴果方形或扁圆形,直径约1厘米,4翅长大,长方形,基部与先端近等高,或稍变窄,稀翅较短;每室只1个种子成熟,种子黑色或棕褐色,全部被橘黄色假种皮包围。花期4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600~1000米的丛林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自然保护区。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用于风湿骨痛,四肢麻木,腰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克;或浸酒。

(16)卫矛 Euonymus alatus(Thunb.)Sieb.

【药名别名】鬼箭羽、八树、篦子树。

【药用部位】为卫矛属植物卫矛的带翅茎枝。

【植物形态】灌木,高1~3米;小枝常具2~4列宽阔木栓翅;冬芽圆形,长2毫米左右,芽鳞边缘具不整齐细坚齿。叶卵状椭圆形、窄长椭圆形,偶为倒卵形,长2~8厘米,宽1~3厘米,边缘具细锯齿,两面光滑无毛;叶柄长1~3毫米。聚伞花序1~3花,花序梗长约1厘米,小花梗长5毫米;花白绿色,直径约8毫米,4数;萼片半圆形,花瓣近圆形;雄蕊着生花盘边缘处,花丝极短,开花后稍增长,花药宽阔长方形,2室顶裂。蒴果1~4深裂,裂瓣椭圆状,长7~8毫米;种子椭圆状或阔椭圆状,长5~6毫米,种皮褐色或浅棕色,假种皮橙红色,全包种子。花期5—6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1600米山坡、溪边、林下。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带翅的枝及叶,晒干。

【功能主治】破血通经,解毒消肿,杀虫。主治癥瘕结块,心腹疼痛,经闭,痛经,崩中漏下,产后腹痛,恶露不下,历节痹痛,疮肿,跌打伤痛,虫积腹痛,烫火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9克;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17)肉花卫矛 Euonymus carnosus Hemsl.

【药名别名】痰药、野杜仲。

【药用部位】为卫矛属植物肉花卫矛的根。

【植物形态】灌木或乔木,半常绿,高达8米。叶近革质,长方椭圆形、阔椭圆形,先端凸成短渐尖,基部圆阔,边缘具细密极浅锯齿,侧脉细密;叶柄长达2.5厘米。疏松聚伞花序3~9花,花序梗长3~6厘米;小花梗长约1厘米;小苞片窄线形,长5~8毫米;花黄白色,4数,较大,直径达1.5厘米;花萼大部合生,萼片极短;花瓣近圆形,中央有嚼蚀状皱纹;雄蕊着生在花盘四角的圆盘形突起上,花丝长达2毫米,花药近顶裂;子房四棱锥状,花柱长1~3毫米,每室有胚珠6~12个。蒴果近球状,常具窄翅棱,宿存花萼圆盘状,直径达7毫米;种子长圆形,长约5毫米,黑红色,有光泽,假种皮红色,盔状,覆盖种子的上半部。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00~900米山坡林缘、沟边岩缝或栽培。本品标本采自柏子塔。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通经,化瘀散结。用于风湿疼痛,跌打伤肿,腰痛,经闭,痛经,瘰疬痰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浸酒。

(18)大花卫矛 Euonymus grandiflorus Wall.

【药名别名】野杜仲、金丝杜仲、痰药。

【药用部位】为卫矛属植物大花卫矛的根、根皮或树皮。

【植物形态】半常绿灌木或乔木,高达10米。幼枝淡绿色,微四棱形。叶对生,近革质,窄长椭圆形或窄倒卵形,长4~10厘米,宽1~5厘米,先端圆或尖,基部楔形,具细密极浅锯齿,侧脉7~10对,细密;叶柄长达1厘米。聚伞花序疏松,有3~9花;花序梗长3~6厘米,小花梗长约1厘米。花4数,黄白色,直径1.5毫米;花萼裂片极短;花瓣近圆形,中央具皱褶;雄蕊具长约2毫米的花丝,生于花盘四角的圆盘形突起上;子房四棱锥形,花柱长1~3毫米,每室有6~12胚珠。蒴果近球形,直径达7毫米,熟时红褐色,常具4条翅状窄棱,宿存花萼圆盘状,直径约7毫米。种子长圆形,长约5毫米,黑红色,有光泽,盔状红色假种皮包被种子上半部。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灌丛中、河谷或山坡较湿润处,略耐阴,也能适应光照充足的环境。我市张家畈镇王家边村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或剥皮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通经,化瘀散结。用于风湿疼痛,跌打伤肿,腰痛,经闭,痛经,瘰疬痰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浸酒。

(19)扶芳藤 Euonymus fortunei(Turcz.)Hand.-Mazz.

【药名别名】换骨筋、小藤仲、爬行卫矛。

【药用部位】为卫矛属植物扶芳藤的带叶的茎枝。

【植物形态】常绿藤本灌木,高1至数米;小枝方棱不明显。叶薄革质,椭圆形、长方椭圆形或长倒卵形,宽窄变异较大,可窄至近披针形,长3.5~8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楔形,边缘齿浅不明显,侧脉细微和小脉全不明显;叶柄长3~6毫米。聚伞花序3~4次分枝;花序梗长1.5~3厘米,第一次分枝长5~10毫米,第二次分枝长5毫米以下,最终小聚伞花密集,有花4~7朵,分枝中央有单花,小花梗长约5毫米;花白绿色,4数。蒴果粉红色,果皮光滑,近球状,直径6~12毫米;果序梗长2~3.5厘米,小果梗长5~8毫米;种子长方椭圆状,棕褐色,假种皮鲜红色,全包种子。花期6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400~1400米林缘,绕树、爬墙或匍匐岩石上。我市分布于三河口镇平堵山,城区也有栽培。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除去杂质,洗净,切碎,晒干。

【功能主治】舒筋活络,益肾壮腰,止血消瘀。用于肾虚腰膝酸痛,半身不遂,风湿痹痛,小儿惊风,咯血,吐血,血崩,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跌打骨折,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粉调敷,或捣烂外敷,或煎水熏洗。

(20)冬青卫矛 Euonymus japonicus Thunb.

【药名别名】大叶黄杨、日本卫矛、大叶卫矛。

【药用部位】为卫矛属植物冬青卫矛的根。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株高3~8米。小枝近四棱形。单叶对生,叶柄长约1厘米,叶片厚革质,倒卵形、长圆形至长椭圆形,长3~6厘米,宽2~3厘米,先端钝尖,边缘具细锯齿,基部楔形或近圆形,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聚伞花序腋生,总花梗长2.5~3.5厘米,一至二回二歧分枝,每分歧有花5~12朵,花白绿色,4数;花盘肥大。蒴果扁球形,直径约1厘米,淡红色,具4浅沟;果梗四棱形。种子棕色,有橙红色假种皮。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700米以下的沟边或山坡林下。我市城区及乡镇有栽培。

【采收加工】冬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调经,祛风湿。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

(21)白杜 Euonymus maackii Rupr

【药名别名】丝绵木、小漆树、华北卫矛。

【药用部位】为卫矛属植物白杜的皮(根皮或树皮)。

【植物形态】小乔木,高达6米。叶卵状椭圆形、卵圆形或窄椭圆形,长4~8厘米,宽2~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具细锯齿,有时极深而锐利;叶柄通常细长,常为叶片的1/4~1/3,但有时较短。聚伞花序3至多花,花序梗略扁,长1~2厘米;花4数,淡白绿色或黄绿色,直径约8毫米;小花梗长2.5~4毫米;雄蕊花药紫红色,花丝细长,长1~2毫米。蒴果倒圆心状,4浅裂,长6~8毫米,直径9~10毫米,成熟后果皮粉红色;种子长椭圆状,长5~6毫米,直径约4毫米,种皮棕黄色,假种皮橙红色,全包种子,成熟后顶端常有小口。花期5—6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林缘路旁或栽培。我市五脑山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树皮、枝叶全年可采,果实秋季采收。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解毒止血。用于风湿关节炎,腰痛,跌打伤肿,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肺痈,衄血,疖疮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鲜品加倍或浸酒,或入散剂。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附注】治绵血:丝绵木果实及根各6克,煎水服。治漆疮:丝绵木枝、叶适量,煎水熏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