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草科 Verbenaceae

156.马鞭草科 Verbenaceae

(1)紫珠 Callicarpa bodinieri Levl.

【药名别名】珍珠枫。

【药用部位】为紫珠属植物紫珠的根或叶。

【植物形态】灌木,高约2米;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粗糠状星状毛。叶片卵状长椭圆形至椭圆形,长7~18厘米,宽4~7厘米,顶端长渐尖至短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表面干后暗棕褐色,有短柔毛,背面灰棕色,密被星状柔毛,两面密生暗红色或红色细粒状腺点;叶柄长0.5~1厘米。聚伞花序宽3~4.5厘米,4~5次分歧,花序梗长不超过1厘米;苞片细小,线形;花柄长约1毫米;花萼长约1毫米,外被星状毛和暗红色腺点,萼齿钝三角形;花冠紫色,长约3毫米,被星状柔毛和暗红色腺点;雄蕊长约6毫米,花药椭圆形,细小,长约1毫米,药隔有暗红色腺点,药室纵裂;子房有毛。果实球形,熟时紫色,无毛,直径约2毫米。花期6—7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溪边及灌丛中。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夏、秋季采叶及嫩茎,鲜用或晒干研末。根:四季可采,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止血,散瘀,消炎。用于衄血,咯血,胃肠出血,子宫出血,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外用治外伤出血,烧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鲜品30~60克),或研末,1.5~3克,每日1~3次。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或研末敷患处。

(2)白棠子树 Callicarpa dichotoma(Lour.)K.Koch

【药名别名】紫珠、紫珠草、杜虹花。

【药用部位】为紫珠属植物白棠子树的根、叶。

【植物形态】小灌木,高1~3米。多分枝。小枝纤细,带紫红色,幼时略被星状毛。单叶对生,叶柄长2~5毫米;叶片倒卵状披针形,先端长尖或尾尖,两面无毛,背面密生细小黄色腺点;侧脉5~6对。聚伞花序腋生,花序梗长约1厘米,略被星状毛,结果时无毛;具线形苞片,花萼杯状,先端具不明显的4齿或近截头状;花冠紫色,长1.5~2厘米,先端4裂,钝圆;雄蕊4,花丝长约为花冠的2倍,花药卵形,细小;子房无毛,具黄色腺点。果实球形,紫色,直径约2毫米。花期5—6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溪边及山坡灌丛中。我市山区丘陵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清热解毒。主治呕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牙龈出血,紫癜,外伤出血,痈疽,带状疱疹。

【用法用量】同紫珠。

(3)大叶紫珠 Callicarpa macrophylla Vahl

【药名别名】紫珠草。

【药用部位】为紫珠属植物大叶紫珠的根和叶。

【植物形态】灌木,稀小乔木,高3~5米;小枝近四方形,密生灰白色粗糠状分枝茸毛,稍有臭味。叶片长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0~23厘米,宽5~11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钝圆或宽楔形,边缘具细锯齿,表面被短毛,脉上较密,背面密生灰白色分枝茸毛,腺点隐于毛中,侧脉8~14对,细脉在表面稍下陷;叶柄粗壮,长1~3厘米,密生灰白色分枝的茸毛。聚伞花序宽4~8厘米,5~7次分歧,被毛与小枝同,花序梗粗壮,长2~3厘米;苞片线形,萼杯状,长约1毫米,被灰白色星状毛和黄色腺点,萼齿不明显或钝三角形;花冠紫色,长约2.5毫米,疏生星状毛;花丝长约5毫米,花药卵形,药隔有黄色腺点,药室纵裂;子房被微柔毛,花柱长约6毫米。果实球形,直径约1.5毫米,有腺点和微毛。花期4—7月,果期7—12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2000米的疏林下和灌丛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地区。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叶,洗净,鲜用或晒干;全年采根,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肿止痛。叶:用于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外用治外伤出血。根:用于跌打肿痛,风湿骨痛。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

(4)杜虹花 Callicarpa formosana Rolfe

【药名别名】紫珠。

【药用部位】为紫珠属植物杜虹花的茎叶及根。

【植物形态】灌木,高1~3米;小枝、叶柄和花序均密被灰黄色星状毛和分枝毛。叶片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6~15厘米,宽3~8厘米,顶端通常渐尖,基部钝或浑圆,边缘有细锯齿,表面被短硬毛,稍粗糙,背面被灰黄色星状毛和细小黄色腺点,侧脉8~12对,主脉、侧脉和网脉在背面隆起;叶柄粗壮,长1~2.5厘米。聚伞花序宽3~4厘米,通常4~5次分歧,花序梗长1.5~2.5厘米;苞片细小;花萼杯状,被灰黄色星状毛,萼齿钝三角形;花冠紫色或淡紫色,无毛,长约2.5毫米,裂片钝圆,长约1毫米;雄蕊长约5毫米,花药椭圆形,药室纵裂;子房无毛。果实近球形,紫色,直径约2毫米。花期5—7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590米以下的平地、山坡和溪边的林中或灌丛中。我市分布于张家畈、木子店、龟山等地。

【采收加工】春、夏、秋季采叶及嫩茎,鲜用或晒干研末。根四季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止血,散瘀,消炎。用于衄血,咯血,胃肠出血,子宫出血,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外用治外伤出血,烧伤。

【用法用量】煎服:3~9克。外用:适量,研粉敷患处。

(5)老鸦糊 Callicarpa giraldii Hesse ex Rehd.

【药名别名】紫珠、长叶紫珠。

【药用部位】为紫珠属植物老鸦糊的根、茎、叶、果实。

【植物形态】灌木,高1~3(5)米;小枝圆柱形,灰黄色,被星状毛。叶片纸质,宽椭圆形至披针状长圆形,长5~15厘米,宽2~7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下延成狭楔形,边缘有锯齿,表面黄绿色,稍有微毛,背面淡绿色,疏被星状毛和细小黄色腺点,侧脉8~10对,主脉、侧脉和细脉在叶背隆起,细脉近平行;叶柄长1~2厘米。聚伞花序宽2~3厘米,4~5次分歧,被毛与小枝同;花萼钟状,疏被星状毛,老后常脱落,具黄色腺点,长约1.5毫米,萼齿钝三角形;花冠紫色,稍有毛,具黄色腺点,长约3毫米;雄蕊长约6毫米,花药卵圆形,药室纵裂,药隔具黄色腺点;子房被毛。果实球形,初时疏被星状毛,熟时无毛,紫色,直径2.5~4毫米。花期5—6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3400米的疏林和灌丛中。我市分布于五脑山、狮子峰、夫子河、张家畈等地。

【采收加工】5—10月采集,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散瘀,解毒。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尿血。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或研末。外用:捣烂外敷或煎水熏洗。

【附注】本属药用植物还有毛叶老鸦糊,因资料不全而未收载。

(6)兰香草 Caryopteris incana(Thunb.ex Hout.)Miq.

【药名别名】山薄荷。

【药用部位】为莸属植物兰香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小灌木,高26~60厘米;嫩枝圆柱形,略带紫色,被灰白色柔毛,老枝毛渐脱落。叶片厚纸质,披针形、卵形或长圆形,长1.5~9厘米,宽0.8~4厘米,顶端钝或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至截平,边缘有粗齿,很少近全缘,被短柔毛,表面色较淡,两面有黄色腺点,背脉明显;叶柄被柔毛,长0.3~1.7厘米。聚伞花序紧密,腋生和顶生,无苞片和小苞片;花萼杯状,开花时长约2毫米,果萼长4~5毫米,外面密被短柔毛;花冠淡紫色或淡蓝色,二唇形,外面具短柔毛,花冠管长约3.5毫米,喉部有毛环,花冠5裂,下唇中裂片较大,边缘流苏状;雄蕊4枚,开花时与花柱均伸出花冠管外;子房顶端被短毛,柱头2裂。蒴果倒卵状球形,被粗毛,直径约2.5毫米,果瓣有宽翅。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边、草地。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止咳散瘀。治感冒发热,风湿骨痛,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瘀血作痛,跌打损伤,皮肤瘙痒,湿疹,疮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浸酒。外用:煎水洗。

(7)臭牡丹 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

【药名别名】臭梧桐。

【药用部位】为大青属植物臭牡丹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态】灌木,高1~2米,植株有臭味;花序轴、叶柄密被褐色、黄褐色或紫色脱落性的柔毛。叶片纸质,宽卵形或卵形,长8~20厘米,宽5~15厘米,顶端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截形或心形,边缘具粗或细锯齿,侧脉4~6对,表面散生短柔毛,基部脉腋有数个盘状腺体;叶柄长4~17厘米。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密集;苞片叶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约3厘米,早落或花时不落,早落后在花序梗上残留凸起的痕迹,小苞片披针形,长约1.8厘米;花萼钟状,长2~6毫米,被短柔毛及少数盘状腺体,萼齿三角形或狭三角形,长1~3毫米;花冠淡红色或紫红色,花冠管长2~3厘米,裂片倒卵形,长5~8毫米,柱头2裂,子房4室。核果近球形,直径0.6~1.2厘米,成熟时蓝黑色。花果期5—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缘或沟旁,也有栽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采叶,秋季采根,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祛风湿,降血压。用于痈疽,疔疮,发背,乳痈,痔疮,湿疹,丹毒,风湿痹痛,高血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鲜品30~60克);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烂敷、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

(8)大青 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 Turcz.

【药名别名】路边青、木大青。

【药用部位】为大青属植物大青的根、叶。

【植物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1~10米;幼枝被短柔毛,枝黄褐色,髓坚实;冬芽圆锥状,芽鳞褐色,被毛。叶片纸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20厘米,宽3~9厘米,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通常全缘,两面无毛或沿脉疏生短柔毛,背面常有腺点,侧脉6~10对;叶柄长1~8厘米。伞房状聚伞花序,生于枝顶或叶腋,长10~16厘米,宽20~25厘米;苞片线形,长3~7毫米;花小,有橘香味;萼杯状,外面被黄褐色短茸毛和不明显的腺点,长3~4毫米,顶端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长约1毫米;花冠白色,外面疏生细毛和腺点,花冠管细长,长约1厘米,顶端5裂,裂片卵形,长约5毫米;雄蕊4,花丝长约1.6厘米,与花柱同伸出花冠外;子房4室,每室1胚珠,常不完全发育;柱头2浅裂。果实球形,直径5~10毫米,绿色,成熟时蓝紫色,为红色的宿萼所托。花果期6月至次年2月。

【生境分布】生于荒地、低丘陵地的草丛中或疏林下。我市分布于五脑山、狮子峰、龟山、乘马岗、王家湾、顺河、夫子河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根:洗净,切片,晒干。叶:晒干。

【功能主治】叶: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流行性感冒,吐血,口疮,痈疽肿毒。根: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治乙脑,流脑,感冒高热,肠炎,黄疸,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根,9~15克,叶,9~15克。外用:适量,分别煎洗或研粉调敷。

【附注】本品为木本植物,注意与菘蓝(大青叶)相区别。

(9)灰毛大青 Clerodendrum canescens Wall.ex Walp.

【药名别名】灰毛臭茉莉、毛赪桐。

【药用部位】为大青属植物灰毛大青的全株。

【植物形态】灌木,高1~3.5米;小枝略四棱形,具不明显的纵沟,全体密被平展或倒向灰褐色长柔毛,髓疏松,干后不中空。叶片心形或宽卵形,少为卵形,长6~18厘米,宽4~1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至近截形,两面都有柔毛,脉上密被灰褐色平展柔毛,背面尤显著;叶柄长1.5~12厘米。聚伞花序密集成头状,通常2~5枝生于枝顶,花序梗较粗壮,长1.5~11厘米;苞片叶状,卵形或椭圆形,具短柄或近无柄,长0.5~2.4厘米;花萼由绿色变红色,钟状,有5棱角,长约1.3厘米,有少数腺点,5深裂至萼的中部,裂片卵形或宽卵形,渐尖,花冠白色或淡红色,外有腺毛或柔毛,花冠管长约2厘米,纤细,裂片向外平展,倒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雄蕊4枚,与花柱均伸出花冠外。核果近球形,直径约7毫米,绿色,成熟时深蓝色或黑色,藏于红色增大的宿萼内。花果期4—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20~880米的山坡路边或疏林中。我市分布于张家畈、狮子峰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治急性热病,毒疮,风湿病,并有退热止痛的功效。

【用法用量】不详。可参考大青相关内容。

(10)海州常山 Clerodendrum trichotomum Thunb.

【药名别名】臭梧桐、追骨风。

【药用部位】为大青属植物海州常山的根、枝叶或花和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米或3米以上。茎直立,表面灰白色,皮孔细小而多,棕褐色;幼枝带四方形,表面有褐色短柔毛。叶对生,广卵形以至椭圆形,长7~15厘米,宽5~9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以至截形,全缘或有波状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叶脉羽状,侧脉3~5对,幼时两面均被白色短柔毛,老时则上面光滑;具叶柄。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具长柄;花多数,有气味;萼带赤色,下部合生,中部膨大,上部5深裂,裂片卵形以至卵状长椭圆形;花冠白色或粉红色,下部合生成细管,先端5裂,裂片长椭圆形;雄蕊4,花丝伸出;子房为不完全的4室,花柱伸出,柱头分叉。核果,外围宿萼,果皮呈蓝色而多浆汁。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山谷、山地、溪边。我市分布于张家畈、狮子峰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分别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其中根需趁鲜切片。

【功能主治】花:祛风,降压,止痢;用于风气头痛,高血压。根:用于风湿痹痛,高血压,跌打损伤。枝叶:祛风湿,降血压;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高血压,偏头痛。果实:祛风,止痛,平喘;主治风湿痹痛,牙痛,气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果实9~15克(花6~9克)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或捣烂外敷,或研粉调敷。

(11)龙吐珠 Clerodendrum thomsoniae Balf.f.

【药名别名】白萼赪桐、九龙吐珠、龙珠草。

【药用部位】为大青属植物龙吐珠的叶及全株。

【植物形态】攀援状灌木,高2~5米。幼枝四棱形,被黄褐色短柔毛,老时无毛;髓部疏松,干后中空。单叶对生,叶柄长1~2厘米;叶片纸质,卵状长圆形或狭卵形,长4~10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全缘,表面被小疣毛,背面近无毛;基脉三出。聚伞花序腋生或假顶生,二歧分枝;苞片狭披针形,长5~10毫米;花萼白色,基部合生,中部膨大,具5棱,先端5深裂,裂片白色,三角状卵形,长1.5~2厘米,宽1~1.2厘米,外面被细毛;花冠先端5裂,深红色,外被细腺毛,裂片5,椭圆形,长约9毫米,花冠与花萼近等长;雄蕊4,与花柱均伸出花冠外。核果近球形,直径约1.4厘米,棕黑色,萼宿存,红紫色。花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我市城区、龟山、三河口镇有栽培。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切段,晒干。叶,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消肿,解毒。治热病,惊痫,咳嗽,吐血,咽喉肿痛,痢疾,痈肿,疔疮,蛇虫咬伤,烫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

(12)马缨丹 Lantana camara L.

【药名别名】五色梅。

【药用部位】为马缨丹属植物马缨丹的枝叶或根。

【植物形态】直立或蔓性灌木。植株有臭味,高1~2米,有时呈藤状,长可达4米。茎、枝均呈四方形,有糙毛,常有下弯的钩刺或无刺。单叶对生,叶柄长约1厘米;叶片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3~9厘米,宽1.5~5厘米,基部楔形或心形,边缘有钝齿,先端渐尖或急尖,表面有粗糙的皱纹和短柔毛,背面具小刚毛,侧脉约5对。头状花序腋生,花序直径1.5~2.5厘米;花序梗粗壮,长于叶柄;苞片有短柔毛;花萼筒状,先端有极短的齿;花冠黄色、橙色、粉红色至深红色,内藏果实圆球形,成熟时紫黑色。全年开花。

【生境分布】我市城区有栽培,其标本采自原麻城师范植物园。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根: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用于感冒高烧,久热不退,颈淋巴结结核,风湿骨痛,胃痛,跌打损伤。枝叶:外用治湿疹,皮炎,皮肤瘙痒,疖肿,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根:煎服,30~60克。枝叶: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用鲜叶捣烂外敷。

【附注】花:清凉解毒,活血止血。治肺痨吐血,伤暑头痛,腹痛吐泻,阴痒,湿疹,跌打损伤。用法用量:煎服,6~9克;外用适量,煎水洗。

(13)豆腐柴 Premna microphylla Turcz.

【药名别名】腐婢、神豆腐叶。

【药用部位】为豆腐柴属植物豆腐柴的根或茎叶。

【植物形态】直立灌木,幼枝有柔毛,老枝变无毛。叶揉之有臭味,卵状披针形、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长3~13厘米,宽1.5~6厘米,顶端急尖至长渐尖,基部渐狭窄下延至叶柄两侧,全缘至有不规则粗齿,无毛至有短柔毛;叶柄长0.5~2厘米。聚伞花序组成顶生塔形的圆锥花序;花萼杯状,绿色,有时带紫色,密被毛至几无毛,但边缘常有毛,近整齐的5浅裂;花冠淡黄色,外有柔毛和腺点,花冠内部有柔毛,以喉部较密。核果紫色,球形至倒卵形。花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沟边。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全年采挖,洗净切片,晒干。茎叶:春、夏、秋季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茎叶:清热解毒。用于疟疾,泄泻,痢疾,醉酒头痛,痈肿,疔疮,丹毒,蛇虫咬伤,创伤出血。根:清热解毒。主治小儿夏季热,风湿痹痛,风火牙痛,跌打损伤,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根:煎服,干品10~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茎叶:煎服,10~15克,或研末;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附注】本品的叶和嫩茎含大量果胶,可制成豆腐,名观音豆腐,为良好的保健品。

(14)马鞭草 Verbena officinalis L.

【药名别名】铁马鞭。

【药用部位】为马鞭草属植物马鞭草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茎四方形,近基部可为圆形,节和棱上有硬毛。叶片卵圆形至倒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8厘米,宽1~5厘米,基生叶的边缘通常有粗锯齿和缺刻,茎生叶多数3深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锯齿,两面均有硬毛,背面脉上尤多。穗状花序顶生和腋生,细弱,结果时长达25厘米;花小,无柄,最初密集,结果时疏离;苞片稍短于花萼,具硬毛;花萼长约2毫米,有硬毛,有5脉,脉间凹穴处质薄而色淡;花冠淡紫色至蓝色,长4~8毫米,外面有微毛,裂片5;雄蕊4,着生于花冠管的中部,花丝短;子房无毛。果长圆形,长约2毫米,外果皮薄,成熟时4瓣裂。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路旁或村边荒地。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6—8月花开时采收,除去泥土,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证,经闭,癥瘕,痈肿疮毒,牙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捣汁30~60克),或入丸、散。外用: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15)黄荆 Vitex negundo L.

【药名别名】黄荆条、黄荆子。

【药用部位】为牡荆属植物黄荆的叶和果实。

【植物形态】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四棱形,密生灰白色茸毛。掌状复叶,小叶5,少有3;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每边有少数粗锯齿,表面绿色,背面密生灰白色茸毛;中间小叶长4~13厘米,宽1~4厘米,两侧小叶依次变小,若具5小叶时,中间3片小叶有柄,最外侧的2片小叶无柄或近于无柄。聚伞花序排成圆锥花序式,顶生,长10~27厘米,花序梗密生灰白色茸毛;花萼钟状,顶端有5裂齿,外有灰白色茸毛;花冠淡紫色,外有微柔毛,顶端5裂,二唇形;雄蕊伸出花冠管外;子房近无毛。核果近球形,直径约2毫米;宿萼接近果实的长度。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中或林缘。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叶、果实:夏、秋季采集,分别除去杂质,阴干。

【功能主治】叶:化湿截疟。用于感冒,肠炎,痢疾,尿路感染;外用治湿疹,皮炎,脚癣,煎汤外洗。果实:止咳平喘,理气止痛。用于咳嗽哮喘,胃痛,消化不良,肠炎,痢疾。

【用法用量】煎服:叶,9~30克;果实,3~9克。

(16)牡荆 Vitex negundo var.cannabifolia(Sieb.et Zucc.)Hand.-Mazz.

【药名别名】黄荆树、荆条、蚊子柴。

【药用部位】为牡荆属植物牡荆的叶油和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四棱形。叶对生,掌状复叶,小叶5,少有3;小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粗锯齿,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通常被柔毛。中间小叶长4~13厘米,宽1~4厘米,两侧小叶依次递小,若具5小叶,中间3片小叶有柄,最外侧的2片小叶无柄或近于无柄。圆锥花序顶生,长10~20厘米;花冠淡紫色。果实近球形,黑色。花期6—7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中或林缘。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叶:夏、秋季采收,鲜用或炼油。果实: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

【功能主治】果实:祛风化痰,下气,止痛;治咳嗽哮喘,中暑发痧,疝气,妇女带下。叶:祛痰,止咳,平喘;用于咳喘,慢性支气管炎。

【用法用量】叶:煎服,9~15克(鲜品30~60克)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煎水熏洗。果实:煎服,6~9克,研末或浸酒。

【附注】牡荆根:祛风解表,除湿止痛;主治感冒头痛,牙痛,疟疾,风湿痹痛。煎服,10~15克。牡荆沥,即茎枝经加热两端流出的液体。其能除风热,化痰涎,通经络,行气血。沸水冲服30~60克;外用适量,涂敷或点眼。

(17)蔓荆 Vitex trifolia L.

【药名别名】蔓荆子、万荆子。

【药用部位】为牡荆属植物蔓荆的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植株高1.5~5米,具香味。小枝四棱形,密生细柔毛。三出复叶,对生,有时偶有单叶;叶柄长1~3厘米;小叶片卵形、长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9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楔形,全缘,表面绿色,无毛或被微柔毛,背面密生灰白色茸毛;侧脉8对;小叶无柄或有时中间1片小叶下延成短柄。圆锥花序顶生,长3~15厘米,花序柄密被灰白色茸毛;花萼钟形,先端5浅裂,被灰白色茸毛;花冠淡紫色或蓝紫色,长6~10毫米,外面有毛,花冠管内及喉部有毛,先端5裂,二唇形;雄蕊4,伸于花冠外;子房密生腺点。核果近圆形,直径约5毫米,熟时黑色;萼宿存。花期7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平原草地、河滩、河堤、荒地处。我市宋埠镇有栽培。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去净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同单叶蔓荆。

【用法用量】同单叶蔓荆。

(18)单叶蔓荆 Vitex rotundifolia L.f.

【药名别名】蔓荆子。

【药用部位】为牡荆属植物单叶蔓荆的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约3米,有香气。幼枝四方形,密生细柔毛,老枝渐变圆,毛渐脱落。单叶,叶柄长5~18毫米;叶片卵形或倒卵形,长2.5~5厘米,宽1.5~3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上面绿色,疏生短柔毛和腺点,下面白色,密生短柔毛和腺点,侧脉约8对。圆锥花序顶生,长2~12厘米;花萼钟形,先端具5短刺,外面密生白色短柔毛,萼筒长约4毫米;花冠淡紫色,5裂,中间1裂片最大,下半有毛;雄蕊4,伸出花冠管外,花药“个”字形分叉;子房球形,密生腺点,花柱无毛,柱头2裂。浆果球形,直径5~7毫米,大部为增大的宿存花萼所包围。花期7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生于沙滩、河边。我市主要为举水河两岸,尤其是宋埠段。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克;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外洗。