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历次中药资源普查的组织与参与人员
麻城的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县级),时间为1978—1980年,由省药检所通知并组织实施,各县药检所承担,县中药材公司协助。组成人员为江淑平(时为药检所负责人)、蔡普建(麻城县中药材公司中药质量管理员);后续工作还有阳锡良和夏德义两同志参加。后来各县还进行补采标本、标本处理与装订,各县药检所建标本柜和有关档案,这项工作一直延续至1982年。当时黄冈地区药检所的许水清同志负责督导工作。
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为国务院下文决定,湖北省及所属各县(市)都成立了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刻制和启用了印章。普查时间为1983—1987年,麻城于1987年的上半年结束普查工作。当时麻城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是副市长黄立鹏,成员有财办主任周杰民、卫生局局长江淑安以及林业局、农业局、供销社的负责人。这次普查由中药材公司牵头,公司领导刘逸祥经理全面具体负责。工作人员均来自麻城市供销合作社、麻城市卫生局两个系统。其中合作社的有刘逸祥、熊文泰、李银堂、喻家东、胡建丹、吴思田、王格、程昌俊;卫生局的有江淑平、徐林忠、袁子新、罗治权、郑贤曙等,共13人。
这次普查首次刻制并启用了麻城市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印章。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文决定,全国分期分批进行的。湖北为第一批,麻城又被省普查办定为省里的第一批。第一批有3大山区,18个县市。麻城为大别山区6个县市的其中之一。这次普查由各地中医院牵头承担。2011年开始准备,成立了麻城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确定了普查队的工作人员,具体分工如下。①普查领导小组:组长为孙丽燕(副市长),副组长为丁明东(政府办副主任)、黄立文(卫生局局长),成员有李江峰(卫生局副局长)、丁明全(发改局书记)、江峰(科技局副局长)、曹启元(经济局副局长)、陈爱平(食药监局副局长)、刘冬生(财政局副局长)、李敏(农业局副局长)、程德峰(林业局副局长)、王明华(中医院院长)。②普查办公室:主任为李江峰,副主任为王明华,成员为蔡明琪、库流生、徐林忠、陈晓红。③普查队及其队员:李江峰、库流生、江淑平、陈晓红、郑贤曙、刘志勇、邓佑芳、袁毅、罗登学、朱亚丽、闵刚(前期)、陈泉(后期)。2012年3月17日正式启动野外调查,由卫生局副局长李江峰带队,第一站为三河口镇的平堵山等地。
最后一次中药资源的补充调查,由市普查办主任、卫生局副局长李江峰和中医院院长王明华研究决定。具体参加调查的人员为江淑平、罗登学及后期临时参加的陈泉同志;调查从2014年8月至同年12月结束(包括整理资料和鉴定的时间),共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这次调查的目的是要尽力查清麻城植物药资源分布的实际品种,并达到编写图鉴的最低要求。按计划调查植物药800~1000个品种,本次调查实际完成植物药1002种,加上2014年下半年以来仍继续调查补充的品种在内,麻城实有分布的植物药为1400多种。实际上从2016年起,调查组曾上山补采标本、补拍照片,该工作一直持续到2018年12月底。其中有些农作物、果蔬类部分品种和有资料记载麻城有分布的部分植物药,如珍珠透骨草(地构叶)、漏芦(华东蓝刺头)、毛华菊、和尚菜、蛇床子、茅膏菜及小通草(旌节花科)等十余个品种,这次未调查采集,故本书尚未收载。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大致分工如下:江淑平负责鉴定(包括现场识别),郑贤曙负责摄影,罗登学、闵刚、陈泉负责标本采集(包括数据采集、记录等);陈晓红、刘志勇负责标本装订和数据整理;蔡文平、毕贵明作为汽车(救护车)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